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6.5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6.5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15 21:5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节 科学探究;摩擦力
(一)教学设计
课题 6.5 科学探究:摩擦力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时间
学习分析 1.课程要求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3.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4.知道一些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2.教材解读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学习目标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一些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达成评价 1、能在课上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能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木板、滑块、弹簧测力计、钩码或铁圆柱体、毛巾等 学生:预习学案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活动一:常见摩擦力 【教师活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举重运动员举重前要在手上擦镁粉;雨雪天气,汽车的车轮上要加装防滑链;运动鞋的鞋底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教师提问】同学们思考过这些现象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学生活动】摩擦力。 【教师活动】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科学探究:摩擦力》这一节课。 展示图片,给学生以视觉冲击,激起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 构建新知 进行新课 活动二:滑动摩擦力 【学生活动】让学生用手压在桌面上拖动,感受一下拖动时桌面作用在手上的阻力(摩擦力);增大手对桌面的压力,感受手拖动时的情况;然后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毛巾要固定在桌面上),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再感受手在桌面上拖动时的情况。 【教师提问】手压在桌面上拖动,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手在桌面上滑动时受到桌面施加的向后的作用力。 【教师提问】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有什么感受 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拖动越困难,说明所受阻力越大。 【教师提问】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有什么感受 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手压在毛巾上拖动比手压在桌面上拖动更困难,说明受到的摩擦阻力更大。 【教师提问】归纳总结一下什么叫滑动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师生总结】(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2)产生条件 (3)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4)产生原因:看似光滑的物体表面其实在显微镜下观察都是凹凸不平的,因此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这些凹凸不平的接触面就要阻碍其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这样就产生了摩擦力。 (5)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6)摩擦力的分类: ①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②滚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滚动摩擦力。 ③静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而尚未发生相对运动时,在它们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力,称为静摩擦力。 【例题】 下列现象中,属于滑动摩擦的是( A ) A.刹车时,自行车车轮与闸皮间的摩擦 B.在台球桌上运动的小球与桌面的摩擦 C.滑旱冰时,鞋与地面间的摩擦 D.骑自行车前进时,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学生听老师的提问并积极思考,师生共同总结出摩擦力的种类及其对应的定义。
知识应用 巩固提升 活动三: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活动】由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当你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地面越粗糙,推起来越费力。我们会猜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重、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压力有关。(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砝码、小车(木块)、长木板、棉布、毛巾。 【实验步骤】 (1)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在木块上放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在木板上固定好毛巾,放上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读出这时的拉力; (4)在把木块侧放在水平长木板上,只改变了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积,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教师补充】当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控制变量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序号实验条件弹簧测力计示数F/N压力情况接触面情况1234
【分析与论证】仔细观察你记录的实验数据,结合你的猜想能发现什么规律? 【实验结论】(1)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大小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 滑动摩擦力越大。(2)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3)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例题】 下列4个物体中,重力大约等于3 N的是( A ) A.一册物理课本 B.一张作业纸 C.一台电视机 D.一张课桌 活动四: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20页图630,你能否找到增大摩擦的方法 看图631,它们是减小摩擦的实例,用的是什么方法 你认为摩擦力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师生总结】 (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滑动代替滚动。 (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滚动代替滑动;④在互相接触的摩擦面之间加润滑油形成一层油膜或加压缩气体形成一层气垫;⑤使相互接触物体彼此离开(磁悬浮列车)。 【教师提问】请你说说图中所示的情景是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的? 【学生活动】组内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完善和补充。 通过探究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收获感悟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对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对摩擦力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学生抢答、学生举例,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探究精神。 物理探究课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好身边的实验器材。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猜想时,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学生探究时的组织教学。由于这是一堂科学探究课,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作适时的指导。该什么时候指导,指导的程度如何?这都是需要老师适时把握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