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静静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渐渐远去,和我们永别了!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十里长街送总理》
新课导入
2 周总理,你在哪里
学习目标
01
必备知识
02
字词清单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教学目录
07 拓展延伸
06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和周总理崇高而亲切的形象。
学习诗人巧妙的构思,体会呼告、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作用。(重点)
理解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激发爱国激情和时代责任感。(难点)
作者简介
柯岩(1929—2011),本名冯恺,满族,原籍广东南海,生于河南郑州,当代作家、诗人。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柯岩文集》第五卷(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选入课本时,曾由作者稍加修改。在全国人民深切悼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人们被压抑的感情汹涌而出。诗人柯岩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这首感人的诗篇来缅怀敬爱的周总理。
定义: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点:①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②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③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④语言具有音乐美。
知识链接
必备知识
诗 歌
读读写写
谷穗( ) 宿营( ) 篝火( )
海防 沉甸甸( )
suì
sù
ɡōu
diàn
口语中也读chén diān diān
字词清单
注意“篝”中间有三横两竖。
( )宿营
( )一宿
( )星宿
宿
sù
xiǔ
( )心脏
( )肮脏
脏
zànɡ
zānɡ
xiù
多音字
字词清单
甸( )
旬( )
沉甸甸
上旬
diàn
xún
篝( )
簧( )
篝火
弹簧
ɡōu
huánɡ
每月一日到十日的十天
字词清单
形近字
字词清单
词语集注
征途:远行的路途,行程。
轰鸣:发出轰隆轰隆的巨大声音。
沉甸甸:状态词。形容沉重。
松涛:松林被风吹动时所发出的像波涛一样的声音。
篝火: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借指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海防:在沿海地区和领海内布置的防务。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思考这首诗应该用什么基调朗读,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
1.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读准,读出节奏。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1.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
本诗主要表达对总理的的崇敬、怀念之情,故应该用低沉、缓慢、寄托哀思的语调来读。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2.按照“询问--呼唤--寻找--回答”的结构线索梳理诗歌的内容层次。
直抒胸臆,从高度评价周总理光辉的革命一生入笔,通过反复呼唤,倾吐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切热爱、怀念、歌颂之情。
诗人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的回音,逐步展现了周总理与亿万人民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动人情景。
进一步深化形象和感情,形象地创造出周总理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的意境。
第一部分(第1节)
第二部分(第2-6节)
第三部分(第7-9节)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我们的”写出了总理与人们怎样的关系?
“好”字有什么作用?
“我们想念你”后面为什么还要写“你的人民想念你”?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品析第1节:
“我们的”写出了总理与人民的血肉关系。
“好”既揭示了人民崇敬和怀念周总理的原因,又引出下文对周总理不朽业绩的追忆。
“你的”同“我们的”相照应,再次强调总理与人民的血肉关系。
朗读诗歌第2-6节,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抓住了哪几个自然景象来写总理的?
高
山
大
地
大
海
森
林
⑵为何要把总理放到这样的背景之上来写
为展示总理的形象的高大、胸怀的宽阔、业绩的卓著。这几节诗分别从不同角度寻找周总理,表现总理的革命业绩和革命精神,抒发了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怀念和崇敬。
(3)这些场面体现出周总理的什么精神?
诗中天地万物,回音声声,饱含激情。这都是艺术的想象,是虚写。强烈地抒发了人民对总理的深情,更突出了总理的精神感天动地。而声声应答的内容,则是总理生前工作的真实写照,是实写。歌颂了周总理为革命呕心沥血,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
(4)给文中的四处细节描写试做批注。
a.革命征途千万里,
他大步前进不停息!
歌颂周总理忠于革命,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b.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
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表现总理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辉形象 。
c.宿营地上篝火红啊,
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表现总理平易近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d.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
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表现总理关心战士,爱民如子的高贵品质。
品析第6节:
我们找遍整个世界,
啊,总理,
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辽阔大地
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1)如何理解“足迹”“深深”的含义?
足迹:既指周总理的行踪,又指周总理的功业。 深深:既指周总理功业巨大,又指周总理的光辉业绩永世长存,不可磨灭。
这两个词语既表现了周恩来毕生建树的伟大功绩,又体现出他必将为历史所记载的不朽英名。
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写总理处处不在处处在,他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2)这节诗的作用是什么
品析第7节:
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
周——总——理——
广场回音:
“啊,轻些呀,轻些,
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
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
悲痛、敬仰、怀念之情。
在祖国大地和整个世界逡巡了一遍之后,对周总理的寻觅追问再次回到了祖国的心脏。那“轻些呀,轻些”的回声,终于使周总理“死而复生”。自然,这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所允许的“幻想”,然而它未尝不是亿万人民心中的真实情景。
“深情”包含着哪几种感情?如何理解广场的回音?
品析第8节:
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
你就在这里啊,就在这里。
——在这里,在这里,
在这里……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
在一起……
指与江河同在,在人民心里。
呼应上文“在哪里”,回答诗歌第一节的问题,使全诗结构完整。
“这里”究竟指哪里?这一节在全诗中的作用如何?
品析第9节: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想念你啊,想念你
——想——念——你……
画线的句子如何理解?
两个“永远居住”表明了总理的精神永垂不朽 ;“太阳升起的地方”表明总理的形象与日月同辉,给人民带来光明和温暖。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抒发了诗人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与崇敬之情。
1.赏析标题“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妙处。
作者用疑问句形式作为标题,突出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从题目与诗的内容来看,标题又是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深思。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结构线索:询问--呼唤--寻找--回答
感情线索:
“你在哪里”—“他刚离去”—“找遍整个世界”—“就在这里”—“在人民的心里”
(感情开端—发展—回荡—迸发—升华)
2.理清文章的结构线索、感情线索。
①诗人使用了间隔反复的手法,“对着高山喊”“对着大地喊” “对着森林喊”“对着大海喊”,呼唤声声,如奔走呼号,使感情抒发得更加浓烈,更动人地表现出对总理的思念。
3.诗歌多处运用了反复、拟人的修辞,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试举例分析。
②诗人还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天地万物以人的情感。听到人民群众深情的呼唤,山谷、大地、森林、大海发出了动人心弦的回音,仿佛成了周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劳一生的见证人。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深化了主题,使作品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营造了一种新颖壮阔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感人力量。
③诗人使用了连续反复的手法。五次使用了“在这里”,强烈表达一种惊喜激动的感情。结尾四次使用“想念你”,表达了人民对敬爱的总理的无限怀念和无尽哀思。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复”。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结构感的修辞效果。
反 复
依照词语重复出现的位置,反复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如: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
(连续反复)
放歌吧,长江三峡!我要歌唱你那永不休止的奔流。
放歌吧,长江三峡!我要赞颂你那永不停歇的追求。
(间隔反复)
4.本诗把怀念周总理和追述周总理一生的不朽业绩巧妙地结合起来,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哪些是虚写?哪些是实写?有什么作用?
“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这些是艺术想象,是虚写,虚写寄托了对周总理的怀念;而山谷、大地、森林、大海的回音所展示的一幅幅画面,又正是周总理生前工作的真实写照,是实写,歌颂了周总理一生为人民的崇高品质。
①表示解释说明;
②表示话题转换;
③表示声音延长;
④表示强烈感情。
破折号的用法
5.说说下面几个破折号的不同用法。
(1)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2)周总理——
(3)——想——念——你
表示解释说明
表示声音延长
表示强烈感情
这篇抒情诗通过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逐步展现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情景,歌颂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周总理,你在哪里
询问(1)——你在哪里
呼唤寻找回答
想念(9)——人民世代想念你
山谷回音(2):他刚离去——奋斗不息
大地轰鸣(3):他刚离去——深入农村
松涛阵阵(4):他刚离去——深入林地
海浪声声(4):他刚离去——深入海防
整个世界(6):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祖国的心脏(7)——日夜操劳
人民总理爱人民
结构梳理
就在这里(8)——与人民血肉相连
永垂不朽
崇敬怀念
人民总理人民爱
周总理一生的四个关键词
求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十二三岁时即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他学习好,与人为善,温和诚实,从不骄傲自大,从不盛气凌人。南开校长张伯苓称赞他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革命:美满的现实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
1919年3月,21岁的周恩来为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大业,毅然决定放弃在日本求学的机会,归国加入革命。回国后不久,五四运动即爆发,周恩来积极投身其中……
拓展延伸
公仆: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为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而忘私,公而无私,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
外交: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
周恩来一生会见外宾逾千人,一生全方位、多层次地结交了无数“畏友”“诤友”,成为人们心中最受尊敬和最受信任的共产党人中的一员。
1898年—1921年
风华正茂 苦求真理
1922年—1935年
北伐长征 上下求索
1936年—1945年
民族危亡 挺身而出
1946年—1949年
解放民生 民主建国
1950年—1966年
日理万机 纵横寰宇
1967年—1976年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