(共17张PPT)
单元导读
观察篇章页上的图画,说说感受。
10 爬山虎的脚
第2课时
回想上节课内容:你们有哪些收获?
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自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在旁边进行简单批注。
了解脚的特点,学习“细致观察”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生长的位置
数量
形状
颜色
从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讨论:从这些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想一想你能找出哪些重点词?
( ) ( ) ( ) ( ) ( ) ( ) ( )
触
变
巴
弯曲
拉
贴
爬
能否去掉“变”“弯曲”?
不能。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有序的。
观察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用课文中的语句解说这一过程。
小结: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叶圣陶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
叶圣陶爷爷观察连续细致,用词非常恰当。
读第5自然段,说一说没触着墙和触着墙的脚分别会怎样呢。
没触着墙——萎了
触着墙——牢固
爬山虎的脚依附着墙。
通过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和脚逐渐变化的过程,大家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除了细致观察,你们觉得作者还进行了怎样的观察?
引导发现,学习“连续观察”
通过“爬”的过程和脚逐渐变化的过程,能发现作者还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总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观察得十分细致,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我们也能这样连续细致地观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思维导图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