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韩 愈
请说一说自己知道韩愈哪些生平事迹?
作者其人
字退之
唐宋八大家
韩昌黎
“文起八代之衰”
文学家
……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一说今河南南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每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最后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卒谥“文”,故后世又称“韩文公”。
韩愈“三岁而孤”,随兄嫂颠沛流离,25岁第四次参加科举才登进士第;因他常犯颜直谏,屡遭谗害与贬谪,仕途多有不顺。贞元十八年(802),韩愈终于通过吏部铨选,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师说》即作于此时。后又任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唐宋散文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gǒng)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还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以复古为解放,目的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领袖及主将。
“古文”的概念是由韩愈提出来的。所谓“古文”,即与当时流行的重辞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文以载道”,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韩愈主张文章要“惟陈言之务去”,学习古人文章要“师其意,不师其辞”,强调“文从字顺”“言贵创新、词必己出”。而在内容上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在当时有着“攘斥佛老”、反对藩镇割据等积极现实意义。
解 题
(1)古代军队编制单位。2500人为一师。后泛指军队。作动词引申为征伐、驻扎。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2)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人。引申为榜样。作动词即意为“以……为师”;效法,学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事是后事的借鉴。
师心自用:以自己的心意为老师,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师
说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明事理的一种议论文文体。与“论”相较,“说”偏重于说明,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且其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于“说”这一文体,即可理解为“解说……的道理”。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爱莲说》《捕蛇者说》……
主题内容
文体形式
创作背景
门第观念古已有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达到顶峰,此后形成了以士族为核心的门阀制度。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子弟凭高贵门第即可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李汉(韩愈弟子)《昌黎先生集序》:洞视万古,悯恻当世,遂大拯颓风,教人自为。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
当时社会“耻学于师”“非学无师”靡然成风;而韩愈特立独行地“为师”传道,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但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
创作目的:针砭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与正确路径。
古之学者必有师。
文本细读及探究
读准字音
择师而教( )之 句读( ) 或不焉( )
不耻相( )师 近谀( ) 郯( )子
苌( )弘 老聃( ) 蟠( )
经传( ) 贻( )
jiào
dòu
fǒu
xiāng
yú
tán
cháng
dān
pán
zhuàn
yí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之:结构助词,“的”,用在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
学者:(古今异义)求学的人。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者,……的人。
……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所以:(古今异义)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连词。
道:道理。这里应指儒家的思想理论。
受:同“授”,教授、传授。
惑:名词,疑难问题。
而:连词,表顺承/表假设。
知:懂得,明白。
之:代词,指代道理、知识等。
孰:疑问代词,谁,什么。与“谁”相较,“孰”既可指人,也可指物。
惑:名词,疑惑,疑难问题。
惑:动词,有疑惑。
而:连词,表转折。
判断句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从:跟从,跟随。
其:人称代词,它们。(指示代词,这些)
为:作为。
惑:名词,疑惑,疑难问题。
解:解答。
乎:介词,相当于“于”,在。(同“日参省乎己”)
其:人称代词,他。
闻:知道,懂得。(与“而闻者彰”异)
固:本来。
乎:介词,相当于“于”,比。
而:连词,表顺承。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动词,学习。
夫(fú):句首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不译。
庸:疑问副词,难道,哪里,表示反问语气。
年:年龄。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判断句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因此。
无:无论,不分。
之:结构助词,连接定语与中心语,不译。“道”“师”表属性,“所存”作名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存:“所”字结构,在句中作名词,存在的地方。
判断句
判断句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判断句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解除了。生在我前面,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跟随他学习;生在我后面,如果他领会道理也早于我,我也跟随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龄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第一段
请找一找第一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再找一找第一段中,指出老师职责的是哪句话?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再找一找第一段中,说明从师原因的是哪句话?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最后找找第一段中,作者从师标准是什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
原因
点题
统领全文
冠以“古之” 托古言事
与当今风气形成鲜明对比
“必有”语气肯定,强调“从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师
标准
老师的作用/职责:传道受业解惑
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理论证
下定义
正面论证
反问&
反面论证
以“道”为标准,否定贵贱长少之分,直指是门第观念,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作为伏笔而预先说在前面的话; )
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传:流传。
欲:想要。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惑:名词,疑惑,疑难问题。
之:结构助词,的,用于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
其:代词,他们。
出人:超出一般人。出,超出。
远:多,指差距大。
犹且:尚且,还。
而:连词,表顺承。
问:请教。
焉:句末语气词,无义。
之:结构助词,的,用于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
众人:(古今异义)一般人。与“圣人”相对。
下:名作动,低于,不如。
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而:连词,表转折。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圣:第一个“圣”,名词,圣人;第二个“圣”,形容词,圣明。
益:更加。
愚:第一个“愚”,名词,愚人;第二个“愚”,形容词,愚昧。
所以:……的原因。
为:成为。
状语后置
圣:名词,圣人。
其: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
其:人称代词,他的。
而:连词,表顺承。
于:对于。
身:自己,自身。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惑:形容词,糊涂。
彼:指示代词,那些。
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之:代词,指代童子。
而:连词,表并列。
习:使动用法,使……学习。
句读:同“句逗”。
状语后置
判断句
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状语后置
判断句
【译文】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很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答疑难问题。
第二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或:代词。意为“有的”:前一个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指代“惑之不解”。意为“有的人”(?)。
不:同“否”。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即句读)、大的方面(即道)。
而:连词,表转折。
明:形容词作名词,明智。
宾语前置
师: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之:指示代词,这些人。
耻:以……为耻。
相师:互相学习;拜别人为师。
之:指示代词,这些人。
族:类。
曰:说,称。
而:连词,表修饰。
彼:代词,他。
第二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年相若:年,年龄;相若,相近、相仿。
位卑:形容词作名词,地位低的人。
官盛:形容词作名词,地位高的人。
谀:谄媚,奉承。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齿:并列,排列。
乃:竟然。
及:赶得上。
宾语前置
其:副词,表反问 ,意为“这不是……吗?”
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第二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宾语前置
【译文】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第二段
请找一找第二段的分论点是哪一句话?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直指批判当今“师道不传”的现象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与古时“学必有师”(总论点)形成对比呼应
针砭时弊
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请说一说第二段韩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一共有多少组?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1)古圣人与今众人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反问且责问)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2)对其子与对其身 于其子 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讽刺)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三组对比论证
纵向对比
自身对比
横向对比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常:固定的。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之:那些。
徒:同类的人。
其:他们的。
贤:才德优秀;贤德、贤能。
及:比得上。
不必:(古今异义)不一定。
贤:超过。(贤能?)
于:比。
闻:懂得,知道。
术业:学术技艺。
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习或研究。
如是:像这样。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第三段
请找一找第三段韩愈引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圣人无常师。(本段分论点)
再找一找第三段中,韩愈最后得出了什么论断?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本段分论点)
举例论证
(1)孔子之行: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以孔子为例
(2)孔子之言: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证明的论点
(1)圣人无常师。
(2)古之学者必有师。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照应前文论点;文章结构更加紧密
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好(hào):喜爱,喜欢。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
六艺:①“四书五经六艺”,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礼、乐、射、御、书、数。②“六经”,即《诗经》《尚书》《乐经》《礼记》《易经》《春秋》。
经传:经,经文,指儒家经典;传,古代解释经书(包括小学、大学;既注解字义,又阐释义理)的著作。
通:全面,普遍;整个,全部。
之:音节助词,不译。
于:被。
时:时俗。
于:向。
嘉:赞许,嘉奖。
行:遵行。
以:连词,表目的,来。
贻:赠,赠给。
之:代词,代李蟠。
被动句;状语后置
第四段
【译文】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被动句;状语后置
第四段
请说一说最后一段(第四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以遗李蟠
再找一找第四段中,隐含了韩愈观点的是哪些话?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韩愈为什么要作《师说》来赞许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行文逻辑
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引入中心议题
(一段)
(二段)
批判当时不良风气
(三段)
(1)纵比:古今对比
(2)自比:自己与孩子对比
(3)横比: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激励后学作古文、行古道
中心论点
(1)提出中心论点
(2)阐述师的职责
(3)总结择师标准
为批判世风
确立理论依据
立
正反对比论证
士大夫“耻学于师”
正面举例论证
宣扬“从师”道理,抨击“耻学”时弊
回顾练习
1.下列选项中,画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槁暴(bào) 舆马(yú) 阿谀奉承(yú) 师襄(xiāng)
B.跬步(guǐ) 经传(zhuàn) 以贻(wèi)之 苌(cháng)弘
C.骐骥(qí) 句读(dòu) 参省(cān xǐng) 老聃(dān)
D.驽马(nú) 郯子(tán) 针砭(biǎn) 无长(zhǎng)无少
C
回顾练习
2.下列选项中,画横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
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D
回顾练习
3.下列各组中,画横线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
C
回顾练习
4.下列选项中,画横线的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
回顾练习
5.下面关于《师说》一、二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说“师”,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老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抨击和讽刺。
B
回顾练习
6.下列选项中,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