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二0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二0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15 12:2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庆市二0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
生物试题
姓名:____班级:____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狗的长耳与卷毛 B. 豌豆的高茎与矮茎
C. 羊的白毛与短腿 D. 人的身高与体重
2. 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新鲜的深绿色叶片比浅绿色叶片更适用于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B. 加酒精、二氧化硅、碳酸钙以及叶片研磨过滤可得色素提取液
C. 绿叶中色素发生分离的原理是各种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
D 层析过程中滤液细线不能被层析液没过
3. 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
A.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B. 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为9∶3∶3∶1
C. 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
D. 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1∶1∶1
4. 如图所示为正在进行分裂的某二倍体生物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
B. 分裂后每一个子细胞均具有生殖功能
C. 该细胞含DNA分子4个、染色单体0条
D. 该生物正常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
5. 某人不色盲,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色觉都正常,但弟弟是色盲,那么色盲基因传递的过程为(  )
A. 外祖母→母亲→弟弟 B. 祖母→父亲→弟弟
C. 外祖父→母亲→弟弟 D. 祖父→父亲→弟弟
6. 甲、乙两组等量酵母菌。甲组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乙组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若它们消耗了等量的葡萄糖,则它们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吸收的氧气的比为( )
A. 4:3 B. 3:0 C. 6:0 D. 1:1
7. 科学家在黄石国家公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嗜热好氧杆菌,长有许多触角(又叫集光绿色体)内含大量叶绿素,能与其他细菌争夺阳光来维持生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B. 该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C. 可用纤维素酶来破坏该菌的细胞壁从而使细胞易于吸水涨破而死
D. 该菌能利用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型生物
8.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正确的是( )
A. 水果蔬菜的保存要求零下低温、低氧、湿度适宜
B.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
C. 稻田定期排水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造成毒害
D. 温室种植蔬菜,要提高产量,夜晚可适当降低温度
9.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中都有写有D或d的两种小球,并且各自的两种小球的数量是相等的,这分别模拟的是(  )
A. 亲本中的父本和母本各自产生D和d的配子,且比例为1:1 B. F1的基因型是Dd
C. F1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有D和d两种,且D:d=1:1 D. 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10.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Ⅰ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可发生染色体互换
B. Ⅱ过程中由于雌雄配子的数目相等,它们彼此结合的机会也是均等的
C. 受精卵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 Ⅰ和Ⅱ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具有重要意义
11. 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
A. 与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
B. S型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 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
D. 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
12. 蜜蜂群体由蜂王、雄蜂和工蜂组成,其中蜂王和工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雄蜂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它的精母细胞进行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减数分裂,分裂过程如图(图中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雄蜂的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进行不均等的分裂
B. 雄蜂的1个精母细胞通过这种减数分裂方式最终产生1个精子
C. 雄蜂处于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和精子含有的染色体数可能不同
D. 雄蜂和蜂王的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都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13. 下图为某细胞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处发生卡尔文循环
B. ②处释放的能量比①处多
C. ②处发生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
D. ③的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大于②
14.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利用重编程技术通过导入基因表达FOXA3、HNFIA、HNF4A等三个转录因子成功将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肝细胞(hiHep细胞)获得成功。hiHep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包括分泌血清白蛋白、积累糖原、代谢药物等。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hiHep细胞通过胞吐方式将血清白蛋白运出细胞外
B. 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说明该细胞还未分化
C. 除导入基因外,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核中的DNA是相同的
D. hiHep细胞的诱导成功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15. 将酵母菌进行离心处理,然后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以下模拟实验。最终能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02和H20的试管是
A. 甲、乙 B. 乙、丙 C. 甲、丙 D. 丙、丁
16.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往往通过严谨的科学思维、巧妙的科学方法,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原理,掌握规律。下列相关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萨顿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
B. 艾弗里利用减法原理设计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C. 可采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设计思路来证明RNA是HIV的遗传物质
D. 科学家通过同位素标记和差速离心技术验证DNA 的半保留复制
17. 下图所示生理过程中,PSI和PSII表示两种特殊状态叶绿素a,M表示某种生物膜,其中乙侧的H+浓度远高于甲侧,在该浓度差中储存着一种势能,该势能是此处形成ATP的前提。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膜M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其是光反应场所
B. 乙侧的H+有来自甲侧,也有来自乙侧水光解产生
C. CF0和CF1仅与催化ATP的合成有关,很可能是蛋白质
D. 图中表明光反应过程中光能先转化成电能再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
18. PCR 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 DNA 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具体流程如下:变性,当温度 上升到90℃以上时,双链DNA解聚为单链;复性,温度下降到50℃左右,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 DNA 结合;延伸,72℃左右时,TaqDNA 聚合酶有最大活性,可使 DNA新链由5'端向3'端延伸。与人体细胞内DNA分子复制相比,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复制方式都是半保留复制
C. 都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D. DNA 聚合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不同
19. 生菜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野生生菜通常为绿色,遭遇逆境时合成花青素,使叶片变为红色,人工栽培的生菜品种在各种环境下均为绿色。用野生型红色生菜与人工栽培的绿色生菜杂交,F1自交,F2中有7/16的个体始终为绿色。研究人员将A/a、B/b的基因进行特定酶切后,分别对F2中编号为1-8的部分红色植株的DNA进行扩增和分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人工栽培的生菜均为绿色的原因是不含有显性基因
B. F2红色植株中A/a基因杂合的概率高于B/b
C. 若对F2全部的红色植株进行基因扩增,会发现杂合子占4/9
D. 由扩增结果可知,编号为3和5植株能稳定遗传
20. 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B. 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C. 在减数分裂I后期朱红眼基因cn和辰砂眼基因v会发生基因的分离
D. 在减数分裂II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二、填空题(5小题,共60分)
21. 如图为生物体内代谢过程,A、B、C、D代表物质名称,①②③④表示过程:
(1)C代表的物质名称是______,检测物质B时能发生连续颜色变化的试剂名称为______。
(2)在①②③④过程中,有能量产生的过程是______(填序号)。
(3)苹果储藏久了会有酒味产生,而马铃薯块茎细胞缺氧时却不产生酒精。不同种类细胞无氧呼吸产物的差异是由______于直接引起的。
22. 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已知该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下表是纯合甘蓝杂交实验的统计数据,其中F1自交得F2。回答下列问题:
亲本组合 F1/株数 F2/株数
紫色叶 绿色叶 紫色叶 绿色叶
①紫色叶(甲)×绿色叶(乙) 122 0 451 31
②紫色叶(丙)×绿色叶(乙) 89 0 241 79
(1)甘蓝叶色中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甘蓝叶色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定律。
(2)组合①中植株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组合②中植株丙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3)若组合①的F1与植株乙杂交,理论上后代叶色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23. 以下为某家族苯丙酮尿症(设基因为B、b)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系谱图,其中II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
(1)由图可推知,苯丙酮尿症遗传方式是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
(2)Ⅲ4的基因型是____;Ⅱ1和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
(3)若Ⅲ1与一正常男性婚配,他们所生的孩子最好是____(填“男孩”或“女孩”),原因是____;在父亲基因型为Bb的情况下,该性别的孩子有可能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____。
24. 某动物的体细胞中含20条染色体,图甲为其细胞分裂部分时期的图像(仅画出部分染色体),图乙为其细胞内染色体及核DNA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丙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曲线。请根据曲线和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细胞可同时出现在____(填“睾丸”或“卵巢”)内,细胞B对应图乙中的____(填数字)区间,此时细胞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
(2)图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填数字),图丙中AB段的形成原因是____。
(3)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过程中,一条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导致其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在一起而形成如图丁所示的“染色体桥”结构,该结构形成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可在着丝粒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若不发生变异,则细胞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____(填“均不变”或“一个增多、一个减少”)。
25. 大气CO2浓度增加不仅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也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图1为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图,图2为研究高浓度CO2对水稻光合作用影响,测定了不同CO2浓度下处于抽穗期水稻不同时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a过程称为____,图中的C是____。
(2)据图2所示实验结果,在环境浓度CO2条件下,9:30时限制水稻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是____(答两点)
(3)图2中环境浓度CO2和高浓度CO2条件下,水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不同。要了解两种CO2浓度下不同时刻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还需要进行的测定实验是____。
(4)若在环境浓度CO2和高浓度CO2条件下,呼吸作用速率差异不明显。与环境浓度CO2相比,在高浓度CO2条件下,相同时刻水稻的光反应速率____(填“较高”、“相同”或“较低”),其原因是____。
重庆市二0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
生物试题 答案解析
姓名:____班级:____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狗的长耳与卷毛 B. 豌豆的高茎与矮茎
C. 羊的白毛与短腿 D. 人的身高与体重
【答案】B
【解析】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详解】A、狗的长耳与卷毛不是同一性状,不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豌豆的高茎与矮茎,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
C、羊白毛与短腿不是同一性状,不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人的身高与体重,不是同一性状,不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B。
2. 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新鲜的深绿色叶片比浅绿色叶片更适用于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B. 加酒精、二氧化硅、碳酸钙以及叶片研磨过滤可得色素提取液
C. 绿叶中色素发生分离的原理是各种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
D. 层析过程中滤液细线不能被层析液没过
【答案】C
【解析】
【分析】1、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3、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新鲜的深绿色叶片含色素较多,比浅绿色叶片更适用于色素的提取和分离,A正确;
B、加酒精(溶解色素)、二氧化硅(研磨充分)、碳酸钙(保护叶绿素)以及叶片研磨过滤可得色素提取液,B正确;
C、绿叶中色素发生分离的原理是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C错误;
D、层析过程中滤液细线不能被层析液没过,否则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则无法分离,D正确。
故选C。
3. 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
A.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B. 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
C. 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
D. 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1∶1∶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实质(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彼此自由组合,即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
4. 如图所示为正在进行分裂的某二倍体生物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
B. 分裂后每一个子细胞均具有生殖功能
C. 该细胞含DNA分子4个、染色单体0条
D. 该生物正常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
【详解】A、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A错误;
B、初级卵母细胞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其中只有次级卵母细胞才能分裂产生具有生殖功能的卵细胞,B错误;
C、该细胞正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2对同源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8条染色单体,C错误;
D、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故正常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5. 某人不色盲,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色觉都正常,但弟弟是色盲,那么色盲基因传递的过程为(  )
A. 外祖母→母亲→弟弟 B. 祖母→父亲→弟弟
C. 外祖父→母亲→弟弟 D. 祖父→父亲→弟弟
【答案】A
【解析】
【分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交叉遗传);
【详解】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可用B/b表示,某人不色盲,该个体的弟弟是红绿色盲,其基因型为XbY,由于其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色觉都正常,则可推知其父亲、祖父和外祖父的基因型均为XBY,祖母的基因型为XBX_,所以母亲的基因型为XBXb,外祖母的基因型为XBXb,显然该家族中色盲的传递过程为外祖母(XBXb)→母亲(XBXb)→弟弟(XbY),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 甲、乙两组等量酵母菌。甲组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乙组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若它们消耗了等量葡萄糖,则它们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吸收的氧气的比为( )
A. 4:3 B. 3:0 C. 6:0 D. 1:1
【答案】A
【解析】
【分析】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详解】由题意知酵母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等,设为a,则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是6a,释放的二氧化碳是6a,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2a,因此消耗的氧气总量与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的比为6a:(6a+2a)=3:4。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7. 科学家在黄石国家公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嗜热好氧杆菌,长有许多触角(又叫集光绿色体)内含大量叶绿素,能与其他细菌争夺阳光来维持生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B. 该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C. 可用纤维素酶来破坏该菌的细胞壁从而使细胞易于吸水涨破而死
D. 该菌能利用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型生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能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光能将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详解】A、好氧杆菌属于原核细胞,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拟核中,A错误;
B、好氧杆菌属于原核细胞,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B错误;
C、该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除去该菌的细胞壁不能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C错误;
D、该细菌触角内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产生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D正确。
故选D。
8.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正确的是( )
A. 水果蔬菜的保存要求零下低温、低氧、湿度适宜
B.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
C. 稻田定期排水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对细胞造成毒害
D. 温室种植蔬菜,要提高产量,夜晚可适当降低温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5)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7)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8)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详解】A、水果蔬菜的保存要求零上低温(避免发生冻害)、低氧、湿度适宜,A错误;
B、由于氧气能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所以在包扎伤口时,可选用透气的纱布进行包扎,以达到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而不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B错误;
C、稻田定期排水,防止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造成毒害,C错误;
D、温室种植蔬菜,夜晚应适当降低温度以减弱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蔬菜产量,D正确。
故选D。
9.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中都有写有D或d的两种小球,并且各自的两种小球的数量是相等的,这分别模拟的是(  )
A. 亲本中的父本和母本各自产生D和d的配子,且比例为1:1 B. F1的基因型是Dd
C. F1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有D和d两种,且D:d=1:1 D. 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产生的两种配子比例为1 : 1 ,产生的后代性状比例为3 : 1。
【详解】A、甲乙两个小桶分别模拟雌、雄生殖器官,D或d的两种小球模拟的是F1产生的配子,而不是亲本中的父本和母本各自产生的配子,A错误;
B、甲、乙两个小桶中都有写有D和d的两种小球,模拟的是F1产生的配子包括D和d,B错误;
C、由于Dd个体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因而在做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甲、乙两只桶内, D和d两种小球的数目相等,即F1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有D和d两种,且比例为D: d=1 : 1,C正确;
D、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一般雄配子数量多于雌配子数量,D错误。
故选C。
10.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Ⅰ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可发生染色体互换
B. Ⅱ过程中由于雌雄配子的数目相等,它们彼此结合的机会也是均等的
C. 受精卵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 Ⅰ和Ⅱ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
【详解】A、Ⅰ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也可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组,A正确;
B、Ⅱ过程为受精作用,雌雄配子数目不等,一般雄配子数量多于雌配子数量,B错误;
C、受精卵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C正确;
D、Ⅰ减数分裂和Ⅱ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
故选B。
11. 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
A. 与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
B. S型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 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
D. 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将各种物质分开,单独研究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并用到了生物实验中的减法原理,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与R型菌相比,S型菌具有荚膜多糖,S型菌有毒,故可推测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A正确;
B、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后使R型菌具有了S型菌的性状,可知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后指导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会使小白鼠死亡,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蛋白质功能丧失,而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可知其DNA功能不受影响,C正确;
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DNA被水解为小分子物质,故与R型菌混合,不能得到S型菌,D错误。
故选D。
12. 蜜蜂群体由蜂王、雄蜂和工蜂组成,其中蜂王和工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雄蜂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它的精母细胞进行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减数分裂,分裂过程如图(图中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雄蜂的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进行不均等的分裂
B. 雄蜂的1个精母细胞通过这种减数分裂方式最终产生1个精子
C. 雄蜂处于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和精子含有的染色体数可能不同
D. 雄蜂和蜂王的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都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蜜蜂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没有同源染色体;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含有同源染色体,蜜蜂的性别是由染色体数目决定的,没有性染色体。
【详解】A、由图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质分裂不均等,因此雄蜂的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进行不均等的分裂,A正确;
B、由图可知,雄蜂的1个精母细胞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1个次级精母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通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只形成1个精细胞,故雄蜂的1个精母细胞通过这种减数分裂方式最终产生1个精子,B正确;
C、由图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与精子含有的染色体数相同,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与精子含有的染色体数不同,C正确;
D、蜜蜂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雄蜂的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含有同源染色体,蜂王的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错误。
故选D。
【点睛】
13. 下图为某细胞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处发生卡尔文循环
B. ②处释放的能量比①处多
C. ②处发生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
D. ③的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大于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①为线粒体基质,②为线粒体内膜,③为线粒体外膜。
【详解】A、卡尔文循环发生在叶绿体基质,①为线粒体基质,不能发生卡尔文循环,A错误;
B、②为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①为线粒体基质,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由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将释放大量的能量,则②释放的能量多于①,B正确;
C、葡萄糖只有在细胞质基质被分解成丙酮酸,进而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故葡萄糖的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C错误;
D、由于线粒体内膜会向内折叠形成嵴,进而增大内膜的面积,便于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关的酶的附着,故③线粒体外膜的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小于②线粒体内膜,D错误。
故选B。
14.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利用重编程技术通过导入基因表达FOXA3、HNFIA、HNF4A等三个转录因子成功将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肝细胞(hiHep细胞)获得成功。hiHep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包括分泌血清白蛋白、积累糖原、代谢药物等。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hiHep细胞通过胞吐方式将血清白蛋白运出细胞外
B. 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说明该细胞还未分化
C. 除导入基因外,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核中的DNA是相同的
D. hiHep细胞的诱导成功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1、干细胞的概念: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量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2、干细胞的分类:
(1)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
(2)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3)专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如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各类神经细胞,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
【详解】A、血清白蛋属于大分子,hiHep细胞通过胞吐方式将血清白蛋白运出细胞外,A正确;
B、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该细胞已经分化,B错误;
C、除导入基因外,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中的核DNA相同,C正确;
D、hiHep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包括分泌血清白蛋白、积累糖原、代谢药物、药物转运等,因此hiHep细胞的诱导成功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D正确。
故选B。
15. 将酵母菌进行离心处理,然后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以下模拟实验。最终能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02和H20的试管是
A. 甲、乙 B. 乙、丙 C. 甲、丙 D. 丙、丁
【答案】B
【解析】
【详解】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02和H20。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水的参与下进一步分解成C02和H20,因此图中只有乙和丙试管内能产生C02和H20,B项正确,A、C、D项错误。
16.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往往通过严谨的科学思维、巧妙的科学方法,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原理,掌握规律。下列相关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萨顿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
B. 艾弗里利用减法原理设计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C. 可采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设计思路来证明RNA是HIV的遗传物质
D. 科学家通过同位素标记和差速离心技术验证DNA 的半保留复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
B、艾弗里通过加入相应的酶去除对应物质,利用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设计了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B正确;
C、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不能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设计思路来证明RNA是HIV的遗传物质,C错误;
D、科学家通过同位素标记和密度梯度离心法验证DNA 的半保留复制,差速离心法可用于分离各种细胞器,D错误。
故选B。
17. 下图所示生理过程中,PSI和PSII表示两种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M表示某种生物膜,其中乙侧的H+浓度远高于甲侧,在该浓度差中储存着一种势能,该势能是此处形成ATP的前提。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膜M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其是光反应场所
B. 乙侧的H+有来自甲侧,也有来自乙侧水光解产生
C. CF0和CF1仅与催化ATP的合成有关,很可能是蛋白质
D. 图中表明光反应过程中光能先转化成电能再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光反应又称为光系统电子传递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来自于太阳的光能使绿色生物的叶绿素产生高能电子从而将光能转变成电能,然后电子通过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中的电子传递链间的移动传递,并将H+质子从叶绿体基质传递到类囊体腔,建立电化学质子梯度,用于ATP的合成。
光反应的最后一步是高能电子被NADP+接受,使其被还原成NADPH;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准确地说光反应是通过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并将光能为化学能,形成ATP和NADPH的过程。
【详解】A、在生物膜M上发生了光反应,所以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乙侧的H+除来自甲侧,还来自乙侧的水的光解过程,B正确;
C、CF0和CF1是复杂的蛋白质,其在图中所示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是催化ATP的合成和转运H+,C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水被光解生成了电子,经过一系列反应后,生成了ATP,所以光能先转化成电能再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D正确。
故选C。
【点睛】
18. PCR 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 DNA 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具体流程如下:变性,当温度 上升到90℃以上时,双链DNA解聚为单链;复性,温度下降到50℃左右,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 DNA 结合;延伸,72℃左右时,TaqDNA 聚合酶有最大活性,可使 DNA新链由5'端向3'端延伸。与人体细胞内DNA分子复制相比,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复制方式都是半保留复制
C. 都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D. DNA 聚合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PCR是体外DNA复制,先解旋(变性)再复制(复性、延伸)。
【详解】A、无论是PCR还是人体细胞内DNA分子复制,都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的准确性,A正确;
B、无论是PCR还是人体细胞内DNA分子复制,复制方式都是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DNA都是一条子链一条母链,B正确;
C、PCR复制DNA时,先解旋(变性)再复制(复性、延伸),C错误;
D、PCR的DNA 聚合酶最适温度为72℃左右,而人体细胞内的DNA 聚合酶最适温度为37℃左右,D正确。
故选C。
19. 生菜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野生生菜通常为绿色,遭遇逆境时合成花青素,使叶片变为红色,人工栽培的生菜品种在各种环境下均为绿色。用野生型红色生菜与人工栽培的绿色生菜杂交,F1自交,F2中有7/16的个体始终为绿色。研究人员将A/a、B/b的基因进行特定酶切后,分别对F2中编号为1-8的部分红色植株的DNA进行扩增和分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人工栽培的生菜均为绿色的原因是不含有显性基因
B. F2红色植株中A/a基因杂合的概率高于B/b
C. 若对F2全部的红色植株进行基因扩增,会发现杂合子占4/9
D. 由扩增结果可知,编号为3和5的植株能稳定遗传
【答案】D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植株3、5的A/a、B/b的基因扩增结果都只有一条带,可知3、5为纯合子。
2、分析题意:野生生菜通常为绿色,遭遇逆境时合成花青素,使叶片变为红色,人工栽培的生菜品种在各种环境下均为绿色。用野生型红色生菜与人工栽培的绿色生菜杂交,F1自交,F2中有7/16的个体始终为绿色,说明红色个体所占比例为9/16,红色生菜基因型为A_B_。
【详解】A、根据生菜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用野生型红色生菜与人工栽培的绿色生菜杂交,F1自交,F2中有7/16的个体始终为绿色,说明红色个体所占比例为9/16,即红色生菜基因型为A_B_,那么绿色生菜基因型为:A_bb、aaB_、aabb,所以人工栽培的生菜均为绿色的原因不一定不含有显性基因,如A_bb也为绿色,A错误;
B、F2红色植株中的基因型为A_B_,所以A/a基因杂合的概率等于B/b,B错误;
C、若对F2全部的红色植株(A_B_)进行基因扩增,其中纯合子(AABB)占1/9,杂合子占8/9,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植株3、5的A/a、B/b的基因扩增结果都只有一条带,可知3、5为纯合子,所以编号为3和5的植株能稳定遗传,D正确。
故选D。
20. 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B. 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C. 在减数分裂I后期朱红眼基因cn和辰砂眼基因v会发生基因的分离
D. 在减数分裂II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所示①一条常染色体上朱红眼基因(cn)和暗栗色眼基因(cl)两种基因;②X染色体上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两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的基因,此题中的朱红眼基因和暗栗色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不属于等位基因,同理辰砂眼基因和白眼基因也不是等位基因。
【详解】A、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A正确;
B、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基因经过复制后平均分配给两个子细胞,因此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每一极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即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B正确;
C、因为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一条常染色体上,因此不是等位基因,不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C错误;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图中的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可能移向同一级,进入同一个细胞中,当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基因cn、cl、v、w 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5小题,共60分)
21. 如图为生物体内代谢过程,A、B、C、D代表物质名称,①②③④表示过程:
(1)C代表的物质名称是______,检测物质B时能发生连续颜色变化的试剂名称为______。
(2)在①②③④过程中,有能量产生的过程是______(填序号)。
(3)苹果储藏久了会有酒味产生,而马铃薯块茎细胞缺氧时却不产生酒精。不同种类细胞无氧呼吸产物的差异是由______于直接引起的。
【答案】(1) ①. 丙酮酸 ②.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2)①② (3)无氧呼吸第二阶段酶的种类不同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为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C的过程,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B为CO2;③为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为CO2;④为产生乳酸D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①为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C的过程,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B为CO2;③为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为CO2;④为产生乳酸D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溶液的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
【小问2详解】
结合(1)详解可知,①是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这两个阶段均有能量释放;③、④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没有能量产生,故有能量产生的过程是①②。
【小问3详解】
苹果储藏久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故会有酒味产生;而马铃薯块茎细胞缺氧时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不产生酒精,这是由于不同种类细胞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酶的种类不同,进而导致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
22. 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已知该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下表是纯合甘蓝杂交实验的统计数据,其中F1自交得F2。回答下列问题:
亲本组合 F1/株数 F2/株数
紫色叶 绿色叶 紫色叶 绿色叶
①紫色叶(甲)×绿色叶(乙) 122 0 451 31
②紫色叶(丙)×绿色叶(乙) 89 0 241 79
(1)甘蓝叶色中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甘蓝叶色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定律。
(2)组合①中植株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组合②中植株丙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3)若组合①的F1与植株乙杂交,理论上后代叶色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紫色 ②.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
(2) ①. AABB ②. 1/5(或3/15) ③. AAbb或aaBB
(3)紫色叶﹔绿色叶=3:1
【解析】
【分析】由组合①可知,F1为紫色叶,自交后代F2紫色叶与绿色叶比例为451:31≈15:1,符合9:3:3:1变式。可推知,F1基因型为AaBb,亲本乙绿色叶基因型为aabb。
【小问1详解】
由组合①可知,亲本为紫色叶和绿色叶,但是F1全为紫色叶,说明紫色叶为显性性状。由题干可知,基因A/a和B/b独立遗传,即甘蓝叶色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2详解】
组合①F2紫色叶与绿色叶比例为451:31≈15:1,符合9:3:3:1变式。可推知,F1基因型为AaBb。亲本乙绿色叶基因型为aabb,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F2中紫色植株基因行为A-B-、A-bb及aaB-共占15/16,其中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共占3/16,因此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占3/16÷15/16=1/5。组合②F2中紫色叶:绿色叶比例约为3:1,说明F1的两对基因中有一对是纯合隐性,故F1基因型为Aabb或aaBb,结合上面分析可知,植株乙绿色叶基因型为aabb,可推知植株丙紫色叶基因型为AAbb或aaBB。
【小问3详解】
组合①的F1基因型为AaBb,植株乙基因型为aabb,二者杂交,产生后代基因型为AaBb(紫色叶):aaBb(紫色叶):Aabb(紫色叶):aabb(绿色叶)=1:1:1:1,表型比例为:紫色叶:绿色叶=3:1。
23. 以下为某家族苯丙酮尿症(设基因为B、b)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系谱图,其中II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
(1)由图可推知,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是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
(2)Ⅲ4的基因型是____;Ⅱ1和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
(3)若Ⅲ1与一正常男性婚配,他们所生的孩子最好是____(填“男孩”或“女孩”),原因是____;在父亲基因型为Bb的情况下,该性别的孩子有可能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____。
【答案】(1) 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②. 正常个体Ⅱ1和Ⅱ2生育患该病女性Ⅲ2
(2) ①. BbXDXd或BbXDXD ②. 100%##1
(3) ①. 女孩 ②. Ⅲ1基因型为BbXdXd或BbXdXd与正常男性婚配,若生育男孩,全部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女孩则不患该病,苯丙酮尿症在男女中患病概率一样,故应该生女儿 ③. 1/6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Ⅱ3和Ⅱ4均不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Ⅲ5,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其中Ⅱ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由此可判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Ⅱ1和Ⅱ2均不患苯丙酮尿症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Ⅲ2,说明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1详解】
Ⅱ1和Ⅱ2均不患苯丙酮尿症病,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女儿Ⅲ2,因此可判断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2详解】
Ⅱ3和Ⅱ4均不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儿子Ⅲ5,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知Ⅱ4不携带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的相关基因,据此可判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Ⅲ3患苯丙酮尿症,结合亲本的表现可知,Ⅱ3和Ⅱ4关于该病的基因型分别为Bb和bb,Ⅲ5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而双亲不患该病,综合考虑可知,Ⅱ3和Ⅱ4的基因型分别为BbXDXd、bbXDY,则Ⅲ4的基因型是BbXDXd或BbXDXD;Ⅱ1表现正常,但有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和患苯丙酮尿症的女儿,因此可确定Ⅱ1的基因型为BbXDXd,Ⅱ3表现正常,同样有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和患苯丙酮尿症的孩子,因此可确定Ⅱ1的基因型为BbXDXd,即Ⅱ1和Ⅱ3基因型相同。
【小问3详解】
Ⅱ1的基因型为BbXDXd,Ⅱ2的基因型为BbXdY,则Ⅲ1的基因型为BBXdXd或BbXdXd,二者的比例为1∶2,其与一正常男性(B_XDY)婚配,他们所生的孩子最好是“女孩”,因为生育的女孩没有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的可能性,若生男孩,则全部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而苯丙酮尿症在男女中患病概率一样,故应该生女儿;若在父亲基因型为Bb的情况下,该性别的孩子有可能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2/3×1/4=1/6。  
24. 某动物的体细胞中含20条染色体,图甲为其细胞分裂部分时期的图像(仅画出部分染色体),图乙为其细胞内染色体及核DNA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丙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曲线。请根据曲线和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细胞可同时出现在____(填“睾丸”或“卵巢”)内,细胞B对应图乙中的____(填数字)区间,此时细胞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
(2)图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填数字),图丙中AB段的形成原因是____。
(3)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过程中,一条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导致其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在一起而形成如图丁所示的“染色体桥”结构,该结构形成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可在着丝粒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若不发生变异,则细胞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____(填“均不变”或“一个增多、一个减少”)。
【答案】(1) ①. 卵巢 ②. 3~4 ③.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 ①. 5~8 ②. DNA复制(染色体复制)
(3)均不变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图甲中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属于初级卵母细胞;
分析乙图:图乙是该生物细胞内染色体及核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A表示核DNA含量变化曲线,B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小问1详解】
甲图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B细胞属于初级卵母细胞,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体,且发生着丝粒分裂,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卵巢中有部分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故A、B细胞可同时出现在卵巢内。根据图乙分析,细胞B对应乙图中3~4区间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发生主要变化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小问2详解】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所以乙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时期的区间是5~8;图丙中AB段处于间期,DNA含量增加的原因是DNA复制(染色体复制)。
【小问3详解】
由于在染色体桥'的两个着丝粒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能移到细胞两极,所以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均不变。
25. 大气CO2浓度增加不仅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也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图1为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图,图2为研究高浓度CO2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测定了不同CO2浓度下处于抽穗期水稻不同时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a过程称为____,图中的C是____。
(2)据图2所示实验结果,在环境浓度CO2条件下,9:30时限制水稻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是____(答两点)
(3)图2中环境浓度CO2和高浓度CO2条件下,水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不同。要了解两种CO2浓度下不同时刻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还需要进行的测定实验是____。
(4)若在环境浓度CO2和高浓度CO2条件下,呼吸作用速率差异不明显。与环境浓度CO2相比,在高浓度CO2条件下,相同时刻水稻的光反应速率____(填“较高”、“相同”或“较低”),其原因是____。
【答案】(1) ①. CO2的固定 ②. NADPH
(2)CO2浓度、光照强度
(3)在黑暗条件下,测定不同时刻呼吸作用速率
(4) ①. 较高 ②. 高浓度CO2条件下水稻暗反应速率加快,需光反应提供的NADPH和ATP增多,光反应增强
【解析】
【分析】1、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光反应: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以下两方面用途。一是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NADPH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二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暗反应: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的CO2,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与C5(一种五碳化合物)结合,这个过程称作CO2的固定。一分子的CO2被固定后,很快形成两个C3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随后,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C5。
2、图中A为C5,B为C3,C为NADPH,a过程为二氧化碳的固定,b过成为C3的还原。
【小问1详解】
图1中的a过程为二氧化碳与A(五碳化合物)反应生成B(三碳化合物),故a过程为CO2的固定,图中的C是光反应提供给暗反应的NADPH。
【小问2详解】
题图显示在环境浓度CO2和高浓度CO2条件下的净先合速率不同,而且9:30-11:30(光照强度逐渐增强)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加,因此9:30时限制水稻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光照强度等。
【小问3详解】
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因此要了解两种CO2浓度下不同时刻光合速率的变化,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是:在黑暗条件下,测定不同时刻呼吸作用速率。
【小问4详解】
题图显示在环境浓度CO2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低于高浓度CO2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若在环境浓度CO2和高浓度CO2条件下,呼吸速率差异不明显,则与环境浓度CO2相比,在高浓度CO2条件下,相同时刻水稻的光反应速率较高,其原因是高浓度CO2条件下水稻暗反应速率加快,需光反应提供NADPH和ATP增多,光反应增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