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二 熔化和凝固【体验】物质的物态变化?
活动:回顾小学课本中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
1.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 、 、 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提示:固态 液态 气态2.冰在 下会变成水,水在 下会变成冰。
提示:高温 低温
3.把手伸进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感觉混合物的温度改变了吗?
提示:不改变1.什么叫做熔化?什么叫做凝固?
2.什么叫做晶体?什么叫做非晶体?
3.什么叫做熔点?什么叫做凝固点?
4.熔化与凝固的条件是什么?探究1 海波和蜂蜡的熔化?
结合“体验”,思考下列问题
1.提出问题:物质在 下可以从固态变成液态,这一过程叫做熔化。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参考答案:高温2.猜想与假设: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选填“相同”或“不同”)。
提示: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
参考答案:不同3.设计实验:用如图所示器材,进行下列活动
活动1:按上图组装器材;
活动2:加热海波,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
活动3:加热蜂蜡,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待温度升至40℃左右开始,每隔大约
1 min记录一次温度;待熔化完毕后,再过2 min后,停止加热。5.实验分析:
(1)根据上述表格数据,画出海波和蜂蜡熔化图像。提示: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参考答案:如图所示(2)根据实验图像,请分析一下海波和蜂蜡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的温度变化特点。
提示:海波在开始加热时,随着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熔化。熔化过程中需要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后,随着不断吸热,温度又不断升高。蜂蜡没有明显的熔化前、中、后之分,随着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参考答案:海波:熔化前,温度升高;熔化中,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后,温度又继续升高。
蜂蜡:从开始加热,到熔化完,温度一直升高。(3)海波和蜂蜡在整个加热过程中的状态如何变化?
参考答案:海波在开始加热时处于固态,当达到一定温度时,一部分固态海波开始熔化,此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随着不断吸热,固态海波逐渐变成液态。蜂蜡熔化时先变软再变稀,最后变成液体。6.交流与评估:
(1)实验中,没有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海波和蜂蜡,而是用水浴法,这种加热方法有何优点?
提示:若直接加热海波和蜂蜡,会使其受热不均匀,物态变化不明显,而采用水浴法加热,就可以避免这一点。只要把试管中的海波全部浸入水中,同时不停地搅拌,海波各部分受热就很均匀,现象变化明显,容易观察。
参考答案:可使被加热物体受热均匀(2)实验中,在加热海波前,是保持块状,还是弄成粉末状较好?为什么?
提示:若保持块状有两个不利:一是不利于海波受热均匀;二是不利于搅拌。最终会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故应在实验前,把海波碾成粉末状。
参考答案:弄成粉末状较好,有利于搅拌,有利于海波受热均匀探究2 熔点?
结合“探究1”的实验操作过程和记录数据以及图像,思考以下问题。
1.根据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以如何对固体进行分类?
提示: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参考答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2.海波和蜂蜡熔化的图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海波和蜂蜡熔化时都 。
不同点:①海波熔化时,有一段时间温度 。
蜂蜡在熔化时,温度一直 。
②根据图像可知,海波为 ,蜂蜡为 。
(2)根据图像可知,晶体有固定的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 。
参考答案:(1)吸热 ①不变 上升
②晶体 非晶体 (2)熔点 熔点3.结合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分析问题。相同点:海波和蜂蜡凝固时都 。
不同点:
(1)晶体凝固时,有一段时间温度 。
非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一直 。
(2)晶体有固定的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 。
参考答案:放热 (1)不变 下降 (2)凝固点 凝固点一、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_____变为_____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_____变为_____的过程。
二、熔点
1.概念:晶体_____时的温度.固态液态液态固态熔化2.晶体和非晶体的比较:确定熔化温度确定熔化温度海波蜂蜡玻璃放不变放降低吸不变吸升高相同不同没有【拓展延伸】
水浴法
因为水达到沸点的条件是100℃,但是从液态变到气态还需要吸收更高的热量,在水浴法里,烧杯里的水在变成水蒸气前都只能有100℃的温度,无法为试管里的水提供更多的热量,所以试管内的液体是不能沸腾的。所以常常利用这种温度不改变的原理对一些需要定温加热的反应进行水浴加热。先在一个大容器里加上水,然后把要加热的容器放入加入水的容器中。加热盛水的大容器通过加热大容器里的水再通过水把热量传入需要加热的容器里,达到加热的目的。优点是使物体受热均匀,减慢熔化过程,便于观察。部分实验中不会导致暴沸的现象。考点 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
【典例】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 ℃,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在第
6 min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另一个小组为了使物质更快受热,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你认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是 。【思路导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熔点是固体熔化温度不变的温度。
(2)不能直接用火焰加热。
【精讲精析】本题考查冰的熔化特点的探究。(1)从冰的熔化图像可以看出,在0℃时冰的温度保持不变,故冰的熔点是0℃;其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在第6 min,处于固液共存状态。(2)不足之处是直接给试管加热,加热不均匀。
答案:(1)0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固液共存状态
(2)物体受热不均匀【方法归纳】(1)判定晶体和非晶体:①根据图像判定:图像中若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或有平行于水平轴的一段时间,就是晶体,反之,就是非晶体;②根据有无熔点或凝固点判定:物体只要有熔点或凝固点,就是晶体,反之,就是非晶体。
(2)判断熔化图像和凝固图像:可以根据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判定,若温度随时间是增长的趋势,则是熔化图像,反之,就是凝固图像。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 )
A.冰和水 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蜂蜡 D.海波和松香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见晶体和非晶体的认识和了解。晶体属于固体,水属于液体,所以A错误;玻璃、蜂蜡、松香都是非晶体。故选B。2.冬天雨雪过后,停在户外的汽车的前窗玻璃上常会结有一层冰。要想除去这些冰,下列做法中不可采用的是 ( )
A.喷洒盐溶液
B.用硬的纸质物体直接清除
C.启动车子,打开热风,吹车前窗玻璃
D.将少量沸水洒在车前窗玻璃上【解析】选D。本题考查了常见熔化现象以及在生活中应用的知识点。喷洒盐溶液,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从而达到熔化的目的;用硬的纸质物体直接清除可以除去一些冰;启动车子,打开热风,吹车前窗玻璃可以使冰因吸热而熔化,达到除冰的目的;将少量沸水洒在车前窗玻璃,因水的温度很高,会使冰和玻璃迅速吸热而膨胀引起对物体的破坏。故选D。3.如图是某种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
的图像。由图可知晶体的熔点是 ( )
A.40℃ B.44℃
C.48℃ D.52℃【解析】选C。本题考查晶体的熔化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我们把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从图像看出,该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是48℃,所以该晶体的熔点是48℃。4.以下关于熔化和凝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同一种晶体的熔化温度比它的凝固温度高
B.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但有一定的凝固点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所以不吸热
【解析】选C。同一种晶体的熔化温度与凝固温度相同,A错;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B错;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D错C对。5.把一小块冰放在手心里,小冰块会慢慢地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水,手会感觉到凉,这说明冰在这一过程中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解析】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知识。冰块慢慢变成水,这是熔化过程;手能感觉到凉,这说明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答案:熔化 吸收6.2013年1月,贵州、湖南等地又出现了冻雨。冻雨是一种过冷雨滴,当雨滴与地面、地物等物体相碰时会立即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这过程中要 热量。【解析】雨滴是液态,而冰是固态,所以雨滴变成冰的过程,就是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为凝固过程,凝固时要放热。
答案:凝固 放出7.小明同学用某种物质做熔化实验,如图所示,当物体温度达到75℃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得到下面的一组数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1)这种物质一定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这种物质的熔点是 ℃。
(3)在第4 min内该物质处于 状态。【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熔化规律。(1)读取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这种物质在第3 min到第6 min这段时间里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它有一定的熔点,因此一定是晶体;(2)表格中第3 min到第6 min这段时间,物质始终处于80℃不变,说明80℃就是这种物质的熔点;(3)在第4 min时,物质处于熔化的过程中,因此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答案:(1)晶体 (2)80 (3)固液共存8.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试管中的固体颗粒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使烧杯中的水缓慢升温的最终目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正确实验获得的信息,画出该固体熔化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从图像中可看出,该固体是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实验的相关问题,其中有操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还有对图像的认识情况。(1)固体颗粒越小,受热越充分,熔化得越快。(2)实验中,使烧杯中的水缓慢升温,使固体受热均匀更便于观察。(3)晶体和非晶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表现在图像上,晶体熔化有一段图像是水平的,而非晶体是一直上升的。
答案:(1)小一点好
(2)使固体内各点温度趋于一致,固体受热均匀更便于观察
(3)晶体深秋,为避免树上的桔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桔子树喷水。如图所示,虽然水在夜间结了冰,但桔子却没被冻伤,这是为什么?找找你容易错在哪里?【学生自答】
桔子表面结成的冰阻挡住了冷空气,保持了桔子的温度不至于过低,所以没被冻伤。
【教师点评】
①学生知道水在低温下会凝固成冰,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②对于水凝固时放热这个知识点,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
【正确答案】
夜间气温骤降时,水降温直至凝固成冰,放出热量,使温度不会降得太低,所以没有冻坏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