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6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2《登高》课件(共6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5 13:0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登 高
杜甫
激趣导入
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也。
——[明] 胡应麟《诗薮》
1.了解杜甫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鉴赏诗歌写景特点,把握选取意象,精于炼字,多种角度写景的手法。
3.结合诗人经历,体会其情感内涵,并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
4.背诵这首诗。
学习目标
目录
知人论世

初读感悟

深度探究

思考延伸

壹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大李杜”。与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读书、漫游时期(712-746)
(二)困守长安时期(747-756)
(三)流亡时期(756-759)
(四)暂居西南时期(759-765)
(五)漂泊时期(765-770)
(一)读书、漫游时期(712-746)
732年,20岁的杜甫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但由于奸臣李林甫捉弄,结果落第。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35岁之前的杜甫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代表作《望岳》。
(二)困守长安时期(747-756)
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应试,落选。他也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的生活,甚至为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卖药,43岁时幼子饿死。这种现象直到他44岁时才有所改善(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十年的政治失意和困苦生活,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流亡时期(756-759)
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这一时期中,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如《春望》“三吏”“三别”。
(四)暂居西南时期(759-765)
杜甫47岁弃官入川,在成都得到了亲友的资助,于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定居,先后居住了四年,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此后,他曾避乱至梓州、阆州,回到成都后,入严武幕府,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
这一时期,杜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相对减少,抒情诗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如《江畔独步寻花》等。
(五)漂泊西南时期(公元765-770)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能举家离开成都,生命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代表作《登高》。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8岁。
杜甫的诗深刻反映了唐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誉为“诗圣”。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
清代吴瞻泰《杜诗提要》云:“少陵自道曰‘沉郁顿挫’。其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意至而法亦无不密。”
“沉郁”,是从诗歌内容与情感角度而言的。“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顿挫”,是从诗歌表现手法角度而言的。“顿”即停顿,“挫”即转折。“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杜甫诗歌的典型情感:
一、忧国忧民,渴望兼济天下;
二、仰慕英雄,壮志难酬;
三、漂泊无依,老病孤愁;
四、眷恋亲情,友情。
创作背景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年)秋天,56岁的杜甫在夔州(重庆奉节)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杜甫也失去了严武的依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继续漂泊。
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在重阳节之时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而使他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解 题
登高,即登到高处。
登高诗就是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从创作时间看,既有登高时的即景之作,也有登高过后的有感生发和应命奉笔之作;既有重阳旧俗登高时的抒怀之作,也有四时登高的即兴之作。从创作地点看,登高临远之地既有高山叠嶂,也有亭台楼阁,只要地势高,视野开阔,适宜远眺赏景即可。
登临必到高处,到高处则视野广阔、一览无遗,胸襟为之开阔,无所阻碍,一种浩然之气顿时从中喷涌而出,从而获得某种期待的生命意义,正所谓“荡胸生层云”,可借此暂时从世间琐事中挣脱,无复辗转腾挪于其间。故而登临初是兴致盎然的。
但伫立高处,人迹少至,在获得一份宁静的同时,也易将登临者的思绪拉入对自己生活、生命的思考之中。原因在于,登上高处,看到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无穷,联系自身,极易产生自我的渺小之感;登上高处,也极易感受到周围物体的细微的变化,于是感受到时间的邈远和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流逝,常常让人思古人、追来者,发出生命短暂的慨叹。所以,登临的结果往往是愁思满怀。
拓展——登高习俗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从古至今,文人所赋之深情,从总体上看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对如画风景、“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热爱或欣赏。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是出蜀漫游时的作品。这首七绝,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
②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③表达自我的人生理想与胸襟抱负。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通过登楼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宏远的抱负和博大的胸襟,也表现了宇宙的无限。后两句出语自然,千古传诵,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自然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④对历史上或现在的事件、时事及人物的是非、成败、得失、进退的评价。
上汝州郡楼
李益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尚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此诗与写今昔对比之作不同,别具匠心,写今与昔同,三十年来情况未有改变。后两句写伤心不为个人而是为国家安危。
⑤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重在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郁闷。
全诗感情沉郁、奔放,几乎句句都是精华,是李白诗的代表作之一。
⑥表达对宇宙无穷,时光荏苒,人生短暂的思考。
如:《登幽州台歌》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如:《兰亭集序》抒发了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
总结登高诗常见情感
1.歌颂赞美:白居易的《杭州春望》
2.思乡怀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抒怀励志:杜甫《望岳》、王之涣《登鹳雀楼》
4.怀古伤今: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5.感怀自身: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文体知识——律诗
定义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起源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类型
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特点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贰 初读感悟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zhǔ
xiāo
bìn
liáo
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凉、孤独、忧愁、痛苦……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
整体感知
分析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划分层次内容。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景
抒情
①登高: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②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③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④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⑤落木:落叶。
⑥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⑦万里:指远离故乡。
解释词语,明确诗意。
⑧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⑨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⑩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译文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啸悲哀,
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在急风中)回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落,
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漂泊万里,客居他乡更添悲秋愁绪,
晚年衰老多病,而今独自登临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两鬓斑白,
衰颓失意偏又戒了浇愁的酒杯。
叁 深度探究
阅读诗歌的前两联,完成下面表格。
意象 特点 意象 特点
语言特点
画面 意境
意象 特点 意象 特点
语言特点
画 面 意 境








落木

萧萧


飞回
长江
滚滚
凝练准确,精于炼字
描摹出了一幅秋风萧萧,万木凋零,江水滔滔,落叶飘飘,鸟鸣猿哀秋肃临天下的秋景图
苍凉而雄浑
沉郁而悲壮
首联中哪个字或词语用的好?为什么?
(可从写景、抒情的角度分析)
首先,秋天本来是个容易刮风的季节,而江边的风要比其他地方的风要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用了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季节的特点。其次,这个“急”字,还寄予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江边高处的风就会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彻透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身体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急——
秋的天空是高远的,明澈的。对于心情好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对于像杜甫这样一位被家愁国难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更显人渺小孤单,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猿鸣凄切,有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高——
哀——
“渚”是江中的小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
“白”是冷色调,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那种凄凉的情感。
“回”字写出了鸟在风中吃力地盘旋,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战乱年代,诗人却有家难归,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渚清——
白——
回——
杜甫面对颔联中描写的景物,会想到什么?产生怎样的感慨?运用了什么手法?
此句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也不能不让诗人联想到自己飘零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生活。想到自己和这黄叶一样,已经到了生命晚秋,快要结束短暂的一生,是多么的悲凉啊!这写出了秋景的萧索。
无边落木萧萧下——
此句写江景。“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
颔联将人生的短暂和时间的永恒做对比,写出了秋天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传达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怆,从而为诗的后幅抒写“悲秋”之情做好了充分铺垫。
不尽长江滚滚来——
鉴赏颈联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云:“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你能读出几层?请结合写作背景,具体分析这八层悲意。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百年,暮齿(晚年)也;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台,高迥(高远)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万里——离家万里。(故乡远在长安,战乱纷飞,经济拮据,严武去世,失去经济支柱,无法回乡。)
秋——既悲自然的萧索凄凉,又悲人生走到了暮秋。
常——多年飘泊流浪。(从48岁开始,遭受“安史之乱”,从长安转辗甘肃再到成都又到夔州,直到58岁客死于湘江边上的一只小船里。)
作客——寄居他乡,奔波流离。
分析:为什么写成“作客”而不是“做客”?
①目的不同。“做客”是因为接受别人的邀请或者主动探访别人,目的是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等;“作客”通常是因为求学、谋生、创业等原因而寄居在他乡,现实功利性比较强。
②时间不同。“做客”时间短,而“作客”时间长。
诗人选用“作客”,表明自己长期漂泊流浪他乡,且是无奈之举。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8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百年——晚年。(时年55岁,离他58岁去世仅三年了。)
多病——身体不好。(此时的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独——孤独寂寞,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与家人远隔万里。)
登台——台是高迥处,古人常有重阳家乡登高,祈求长寿的习俗。而如今诗人远离家乡,满身疾病,在高处望天地苍茫,自身之孤渺,无限悲苦郁积于胸。
概括颈联内容及情感
八悲:离乡万里、时值悲秋、长久漂泊、客居他乡、人到晚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事。
感情:①思乡之情 ②悲秋之情 ③久旅之悲 ④老病之哀 ⑤孤独之感 ⑥家国之忧
总结颈联
颈联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八层合一,层层递进,可见作者功力之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
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
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鉴赏尾联
“艰难”“潦倒”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
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年事已高,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苦恨”是极其遗憾的意思。恨国家动乱,恨自己人到暮年,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壮志难酬。
如此多的“悲愁”,诗人应怎样排遣呢?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能借酒消愁是最好的排遣方法,何况杜甫也特别爱喝酒。而且此时正值重阳节,按习俗也应该喝菊花酒,但是杜甫因贫病交加,不得不戒酒。如此,愁何以解?无解!诗歌至此戛然而止,诗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向世人诉说,却又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不能说,而是愁苦太多太重,说不完、诉不尽,索性不再说,只任这无尽的悲愁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诗人心头。
【补充——清圣浊贤】
浊酒:指未经过澄清、过滤等处理的酒,酒色浑浊,口感厚重而浓郁。属于不太好的酒,价钱也便宜,往往象征生活上的贫苦与艰辛。在古代的诗词中,浊酒常被用来表达对豪情壮志和奔放生活的向往。(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清酒:乃酒中之冠,冬酿夏熟,味道清爽宜人,透明如水,属于好酒系列,象征比较好的生活和待遇。在古诗中常常被用来表达对宁静、淡泊和精神追求的讴歌。(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且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补充资料】
苦难对人的影响,无非三种:最下者埋怨命运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恨外物,于是堕入魔道;中者以此为动力,改变自己命运;最上者,因其对苦难体会良深,于是更能理会别人之苦难,甚至在面对别人苦难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依旧坎坷,身份依旧卑微,但是灵魂却由此而不朽。杜甫就是这样的人。
凡俗人如我辈,能做到中者已属上乘,于是,现在依稀明白,杜甫为何被称为“圣”了。因为他对自然、对万物、对人,有一种近乎执迷不悟的爱,无视自己的命运和苦难,无视自己的颠沛流离。
——《唐诗的江山》
思考: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国难
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家愁
时代的苦难
家道艰辛,穷困潦倒
流落他乡,长期飘泊
年老多病,抱病登台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孤独
触景
悲凉萧瑟
主 旨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恢弘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尽显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①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②锤词炼字精练传神;
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
④写景方法灵活多样,如动静结合、对比、移步换景等。
④语言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艺术手法
肆 思考延伸
对比阅读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思考:《登高》颈联和《登岳阳楼》首联都从时空角度写作,但略有差异,所蕴含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明确 《登高》颈联时空纵横(诗人置身广阔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中),以“万里”点出空间,以“百年”对出时间,从时空纵横两方面着笔,将“常作客”和“独登台”的情感交汇,写出浓烈的异乡漂泊、残生多病的悲凉情感。
《登岳阳楼》首联在今昔对照(诗人在同一空间想象不同时间),时空交错中写诗人昔闻洞庭盛名向往已久却到如今才得以登临,在看似如愿以偿的喜悦中,实际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忧民伤时情感。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思考:《客至》《登高》都写到了酒,各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明确 《客至》:①“樽酒”“旧醅”,表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诗人家境贫穷,没有好酒,但是竭诚待客,主客融洽相得。②“余杯”,表现诗人、客人、邻翁性格的真率及会客场面的兴致盎然。诗人请邻翁共饮作陪,引未饮完的残酒,足见率真自然和平日关系的和谐。
《登高》: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心中,更加无法排遣。
登高丘而望远①
李白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②安可乘?
【注】①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李白南游吴越之时。那时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长生,多穷兵黩武、荒淫误国之事。②古之黄帝与神通,且战且学仙,铸鼎于荆山,有龙下迎。
思考:《登高》和本诗都是登高抒怀诗,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在情感抒发上的不同点。
明确 ①李诗借古讽今,表面上讽刺了秦始皇、汉武帝迷信求仙、穷兵黩武,实际上借以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荒淫误国。②杜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漂泊异乡、年华老去、体弱多病、壮志未酬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对比总结
诗人 身份及信仰 经历 诗歌特点 思想性格
李白 诗仙 ①富商: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游侠。 ②信仰:儒道佛 生活于开元-天宝的“盛唐时期”,强盛而又危机四伏。权臣高力士、杨国忠受宠,贤士被排挤。 ①浪漫主义,主观色彩; ②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不拘于格律音韵。 3.豪迈飘逸,直抒胸臆,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①自由奔放,豪迈乐观
②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
杜甫 诗圣 ①官宦。父亲杜预,祖父杜审言。 ②信仰:儒 唐代由盛转衰的剧变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造成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把诗人也卷入了社会的底层 ①现实主义,重视写实,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②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尤其擅长七律。 ③风格沉郁顿挫,含蓄曲折。 ①严肃悲悯,克己复礼
②始终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注视关心国家和人民命运。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