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淡泊修身卧龙志
鞠躬尽瘁老臣心
——《诫子书》赏读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古典文学素养。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夫
淡泊
淫慢
遂
庐
(fú)
(dàn)(bó)
(yín)
(suì)
(lú)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合作学习:
夫 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
诫 子 书
告诫,劝勉
书信
fú,句首
发语词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用来
君子的行为操守,(应)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明确,坚定
到达
形-名,远大目标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 则不能 励精, 险躁 则不能 治性。
形-动,增长
放纵懈怠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
修养性情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 驰, 意与日 去, 遂 成 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何 及!
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志
消失
最终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又
来得及
年纪随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年老志衰,
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困守在陋室里,(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解读
句式要求:
诸葛亮给儿子上了一节( )课,他告戒儿子( ),我从( )中可以看出。
他希望儿子诸葛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
2分钟思考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说你的认识。
2、“静”和“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静”可以“修身”?
“俭”可以“养德”?
3、为什么“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举
例来支持论证。
4、“才”“学”“静”“志”之间是什么关系?
5、最后六句饱含着诸葛亮怎样的情感?
立德立功为接世
言传身教续家风
学习目标
1.通过抓取关键词 ,梳理论证的层次和关系。
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3.传承优秀家风,弘扬传统美德。
三国志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朗
读
个人朗读,同桌互读,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
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与智慧。
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解
读
独立思考:
诸葛亮给儿子上了一堂( )之课,他告诫儿子( ),我从(原文某句)看出。
深入思考诸葛亮希望儿子诸葛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最终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中的词来回答)
为什么“静”可以“修身”,“俭”可以“养德”?(举例)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又与李严书》
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三国志》
1
2
合作探究:
诸葛亮用了四个双重否定句,能不能把他们改成肯定句呢?
能不能把“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中“夫”和两个“也”去掉?
3、最后六句饱含着诸葛亮怎样的情感?
魏将邓艾写信给诸葛瞻“若降者必为琅琊王”,诸葛瞻怒斩来使,其子诸葛尚和他一同为国捐躯,战死在绵竹战场。 一家三代,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家风)
悟
读
寒潭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应用:
1、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有何启发?
谆谆教诲,无限期望。立德立功,言传身教。
2、给父母回信,谈谈你打算如何立德立功,150
字左右。
读
后
感
立德立功为接世
言传身教续家风
身教在先言在后
君子之行济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