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课堂实录《窦娥冤》
悲哉窦娥,美哉觉醒 ——从《窦娥冤》中探寻元杂剧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实录学习
【预习任务】
欣赏京剧《窦娥冤》视频(脸谱、语言、舞台布局),思考:元杂剧相比唐诗宋词,有何独特之处?
欣赏京剧《窦娥冤》视频
情境:
身份设定:元代观众
男性观众(知识分子)
女性观众(民众)
为什么广大的百姓会喜欢这部剧呢?
生:我们喜欢看这样的一个百姓的案子。
(一)扣住一个“冤”字,解读冤情
1.文中什么字眼出现得最多?
2.表达“冤”的戏剧可以分为直接陈述和间接陈述,分组进行品评戏剧语言。
2.(2)通过表格梳理以窦娥为中心的矛盾冲突——外部冲突
冲突方 冲突过程 冲突结果
张驴儿 嫁与不嫁 对簿公堂
官府 招与不招 死不肯认
婆婆 救与不救 只能屈招
探完悲剧的第一重意蕴,即“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给人看”从而引发人对善的同情、悲悯,对恶的憎恶、厌弃。
3.师生合作——解读冤情
通过一个“冤”字,充分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当时吏治的黑暗,代表了社会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代表了善与恶,喊出了中国封建社会下层妇女的最强音。
为什么男性观众要选择塑造女性的这样一个形象呢?
(二)抓住一个“娥”字,分析人物
“娥”字,字义解析
2.(1)通过演读,品读【端正好】【滚绣球】【油葫芦】【天下乐】,探究窦娥与“天地”的矛盾冲突,解读窦娥的内心世界。(信、顺)天→(怨、问、责、斥……)天
3.师生合作——人物形象概括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容貌美丽,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惨的结句。
(三)借用一个“窦”字,可见觉醒
2.(1)明代人叶祖贤将《窦娥冤》进行了改编,写成了《金锁记》,其中把第三折《金锁记》——窦娥屈打成招,临斩时,突降大雪,提刑官认为“炎天降雪,必有奇冤”,便将窦娥带回收监。将窦娥的“三桩誓愿”改为了“天象异常”,请对此加以分析。
2.(2)追问:关汉卿创作的意图是什么?他代表了什么力量?
3.师生合作——社会意义
(四)回归一个“剧”字,编辑宣传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