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表格式教学案例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表格式教学案例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9-14 20:5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PAGE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跨学科教学案例
融合学科:语文
学时:第1课时
标题: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跨学科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分析:“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在四年级的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到了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能够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达数据统计的结果,学会了一些较为常用的统计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一个知识点。这一章内容又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平均值,二部分是条状统计图表。在第1部分中,我们将了解到平均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统计学概念。第二部分的条状统计图,则让学生们更多地经历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并了解两种不同类型的条状统计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等来说很有利。其具体内容的两个部份之构成,如下:
同时,本堂课运用“跨学科”的方式,把数学和语文结合在一起,在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其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学习到了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能够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达数据统计的结果,学会了一些较为常用的统计方式。所以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这部分内容就不会存在违和感。当然,学生的基础可以说是参差不齐,理解能力也存在着差别。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还是要注重针对性,注重启发,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目标
①学习如何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②学习如何使用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
③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数据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6.学习重点、难点
①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数据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7.学习评价设计
①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60%)。包括如何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如何使用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如何分析和解读数据、学生在上述过程当中进行运算的准确性。积极激励学生提高数学思维和数学运算的严谨度。
②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40%)。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学生的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等。积极激励学生提高其综合素养。
③评价方式由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几个综合性的指标共同构成。
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名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教学预备环节 预备下列物品:1. 多组数据集(例如各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各类食物的销售量等);2. 条形统计图模板;3. 答题纸; 提前预习本章的内容。 给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做好准备。 5--10分钟
课堂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到了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能够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达数据统计的结果,学会了一些较为常用的统计方式。本堂课我们将学习关于“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引导学生回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遇到过的统计数据,例如购物清单、学生人数等。) 回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遇到过的统计数据,例如购物清单、学生人数等。然后回答问题。从而一步步接近本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核心。 将学生们的思维引入到本堂课内容的情境当中。 5分钟。
讲解“平均数之概念”环节 通过示例,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平均数是一组数值的平均值,可以反映整个数据集的总体特征。互动环节设置如下:师:同学们,你们自己能不能思考和计算一下例题? ①思考“平均数”的特征,在头脑当中逐渐形成基本的框架。②积极地参与互动,积极地尝试思考和计算例题。 引领学生们了解本堂课所学的基本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对本堂课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框架,从而便利后续学习环节的有效开展。同时,通过学生积极的主动尝试,让他们主动去生成关于本堂课的知识体系。 10分组
“小组活动”环节 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一组均4-5人。并分发不同的数据集和条形统计图模板。要求每个小组计算数据集的平均数,并使用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 比如,给定以下数据集:班级A有30名学生,班级B有35名学生,班级C有40名学生,班级D有25名学生。学生需要计算这四个班级的平均学生人数,并使用条形统计图展示数据。 根据这道题目,每个小组计算数据集的平均数,并使用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然后尝试着运用语文课上学过的表达技巧去描述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对于刚才学到的相关知识及时进行巩固。 5分钟
“分享和讨论”环节 安排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结果,并与全班讨论各个数据集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某些数据集的平均数更高或更低,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 学生可以提出假设,例如班级人数较多可能是因为该班级有更多的学生,或者班级人数较少可能是因为该班级有更多的学龄前儿童等。 让学生在分享和讨论当中,不仅对于刚才学到的相关知识及时进行巩固,而且还能够训练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5分组
总结环节 引领学生回顾并总结本次活动中学生所学到的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以及如何分析和解释数据。 强调平均数并不一定代表所有数据的真实情况,而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展示数据集的分布情况。 学生自主进行总结,在讲台上进行发言,教师再开展点评,开展补充。 让学生在自主总结当中,不仅对于刚才学到的相关知识及时进行巩固,对于知识框架进行进一步强化,而且还能够训练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分钟
扩展活动环节 引领学生在课后进行扩展活动 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数据集,并使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解释数据。 例如,收集不同品牌的笔的价格,计算平均价格,并使用条形统计图展示不同品牌的价格差异。2. 学生可以互相交换数据集和条形统计图,并尝试计算平均数和分析数据。 学生可以与同伴合作,比较不同数据集之间的差异,并给出合理的解释。3.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得语文知识,写一篇课程小论文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路扩张,促进学生的跨学科交叉学习,促进数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半小时左右
板书设计
主标题: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副标题:数学、语文
1. 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反映整个数据集的特征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将所有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使用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
条形统计图:用长方形的高度表示数据的大小,易于比较和分析数据。
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
作业设计
①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②统计家里一天内的室温变化情况,计算其一天内的平均数。
教学反思和改进
本堂课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教学效率较高。但在今后的教学当中需要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