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探索地球 教学设计
【课题】23探索地球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人们从古到今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知道地球是个球状天体。
科学思维:能根据图片和查阅文字资料解释地球是个球状天体;能利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
探究实践: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球是个球状天体。
态度责任: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地球的形状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了解人类在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中所做的努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重难、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学难点: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球是个球状天体。
【教学准备】
1.小船、木板、球体、地球仪
2.课件、视频
3.搜集人们认识地球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地球的形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那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今天让我们通过《探索地球》一课,探索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吧!板书:探索地球。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活动一: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一)汇总资料,分类整理。谈话:课前我布置大家分组搜集了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外国人对地球认识的相关资料,请大家组内交流,汇总和整理资料。
(二)全班交流,达成共识1.分组整理资料2.小组代表交流谈话:接下来我们先交流在中国古人眼里,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三)结合材料包,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班内交流。
(四)四大文明古国对地球的认识谈话: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看看
1.“盖天说”谈话:古时候的人 ,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 ,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单凭直觉 ,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2.教师小结:用四个字概括盖天说?
板书:天圆地方这个时期的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还只是靠猜测。也就是阶段:猜测阶段。
3.“浑天说”。谈话:谁想补充?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终于发现,有一些客观现象是无法用盖天说来解释的。后来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天空星体的运动轨迹,这就产生了“浑天说”。
4.搜集资料的方法提问:这么丰富的资料都是从哪里搜集的?阅读科普图书、观看科学纪录片、上网查询、查阅报刊、咨询专业人士等都是搜集资料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5.小结:科技和交通的落后导致人认识的局限性,古人根据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猜测出地球的形状。这个时期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还是处于猜测阶段。
(五)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
1.提出问题谈话:刚才大家交流的都是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测,顺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谁来继续交流?
2.学生交流观察地平线上的星星、观察月食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由此推测出大地是球体。
3.观看视频谈话:这位同学的知识可真丰富,你见过月食吗?通过这个视频,我们来认识下月食的形成。
4.教师小结
亚里士多德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他通过观察月食推测地球是球状的。人们认识地球也有最初的猜测变为根据现象进行推测,更有科学依据了。人们认识地球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推测阶段。板书:观察月食
(六)古船归航
1.分析资料谈话:人们还通过什么方法来推测地球是圆的?大家结合课本上的资料卡,看看能不能找到其他答案?
2.学生交流
3.师生小结板书:古船归航。
活动二:模拟帆船归航实验。谈话:下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模拟帆船归航的情景吧!
1.选取实验器材。谈话:小组讨论一下,选择什么材料来做这个实验?
2.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3.小组合作进行,进行模拟实验。
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进行反思与评价。谈话:通过这次模拟实验,你有什么要分享的吗?
教师小结:当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个球体时,再来模拟实验时,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得出地球时球体的结论,只有当地球是个球体时,才能更好地解释这种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帆船在球体上航行与在平面上航行的不同。引导学生能对所看到的现象,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合理解释。
活动三:观看麦哲伦实验航海经历。提问:不管是天圆地方的猜测,还是刚刚的模拟实验,都只是我们的猜测与模拟,历史上第一次通过行动来证明地球是球体行动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1.交流资料哪位同学搜集了麦哲伦的资料跟大家分享下。
2.观看视频谈话:让我们通过一则短片来加以了解,在观看的时候,同学们注意船队在行驶过程中的起点、终点。
3.谈感受谈话:看完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结
麦哲伦通过环海航行证明了地球就是一个球状天体,这是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比较科学的直接证据。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进入第三个阶段:验证阶段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让学生体会航海家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探索实践的精神。通过麦哲伦的航行路线,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地球就是一个球体的结论。板书:环球航行活动四:利用现代技术认识地球的形状。
谈话: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确信地球是个球状天体?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绕地球飞行。我国“神州五号”顺利登天,实现了飞天梦。随着科技和人们认知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接近真相。
1.通过照片和视频认识地球
(1)通过照片认识地球
(2)通过视频认识地球这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家园地球。这两幅图片分别是在月球上拍摄到的地球和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到的地球。
(3)学生交流感受谈话:这是从我国的神舟十四号宇航员的视角观察到的地球,我们一起来看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爱国教育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形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了解地球有多大。谈话: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球的一些数据也被我们测量并计算出来。这时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进入第四个阶段:科技探测阶段。
(1)小组内交流整理资料
谈话:拿出你搜集的关于地球大小和形状的资料,小组合作,分析资料,思考:地球是正球体吗?
(2)学生交流
(3)师生小结通过图片可以更清晰的看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谈话:为什么我们的地球仪看起来是正球体?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 ,在地球仪上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不到 1 毫米,这点微小差别 ,在地球仪上是表示不出来的 ,所以我们使用的地球仪都还是正球体。
【设计意图】教材的阅读资料有限,通过图片进行扩充,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自己得出结论,形成直观感受。
三、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实践、情感几个方面回顾本节课的收获,对知识进行梳理。
四、拓展延伸
日常生活中,你们能找到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吗?请同学们课后坚持对地球进行探索研究,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生课后继续带着问题去探究,找到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既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又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