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什么是民族复兴?
题解
民族复兴中“复”就是再次,“兴”是兴盛,强盛。
复兴,对我们中国来说就是再次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恢复过往的荣光。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由主副标题构成
为了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华民族都做了哪些努力?
题解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是一个介词短语,指出抗击疫情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020中国抗疫记”则交代了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
2020年中国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
“钟华论”
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
“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
文体知识
①不同于学术论文论,是带有指导性的声音,不允许进行无休止的讨论和辩论的;
②不同于一般的评论文章,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带有权威性的坚守党性原则;
③不同于一般的文件和指令,它从思想认识上阐明问题,具有高度的指导性。
特殊性
社论既具有新闻评论的一般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等),更具有代表着媒体乃至政党、政治团体等直接发言的喉舌与舆论功能。
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把社论喻为“报纸的心脏”。
历史背景
我们一起走过的风雨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1949年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快速浏览全文,利用圈点勾画法标注重点词句,概括各部分内容,依据《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拟小标题的写作特色,给每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文本研读
要求:
1、字数控制在10个字以内
2、尽量保持字数的均衡
开篇:概说2020年的中国抗疫,写下悲壮雄浑的篇章
(沉着应对,挺过疫情)
(制度优势,八方支援)
(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与疫同行,科学防治)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磨砺奋起,展望未来)
(二)制度优势,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三)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四)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始终是抗疫坚守的价值取向。
(五)“科学防治”,贯穿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始终。
(六)反思、总结抗疫的经验和教训。
(七)疫情警示:人类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八)总结全文,点明中华民族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一)领导力、组织动员力、执行力,引领武汉“挺”过疫情。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文本研读
2.再次阅读文章,说说文章是从哪些层面展开的?
拟标题 角度层次 报道特点
(一)沉着应对,挺过疫情
(二)制度优势,八方支援
(三)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四)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五)与疫同行,科学防治
(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七)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八)磨砺奋起,展望未来
文本研读
2.再次阅读文章,说说文章是从哪些层面展开的?
拟标题 角度层次 报道特点
(一)沉着应对,挺过疫情
(二)制度优势,八方支援
(三)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四)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五)与疫同行,科学防治
(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七)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八)磨砺奋起,展望未来
全文带领读者从个人到国家,从地方到中央,从中国到国际,从卫生防疫到各行各业,从疫情爆发到抗疫艰难直至取得胜利等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
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方方面面的事实为基础,采用纵横结合式结构(也叫复式结构),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思路清晰,高屋建瓴,气魄宏大。
领导层面
制度层面
精神层面
理念层面
手段层面
反思层面
全球层面
未来层面
文本研读
3.课后学习提示中说本文在叙述中,运用富有诗意、包含深情的语句来表达观点和情感,名句、诗句和格言式的句子穿插其间,使文章不仅充实、厚重,还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细细品味。
文本研读
课文分别引用了那些诗句?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
“浩浩长江水,巍巍黄鹤楼”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文本研读
灾难虽强大,但压不垮英勇的中国人民。
眼前的苦难都绝非毫无意义的挨日子,而是定会遇到温暖,重现光明。我们要有勇气和决定坚定脚步和信念,迎接春光明媚。
—— 雪莱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句子
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文本研读
武汉人民在面对各种困难时,都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从而引出下文对民族精神的讴歌。
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
文本研读
引用恩格斯的话强调团结的力量和作用,高度赞扬中国人民集中量办大事的作风,肯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名言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观点有说服力。
灾难,是关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文本研读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灾难比作镜子。镜子是用来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用的。很多时候,我们看不见自己脸上的斑点,需要有参照。灾难来临,我们自立自省。灾难过去,我们又是一番天地。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文本研读
采用对称句式,指出抗疫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在于党带领人民上下一心,奋起战斗;比喻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与赞扬,语言富有诗意又饱含作者情感。
每一个生命奇迹,都源于永不放弃的努力。所有的“重生”,都在诠释一个理念: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文本研读
不管是108岁的老人,还是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医务工作者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会倾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从这些语段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彰显了 “救民于水火”的责任与担当与“不抛弃,不放弃”的大爱。
手法赏析
语言特点
思考探究
社论是报纸的心脏
引导舆论,指引方向
总结抗疫胜利的原因,在与政府的决策执行,在于民众的上下一心,在于对生命的平等尊重,在于对科学防治的探索,在于反思与担当等,总结客观而全面,具备思想指导的高度。
回顾抗疫历程,聚焦重大事件,发掘感人事迹,引发感怀,引起情感共鸣。
语言逻辑严谨,却又饱含深情,掷地有声,集合历史,反思当下,具有时代的号召力。
全文总结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在斗争中体现出来的。百年前,我们面对残破的中国,努力斗争,迎来了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世界,百年后我们与疾病作斗争,在任何挫折与困难面前,我们从未退缩。这样的民族,是任何困难都打不垮的!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伟大复兴!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