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为什么说到了元朝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在此过程中,辽金等少数民族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
辽
西夏
金
元
西夏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1142年)
元朝形势图(1330年)
观察地图思考: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代国家统一
政权 辽 西夏 金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主要制度
灭亡于 金 蒙古 蒙古
916-1125
1038-1227
1115-1234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上京
兴庆府
上京→中都
南北面官制
四时捺钵
模仿北宋
蕃汉官制
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辽夏金元的统治
1.政权的兴替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辽夏金元的统治
2.制度建设
官吏来源 负责区域 地方官制
北面官 契丹人 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沿用部族制
南面官 汉人为主,也有契丹人但穿汉服 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仿唐州县制
1)辽:南北面官制
藩汉分治,因俗而治
2.金:猛安谋克制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
——《金史·兵志》
兵农合一
材料一: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材料三:太祖占有辽东京州县以后汉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全都不加区别,“率用猛安、谋克之名”。但一进入燕云汉地,这套女真制度便行不通了,“始用辽南北面官僚制度”,就是指同时奉行女真旧制和汉制的双重体制。 ——刘浦江《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
【合作探究1】辽夏金实行的制度有什么相同之处?(两人一组讨论)
①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②在治理过程中既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同时也保留本民族的特色;
③“蕃汉分治”、因俗而治。
材料二:西夏官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太尉,皆命蕃汉人为之。……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宋史》
对点练习
1.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为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反映出辽朝的( )A.民族歧视政策 B.兵农合一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2.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变革为地方行政组织。这表明猛安谋克制( )A.推动了金朝的建立与发展 B.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D.加强与汉族间的交往交融
D.因俗而治政策
C.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
D
C
二、多民族统一国家——元
1.元朝的建立
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
1260年,忽必烈继位,兴建大都。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
大哉乾元,
何以为治。
修驿道
设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
分设急递铺(传递文书)
二、多民族统一国家——元
2.制度建设
1)驿传制度
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斯藏,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表明驿道制度( )
A.加强了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
B.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推动了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
D.推动了专制主义的高度集中
A
地方
行省·10个
路、府、州、县、宣慰司
中央
腹里(河北、山东、山西)
(1)含义:
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性质:
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
二、多民族统一国家——元
2)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
材料三: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一: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人民版教材必修一16页
军政大权集中
受制中央、大而不专
犬牙交错、广而难独
(3)特点
二、多民族国家统一——元朝的统治
材料一: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行省也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影响:
3).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4)边疆管理
吐蕃: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台湾:在福建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
p62【历史纵横】
对点练习
1.(2018·天津高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汉唐帝国是转瞬即逝的,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之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对此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元朝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
B.元朝中国形成回族等众多新民族
C.元朝时期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和谐相处
D.元朝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相互交融
A
D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
“幅员”之大——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民族”之大——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
“文明”之大——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