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弗学(fú) 男有分(fèn) 天下为公(wéi)
B. 嘉肴(yáo)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己(wèi)
C. 学(xiào)学半 选贤与能(jǔ)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D. 兑命(yuè)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jī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知其善也( )
(2)教然后知困( )
(3)矜、寡、孤、独( )
(4)男有分( )
(5)盗窃乱贼而不作( )
(6)故外户而不闭(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是故谋闭而不兴 B.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故外户而不闭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B.男有分,女有归
C.盗窃乱贼而不作 D.讲信修睦
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B.何陋之有
C.大道之行也
D.宋何罪之有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大道之行也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策之不以其道 D.说不清,道不明
7.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综合下列几则材料,联系社会实际,你一定会有一些感想,请将你的结论简要表述出来。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8. 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_;“(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
(2)试根据下面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弟也者,其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行世间】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男有分,女有归。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④是谓大同。
10. 从选文中找出一组排比句、对偶句,并指出其效果。
11. ①本语段可分为__层,每一层的大意是___。②这几层的关系是:_______。
12. 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
13. 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
14. 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 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天下为公
(2)矜、寡、孤、独、废疾者
(3)故制礼义以分之
(4)以养人之欲
16.翻译下列句子。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17.【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 __________ ,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_________。
18.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阐释礼制产生的原因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二)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选自《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选自《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选自《曲礼》)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学而能 ( ) (2)其次务施报( )
(2)玉不琢,不成器( ) (4)人有礼则安( )
20.《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原句)。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熟读《曲礼》中的选文,结合实际浅谈你对礼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1)好 (2)困惑 (3)幼而无父 (4)职分,职守 (5)兴起 (6)所以
3.C 4.D 5.C 6.BD
7.示例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倡议,从所给的材料可以体会到和谐社会需要人们共同创造。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礼守信,团结友爱。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共创美好明天。
8、①. 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②. 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③. 示例:a.爱亲人 b.爱他人 c.爱民众 d.爱万物(或 a.亲亲 b.仁民 c.爱物;或 a.血缘之爱 b.人际之爱 c.物我之爱) ④. 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逸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9. ①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②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③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④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10. 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
11. ①. ①三 ②. 一层:德才兼备的人管理大家的天下。二层:大家互相帮助,各得其所,不谋私利。三层:总结大同社会的景象。 ③. ②总—分—总
12. 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 是谓大同
13.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14. 不能,在孔子时代,无论他的理想多么美好,多么完整,终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两千多年来,这个理想一直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为之努力追求、不懈奋斗。到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我们正向着构建和谐社会,共奔小康,为最终实现我们的远大目标而奋斗。
15、(1)是。(2)幼而无父。(3)所以。(4)来。
16、(1)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
(2)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17、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18、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19.(1)不 (2)实行,引申为给予恩惠 (3)琢磨、雕琢 (4)安定 20.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 21.(1)什么是人的性情呢?(就是)高兴、生气、悲伤、恐惧、喜爱、厌恶、欲望这七种性情,(这些)是不需要学习就具备的。 (2)玉(的质地虽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美好的)器物。人(虽贵为万物之长,但)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3)人有了礼,才能得到安定;失去了礼,就要发生倾覆。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 22.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应该注重礼尚往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社会道德,以礼为度养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