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
第1课时 眼睛与眼镜
(一)教学设计
课题 4.6.1 眼睛与眼镜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时间
学习分析 1.课程要求 1.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模拟,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乔正的方法。
2.教材解读 本节课的要求是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本节内容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多彩的光”的最后一节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安排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认识透镜到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这和眼睛成像类似,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眼睛视物原理。探究近视和远视的成因以及矫正方式,与自身紧密相连,更好的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视力,享受眼中的美好世界。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可以根据物距、焦距及像距的大小关系,分析凸透镜成像特点。眼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户,学生很想知道人眼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原理,近视的成因,以及如何矫正和保护视力,这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习目标 1、了解眼睛的结构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 2、知道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3、通过了解视力的成因,使学生具有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
达成评价 1、能在课上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能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眼睛的构造及视力的矫正。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白板、多媒体电脑、课件、多个凸透镜、F 灯、光屏、光具座等 学生:预习学案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活动一:眼睛 【教师活动】播放动画。 【教师提问】眼睛是如何看到这些美好的事物呢?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眼睛的内部世界吧! 直观真实的动画,激发学生探究人眼内部结构的意识。
新课教学 构建新知 进行新课 活动二:眼睛的视物原理 【教师提问】人身体中的某个器官工作原理和照相机类似,大家知道是哪个器官吗 【学生活动】学生立马联想到是人的眼睛。 【教师活动】教师向学生展示生物的人眼模型,并引导学生观察晶状体的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形状和凸透镜类似,并且通过睫状肌的收缩和放松可以控制晶状体的形状,改变其厚薄。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改造后的另一个人眼模型,让学生动手实验,使得光源“F”的像呈在视网膜上。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到视网膜上有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师生活动】教师再让学生把“F”光源拿远,学生观察到视网膜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 【教师提问】此时看不清楚像该怎么办 【学生猜想】将视网膜往前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指出人眼中的视网膜是不会前后移动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近处和远处的物体,物距不同,而视网膜的位置不变,这样像距也固定了,这该怎么办呢 【教师活动】应该从晶状体的焦距上做文章,调节晶状体的厚薄。 【师生活动】师生通过理论分析得出,要看清楚远处的物体,晶状体比较调薄,使得焦距变大,会聚能力变弱。 【教师补充】这就是人眼视物和凸透镜成像最大的不同。人眼视物是靠调节晶状体的焦距,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是靠调节像距。 【例题】 如图所示,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眼睛的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后面的点。要使点的像靠近视网膜,点应该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动。 实验探究模拟人眼的视物原理,分析得出和凸透镜的成像原理一致。
知识应用 巩固提升 活动三:视力的矫正 【师生活动】教师简单介绍实验仪器:激光笔发射出的两条光束刻画的是某个物体表面反射过来的任意两条光线。水透镜模拟人眼中的晶状体。 【师生活动】师生一起研究人眼既能看清楚近处和远处物体的奥秘。 【教师提问】当物体移远时,晶状体应该变薄,但是对于近视眼的人来说,晶状体自身调到最薄的状态还是比所需要的来得厚,成像在视网膜前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此时晶状体会聚能力太强,应该加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 【教师提问】远视眼是看不清楚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应该变薄,但是对于远视眼的人来说,晶状体自身调到最厚的状态还是比所需要的来得薄,成像在视网膜前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学生不难推理得出应该加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 【教师提醒】若不科学用眼,晶状体失去弹性,可调焦的范围就变窄,便会形成近视眼或者远视眼。不仅如此,眼球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向学生展示两张眼睛图片,让学生通过分析那张是近视眼的眼球,从而深刻的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例题】 如图所示是同一人的两幅照片,图中他拿的眼镜( B ) A.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B.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C.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D.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用实验探究的方式总结出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
小结 收获感悟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对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实践作业:制作眼睛模型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对眼睛及视力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眼睛和眼镜》一节,新课标要求不高,只是要求学生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如何看清物体的;了解眼镜怎样矫正视力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尽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同较形象、具体、直观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眼睛的结构时,可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在屏幕上,对照色彩鲜艳的眼球结构进行讲述,人的眼球像似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深,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以过这番讲解,让学生知道睫状体的作用晶状体的形状对观察景物的影响,体会到人眼是相当精密的器官,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使学生增强探索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