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即景 教学设计(共2个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即景 教学设计(共2个课时,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5 18:0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习作:______即景 主备教师
【课前解析】 本次习作是半命题作文“____即景”,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即景”的意思是眼前的、当下的景物,这就要求所写的景物是较短时间内所见,并且要有一定变化。 教材第一部分明确了习作内容。首先列举了学生熟悉的自然景观,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变化,打开习作思路。其次提出习作任务,在四年级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的要求。教材从身边景物入手,以雨中、日落、田野和窗外为例,既提示学生如何根据观察对象把习作题目补充完整,又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习作思路。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习作要求: 一要按顺序写景物;二要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并以“窗外即景”“日落即景”为例,对习作要求进一步讲解,引导学生重温描写景物的基本顺序,迁移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动态描写,落实本次习作的要求,突破习作重点和难点。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修改的要求和建议。习作完成后,要通过“读一读”的方式,检查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变化”,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教材有一幅插图,插图上远处有山,近处有树,还有展翅高飞的鸟儿喷薄而出的朝阳……画面有远景有近景,有动态,有静态,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教学目标】 1.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教学重点】 能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观察。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引出习作内容 1.交流分享,完成命题。 (1)(出示课件3)教师引导:本单元,我们领略了古诗中描写的景色,感受了春夏秋冬特定时间的景致,看到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的不同情境,还欣赏了不同地点的月亮。说一说:在你上学放学的路上,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遇到了怎样的风景? 请大家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 (2)小组交流。 ①发现景物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②发现景物有动物加入的变化。 ③发现景物因环境等因素而引起的变化。 (3)归纳总结: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注意到了观察顺序,特别是发现了景物的变化,收获真不小。今天我们就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与大家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的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 板书课题: 即景) 2.(出示课件4)阅读习作要素,了解习作内容。 习作要素: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教师点拨:观察某种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3.完成命题:这是个半命题作文,即景就是指眼前的、较短时间内所见的有一定变化的景物(板书:短时、变化),通过大家刚才交流的观察记录,我们发现身边这样的景物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可以是一处自然景观。请从自己观察到的景观或现象中,提炼关键词,完成命题。 (设计意图:通过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谈话导入,引出本节课习作主题,引发学生思考自己的心爱之物,为下文的创作奠定基础。) 二、指导审题,明确写作重点 1.指导审题。(出示课件5、6) 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即景前加上“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写哪些即景呢?请同学结合课件,看看阅读提示为我们提出了哪些习作要求。 预设1:要求写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 预设2: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 (教师板书:描写景物的变化 自然现象 自然景观) 2.明确写作重点。(出示课件7) 写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如,写窗外即景,可以按空间顺序,由近及远地写一写窗外的景物。 ◇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如,写日落即景,可以写一写太阳落下时形状的变化以及夕照下景物色彩的变化。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片段梳理习作要点,思考:读一读这两段文字,说一说本次习作的写作要点。 预设:本次习作的要点是要按顺序描写景物,还要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教师追问:写景物按顺序写,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呢? 预设:可以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还可以按由远及近的顺序。 教师小结:也就是我们可以按照观察的空间顺序来写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到后等等都可以。还要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在写作的时候,要融入自己或喜悦、或赞叹等的情感。(板书:景物的变化 大自然的美好) (2)(出示课件8)这节课,我们就要去写一写身边的景物。写好以后读一读,看看是不是写出了景物的变化,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3)(出示课件9)教师引导学习:下面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本次习作的重点吧。 ①选择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 ②根据观察所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观察的景物。 ③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指导,让学生明白写作的对象及具体要求,同时,通过口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 三、多向互动,学习习作技巧 1.拓展思路,明确选材技巧 (1)(出示课件10)习作提示的景物 教师过渡: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习作提示的景物吧。 朝阳喷薄而出,夕阳缓缓西沉;林中百鸟争鸣,园中鲜花怒放……大自然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 教师提问:习作提示告诉我们可以写哪些景物? 预设:一些自然想象和自然景观。 教师引导:生活中哪些是自然现象?哪些是自然景观? 预设1:“自然现象”指的是刮风、下雨、打雷、起雾、日出、日落等现象。 预设2:“自然景观”就是指大自然的景色,如山水田园、荷塘湖泊等。 教师追问:结合第二自然段中已经补充好的四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雨中、日落是自然现象;田野和窗外是指观察的范围。 教师相机点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补充到题目中去,也可以把观察范围补充到题中去,但所写内容必须是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大自然的景色。 (出示课件11)从中我们还读懂了什么? 预设:大自然会给我们带来奇妙和美好的感受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让明确即景的内容,明确写作对象。) (2)巧用导图,指导习作重点(出示课件12) 教师引导:本次习作中的景写什么景? 预设:自然现象、自然景观。 教师追问:如何写出景物的变化? 预设:按一定顺序来写,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继续追问:在文中我们要融入什么样的情感? 预设:借景抒情,表达对大自然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下面让我们借助导图,再次明确写作重点。 学生阅读导图,并与同桌交流。 教师:同学们清楚了写作重点,接下来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景物。 (3)(出示课件13)你印象最深的景物 ①学习小伙伴心目中的印象最深的景物 学习小伙伴1: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雨时的情景。下雨时,雨点的大小和声音不断变化,人和动物、植物在雨中也不断变化。 学习小伙伴2:我印象最深的是日落时的情景。日落时,太阳的形状、周围云霞的色彩、大地的明暗度都会发生变化,要抓住这些具体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 (出示课件14)学习小伙伴3:我印象最深的是清晨我家窗外的景色。朝霞映衬着的树叶熠熠发光,许多鸟儿在树上鸣叫,声音很是好听。 ②我印象最深的景物 我印象最深的是 。 学生根据学习小伙伴的提示,说清楚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小伙伴的表达与分享,让学生明确自己要说的景物是什么,简要写出景物的变化。) 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就要按照习作要求,写一写了。那么如何写出景物的变化呢?下面我们一起跟着课本学一学写作方法吧。 2.研读课文片段,学习写作技巧 怎样写出景物的变化? (1)描写有顺序。(出示课件15) 写作时,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变化,这样习作条理才会清晰。我们可以参考下面几种写作顺序。 ①时间顺序(出示课件16) 教师引导:什么是时间顺序 预设: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追问:表示时间顺序的词你知道哪些? 预设:“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开始、过了一会儿、之后、最后”等。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看看《海上日出》中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吧?(出示课件17)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海上日出》) 预设:从“转眼间”“过了一会儿”“最后”看出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日出的变化。 教师过渡:除了按时间顺序还可以有什么写作顺序? ②空间顺序(出示课件18) 教师引导:什么是空间顺序? 预设:空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进行说明。 追问:空间顺序包括什么? 预设:如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 (出示课件19)教师出示《济南的冬天》片段: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济南的冬天》) 教师提问:在这个语段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预设:作者按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写出了下过小雪后济南的山的迷人。 ③景物的不同类型(出示课件20) 有些地方景物的位置层次不清楚,或者难于固定具体位置,就可以按照景物的类别分别观察,如花鸟鱼虫、湖面、街心广场、住宅小区等。 我们结合范例看一看。(出示课件21)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颐和园》) 教师提问: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 预设:从柱子、栏杆、五彩的画、花木等方面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 教师过渡: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不但要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还要写出景物的变化。 (2)景物有变化 教师继续引导:第二个关键点写动态变化,如何才能把景物的动态写得更加鲜活呢?我们先来看看几个片段。 ①颜色变化 教师出示《火烧云》片段一(出示课件22)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火烧云》) 教师出示《山雨》片段二(出示课件23) 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山雨》) 教师提问:在这两个语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变化的? 预设:作者都是通过颜色变化来写景物变化。 ②形状变化(出示课件24)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我们还可以通过形状变化把景物的动态写得更加鲜活。 教师出示《月迹》片段,学生体会片段中形状变化。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迹》) (3)动静结合写景物(出示课件25) 教师出示《鸟的天堂》片段,学生阅读交流。 (4)“我”的加入写感受(出示课件26) 教师出示《月迹》片段,学生阅读交流。 教师点拨:描写景物的变化时,我们可以置身于景物中,写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典型语段进行解读,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顺序和描写景物动态的方法,并提醒描写景物的变化时,写出自己的感受。) 3.借助片段学技法 教师过渡:学习完这么多写作技法后,我们一起去看看学习小伙伴写的片段吧,边读边分析小伙伴们运用了哪些技法。 片段一(出示课件27) 起初,天空中只是落下几片潮湿的、不成形的冰绒花,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发觉是雪。几片绒毛般细小的雪在空中飞舞,冉冉飘到地面。只可惜,雪落到地上就化了。 渐渐地,雪越下越大。雪是调皮的精灵,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玩躲猫猫;雪是天女撒下的玉叶银花,纷纷扬扬;雪是鹅毛、柳絮,从天而降。 预设1:按时间顺序写出了雪越下越大。 预设2:“雪是天女撒下的玉叶银花,纷纷扬扬;雪是鹅毛、柳絮,从天而降。”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落下时的情景,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雪的美好。 教师过渡: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们继续看一下片段二,小组合作思考小伙伴运用了哪些技法,片段中有哪些地方还需要完善? 片段二(出示课件28、29) 起初,太阳腼腆地露出了他那金灿灿的小脸。我站在山尖,仿佛伫立在金光中。这金光把我带入了思考的境界,让我不可自拔。我想到了每天在高楼大厦里辛苦工作的人们,想到了我的小伙伴们,大家可能都还在梦里。但是这红霞,已叫醒了城市。 就在我还在思考的时候,太阳早已纵身一跃,跳出了青山。大地铺满了金光闪闪的亮片,整座城市彻底苏醒了。 小组汇报,全班进行交流。 预设1:第1自然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太阳看成一个腼腆的孩子,写出了太阳初升时的样子。 预设2:第2自然段写出了太阳的变化。日出是动态的过程,如果对这个过程再写详细些就更好了。 预设3:在日出的过程中,周围的景物会发生什么变化?把这些内容写出来,习作会更加生动。 教师追问:这个句子如何改才会更生动呢?(出示课件:29) 小组合作修改,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预设:大地铺满了金光闪闪的亮片,花草树木都披上了金色的衣服,在阳光下展现着自己妖娆的身子;早起的人们在朝阳里跑步、读书。 教师过渡:这位同学修改后很生动。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习小伙伴所写的片段进行解读,旨在让学生明确写作过程中可以运用的写作技巧,通过评改习作片段,为完成和修改整篇习作作铺垫。) 六、佳作欣赏,学习技巧 教师过渡:在学习完选材方法和写作技法后,我们学习一篇例文《日出即景》。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习作例文,边读边思考例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思考完后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出示课件30—33) 日 出 即 景 凌晨,我特意早起,焦急地遥望东方天边,等待日出。 淡青色的天空镶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着一层银灰色的轻纱。这时,万籁俱寂,偶尔从远处传来几声鸡鸣。 一会儿,东方天际浮起一片鱼肚白,山峦、树梢都像盖上了一层红色锦缎——那是朝霞,太阳就要出来了。 慢慢地,太阳冒出了地平线,红红的,像一个蒙着面纱的含羞少女,悄悄窥视着人间。缓缓地,太阳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升,终于,它露出了整个笑脸。 这时,霞光万道,将半边天空染得通红,广阔的大地也涂上了一层鲜红的油彩,片片翠绿的树叶在晨风的吹拂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辉。鸟儿披着一身红霞,歌唱着,飞上了云天。此刻,寂静的村庄也醒了过来,人们开始了晨炊。多么美丽的图画啊! 过了一会儿,红光悄然褪去,太阳射出万道金光。天更蓝了,像是深沉的大海,辽阔而明净。云儿也变了,白花花的,显得无比柔和、优美。远处的山峦露出了清晰的轮廓。近处的树木,秀美挺拔,亭亭玉立。街道上,人影点点,笑语阵阵,整个世界充满了生机。 这景色感染了我,陶醉了我,我仿佛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朝阳的光辉里。 请各小组汇报,全班评议。 预设1:第1自然段交代时间和要写的景物。 预设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太阳升起过程中的景物变化写得生动形象。 预设3: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出了景物的变化。 预设4:最后点明主题,表达了自己对日出景物的喜爱之情。 ……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34):这篇习作按时间的顺序,将太阳升起时景物的变化描写得生动传神。语句简洁生动,景物变化丰富多彩,值得大家借鉴。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习小伙伴的佳作,旨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本单元的习作要求,通过对本篇习作方法和技巧的分析,旨在让学生参考与借鉴,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习作。) 七、巧拟题目,学列提纲 1.自主交流拟题方法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为本次习作拟题?(出示课件35) 预设1:用一种自然现象的名称拟题。例如:《日出即景》《晨雾即景》 预设2:用一处自然景观的名称拟题。例如:《窗外即景》《田野即景》 2.依照范例,学习写作提纲 教师引导:写作前拟好提纲,不仅能够厘清写作思路,还能让作文的结构清晰。 出示写作提纲范例(出示课件36—38),引导学生思考:准备采用什么顺序描写景物,如何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师生讨论并归纳: (1)点明写作对象。(简写) (2)然后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详写) (3)结尾,自己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简写) (出示课件39)学生自主列写作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列完提纲后,师生交流提纲内容,教师相机引导,帮助学生完善提纲内容。 学生修改提纲。 八、展示素材,动笔写作 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要选择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融入我们的感受。我们也学习了写作方法,那么本次习作怎样遣词造句呢?老师准备了一些习作素材,来看看。(出示课件40-49) 学生阅读习作素材。 教师引导: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拟定好的习作提纲形成习作吧。 学生动笔完成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写作素材的提供,不但降低了作文的难度,而且可借用素材优美词句为作文增光添彩。)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二课时(例文赏析) 【教学过程】 一、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1.上节课,我们针对《 即景》上了一节习作指导课,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习作。这节课我们将围绕习作要求,赏评同学的习作,在赏评过程中,希望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评改的过程中,随时修改自己的习作。 各小组推荐一个同学,交流分享,其他学生评议: 哪些地方写得好,你最欣赏哪里,你还想提出什么建议。 2.修改习作。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同学们可以对照评价表评价一下自己的作文。 评价指标评价星级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 ☆ ☆ ☆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 ☆ ☆ ☆语言生动,画面鲜活☆ ☆ ☆ ☆习作优点:修改建议:
要点:学生阅读评价表,老师解释评价表如何评价使用,然后学生自主对照,检查修改。 佳作欣赏,师生共同评议 1.(出示课件3--9例文一) 例文一:晨雾即景 (1)师生共读,引导学生阅读例文中重点语句,读后交流: 这篇文章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交流、讨论,适时出示旁批,学习例文的写法。 ①第1自然段,开篇交代描写对象。 ②第2自然段“天地间仿佛笼罩着一幅无比宽大的雾帘,远处的花草树木、教学楼在雾中若隐若现。”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大雾弥漫的情形。 ③第3自然段,描写生动写出了雾形态变化上的不同特点。 ④第3自然段,手抓雾的情景尽显童趣。“溜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雾的顽皮。 ⑤第4自然段,赋予雾以人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雾的变化。 ⑥自然结尾,雾消失了。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10:名师点评) 这篇习作,小作者观察细致,想象丰富,按时间顺序描写出了晨雾的动态变化,并且多处运用修辞手法,把雾中景物的美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是一篇写景佳作。 2.(出示课件11--16 例文二) 例文二:雨中即景 指明学生轮读,读后小组先交流,然后派代表发言。 预设:(1)第2自然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小雨轻柔、细密的特点。 (2)第3自然段,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点儿的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声音和形态等方面对雨景和教室里的花伞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3)第4自然段,运用拟人修辞 写出了雨的调皮和可爱。 (4)第4自然段,按照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中校园的美丽。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17:名师点评) 小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描写了路上、学校两个场景的雨中景物,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角度写出了雨的不同特点,给人以美的享受。 3.(出示课件18--23例文三) 例文三:日落即景 这篇文章有哪些吸引我们的地方? 小组内讨论交流。 预设:(1)文章开篇即写景,快速入题。 (2)第2自然段,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太阳的颜色变幻无穷。 (3)第3自然段,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落时分朵朵云儿绚丽多姿的美丽景象。 (4)第5自然段动静结合。前文写太阳的各种颜色,属静态美;此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阳落山的过程,属动态美。 (5)结尾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令人陶醉。 (出示课件24:名师点评) 教师总结:这是一篇描写日落的文章。小作者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落的变化过程,做到了动静结合。“橘子红”“鸭蛋黄红”“金鱼红”“苹果红”,不同的红色既是日落过程的体现,又是小作者细心观察的证明。 (设计意图:欣赏优秀例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掌握写作的方法,写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三、小组合作,评议修改(出示课件25--29) 习作原文:迷雾即景 1.小组內自由读习作原文,然后依据评价表,给出意见。 重点从是否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语言是否生动,画面是否鲜活等方面评改。 2.要点:阅读评价表,小组內共同修改习作。 作文新貌 (出示课件30--32) 出示修改后的习作,学生对比阅读体会。 (设计意图:依据评价表修改,针对性更强。) 四、欣赏名家作品 三 峡 之 秋(出示课件33--40) 教师诵读,学生欣赏,小组交流。 这篇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怎样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的特点? (出示课件41:名师点评) 教师总结: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从早到晚、富有动态变化的不同景象。三峡在作者眼中仿佛一幅幅山水画,或热烈、平静,或朦胧、明丽,让人心生向往之情。文章语言优美清丽,善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是一篇写景佳作。 五、继续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学生在小组里一起读作文,一篇一篇读。读完一篇,大家就对照写作评价标准,进行评议,给出星级评价;针对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2.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指导学生结合上节课的写作重点和评价标准,组织小组讨论,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是否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语言是否生动,画面是否鲜活等。 3.小组讨论,完善习作内容。根据组内同学的修改建议,自己完成习作修改、誊抄,最终形成学生自己满意的作文。小组推选优秀习作。 六、分享、展示习作 将修改后的习作誊抄下来,各小组推荐最佳习作2-3篇,举行最佳习作评选活动。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先通过交流自己的发现,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写作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怎样进行写作,从而消除他们在写作上的畏难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发现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指导学生进行修改,让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较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