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登高习俗知道少?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活动之一,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
高
——杜甫
抓作者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9岁开始到59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漂泊西南)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时局不安)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相继辞世。 (朋友离逝)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感 悟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迅疾的风
高远的天空、
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的水鸟
高远辽旷 凄清萧瑟
2,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重点是?
落木
长江
生命之短暂
宇宙之无穷
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无穷之间的对比,
突出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感慨。
3、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木”、“长江”这四个意象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古人用猿鸣代表悲伤之情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
秋
作客
常作客
百年
多病
台
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地之远也,空间角度;
时之凄惨也;
杜甫11年中,一直客居他乡;
久旅也;时间角度
齿暮也;
衰疾也;
高迥处也;
无亲朋也。
(归途无期)
(女伤春,士悲秋)
(羁旅之愁)
(时值暮年)
(登台而见秋景,秋景而触情思)
(体弱多病)
(形影相吊)
4,尾联中“艰难”一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恨怎么理解?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
一是指个人的艰难,诗人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贫病交加,形影相吊;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事艰难
恨是指遗憾,苦恨是指非常遗憾。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但是诗人时值暮年,空有抱负却已无力施展,故生出一中有心无力的伤感。
写
景
首联
仰望
云天
俯视
江水渚洲
颔联
仰望
无边落叶
俯视
不尽江水
抒情
颈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尾联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扩大了视野
沉郁中高昂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那么你从中读哪些“悲”?
思乡之苦
羁旅之愁
年事已高
体弱多病
孤苦无依
命途多舛
壮志难酬
“悲”
比 较
《秋兴》与《登高》
共同点:
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达到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不同点 :
感情基调上:
《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
《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
为了表达对杜甫无限的缅怀崇敬之情,我为这首诗拟了个上联,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对个下联,如何?
上联: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
下联: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