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习目标
1.了解汉朝削藩、开拓疆土、尊崇儒术等举措。
2.掌握两汉兴衰的史实。
3.认识两汉时期的文化发展。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意义。
2.难点: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意义。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
(1)概念: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局面)。
(2)措施:汉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效果: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3,汉承秦制,有所改变
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变: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4、七国之乱
(1)形成:刘邦在 统一战争中分封了7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2)发展: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汉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3)导火索: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7国叛乱。
(4)结果:叛乱不得人心,3个月内即被平定。
秦 汉初
政治制度
经济
思想
军事边防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统一货币、度量衡
焚书坑儒,用法家
北击匈奴,修长城
南征百越;
轻徭薄赋
三公九卿
郡国并存
皇帝制度
黄老无为思想
和亲匈奴
合作探究一:小组讨论,汉初是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一
二西汉的强盛
汉初 汉武帝
政治
经济
思想
军事边防
轻徭薄赋
三公九卿
郡国并存
皇帝制度
黄老无为思想
和亲匈奴
合作探究一:小组讨论,汉武帝是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一
边患问题
诸侯权大
地方掌控经济
相权过大
百家思想横流
官员豪强
问题一:诸侯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1,政治
①颁布“推恩令”
作用: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问题二: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②设立中外朝制度
作用: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概念:由地方官吏察访(察),向中央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举孝廉),经过考察,授予官职;
问题三:缺乏人才,
③察举制(自下而上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作用:通过察举制,为西汉选拨了一批有德才兼备的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④全国划十三州,设刺史,
问题四:官吏贪污,地方豪强横行
(监察)
作用:抑制豪强势力,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⑤用酷吏
2,经济:
问题:私人铸币,盐铁经营权在地方
①改革币制——
②盐铁官营——
③均输平准——
④抑制工商业者——
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经济管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汉五铢钱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平抑物价
征收财产税
【均输平准】
桑弘羊
均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
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出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作用:
1.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
2.打击商人囤积居奇,市场物价得以保持稳定。
3,思想:
问题:百家学说横流,妄议朝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博士
影响: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以思想的大一统促进政治的大一统;
材料五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但也形成文化专制;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
理论来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主要内容:
强化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限制君权
缓和矛盾——“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维护统治——“三纲五常”
北伐匈奴
通西域
南平百越
征服西南
问题:北边匈奴侵扰,南边治理难
4,军事边防:
①北击匈奴;设河西四郡;
②通西域(丝绸之路);
③设西域都护府;
④更有效治理东南沿海和西南民族地区;
解烦之措
作用: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长安
罗马
丝 绸 之 路
长安
罗马
丝 绸 之 路
一带一路
中华民族昂首挺胸地走向世界!
(3)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由思想的大一统促进政治的大一统
二,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2)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打击私营工商业者等措施,中央掌控地方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4)军事边防:出兵匈奴,加强东南,西南地区的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1)政治:
①实行“推恩令”、刺史制度,用酷吏,进一步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②设立中朝外朝制度,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③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总结归纳】
鼎盛
1,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每年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经济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牛刀小试
C
2.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
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
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
C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政权
王莽改制 背景 ①西汉后期,外戚专权,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②公元9年,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结果 采取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措施,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政权覆灭 ①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赤地千里,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 ②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主力。 ③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西汉灭亡的原因
2.东汉初年“光武中兴”
(1)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2)治国思想:“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道”治天下
(3)统治措施:
(4)影响: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
政治上 a.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目的是削弱相权);b.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c.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d.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上 a.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b.释放奴婢;
思想上 思想上,重视儒学。
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诸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逐渐长大,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母后临朝
君权旁落
依靠宦官
夺回君权
把持朝政
4.党锢之祸
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的反抗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5.黄巾起义
背景: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自然灾害严重,百姓苦不堪言。
概况:东汉末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起义历史9个月,以失败告终。
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常考)
1、史学成就
(1)《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史记》文字精炼,人物刻画与叙述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四.两汉的文化
2、文学成就
(1)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五言诗: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3、医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百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4、数学:《九章算术》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标志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5、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促进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信息的记录传播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练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