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郭沫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学习目标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分析意象,联想诗中的场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
3.结合时代背景,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体会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
创造新世界的决心。
重点难点
1.分析意象,联想诗中的场景,赏析意象的象征意义。
2.结合时代背景,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体会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决心。
按形式分
按体裁分
文体知识——「现代诗歌分类」
中国现代诗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中国现代诗歌: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
中国当代诗歌: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两只蝴蝶
胡适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尝试集》
两个扫雪的人
阴沉沉的天气,
香粉一般白雪,下的漫天遍地。
天安门外白茫茫的马路上,全没有车辆踪影。
只有两个人在那里扫雪。
一面尽扫,一面尽下∶
扫净了东边,又下满了西边,
扫开了高地,又填平了洼地。
粗麻布的外套上,已经积了一层雪,
他们两人还只是扫个不歇。
雪愈下愈大了;
上下左右,都是滚滚的香粉一般白雪。
在这中间,仿佛白浪中浮着两个蚂蚁,
他们两人还只是扫个不歇。
祝福你扫雪的人!
我从清早起,在雪地里行走,不得不谢谢你!(周作人)
作者简介
新诗奠基人—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1906年入新式学堂,其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精神。
写作背景
本诗写作于1919年9、10月间。此时中国乃至世界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五四运动蓬勃开展,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民主、自由”的追求空前高涨,许多文学青年投入时代的大潮中,为民族复兴奔走呼号。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提笔写下这首“力的赞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学习活动一: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全诗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意象: 北冰洋、太平洋、洪涛、白云
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
什么人 怎么样 在哪里
放号
“我”
立在
地球边上
抒情主人公
学习活动 二
学习活动三:诗人在呼号什么
呼号“力”
毁坏
创造
旧社会
新社会
洪涛、太平洋之力(自然之力)
时代之力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洪涛的暗示性(联想)
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青春的生命力、五四时期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民主与科学的时代力量……
诗中的“力”不仅是自然之力,更是时代之力,是摧毁一切落后、黑暗,共同创造理想光明的新世界的力量。
“我”身上所具有的就是那个“狂飙突进”时代里勇于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的精神,热烈向往、执着追求,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学习活动四: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巨人的形象、歌号者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
表达了青年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革命者的颂扬。“放号”是欢呼、是呐喊、也是赞歌。(主旨)
学习活动五: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
②强烈的抒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小结
闻一多称赞郭沫若为“现代第一诗人”, “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的精神。”闻一多所说的“时代的精神”,就是五四时期的狂飚突进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联想诗中的场景。
2. 分析意象,了解昌耀及诗歌特点。
3.赏析意象象征意义,探究诗歌的主题。
重点难点
1.分析意象,联想诗中的场景。
2.赏析意象象征意义,探究诗歌的主题。
诗人柏桦曾说:“诗人比诗更复杂、更有魅力、也更重要。诗人的一生是他的诗篇最丰富、最可靠、最有意思的注脚,这个注脚当然要比诗更能让人怀有浓烈的兴味。”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役期”最长的“右派”诗人之一,昌耀的一生犹如一场恶疾。而他的诗如同徐徐打开一幅色彩斑斓高原油画长卷,沛然而出一种丰富而博大的生命意识。
一、作者介绍
王昌耀,笔名昌耀。
著有《昌耀抒情诗集》、《昌耀的诗》等。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人物生平
1950年参军。
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
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
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
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
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二、写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一“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
《峨日朵雪峰之侧》初稿写于1962年,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以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早期的昌耀已经提前进入冷寂和苦闷,所以此时的他在写作诗歌时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关照和揣摩这一时期的冷寂和苦闷,这就是他创作《峨日朵雪峰之侧》的直接意图。
1957年,中共中央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三、解题
俄日朵雪峰之侧——半山腰。
“我”攀至陡峻的峨日朵雪峰的半山腰。这是历尽艰辛的攀登,这是竭尽所能才达到的高度,这是我当下生命所及的高度,今后还将有新的高度,这一高度与自己的目标尚有距离,是丰满的自信、现实的坚持与客观的无奈的交融。
1.作品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形象?
“攀登者”的形象
2.诗中“我”的情感的词语
惊异、渴望
3.我为什么而“惊异”?
我惊异于太阳跃入大海的雪峰落日景象。
4.雪峰落日景象的写景角度有哪些?在诗中有何作用?
视听结合、俯仰结合
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
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
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用来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的。
5.诗句中“雄鹰”“雪豹”和“蜘蛛”这些意象有什么寓意。
“雄鹰”“雪豹”的形象代表着一种强大、雄壮和坚韧。“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
“蜘蛛”之渺小,与前文景象之宏阔形成鲜明对比。在宏大的时代里,诗中的“我”显得谦卑而坚毅。
主旨
这首诗塑造的是在攀登过程中彷徨惊恐而又决绝坚韧热爱生命的登山勇士形象,目的是赞颂强大的生命力。
能力提升∶ 对比阅读,鉴"我”
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抒情主人公放在一起,我们又会发现什么
我们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折射出的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我们看到了五四时期对自由渴盼追求的“我”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我们看到了遭遇命运坎坷,在精神上追求自我救赎的“我”,我们看到了攀登者的困苦艰难,从一个狂歌猛进的”自我“,到一个扪心自问,冷静思考的“自我”,我们看到了“我”的成长与成熟。我们要以“我”为鉴,找到“自我”,发展“自我”。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狂飙突进时代的歌号者
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苦难中勇毅的攀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