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烈火中的青春故事
——《百合花》
茹志鹃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3.通过与传统战争小说的比较,探究“诗化小说”的特点。
4.感受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体会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通过与传统战争小说的比较,探究“诗化小说”的特点。
3.体会战争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引发对青春与生命的思考。
重点难点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丈夫也是这场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写作背景
环境
情节
中秋 战争 包扎所……
人物
通讯员、我、新媳妇
开端: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
发展:通讯员和“我”去借被子
高潮: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帮他缝衣服
结局:新媳妇坚持要为通讯员盖百合花被
学习活动一:请同学们根据小说的三要素和情节的叙事顺序,简单分析小说的内容。
作者介绍
茹志鹃,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百合花》等短篇集。
百合花
「掌握词义」
1.张皇:惊慌不安的样子。
2.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3.憨憨:傻气,难为情。
4.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5.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6.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7.虔诚:恭敬有诚意。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学习活动二:鉴赏情节详略,找出《百合花》中“不惜笔墨”的情节,
并对比“一笔带过”的情节,探究作者的安排用意。
《百合花》详写情节 《百合花》略写情节
“我”和通讯员去包扎 所的路上 总攻,团长分配“我”去包扎所
“我”和通讯员在老乡家借被子
通讯员牺牲后的清洗包扎以及
入殓
战场上,陆陆续续下来的伤员
其他伤员的包扎
包扎所,乡干部分配我们去借被子
思考:相比于初中读过的小说(欧亨利、契诃夫等作品),《百合花》在情节安排有何不同之处?
《百合花》的情节比较单纯,情节运行时没有强烈的矛盾和冲突,节奏较慢,抒情意味较强。
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诗化/散文化小说)
百合花
学习活动二: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2.侧面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刻画人物形象。
3.细节描写:对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思考1:分析小通讯员的人物形象,思考作者是运用什么描写手法来塑造的?
语言描写
善解人意
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厚实的肩膀,穿一身洗淡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外貌描写
勤俭朴实
见我挨他坐下,局促不安,问他话时脸涨得通红
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
腼腆害羞
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
侧面描写
热爱生活
细节描写
勇敢坚强
动作、神态描写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 那个东西上了…………
从文中一系列的细节可知,他是一个纯洁、平凡、质朴、贴心、腼腆、执拗、善良、可爱、年轻的小英雄。
思考1:分析小通讯员的人物形象,思考作者是运用什么描写手法来塑造的?
思考2: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的,作者在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中花了很多笔墨塑造新媳妇的形象,请分析新媳妇的人物形象。
“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
外貌描写
漂亮端庄
细节描写
娴静羞涩
动作、心理描写
善良淳朴
神态、动作描写
尊敬军人,品质高洁
“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
“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羞涩腼腆,单纯质朴,有着传统文化烙印的妇女,是一个深明大义、重情重义的新媳妇。
思考2:请分析新媳妇的人物形象。
虚化人物。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诗化/散文化小说)
虚化人物。人物均没有姓名,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诗化/散文化小说)
百合花
学习活动三:思考既然可以用战友或新媳妇的视角来叙述,为什么这篇小说却以一位文工团员“我”的视角来写?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我”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或缺的穿针引线的人物,也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情节)
作品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致观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主要人物)
“我”是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和通讯员、新媳妇的交往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主题)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第一人称)
学习活动四:文中出现的意象,可以取代“百合花”作为标题吗?为什么?
“中秋月”“枪筒里的野菊花”“衣肩上的破洞”“两个干硬的馒头”
中秋月:团圆 通讯员牺牲了
两个干硬的馒头:战友间纯洁的友情
野菊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中美的追求
衣肩上的破洞:美好的军民鱼水情
这些意象尽管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作用,但和“百合花”相比,在情节推进和主题表达上都欠缺很多,所以不能取代。
学习活动四:文中出现的意象,可以取代“百合花”作为标题吗?为什么?
既然“百合花被子”这一细节贯穿全文,为什么小说题目不叫“百合花被子”,却叫“百合花”呢?
1.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
2.百合花白净纯洁,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的心灵。
3.表现军民之间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
4.歌颂战争年代里善良而崇高的人性美。
百合花的特点:纯洁 清丽 淡雅
百合花的象征意义丰富
这篇诗化小说的特点就在于它重意象,重象征,淡化情节,利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氛围,进而凸显人情美与人性美的主题。(诗化/散文化小说)
既然“百合花被子”这一细节贯穿全文,为什么小说题目不叫“百合花被子”,却叫“百合花”呢?
散文化小说重在营造某种氛围或意境,通过描写自然风光、民情风俗、人间百态、生存状态等,表达作者情感、凸显人物自然的生存状态,突出人与人的感情纠葛,展现人性的复杂多变等。
内容上:多写个人生活经历或市井生活中的小人物;
形式上:非典型性文本,淡化情节虚化人物,凸显个性;
范围上:包含自然、民俗、生活、众生等中外名著;
艺术上:作品塑造的均有与众不同的“那一个”。
探究诗化小说特征
选材: 摒弃宏大叙事,裁剪时代背景下的生活小场景,为小说的诗化提供了可能。
情节:淡化情节,节奏舒缓,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人物: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展现灵魂美、人情美。
探究诗化小说特征
环境:意象具有象征和隐喻色彩,自然美与人性美融为一体,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传统小说相比,散文化小说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
主旨:更突出情调。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语言: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传达出诗的韵味。
通讯员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那个时代的一类人,读完这篇小说,你还能想到谁?你怎么看待他们的青春价值?
1.陆定一《老山界》、王愿坚《七根火柴》、沈重《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
2.中国普通青年的代表,在艰苦卓绝斗争以及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革命责任和人性光辉,是当代中国应该大力弘扬的。
“通讯员们”是富有中国气质的青年群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不同,青春理想不同,责任使命不同,可是贯穿其中的纯碎的人性美、人情美、青春美却是永恒的。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假如“通讯员”被《建国七十一周年·人物》栏目评选为“感动中国文学人物”,就请你给“通讯员”写一段颁奖词,进行自评,互评。(散文式、诗歌式等皆可,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