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我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地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活在珍贵的人间
我与地坛
史铁生
1. 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 赏析文中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相关语句,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 梳理作者遭遇重大打击后的心路历程,学习作者面对充满挫折人生的顽强精神。
学习目标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16岁)
1969年去延安农村插队(18岁)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治疗(21岁)
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30岁)
1998年开始做透析(47岁)
“我”——作者介绍
史铁生的小说作品呈现出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的倾向,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他的作品是对生存意义的探求,能清醒地正视生命存在本身的矛盾、困境。
主要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
身残志坚,创作丰厚,富有文采。在痛苦挣扎后,坚强的生命力令人感动。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不幸下肢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近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北京的地坛公园。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这些都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自救。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了《我与地坛》。
活动一:整体感知。
读课文,试总结文本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梳理我与地坛相处的阶段,把握不同阶段我眼中地坛景物的特点,由此分析我的心路历程。
阶段 地坛景物 景物特点 我的心路历程
___________的我
___________的我
___________的我
活动二:探究文本第一部分。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
2、我刚进入地坛时,地坛是什么样的状态?
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土地,很少被人记起。
第一处景物描写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3、我刚进入地坛时,我是什么样的状态?
最狂妄的年龄忽而残废了双腿。
地坛破败、荒芜、沧桑变化,显示出生命的本真,一如最狂妄的年龄忽而残废的落魄者的精神状态。
( )我 ( )地坛
进入
残废的
失魂落魄的
破败的
荒芜的
冷清的
被人遗忘的
同命相怜
相怜相惜
阶段 地坛景物 景物特点 我的心路历程
失魂落魄的我 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老柏树、荒藤、 荒芜古旧又充满活力 从地坛的变化中认识了自己抚慰心灵
___________的我
___________的我
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
4、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在地坛里都做了什么?
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5、最初的这几年,我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呢?
迷惘,迷茫,绝望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第二处景物描写
6、这段时光,我看到了什么样的地坛?
荒芜但并不衰败
由于小昆虫和草木的生生不息,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使“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这是其他任何生命无法替代的。
( )的我 ( )地坛
感知生命
荒芜的
并不衰败
充满生机
深受启发
阶段 地坛景物 景物特点 我的
心路历程
失魂落魄的我 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老柏树、荒藤、 荒芜古旧又充满活力 从地坛的变化中认识了自己抚慰心灵
_____的我 生生不息 感悟生命
受到启示
_____的我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珠、满园草木的声音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第三处景物描写
阶段 地坛景物 景物特点 我的心路历程
失魂落魄的我 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老柏树、荒藤、 荒芜古旧又充满活力 从地坛的变化中认识了自己抚慰心灵
感知生命的我 生生不息 感悟生命
受到启示
超脱豁达的我 充满希望 释然、坦然
活出精彩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珠、满园草木的声音
落日、雨燕、脚印、古柏、草木泥土落叶的味道
(1)衬托了作者的心情。
(2)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3)景中寓情,景中寓理,景物本身就是对生命的解读。
三处景物描写作用:
7、地坛是如何帮助我走出困境的?
1.地坛除去了雕琢与浮华,让生命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世界,让我意识到每个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和喜悦。
3.地坛在不断的变化中显示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这一切让我明白,人活着就要顺应自然,豁达地面对死亡。
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1)“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母亲知道该让“我”出去走走,却又担心“我”在荒僻的园子里乱想;知道该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却不知道“我”多久才能恢复。这些难以解决的矛盾,表现了母亲的善解人意以及对儿子的疼爱、理解和宽容。前面的五个“知道”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表现了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2)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活动二:探究文本二。
2、文中写了母亲哪些镜头?体现了母亲对儿子什么样的感情?
镜头一:目送
镜头二:寻找
镜头一:目送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3、从母亲目送的镜头中,你读出了什么?
联想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4、从“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这中你读出了什么?母亲祷告祈求什么?
一定不要有什么意外?
一定要活着?
一定幸福地活着?
……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我”的设想表明,自己一开始并不了解母亲的心理,因为在母亲生前“我”拒绝和她进行内心的交流,这是“我”深切的忏悔。那时的“我”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总是去地坛,对母亲没有太多的关注,此时“我”设想母亲在家的情形,尤其是母亲日日夜夜怎么想,是对母亲形象的有力补充,使母亲的形象更丰满,更能表现出母爱的伟大。这个设想还表明“我”人生中的每一步求索,都有母亲的参与和支持。
5、此处“我”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6、母亲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说明了什么 母亲步履茫然又急迫,此时母亲会想些什么?上面文段你读出什么?
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在家等待我,坐卧难宁;到地坛找我,孤独而执着。母亲的每一个举动都表现了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她对儿子的爱隐忍有度,她有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镜头二:寻找
7、“车辙”仅仅是指轮椅碾过的痕迹吗?母亲的“脚印”仅仅是指母亲踩过的脚印吗?
“车辙”就是作者的心路历程,指“我”跋涉的每一步“车辙”和人生路,“脚印”既指母亲寻找我的每一步足迹,也指母亲的深情陪伴与给“我”的精神的支撑。作者经过在地坛中的长期思考,参透了人生的意义,从残疾自伤走向了坚忍顽强。但是,他的思索结果不是独立完成的,他的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陪伴,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是母亲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更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从而歌颂了母爱的崇高和伟大。
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8、该部分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明确:
“我”上地坛,母亲“送”;
“我”在地坛,母亲“忧”、“找”。“送”、“忧”、“找”,写尽母亲的悲苦与操劳。
送
冷静
清醒
忧
找
心理矛盾
回(悄悄转身)
冷静
清醒
理智而深沉的母爱
作者所承受的是自己的痛苦,而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做好“最坏的准备”,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这样的母亲,忧心忡忡,心力交瘁,注定是活得最苦的,也正是这种苦,铸就了伟大的母爱,闪烁出动人的光辉。
8、作者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9、母亲是样的一位母亲?
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课文刻画了一个承受着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形象。她是一位不幸的母亲,她又是一位坚忍的母亲。她日日夜在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的爱深沉而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
10、本文是通过哪些手法来展现母爱的深挚的?
(1)行动描写。写母亲默送儿子去地坛、翘首伫望、焦急地寻找以及一时找不到“我”时的步履茫然而急迫……在这重复多年的无声行动中,显示母爱的伟大,使人难以忘怀。
(2)心理描写。借“我”之口,直接写母亲的心理活动,她对残疾儿子不断地“暗自祷告”“自我安慰”,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这些直接的心理描写,把深挚的母爱写得感人肺腑。
(3)侧面烘托,文中反复抒写“我”对母亲的思念、痛悔之情难以遏制,从侧面烘托出母爱动人的力量。
来不及为母亲着想
母亲去世后感到痛悔
史铁生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理解母亲
怀念母亲
11、母亲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母亲用自己默默承受苦难的坚实行动关心儿子而毫不张扬的爱和发自内心对儿子的理解与尊重来暗示儿子:人生在世,只有经受得住命运的千锤百炼,炼就钢铁般的意志,战胜困厄苦痛,摆脱伤残的羁绊,走出心灵的阴影,走上自立自强的幸福之路,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活动三:深度探究。
文章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1、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两个话题:一个话题是“我”在突遭双腿瘫痪的不幸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重点写地坛对“我”的启迪;一个话题是“我”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与激励。
2、从主题思想上看,两部分浑然一体:地坛使“我”感悟生命,平和豁达地看待死亡,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关于生命的启示,而今母亲已经离去,承载着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的地坛,变成了我的精神家园。可以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
我
母 亲
地 坛
自然
精神家园
精神支柱
亲情
珍爱生命
体味人生
要有坚忍的意志
要理解他人
总结
这篇散文通过写作者与地坛的关系,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写母亲,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及他所体悟到的母爱。透过这些朴实、纯净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史铁生的精神魅力,以及他澄净的思想和深切的感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