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文阅读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文阅读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5 09:1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借古鉴今 针砭时弊——《阿房宫赋》《六国论》联文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赋”与“论”的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字词。
2.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3.把握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学会辩证分析
4.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比较文章思路的不同,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探究两篇文章各有怎样的针对性;辩证思考作者的观点,学会在辩证分析和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
2.难点:感悟文章如何体现两位作者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情怀,分析文章观点的合理性;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教学时数:5课时
导入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了《六国论》。那么,这两篇文章中,杜牧和苏洵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体会。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1(见学习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完成)
《阿房宫赋》
一、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题解
“阿房”旧读“ē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阿房宫,秦始皇营造的宫殿。规模宏大,奢华壮观。传说后被项羽烧毁。
3、文体知识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它的特点: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唐宋古文化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方法写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以及唐代用来科举考试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被视为初期文赋的典范之作。
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4、写作背景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有着自觉承担匡世济民之责任,心怀天下的作者,希望通过此文来实现警示君主的目的。
二、预习检测
1、字音
廊腰缦màn回 不霁jì何虹 妃嫔媵yìng嫱
瓦缝参差cī 辇niǎn来于秦 朝zhāo歌夜弦
直栏横槛jiàn 弃掷逦迤yǐ 焚椒jiāo兰
尽态极妍yán 剽piāo掠其人 鼎铛chēng玉石
2、成语积累
钩心斗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后多写成“勾心斗角”
三、文言知识点
重点实词:见课本注释。
古今异义
1、隔离天日 古义: 遮蔽 今义:断绝接触;断绝往来
2、钩心斗角 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 今义: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3、而气候不齐 古义:一天之内的冷暖状况 今义: 长期的天气状况
4、燕赵之收藏 古义: 金银珠宝 今义:收集保藏
5、韩魏之经营 古义: 金银珠宝 今义:筹划经管
6、齐楚之精英 古义: 金银珠宝 今义:优秀杰出的人才
7、可怜焦土 古义: 可惜 今义: 怜悯
词类活用
1、骊山北构而西折 方位名词作状语,词义:在北边/向西边
2、廊腰缦回 名词作状语,词义:像腰一样
3、檐牙高啄 名词 作 状语,词义:像牙一样
4、蜂房水涡 名词 作 状语,词义:像蜂房/像水涡
5、不霁何虹 名词作 动词,词义:出现彩虹
6、未云何龙 名词作 动词,词义:出现云/出现龙
7、朝歌夜弦 名词作动词,词义:唱歌/弹琴
8、楚人一炬 名词作动词 ,词义:放火
9、可怜焦土 名词 作动词,词义:变成焦土
10、 族秦者秦也 名词作动词,词义灭族
1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动词作意动词,词义:以……为鉴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②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③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④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⑤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2、被动句
函谷举 被攻占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被宠幸
3、宾语前置句
秦人不暇自哀 正确语序: 秦人不暇哀自
4、状语后置句
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正确语序:负栋之柱,于南亩之农夫多
5、省略句
长桥卧波 长桥卧(于)波
复道行空 复道行(于)空
《六国论》
一、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
2、题解
六国:即齐楚燕赵魏韩。秦统一六国的经过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用了十年时间进行统一六国的战争。
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
3、创作背景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二、预习检测
1、字音
六国互丧(sàng)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暴(bào)秦之欲无厌
洎(jì)牧以谗诛 邯(hán)郸(dān)
食之不得下咽(yàn)
2、成语积累
日削月割: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如弃草芥:就像仍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芥:小草。
抱薪救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使灾祸反而扩大。薪:柴草。
披荆斩棘: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食不下咽: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三、文言知识点整理
1.通假字
(1)暴霜露(暴: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引出结果。以至于。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 ;今:吞咽
(10)始(速)祸焉 古义:招致。今义:速度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 (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按理来说)
(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
以地事秦 (事:侍奉)
(3)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 (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最终)
始速祸焉 (速:招致)
(4)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译为打退 )
一词多义
(1)兵
非兵不利 (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 (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战争)
(2)事
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
(3)犹
犹抱薪救火 (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副词,仍然,还)
(4)终
终继五国迁灭 (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动词,坚持到最终)
(5)始
始有远略 (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 (副词,才)
(6)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 (动词,朝着,对着)
(7)得
较秦之所得 (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 (动词,适合,得当)
(8)势
有如此之势 (优势)
其势弱于秦 (势力
(9)亡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失去土地)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
3.倒装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学习任务二:把握作者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活动1.《阿房宫赋》和《六国论》都提到“秦”,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有何相同之处?
提示:两篇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都是战国时期,秦统一六国的史实,都涉及了秦朝的灭亡,也都深刻地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活动2.同样都是以秦朝统一六国的史实作为写作内容,但两篇文章的作者各自立足点并不相同,请结合两位作者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分析两篇文章各自的写作目的。
提示:《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其时的唐王朝已经是千疮百孔了,但统治者仍然穷奢极欲,广起宫室,而不爱惜民力,作者有感于现实,写了《阿房宫赋》一文,以秦朝统治者建造阿房宫,而耗费大量民力,并且最终走向覆亡的事实,告诫当朝统治者,应当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爱惜民力,不要声色犬马,穷奢极欲。
《六国论》的作者是散文家苏洵,苏洵所处的朝代是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北宋王朝,但繁华的表象背后其实潜藏着危机,宋朝在对外的战争中,屡屡战败,并且对待北方强敌辽(契丹)和西夏,使用“输岁币”的方式,来取得与辽、西夏之间的苟安,也就是宋朝对外一直都是在用钱买和平,此举也给当时北宋治下的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作者痛心于北宋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而写下了《六国论》一文,以战国时期韩国、魏国、楚国曾经以土地贿赂秦国并且最终导致自身覆亡的事实,而向北宋统治者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那就是在对待辽和契丹时,不能总是采用输岁币的方式屈辱求和,而应该采取强硬的态度。
学习任务三:自读苏辙《六国论》,梳理文章的思路,完成以下问题。
活动1:读课文,明观点,探原因(本活动的目的是:从熟悉课文开始,为后面的活动奠定基础)
思考:六国破灭、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表达破亡原因的语句。
提示:《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六国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活动2:赏文章,理思路(本活动目标:把握观点、态度,理解阐述观点的方法逻辑)
教师提问:两位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提示:《阿房宫赋》:先铺叙阿房宫的奢华及毁灭,后得出观点。
《六国论》:开头直接提出观点,而后论证观点。
图一:战国形势图
学习任务四:探寻六国破灭真相
活动1.我国古代关于六国存亡的文章颇多,对于六国灭亡原因,杜牧和苏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请快速浏览文章,找出相关句子,归纳总结。
活动2.探究作者写作目的
请结合两篇文章,并阅读补充材料,思考文人们是针对怎样的现实问题发出议论的,所写的六国历史对作者思考现实问题有何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