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单元达标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单元达标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5 06:5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A卷 基础夯实——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单元达标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地球自转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站在C地的某同学于昨天晚上9:00在天空中观察到某一恒星位于上中天,那么今天该同学再次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的时间是( )
A.20时56分4秒 B.8时56分4秒
C.21时3分56秒 D.9时3分56秒
2.关于图中各点自转速度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角速度A=B=C=D B.线速度AC.线速度A=B=C=D D.角速度A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公布的信息数据,不同日期最早日出的地点不同。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及2023年某日中国迎来的第一条展线。据此完成3~4题。
3.四条晨线所代表的日期正确的是( )
A.①—3月21日 B.②—12月22日 C.③—6月22日 D.④—2月11日
4.③→④期间辽宁葫芦岛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 )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而常发生偏转。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偏转的是( )
A.A B.B C.C D.D
6.从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自东向西行驶时,车轮对铁轨磨损较大的一侧是( )
A.南侧 B.北侧 C.东侧 D.西侧
下图为北半球一名观察者观察到的太阳穿过天空的视运动路径示意图,甲、乙、丙、丁四点代表太阳的四个位置。据此完成7~8题。
7.该日,观察者所在地昼夜长短状况为( )
A.出现极夜现象 B.昼长夜短 C.出现极昼现象 D.昼短夜长
8.下列四点中,当观察者的影子最长时,太阳所处的位置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小明同学演示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据此完成9~10题。
9.小明同学在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需做到( )
①使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反
②始终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③使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为23°26′
使太阳光线与地球球心在同一平面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若黄赤交角增加1°,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均会增加1° B.热带和温带范围均会增大
C.24°S上的某城市会出现太阳直射现象 D.襄阳的气温年较差会减小
呼和浩特某中学(42°N)地理小组对居住地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读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 )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12.该地正午物体高度比影子长的时间大约为( )
A.三个月 B.六个月 C.九个月 D.十二个月
纽约曼哈顿街区,每年7月12日前后,在天气晴朗的日落时分,会出现太阳悬在城市街道上空的现象,被称为“曼哈顿悬日”(下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日落时,出现“曼哈顿悬日”的街道走向( )
A.正东—正西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
C.西北—东南走向 D.正南—正北走向
14.“曼哈顿悬日”每年出现的次数为( )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这一天( )
A.D处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B.北京昼长夜短
C.是6月22日前后
D.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
16.夏至日之后的一个月,太阳直射点在( )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C.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图①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②、图③为地球光照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分)
(1)如果图①中甲、乙、丙、丁代表“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那么同学们在做这份试卷的时候(7月),地球的位置应位于( )之间。(2分)
A.甲与乙 B.乙与丙 C.丙与丁 D.丁与甲
(2)当太阳光以图②中的情形照射地球时,此时的节气是北半球的___________。(2分)
(3)当太阳光以图②中的情形照射地球时,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全球新旧日期范围的比例是_________。(4分)
(4)从图②到图③时段内,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是_________。(2分)
(5)图②中,如果D点的昼长是14小时51分,那么E点的夜长是_________。(2分)
(6)图②中D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_。(2分)
18.如下图所示,此时ABC弧线上的太阳高度角为0°,某人正在距离B地正南方22个纬度处的某地肉眼观测北极星,观测到的北极星平均仰角为48°。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_。(3分)
(2)此日,沈阳当地看到太阳升落的视运动轨迹示意图为_________。(3分)
A. B.
C. D.
图为沈阳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某一日内旗杆杆影轨迹示意图(O为立杆处,虚线为杆影,曲线为杆影端点轨迹)。
(3)图中所示日期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为____(填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3分)
(4)该小区底层住户入住一年后,以采光条件差为由将开发商告上法庭。采光条件差主要发生在(季节)。(3分)
读图,一艘在南美洲南端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南纬53度)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
(5)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_________。(3分)
(6)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北纬53度)的昼长约_________。(3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北京市某中学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实践活动。下表为学生观测数据,左下图为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示意图。
日期 被测物体影长(厘米) 比值(被测物体长度/影长) 正午太阳高度
9月5日 40 1.5 56.3
9月17日 44.5 1.34 53.3
9月23日 50.1 1.19 50.0
9月29日 57.2 1.04 46.2
10月8日 61.4 0.98 44.2
10月18日 71.8 0.83 39.7
10月29日 80.3 0.74 36.6
11月11日 93.5 0.64 32.6
(1)读表归纳该校在测量时间段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简述原因。(6分)
(2)说出左图中A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请你用///在答题卡图中画出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6分)
(3)9月23日这天,老师希望正午的时候车不被晒到,请你用///在答题卡图中画出理想车位的范围(不考虑教学楼宽度影响),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由题意可知,C地的某同学观察到一颗遥远的恒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1个恒星日的时间,间隔为23时56分4秒,同学于昨天晚上9:00在天空中观察到某一恒星位于上中天,所以该同学应在今天20时56分4秒观察到该恒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答案:B
解析: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点为零外,其他地方均相同,大约为每小时15°A为极点角速度最小,B、C、D角速度相等,A、D错误;地球自转线速度除两极点为零外,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故线速度A3.答案:D
解析:3月21日为春分,昼夜平分,晨线①,北半球昼长夜短,A错误;12月22日为冬至日,昼短夜长,晨线②昼长与夜长接近,昼长略大于夜长,B错误;6月22日为夏至日,晨线③,北半球昼短夜长,应靠近冬至日(12月22日),C错误;2月11日靠近3月21日,2月11日太阳处在南半球,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晨线④的昼长与夜长接近,昼长略小于夜长,D正确。故选D。
4.答案:A
解析:③→④期间,太阳直射点处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90°-所求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间隔的纬度,可知太阳直射点北移,辽宁葫芦岛与太阳直射点纬度间隔减小,辽宁葫芦岛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变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答案:A
解析:在北半球,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向右侧偏转。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偏转的是A图,A正确。故选A。
6.答案:B
解析:我国位于北半球,当列车自东向西行驶时,右侧是北侧,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车轮对北侧铁轨磨损较大,B正确。故选B。
7.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太阳在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因此该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B正确。故选B。
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太阳高度最小时,影子最长。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点中,丁点太阳高度最小,所以太阳位于丁点时,观察者的影子最长,D正确。故选D。
9.答案:B
解析:地球公转演示中应使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成66.5°,③错误;使公转与自转方向相同,①错误;保持地轴空间指向不变,②正确;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④正确,B正确。故选B。
10.答案:C
解析:若黄赤交角增加l°,回归线的纬度数会增加l°,极圈的纬度数会减小l°,A错误;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会增大,温带的范围减小,B错误:若黄赤交角增加l°,回归线的纬度数会增加1°(即24°26),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纬24°26之间移动,所以24°S上的某城市会出现太阳直射现象,C正确:若黄赤交角增加l°,会导致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气温升高,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气温降低,气温年较差增大,所以襄阳的气温年较差会增大,D错误。故选C。
11.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从a到b期间,该地的日出时间持续在变长,故此期间该地昼渐长,a时间,该地的日出时间最晚,故昼长为一年中最短,此时应该昼短夜长,C正确。故选C。
12.答案:B
解析:当正午物体高度与影子等长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是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45°=90°-(42°N±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计算得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是3°S;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物体的影子越长,因此当太阳直射点位于3°S以北时该地正午物体高度比影子长,即太阳直射点由3°S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移动到3°S,所需时间大约是6个月零22天,与之最接近的是六个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答案:C
解析:每年7月12日前后,在天气晴朗的日落时分,就会出现太阳悬在城市街道上空的现象,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并向南移动,日落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向,出现“曼哈顿悬日”的街道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C正确。故选C。
14.答案:B
解析:7月12日处于夏至到秋分之间,所以夏至前20天左右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和7月12日相间,也会出现一次“曼哈顿悬日”,B正确。故选B。
15.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这一天,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D处的正午太阳高度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即90°,A正确;冬至这天,北京是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B错误;冬至的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C错误;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是在l月初,D错误。故选A。
16.答案:C
解析: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B点,之后的一个月,即6月22日到7月22日,据图可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南移动,C正确。故选C。
17.答案:(1)B
(2)夏至日
(3)(23 26′N,90 E);3:1
(4)先变慢后变快
(5)14时51分
(6)9时
解析:(1)如果图①中甲、乙、丙、丁代表“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甲是春分、乙是夏至,丙是秋分,丁是冬至。那么同学们在做这份试卷的时候(7月),地球的位置应位于乙与丙之间。选B。
(2)图②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应该是夏至。当太阳光以图②中的情形照射地球时,此时的节气是北半球的夏至。
(3)图②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应该是夏至。当太阳光以图②中的情形照射地球时,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图中90°E是12点经线。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N,90°E)。图中90°E是12点经线,0时经线位于90°W,全球新的一天是从90°W到180°,全球新旧日期范围的比例是3:1。
(4)图③是南极点俯视图,图中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应该是冬至日。从图②到图③时段内,是从夏至到冬至,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是先变慢后变快。
(5)图②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应该是夏至。纬度相同的、南北纬度相反的两地,一地白昼长度等于另一地夜晚长度,图②中,如果D点(40°N)的昼长是14小时51分,那么E点(40°S)的夜长是14时51分。
(6)图②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应该是夏至。图②中D点位于6点经线以东45°,其地方时是9点。
18.答案:(1)北纬20°(20°N)
(2)D
(3)昼长夜短
(4)冬季
(5)20时
(6)8时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ABC弧线上的太阳高度角为0°,因此ABC为晨昏线;某人正在距离B地正南方22个纬度处的某地观测北极星,观测到的北极星平均仰角为48°,因此,B地正南方22个纬度处的某地纬度为48°N,则B地的纬度为70°N,同时此时48°N的人可以观测到北极星,正处于夜晚,因此可以推测,弧AB为昏线,弧BC为晨线,此时B点(70°N)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互余,因此70°N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太阳直射20°N。
(2)根据上题可知,太阳直射于北半球,因此从沈阳观测到太阳升落的视运动轨迹应从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正午时太阳在正南方位,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3)结合图中旗杆杆影轨迹示意图可知,一天中影子从西南到东南处,太阳轨迹从东北到西北,即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
(4)结合所学知识,位于北半球的小区采光条件差,应发生于太阳高度角较小的时刻,结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一年中,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北半球太阳高度角较小,小区采光条件较差,因此,采光条件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冬季。
(5)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由图中经度变化可以判断P地位于75°W,75°W位于120°E西侧195°,时间晚13个小时,可知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是20时。
(6)根据材料信息和上题的结论可知,P点日落时间是地方时20时,可计算得知昼长是16小时,夜长是8小时。由材料可知,P地纬度是53°S,漠河是53°N,即漠河与P地纬度关于赤道对称。由所学昼夜长短知识可知,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当天53°S的P地的夜长是8小时,则53°N的漠河昼长也是8小时。
19.答案:(1)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2)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教学楼影子朝北,表中9月23日影长与被测物体比例为1.19,根据楼高12米可以计算出教学楼影长大致为10米左右,每个停车位宽度2.5米,图中停车位靠近教学楼一侧的四排共12个车位正午不被晒到。
解析:(1)据表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由56.3到32.6,说明在测量时间段内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原因是9月5日到11月11日,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南移动,所以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2)左图中A位置为夏至,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区域。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已知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根据表中影长与被测物体比例,来计算教学楼的影长,然后确定哪些停车位不会被太阳晒到。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教学楼影子朝北,表中显示,9月23日影长与被测物体比例为1.19,根据楼高12米可以计算出教学楼影长大致为10米左右,每个停车位宽度为2.5米,图中停车位靠近教学楼一侧的四排共12个车位正午不被晒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