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嘉肴(yáo) 学学半(xiào)
B.矜寡(guān) 讲信修睦(mù)
C.兑命(yuè) 选贤与能(yǔ)
D.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móu)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 ( ) (2)弗食,不知其旨也( )
(3)教然后知困 ( ) (4)选贤与能 ( )
(5)矜、寡、孤、独( ) (6)女有归 ( )
(7)谋闭而不兴 ( )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学学半 B.然后能自反也
C.选贤与能 D.矜、寡、孤、独、废疾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弗学,不知其善也
B.故曰:教学相长也
C.故人不独亲其亲
D.使老有所终
5.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B.盗窃乱贼而不作
C.故曰:教学相长也
D.货恶其弃于地也
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综合性学习。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八年级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故事复述】如图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个关于“和”的故事,请你把它复述出来,字数不得超过80字。
(2)【观点阐述】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请就“和而不同①”“和为贵”的主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字数在80字以内)
【注释】①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3)【整理标语】有的宣传标语也要求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请从下列收集到的词语中,整理出一副对联的下联作为标语,并抄写在横线上。
上联:和谐社会水秀山青人亦亲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吉祥如意、根、文明、更深、山、世界、九州、源远流长)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女有归( )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1.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挟①太山以超北海,语②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③,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④,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注释】①挟:(用胳膊)挟着。②语(yù):告诉。③折枝:按摩肢体。④王(wàng):统一天下。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独亲其亲 ( ) (2)男有分,女有归 ( )
(3)盗窃乱贼而不作( ) (4)货恶其弃于地也( )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大道之行也 王之不王 B.是谓大同 是智也
C.为长者折枝 通计一舟,为人五 D.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王之不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在【乙】文中摘录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甲】文提出“大道之行”的目的是实现_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
(2)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乙】文的语句回答)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知其旨也 旨: (2)负笈不远险阻 负: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9.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
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20.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札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21.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答案
C
(1)即使 (2)味美 (3)困惑 (4)同“举” (5)同“鳏”,老而无妻 (6)女子出嫁 (7)兴起 3,B 4.B 5.A 6.D 7.C
8、(1) 示例: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争执,张英以一首打油诗劝家人退后三尺,邻居家深受感动,也退后三尺,形成了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便流传至今。
(2)示例:“和”是强国安民的根基。一个家庭的幸福源于“和”,家和万事兴,家人间要和睦共处;一个国家的强大源于“和”,百姓和乐,国家才能发展。家国相连,我们要以“和”为贵,从“和”做起。
(3)文明世界源远流长根更深
9.(1)女子出嫁 (2)厌恶
10.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11.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2.(1)以……为亲 (2)女子出嫁 (3)兴起 (4)憎恨 13.C 14.(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这是不(愿意)去做(它),不是不能做到(它)。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6.(1)大同 (2)天下可运于掌
17.(1)旨:甘美 (2)负:背
18.(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19.B
20.D
21.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人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