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7-28 15:18:46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 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七上·嘉兴期末)长时间玩手机会影响视力,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以评估学校学生视力变化情况。“视力检查”这一过程相当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主要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 “视力检查”这一过程相当于科学探究环节中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
故答案为:D.
2.(2023七上·长兴期末)进入秋天,学校的梧桐树叶不断地飘落下来,成了校园一处风景。小科在想为什么很多植物在秋天落叶?他的想法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设计方案 D.解释与结论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解答】 小科在想为什么很多植物在秋天落叶? 属于提出问题的阶段;
故答案为:A.
3.(2023七上·杭州期末)把智能手环带在手上就能显示出相应时间内运动的总步数。手环是如何计步的呢?小金认为: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小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认识和理解判断。
【解答】小金认为: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小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设,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2022七上·义乌期中)小柯在食品包装中发现了一包脱氧剂,打开包装后发现里面是一些黑色的粉末,小柯怀疑这 些粉末是铁粉,于是他拿起磁铁靠近粉末,结果粉末被磁铁吸引了。“拿起磁铁靠近粉末”这 属于探究环节里的 (  )
A.提出问题 B.设计实验方案
C.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D.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步骤: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反思预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由题意得 “拿起磁铁靠近粉末”这 属于探究环节里的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故答案为:C.
5.(2022七上·义乌期中)俗话说“八月桂花香” ,可今年的桂花直到 10 月中旬的持续降温才开放,是什么原因导致 桂花迟开呢?小明查阅了近几年挂花开放时义乌市的气温,并对种植在校园不同位置的挂花进行观察,对于划线部分你觉得应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部分 (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段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和交流。
【解答】从题目中可以体会出小明查阅了近几年桂花开放时义务市的气温,并对种植在校园不同位置的规划进行观察属于收集证据。
故答案为:C.
6.(2022七上·绍兴期中)著名的科学家奥斯特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了电流能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从而进行持续研究,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他的最初发现来源于(  )
A.实验 B.调查 C.观察 D.阅读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奥斯特留心观察首先发现了电流磁效应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课堂上做实验时偶然发现: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它旁连的磁针发生了偏转,他又做了大量实验,终于证实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即电流能产生磁场的现象。
故选C。
7.(2022七上·余姚竞赛)秋天是吃螃蟹的最好季节,我们在购买螃蟹时,往往看蟹壳、肚脐和螯足来挑选优质的螃蟹,这里“看蟹壳、肚脐和螯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 秋天是吃螃蟹的最好季节,我们在购买螃蟹时,往往看蟹壳、肚脐和螯足来挑选优质的螃蟹,这里“看蟹壳、肚脐和螯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取事实与证据;
故答案为:C.
8.(2022七上·鄞州期中)小科同学在西溪湿地游玩时,发现一只松鼠出现在竹林里。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 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松鼠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以上画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
A.提出问题 B.获取事实和证据
C.评价与交流 D.建立猜想和假设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六个要素: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 他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松鼠津津有味的啃起来是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的过程,
故答案为:B.
9.(2022·余姚期中)小陵同学在进校体温检测时体温偏高,医务室老师询问其有没有疫区旅行史,有没有咳嗽等其他症状,并用水银温度计重新测量体温。在这个事例中,“询问、测量”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属于(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解答】“询问、测量”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属于收集事实证据。
故选D。
10.(2022七上·东阳期中)用金属框可以拉出肥皂泡。小珂同学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于是 她做了几个不同形状的金属框,逐一进行拉肥皂泡实验,仔细观察肥皂泡的形成过程和形状的 变化情况。就“小珂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 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小珂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猜想环节;
故答案为:B.
11.(2022七上·杭州期中)小金和小明分别购买了两种橡胶球。小金说:“我的橡胶球弹性比你好。”小明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请你帮助小金选择下列哪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
A.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
B.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
D.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材料中小明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所以小金应该是进行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说法, 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该实验方案可以证明小金自己的观点;
故答案为:D.
12.(2022七上·鄞州期中)为了解鄞州区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以及“美好教育”近视防控措施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
故选D。
13.(2022七上·桐乡期中)小科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错误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过程的八个要素: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和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
【解答】A、B根据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作出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AB正确。
C:设置变量时有两个变量,有无光和潮湿与干燥,因此不能得出结论:光对蚯蚓分布有影响,蚯蚓喜欢阴暗的环境。C错误。
D:如果采集的蚯蚓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多选用蚯蚓的数量,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数量也不易太多,太多了会增加实验操作难度。D正确。
故选C。
14.(2022七上·杭州期中)今年暑假, 我国首个科学实验舱在海南文昌发射成功, “问天”号踏上问天之路 。小科注意到火箭发射 时周围有浓浓的白“烟”, 他猜测这是水蒸发后形成的, 而同伴则认为是发射时产生了某种物质 。两位同 学提出的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猜想和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获取事实与证据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包括收集证据、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
【解答】两位同学提出的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猜想和假设。
故选B。
15.(2022七上·海曙期中)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现象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屠呦呦好奇于青蒿治疟疾现象并通过数以万计的实验,发现了青蒿素……在讨论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4位同学分别讲了如下的看法。甲说: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乙说: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丙说:科学的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和积极实验。丁说:科学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你最不认同的看法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需要的基本方法和态度的掌握进行分析。
【解答】A:甲、对待科学规律需要有怀疑的态度,小小的疑问是科学探究的起因,探究的过程既可以解释疑问,也可能有科学的发现,此观点正确;
B:乙、科学的发现不在大小,从身边的问题着手同样可以进入科学世界,此观点正确;
C:丙、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勤于观察,此观点正确;
D:丁、偶然的发现可能孕育巨大的发现,但科学的发现不一定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此观点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
16.(2022七上·杭州期中)如图表示了一种怀孕蜥蜴培养在不同温度下,所产幼仔的性别百分比。
(1)如果有10只蜥蜴出生于32℃环境中,则雄性的数目最可能是   只。
(2)根据图示信息,请提出一种猜想:   。
【答案】(1)10
(2)蜥蜴产幼仔的性别百分比可能与受温度影响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包括收集证据、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
【解答】(1)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蜥蜴在低温为32度条件下只发育为雄性(雌性为0),如果有10只蜥蜴出生于32℃的环境中,则雄性的数目最可能是10只。
(2)从表可以看出,蜥蜴在25℃至30时℃时,雌性比例占得越来越少,在32℃时雌性比例为零,全部为雄性。因此可提出一种合理的推断:蜥蜴产幼仔的性别百分比受温度影响。
17.(2022七上·余姚期中)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   和   ,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答案】观察;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据此解答。
【解答】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18.科学探究是   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   ,经历的过程是:   →   →设计   →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   →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   并重新验证。
【答案】科学学习;问题的发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研究方案;假设;重新提出假设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科学探究七要素为科学探究常见要素的归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
【解答】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19.(2021七上·青田期末)小青在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误把生理盐水当做清水滴加了。在观察装片时,他发现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膜以内部分与细胞壁逐渐分离;他立刻又向装片上滴加了清水,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细胞又恢复成原来的状态。请教老师后,得知:具有活性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这种“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兴趣小组为进一步研究,设计并开展了以下实验,请回答:
溶液种类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葡萄糖溶液 25%的氯化钠溶液 25%的硝酸钾溶液
制作临时装片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观察质壁“分离”现象,记录质壁“分离”的起止时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60秒 65秒 25秒 57秒
观察复原现象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能 能 不能 能
(1)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   的关系;
(2)通过实验可知,引起细胞发生“分离”现象时间最短的溶液是   ;
(3)上述实验中,有一组细胞不能复原,其原因是   ;
(4)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
A.四种溶液引起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速度相同
B.四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
C.清水都能使已发生“分离”现象的植物细胞复原
【答案】(1)溶液种类
(2)25%的氯化钠溶液
(3)细胞已经失去活性
(4)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具有活性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这种“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实验分为四组,变量为不同种类的同浓度的溶液,实验的变量为溶液种类,25%的蔗糖溶液 ; 25%的葡萄糖溶液 ;
25%的氯化钠溶液 ; 25%的硝酸钾溶液 ;实验需要记录分离的时间,观察复原的现象,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
【解答】(1)实验由于改变的是溶液的种类,故是与溶液的种类有关;
(2)25%的蔗糖溶液用的时间是60s,25%的葡萄糖溶液是65s,25%的氯化钠溶液是25s,25%的硝酸钾溶液是57s,故25%的氯化钠溶液时间最短;
(3)第三组实验中25%的氯化钠溶液没有办法复原,溶液的浓度达到一定时细胞完全失去活性;
(4)实验中都可以看到细胞发生分离的现象,需要的时间不同,分离的速度也不同,第三组实验细胞无法复原,故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溶液种类;(2)25%的氯化钠溶液;(3)细胞已经失去活性;(4)B。
20.(2021七上·宁波月考)在做“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的实验中,小明发现只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没有微生物生长:没加水的干面包片和加水后放在冰箱中的面包片上也没有微生物生长;只有加了水后放在室温下的面包片上长了许多微生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述实验现象中,你可得出微生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条件,你认为我们可采取哪些方法来保存食物 (至少写出2种保存食物的方法。)
   
【答案】(1)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
(2)低温,干燥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温度,水分,空气,营养物质等是微生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2)低温和晒干是常见的保存食物的方法。
【解答】(1) 没加水的干面包片没有微生物生长,说明微生物生长需要水。冰箱中的面包片上也没有微生物生长说明微生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
(2)冷藏,晒干,腌制,高温消毒,真空保存是常见的保存食物的方法。
21.(2021七上·江北期末)金鱼是大家熟悉的小动物,饲养金鱼时,控制好水温是很重要的。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通过观察不同温度下金鱼的呼吸频率来探究温度对金鱼生活的影响,实施如下探究。
(1)作出假设:   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2)制定并实施计划:饲养1条金鱼,用7个同样的鱼缸,分别加入等量的不同温度的水,然后依次将该金鱼放置在不同水温的鱼缸内,10分钟后数其每分钟鳃盖张合的次数,连数3次,求平均值。
实验结果如下:
水温(℃) 5 10 15 20 25 30 35
鳃盖张合次数(次/分) 10 40 60 110 150 180 200
得出结论:   。
(3)评价实验方案:本实验设计中有一项明显的不足,请指出:   。
(4)实验结束后,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将金鱼带回家喂养,下图中最适合金鱼生活的环境是   。
【答案】(1)水温变化
(2)水温变化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3)1条金鱼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
(4)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一实施计划一得出结论一表达和交流。
【解答】(1)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通过观察不同温度下金鱼的呼吸频率来探究温度对金鱼生活的影响,则可提出的问题是:水温变化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2)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会增多。
实验结论:水温变化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3)实验设计中有一项明显的不足是:1条金鱼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实验用的金鱼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
(4)实验结束后,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将金鱼带回家喂养,最适合金鱼生活的环境是有光照,有植物,有河泥,故选C。
22.阅读材料,将问题答案的字母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A.暑假,甲和乙两位同学在海滩上玩耍,白天觉得沙子很烫而海水较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B.甲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C.乙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D.甲与乙分别取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相同的杯子、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移去加热器,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
E.甲与乙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以上叙述中:
(1)属于提出问题的是:   。
(2)属于建立假设的是:   。
(3)属于描述科学实验过程的是:
    。
(4)属于得出结论的是:    。
【答案】(1)B
(2)C
(3)D
(4)E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由于暑假在海滩上玩耍,白天觉得沙子很烫而海水较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故甲对所观察的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2)提出问题后乙提出了假设: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3)提出假设后,进行实验操作:甲与乙分别取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相同的杯子、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移去加热器,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4)根据实验操作之后得出实验结论为: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故答案为:(1)B(2)C(3)D(4)E
23.(2020七上·富阳月考)读图,回答问题:
(1)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蜗牛时我们用到了工具   ,在使用此工具时为了获得大而清晰的图像,当不能移动蜗牛时,我们可以同时移动   .
(2)请分别填写各部分的名称:A.   ;B.   。
(3)列举一条蜗牛的生物基本特征   。
(4)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知道蜗牛对下列刺激不产生反应的是(  )
A.触摸 B.强光
C.醋酸 D.拍手声
【答案】(1)放大镜;放大镜和头部
(2)眼;触角
(3)能生长、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进行新陈代谢(合理即可)
(4)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生物实验常需要观察一些比较细微、细小的结构或物体.用肉眼难于分辨,需要借助放大的工具,而在生物上用于放大的仪器主要有放大镜、显微镜等。其中放大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小,显微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大。所以在观察方式上,一般先用肉眼,在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可见显微镜和放大镜都属于观察器具。
(2)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贝壳,外套膜,身体柔软。蜗牛的头上长有两对触角,一对大,一对小。在大触角的顶端有两粒小圆珠,那就是它的眼睛,但视觉很弱,主要靠触觉。蜗牛是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的,但没有听觉。
(3)生物的七大特征:1、生物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生物都能对外界事物的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4、生物都能生长。5、生物都能生殖和发育。6、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7、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解答】(1)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蜗牛时我们用到了工具放大镜,在使用此工具时为了获得大而清晰的图像,当不能移动蜗牛时,我们可以同时移动放大镜和头部.
(2)蜗牛的各部分名称:A.眼;B.触角。
(3)一条蜗牛的生物基本特征能生长、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进行新陈代谢。
(4)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蜗牛是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的,但没有听觉,知道蜗牛对下列刺激不产生反应的是拍手声 。
故选D。
24.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1)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部,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腹部有许多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就是   。
(2)在实验过程中,应该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是因为蚯蚓是靠   呼吸。
(3)实验后应该如何处理蚯蚓?   。
【答案】(1)刚毛
(2)温湿的体壁
(3)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由体节构成,靠刚毛运动,靠湿润的体壁呼吸,据此解答。
【解答】(1)用手触摸蚯蚓近腹面处,有粗糙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发现有许多突起,这是刚毛,它能协助蚯蚓运动。
(2)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土壤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3)蚯蚓是动物,实验完成后,不要虐待它,让它回归自己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故答案为:(1)刚毛(2)温湿的体壁(3) 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25.先在杯子中装满水(如图甲),再盖上硬纸板(如图乙),然后用手压着硬纸板将它倒置过来,放手后(如图丙),你猜测将会发生什么现象?经过操作后,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对此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将它记录在下面横线上。
(1)你的猜想:   。
(2)亲自动手实验后,你看到的现象:   。
(3)你想提的问题是   ?
【答案】(1)纸板会掉下,水会流出(或纸板不会掉下,水不会流出)
(2)纸板不会掉下,水不会流出
(3)为什么纸板不会掉下,是什么东西顶住了纸板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就是人们在研究各类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问题时所zhi采取的方法.
【解答】(1)由实验现象可知,用纸盖盖住烧杯,并倒置过来,所以该实验是为了探究倒置后纸板是否会掉落;所以猜测是两种:一是纸板会掉落;一是纸板不会掉下;
(2)经过操作后可知,纸板并没有掉落,且烧杯中的水也没有流出;
(3)针对实验现象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纸板不会掉落,是什么让纸板无法掉落?
故答案为:(1) 纸板会掉下,水会流出(或纸板不会掉下,水不会流出) ;(2)纸板不会掉下,水不会流出;(3) 为什么纸板不会掉下,是什么东西顶住了纸板。
三、解答题
26.(2022七上·温州期中)新冠疫情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的出现使得疫情防控形势更为严峻。温州各地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实战演练,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
(1)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是生物的依据是    (填字母)。
A.能遗传和变异 B.能快速繁殖 C.个体非常微小 D.能使人生病
(2)“核酸检测”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选填“设计研究方案”或“获取事实证据”)。
(3)面对新冠疫情,我们应该 (填字母)。
A.合理作息 B.暴饮暴食 C.随意外出 D.注意卫生
【答案】(1)A;B
(2)获取事实证据
(3)A;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科学探究的要素主要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1)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是生物的依据是能遗传和变异、能快速繁殖。
故选AB。
(2)“核酸检测”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取事实证据环节。
(3)面对新冠疫情,我们应该合理作息、注意卫生。
故选AD。
27.(2022七上·余姚竞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在全球多个国家蔓延。
(1)核酸是病毒的   物质,核酸检测结果阳性是机体被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
(2)本次疫情中,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抵御入侵,其中IgM抗体和IgG抗体在机体内的含量变化如图。由图分析可知,病毒初次进入机体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刺激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   抗体进行早期防御,该抗体可持续数日至数周。其后出现的是   抗体,这种抗体可在体内持续较长时间。临床上的血清学检测便是检测血液样本中的这两种抗体的存在及含量,血清学检测阳性是机体被病毒感染的间接证据。
(3)在病毒的潜伏期,通过血清学检测无法检出抗体,而通过核酸检测,能判断处于早期的感染者,但核酸检测受样本取材的影响较大。研究人员将二者联合检测,综合判读,核酸检测用于疾病的初筛,确保“不漏”。血清学检测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确保“不错”。如下表是部分患者的检测结果(“+”表示阳性,“﹣”表示阴性,阳性表示含有,阴性表示不含)。
组别 核酸检测 血清学检测 患病情况
IgM抗体 IgG抗体
1 + + ﹣ 感染早期
2 + ﹣ ﹣ ?
3 + + + 感染活跃期,但已产生持久免疫力的IgG抗体
4 ﹣ ﹣ + ?
5 ﹣ + + 恢复期患者
据表推测相应患者的患病情况:第2组患者   ,第4组患者   。
A.感染中晚期,或者再次感染病毒 B.曾经感染过病毒,但体内病毒已被清除
C.感染早期,病毒处于潜伏期 D.未感染过病毒
【答案】(1)遗传
(2)IgM;IgG
(3)C;B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病毒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RNA就是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感染早期出现IgM抗体,后期出现IgG抗体;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图形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 (1)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核酸检测结果阳性是机体被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
(2) 由图分析可知,病毒初次进入机体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刺激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IgM抗体进行早期防御,该抗体可持续数日至数周。其后出现的是IgG抗体,这种抗体可在体内持续较长时间。临床上的血清学检测便是检测血液样本中的这两种抗体的存在及含量,血清学检测阳性是机体被病毒感染的间接证据。
(3)据表推测相应患者的患病情况:第2组患者C感染早期,病毒处于潜伏期 , 第4组患者 B.曾经感染过病毒,但体内病毒已被清除
故答案为:(1)遗传;(2)IgMIgG(3)C;B;
28.(2022七上·鄞州期末)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请你根据下列两张图片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图甲:   。图乙:   。
【答案】大雁迁徙时为什么会排成“人”字形?;放入水中的铅笔透过水观察,为何看起来像“折断”了?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解答】根据图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图甲:大雁迁徙时为什么会排成“人”字形?
图乙:放入水中的铅笔透过水观察,为何看起来像“折断”了?
29.(2021七上·长兴期中)国庆节前后,很多学校举行了秋季运动会,运动会里涉及了很多科学知识。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裁判员在测量铅球成绩时将皮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将会偏   (填“大”或“小”)。
(2)百米赛跑前,参赛者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紧绷,这主要是在   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下,使得运动系统   系统和呼吸系统加速运转所致。
(3)某同学在参加百米赛跑时不慎摔倒,擦破了皮肤,流了些血,并感到有点疼痛。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了   部位(填“表皮"或“真皮"),其中的血液属于   组织。
(4)如果要开展一次“昆虫运动会”,下列哪位“选手”身份不符合要求 。
A.蜗牛 B.蝗虫 C.蜻蜓 D.螳螂
【答案】(1)小
(2)神经;循环
(3)真皮;结缔
(4)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皮尺有弹性,当拉得太紧时,皮尺的每一格刻度都会变大,但在读数时仍是按原来的值读取,所以读数是偏小的。
(2)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下,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人体皮肤的真皮层中有血管,当伤到真皮部位时会流血。器官是指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4)昆虫的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头上有一对触角、复眼和口器,腹部有气孔。
【解答 (1)裁判员在测量实心球成绩时将皮尺拉得太紧,使每一小格的刻度都增大了,所以测量值将会偏小。
(2)百米赛跑前,参赛者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紧绷,这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下,使得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加速运转所致。
(3)皮肤真皮部分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当真皮部位受伤时会出现流血,所以填真皮。
其中血液是结缔组织。
(4)根据昆虫的特点可知, B蝗虫、C蜻蜓、D螳螂都是昆虫。A蜗牛为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肺螺亚纲,蜗牛科。
故选A。
四、实验探究题
30.(2023七上·余姚期末)夏天,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某研究团队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
①招募血型为A、B、AB、O型的志愿者各30人。
②取150个培养皿,各加入2mL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
③从每个志愿者体内采10mL血液,分别加入培养皿中并摇匀,按血型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向剩下的各组吸引蚊子数点总数的百分比培养皿中各加入10mL生理盐水并摇匀,记为戊组。
④把五组培养皿都摆放在蚊子较多的同一环境中,统计相同时间内各培养皿中吸引蚊子的数量。
⑤先统计各组吸引蚊子数,再算出各组吸引蚊子数占五组总数的百分比。绘制成图像如图所示。
(1)该团队开展以上实验想研究的具体问题是   。
(2)实验中戊组起   作用。
(3)实验采用志愿者的血样来吸引蚊子,而不是直接让志愿者本人来吸引蚊子。理由是   。
【答案】(1)哪种血型的人容易吸引蚊子?
(2)对照
(3)排除因志愿者其它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干扰(或保护志愿者身体健康)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指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实验。 往往好多因素对实验结果都有影响,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解答】(1)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该团队开展以上实验想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哪种血型的人容易吸引蚊子?
(2)戊组是不作任何处理的一组,所以实验中戊组起对照的作用;
(3)理由是:排除因志愿者其它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干扰(或保护志愿者身体健康) ;
故答案为:(1) 哪种血型的人容易吸引蚊子? (2) 对照 (3) 排除因志愿者其它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干扰;
31.(2022七上·义乌期中)人的指甲是不断生长的,但指甲的生长究竟发生于哪一部位呢?小彬对此提出假设:“指 甲变长的原因可能是指甲的根部在不断地生长。” 由此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在指甲的中轴线上,按图中1所示B处涂上指甲油(指甲油比较难擦掉,可以在指甲上保留较长时间);
②半个月后,观察、测量并分析。
(1)如果小彬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一段时间后,他将观察 到图中A、B 间的距离    (选填“增大”“不变”或 “缩短”)。
(2)方法迁移:植物茎的生长究竟发生于芽尖端的哪个部位呢?据上述实验启发,小科设 计了如下实验方案:①在芽的中轴线上,如图 2中甲所示,画上一条红色竖直线AB(红色 竖直线比较难褪去,可以在植物芽上保留较长时间),让植物在黑暗环境中直立生长;②几 天后,观察现象,结果如图中乙所示。
①实验中小彬的假设是:植物茎的生长可能发生于芽尖端的     。 (下半部分或上半 部分)
②得出结论:实验中植物茎的生长发生于芽尖端的     部位(“AC”“AB”或“BC”)。
【答案】(1)增大
(2)下半部;BC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源于生活,此实验探究开始于小彬同学对生活中现象的好奇,提出了对指甲的生长究竟发生在哪一部位的疑问,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进一步类推到了茎的生长是芽尖端的哪一个部位,考查了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解答】(1)小彬对此提出假设:“指 甲变长的原因可能是指甲的根部在不断地生长。”,所以时间久了,B点会距离根部越来越远。(2) 该实验探究植物茎的生长究竟发生于芽尖端的哪个部位呢?译文,因此指甲生长部位的实验影响,所以植物茎的生长可能发生于芽尖端的下半部分,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中植物茎的生长发生于芽尖端的BC部位。
故答案为:(1) 增大 (2) 下半部 BC
32.(2022七上·义乌期中) 2022年10月9日进行的世界女排锦标赛第二阶段(16强)小组赛中,中国女排3:0战胜比利时队,以全部小组赛7胜2负的战绩挺进世锦赛八强。女排姑娘们热身训练刚开始时用的是普通排球,后改用气排球,弹性更好,不易伤人。经查阅资料可知,普通排球和气排球的信息如下:
排球种类 材料 质量/g 圆周/cm
普通排球 羊皮、人造革、橡胶 约 220~270 约 60
气排球 软塑料 约 120 约 75
(1)由此引起了小科的疑问:排球的弹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经科学兴趣小组讨论,提出了以下几个猜想。
猜想1:排球的弹性可能与球的型号有关;
猜想2:排球的弹性可能与球的质量有关;
猜想3:   。
(2)小科设计了一个探究影响排球弹性因素的实验活动,如图所示,她在设计实验时需 要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
(3)该探究实验中是通过    来说明弹性的大小。
(4)上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 设计研究方案→ (   )→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答案】(1)排球的弹性可能与球的材料有关
(2)控制变量法
(3)弹起的高度
(4)收集事实与证据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进行猜想;
(2)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这个探究的因素,这就是控制变量法。
(3)排球触地后弹起的高度越大,说明排球的弹性越大。
(4)根据科学探究环节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羊皮做的普通排球和软塑料做的气排球弹性不同,那么得到猜想3:排球的弹性可能与球的材料有关。
(2)探究排球弹性与球的型号是否有关时,必须控制球的质量和材料等相同,即使用了控制变量法。
(3)该探究实验中是通过弹起的高度来说明弹性的大小。
(4)上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 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33.(2022七上·杭州期中)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帮他把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作出假设:   。
(2)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在两侧中央各放入20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   。
在两侧中央各放20只鼠妇,目的是什么?   。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五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答案】(1)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2)光线强弱;避免实验偶然性
(3)取平均值;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惟一性。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解答】(1)由于提出的问题是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可作出两种假设: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2)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线强弱。
在两侧中央各放20只鼠妇,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出现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应尽可能多选几只鼠妇,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3)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取多次的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1 / 1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 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七上·嘉兴期末)长时间玩手机会影响视力,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以评估学校学生视力变化情况。“视力检查”这一过程相当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2.(2023七上·长兴期末)进入秋天,学校的梧桐树叶不断地飘落下来,成了校园一处风景。小科在想为什么很多植物在秋天落叶?他的想法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设计方案 D.解释与结论
3.(2023七上·杭州期末)把智能手环带在手上就能显示出相应时间内运动的总步数。手环是如何计步的呢?小金认为: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小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4.(2022七上·义乌期中)小柯在食品包装中发现了一包脱氧剂,打开包装后发现里面是一些黑色的粉末,小柯怀疑这 些粉末是铁粉,于是他拿起磁铁靠近粉末,结果粉末被磁铁吸引了。“拿起磁铁靠近粉末”这 属于探究环节里的 (  )
A.提出问题 B.设计实验方案
C.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D.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2022七上·义乌期中)俗话说“八月桂花香” ,可今年的桂花直到 10 月中旬的持续降温才开放,是什么原因导致 桂花迟开呢?小明查阅了近几年挂花开放时义乌市的气温,并对种植在校园不同位置的挂花进行观察,对于划线部分你觉得应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部分 (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段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6.(2022七上·绍兴期中)著名的科学家奥斯特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了电流能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从而进行持续研究,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他的最初发现来源于(  )
A.实验 B.调查 C.观察 D.阅读
7.(2022七上·余姚竞赛)秋天是吃螃蟹的最好季节,我们在购买螃蟹时,往往看蟹壳、肚脐和螯足来挑选优质的螃蟹,这里“看蟹壳、肚脐和螯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得出结论
8.(2022七上·鄞州期中)小科同学在西溪湿地游玩时,发现一只松鼠出现在竹林里。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 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松鼠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以上画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
A.提出问题 B.获取事实和证据
C.评价与交流 D.建立猜想和假设
9.(2022·余姚期中)小陵同学在进校体温检测时体温偏高,医务室老师询问其有没有疫区旅行史,有没有咳嗽等其他症状,并用水银温度计重新测量体温。在这个事例中,“询问、测量”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属于(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证据
10.(2022七上·东阳期中)用金属框可以拉出肥皂泡。小珂同学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于是 她做了几个不同形状的金属框,逐一进行拉肥皂泡实验,仔细观察肥皂泡的形成过程和形状的 变化情况。就“小珂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 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11.(2022七上·杭州期中)小金和小明分别购买了两种橡胶球。小金说:“我的橡胶球弹性比你好。”小明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请你帮助小金选择下列哪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
A.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
B.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
D.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
12.(2022七上·鄞州期中)为了解鄞州区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以及“美好教育”近视防控措施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13.(2022七上·桐乡期中)小科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错误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14.(2022七上·杭州期中)今年暑假, 我国首个科学实验舱在海南文昌发射成功, “问天”号踏上问天之路 。小科注意到火箭发射 时周围有浓浓的白“烟”, 他猜测这是水蒸发后形成的, 而同伴则认为是发射时产生了某种物质 。两位同 学提出的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猜想和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获取事实与证据
15.(2022七上·海曙期中)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现象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屠呦呦好奇于青蒿治疟疾现象并通过数以万计的实验,发现了青蒿素……在讨论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4位同学分别讲了如下的看法。甲说: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乙说: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丙说:科学的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和积极实验。丁说:科学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你最不认同的看法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填空题
16.(2022七上·杭州期中)如图表示了一种怀孕蜥蜴培养在不同温度下,所产幼仔的性别百分比。
(1)如果有10只蜥蜴出生于32℃环境中,则雄性的数目最可能是   只。
(2)根据图示信息,请提出一种猜想:   。
17.(2022七上·余姚期中)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   和   ,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18.科学探究是   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   ,经历的过程是:   →   →设计   →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   →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   并重新验证。
19.(2021七上·青田期末)小青在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误把生理盐水当做清水滴加了。在观察装片时,他发现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膜以内部分与细胞壁逐渐分离;他立刻又向装片上滴加了清水,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细胞又恢复成原来的状态。请教老师后,得知:具有活性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这种“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兴趣小组为进一步研究,设计并开展了以下实验,请回答:
溶液种类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葡萄糖溶液 25%的氯化钠溶液 25%的硝酸钾溶液
制作临时装片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观察质壁“分离”现象,记录质壁“分离”的起止时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60秒 65秒 25秒 57秒
观察复原现象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能 能 不能 能
(1)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   的关系;
(2)通过实验可知,引起细胞发生“分离”现象时间最短的溶液是   ;
(3)上述实验中,有一组细胞不能复原,其原因是   ;
(4)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
A.四种溶液引起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速度相同
B.四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
C.清水都能使已发生“分离”现象的植物细胞复原
20.(2021七上·宁波月考)在做“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的实验中,小明发现只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没有微生物生长:没加水的干面包片和加水后放在冰箱中的面包片上也没有微生物生长;只有加了水后放在室温下的面包片上长了许多微生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述实验现象中,你可得出微生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条件,你认为我们可采取哪些方法来保存食物 (至少写出2种保存食物的方法。)
   
21.(2021七上·江北期末)金鱼是大家熟悉的小动物,饲养金鱼时,控制好水温是很重要的。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通过观察不同温度下金鱼的呼吸频率来探究温度对金鱼生活的影响,实施如下探究。
(1)作出假设:   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2)制定并实施计划:饲养1条金鱼,用7个同样的鱼缸,分别加入等量的不同温度的水,然后依次将该金鱼放置在不同水温的鱼缸内,10分钟后数其每分钟鳃盖张合的次数,连数3次,求平均值。
实验结果如下:
水温(℃) 5 10 15 20 25 30 35
鳃盖张合次数(次/分) 10 40 60 110 150 180 200
得出结论:   。
(3)评价实验方案:本实验设计中有一项明显的不足,请指出:   。
(4)实验结束后,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将金鱼带回家喂养,下图中最适合金鱼生活的环境是   。
22.阅读材料,将问题答案的字母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A.暑假,甲和乙两位同学在海滩上玩耍,白天觉得沙子很烫而海水较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B.甲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C.乙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D.甲与乙分别取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相同的杯子、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移去加热器,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
E.甲与乙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以上叙述中:
(1)属于提出问题的是:   。
(2)属于建立假设的是:   。
(3)属于描述科学实验过程的是:
    。
(4)属于得出结论的是:    。
23.(2020七上·富阳月考)读图,回答问题:
(1)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蜗牛时我们用到了工具   ,在使用此工具时为了获得大而清晰的图像,当不能移动蜗牛时,我们可以同时移动   .
(2)请分别填写各部分的名称:A.   ;B.   。
(3)列举一条蜗牛的生物基本特征   。
(4)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知道蜗牛对下列刺激不产生反应的是(  )
A.触摸 B.强光
C.醋酸 D.拍手声
24.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1)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部,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腹部有许多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就是   。
(2)在实验过程中,应该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是因为蚯蚓是靠   呼吸。
(3)实验后应该如何处理蚯蚓?   。
25.先在杯子中装满水(如图甲),再盖上硬纸板(如图乙),然后用手压着硬纸板将它倒置过来,放手后(如图丙),你猜测将会发生什么现象?经过操作后,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对此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将它记录在下面横线上。
(1)你的猜想:   。
(2)亲自动手实验后,你看到的现象:   。
(3)你想提的问题是   ?
三、解答题
26.(2022七上·温州期中)新冠疫情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的出现使得疫情防控形势更为严峻。温州各地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实战演练,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
(1)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是生物的依据是    (填字母)。
A.能遗传和变异 B.能快速繁殖 C.个体非常微小 D.能使人生病
(2)“核酸检测”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选填“设计研究方案”或“获取事实证据”)。
(3)面对新冠疫情,我们应该 (填字母)。
A.合理作息 B.暴饮暴食 C.随意外出 D.注意卫生
27.(2022七上·余姚竞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在全球多个国家蔓延。
(1)核酸是病毒的   物质,核酸检测结果阳性是机体被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
(2)本次疫情中,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抵御入侵,其中IgM抗体和IgG抗体在机体内的含量变化如图。由图分析可知,病毒初次进入机体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刺激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   抗体进行早期防御,该抗体可持续数日至数周。其后出现的是   抗体,这种抗体可在体内持续较长时间。临床上的血清学检测便是检测血液样本中的这两种抗体的存在及含量,血清学检测阳性是机体被病毒感染的间接证据。
(3)在病毒的潜伏期,通过血清学检测无法检出抗体,而通过核酸检测,能判断处于早期的感染者,但核酸检测受样本取材的影响较大。研究人员将二者联合检测,综合判读,核酸检测用于疾病的初筛,确保“不漏”。血清学检测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确保“不错”。如下表是部分患者的检测结果(“+”表示阳性,“﹣”表示阴性,阳性表示含有,阴性表示不含)。
组别 核酸检测 血清学检测 患病情况
IgM抗体 IgG抗体
1 + + ﹣ 感染早期
2 + ﹣ ﹣ ?
3 + + + 感染活跃期,但已产生持久免疫力的IgG抗体
4 ﹣ ﹣ + ?
5 ﹣ + + 恢复期患者
据表推测相应患者的患病情况:第2组患者   ,第4组患者   。
A.感染中晚期,或者再次感染病毒 B.曾经感染过病毒,但体内病毒已被清除
C.感染早期,病毒处于潜伏期 D.未感染过病毒
28.(2022七上·鄞州期末)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请你根据下列两张图片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图甲:   。图乙:   。
29.(2021七上·长兴期中)国庆节前后,很多学校举行了秋季运动会,运动会里涉及了很多科学知识。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裁判员在测量铅球成绩时将皮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将会偏   (填“大”或“小”)。
(2)百米赛跑前,参赛者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紧绷,这主要是在   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下,使得运动系统   系统和呼吸系统加速运转所致。
(3)某同学在参加百米赛跑时不慎摔倒,擦破了皮肤,流了些血,并感到有点疼痛。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了   部位(填“表皮"或“真皮"),其中的血液属于   组织。
(4)如果要开展一次“昆虫运动会”,下列哪位“选手”身份不符合要求 。
A.蜗牛 B.蝗虫 C.蜻蜓 D.螳螂
四、实验探究题
30.(2023七上·余姚期末)夏天,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某研究团队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
①招募血型为A、B、AB、O型的志愿者各30人。
②取150个培养皿,各加入2mL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
③从每个志愿者体内采10mL血液,分别加入培养皿中并摇匀,按血型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向剩下的各组吸引蚊子数点总数的百分比培养皿中各加入10mL生理盐水并摇匀,记为戊组。
④把五组培养皿都摆放在蚊子较多的同一环境中,统计相同时间内各培养皿中吸引蚊子的数量。
⑤先统计各组吸引蚊子数,再算出各组吸引蚊子数占五组总数的百分比。绘制成图像如图所示。
(1)该团队开展以上实验想研究的具体问题是   。
(2)实验中戊组起   作用。
(3)实验采用志愿者的血样来吸引蚊子,而不是直接让志愿者本人来吸引蚊子。理由是   。
31.(2022七上·义乌期中)人的指甲是不断生长的,但指甲的生长究竟发生于哪一部位呢?小彬对此提出假设:“指 甲变长的原因可能是指甲的根部在不断地生长。” 由此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在指甲的中轴线上,按图中1所示B处涂上指甲油(指甲油比较难擦掉,可以在指甲上保留较长时间);
②半个月后,观察、测量并分析。
(1)如果小彬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一段时间后,他将观察 到图中A、B 间的距离    (选填“增大”“不变”或 “缩短”)。
(2)方法迁移:植物茎的生长究竟发生于芽尖端的哪个部位呢?据上述实验启发,小科设 计了如下实验方案:①在芽的中轴线上,如图 2中甲所示,画上一条红色竖直线AB(红色 竖直线比较难褪去,可以在植物芽上保留较长时间),让植物在黑暗环境中直立生长;②几 天后,观察现象,结果如图中乙所示。
①实验中小彬的假设是:植物茎的生长可能发生于芽尖端的     。 (下半部分或上半 部分)
②得出结论:实验中植物茎的生长发生于芽尖端的     部位(“AC”“AB”或“BC”)。
32.(2022七上·义乌期中) 2022年10月9日进行的世界女排锦标赛第二阶段(16强)小组赛中,中国女排3:0战胜比利时队,以全部小组赛7胜2负的战绩挺进世锦赛八强。女排姑娘们热身训练刚开始时用的是普通排球,后改用气排球,弹性更好,不易伤人。经查阅资料可知,普通排球和气排球的信息如下:
排球种类 材料 质量/g 圆周/cm
普通排球 羊皮、人造革、橡胶 约 220~270 约 60
气排球 软塑料 约 120 约 75
(1)由此引起了小科的疑问:排球的弹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经科学兴趣小组讨论,提出了以下几个猜想。
猜想1:排球的弹性可能与球的型号有关;
猜想2:排球的弹性可能与球的质量有关;
猜想3:   。
(2)小科设计了一个探究影响排球弹性因素的实验活动,如图所示,她在设计实验时需 要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
(3)该探究实验中是通过    来说明弹性的大小。
(4)上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 设计研究方案→ (   )→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33.(2022七上·杭州期中)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帮他把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作出假设:   。
(2)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在两侧中央各放入20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   。
在两侧中央各放20只鼠妇,目的是什么?   。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五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主要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 “视力检查”这一过程相当于科学探究环节中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
故答案为:D.
2.【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解答】 小科在想为什么很多植物在秋天落叶? 属于提出问题的阶段;
故答案为:A.
3.【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认识和理解判断。
【解答】小金认为: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小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设,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步骤: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反思预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由题意得 “拿起磁铁靠近粉末”这 属于探究环节里的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和交流。
【解答】从题目中可以体会出小明查阅了近几年桂花开放时义务市的气温,并对种植在校园不同位置的规划进行观察属于收集证据。
故答案为:C.
6.【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奥斯特留心观察首先发现了电流磁效应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课堂上做实验时偶然发现: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它旁连的磁针发生了偏转,他又做了大量实验,终于证实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即电流能产生磁场的现象。
故选C。
7.【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 秋天是吃螃蟹的最好季节,我们在购买螃蟹时,往往看蟹壳、肚脐和螯足来挑选优质的螃蟹,这里“看蟹壳、肚脐和螯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取事实与证据;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六个要素: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 他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松鼠津津有味的啃起来是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的过程,
故答案为:B.
9.【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解答】“询问、测量”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属于收集事实证据。
故选D。
10.【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小珂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猜想环节;
故答案为:B.
11.【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材料中小明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所以小金应该是进行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说法, 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该实验方案可以证明小金自己的观点;
故答案为:D.
12.【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
故选D。
13.【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过程的八个要素: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和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
【解答】A、B根据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作出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AB正确。
C:设置变量时有两个变量,有无光和潮湿与干燥,因此不能得出结论:光对蚯蚓分布有影响,蚯蚓喜欢阴暗的环境。C错误。
D:如果采集的蚯蚓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多选用蚯蚓的数量,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数量也不易太多,太多了会增加实验操作难度。D正确。
故选C。
14.【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包括收集证据、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
【解答】两位同学提出的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猜想和假设。
故选B。
15.【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需要的基本方法和态度的掌握进行分析。
【解答】A:甲、对待科学规律需要有怀疑的态度,小小的疑问是科学探究的起因,探究的过程既可以解释疑问,也可能有科学的发现,此观点正确;
B:乙、科学的发现不在大小,从身边的问题着手同样可以进入科学世界,此观点正确;
C:丙、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勤于观察,此观点正确;
D:丁、偶然的发现可能孕育巨大的发现,但科学的发现不一定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此观点错误;
故选D。
16.【答案】(1)10
(2)蜥蜴产幼仔的性别百分比可能与受温度影响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包括收集证据、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
【解答】(1)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蜥蜴在低温为32度条件下只发育为雄性(雌性为0),如果有10只蜥蜴出生于32℃的环境中,则雄性的数目最可能是10只。
(2)从表可以看出,蜥蜴在25℃至30时℃时,雌性比例占得越来越少,在32℃时雌性比例为零,全部为雄性。因此可提出一种合理的推断:蜥蜴产幼仔的性别百分比受温度影响。
17.【答案】观察;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据此解答。
【解答】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18.【答案】科学学习;问题的发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研究方案;假设;重新提出假设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科学探究七要素为科学探究常见要素的归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
【解答】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19.【答案】(1)溶液种类
(2)25%的氯化钠溶液
(3)细胞已经失去活性
(4)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具有活性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这种“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实验分为四组,变量为不同种类的同浓度的溶液,实验的变量为溶液种类,25%的蔗糖溶液 ; 25%的葡萄糖溶液 ;
25%的氯化钠溶液 ; 25%的硝酸钾溶液 ;实验需要记录分离的时间,观察复原的现象,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
【解答】(1)实验由于改变的是溶液的种类,故是与溶液的种类有关;
(2)25%的蔗糖溶液用的时间是60s,25%的葡萄糖溶液是65s,25%的氯化钠溶液是25s,25%的硝酸钾溶液是57s,故25%的氯化钠溶液时间最短;
(3)第三组实验中25%的氯化钠溶液没有办法复原,溶液的浓度达到一定时细胞完全失去活性;
(4)实验中都可以看到细胞发生分离的现象,需要的时间不同,分离的速度也不同,第三组实验细胞无法复原,故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溶液种类;(2)25%的氯化钠溶液;(3)细胞已经失去活性;(4)B。
20.【答案】(1)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
(2)低温,干燥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温度,水分,空气,营养物质等是微生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2)低温和晒干是常见的保存食物的方法。
【解答】(1) 没加水的干面包片没有微生物生长,说明微生物生长需要水。冰箱中的面包片上也没有微生物生长说明微生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
(2)冷藏,晒干,腌制,高温消毒,真空保存是常见的保存食物的方法。
21.【答案】(1)水温变化
(2)水温变化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3)1条金鱼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
(4)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一实施计划一得出结论一表达和交流。
【解答】(1)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通过观察不同温度下金鱼的呼吸频率来探究温度对金鱼生活的影响,则可提出的问题是:水温变化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2)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会增多。
实验结论:水温变化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3)实验设计中有一项明显的不足是:1条金鱼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实验用的金鱼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
(4)实验结束后,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将金鱼带回家喂养,最适合金鱼生活的环境是有光照,有植物,有河泥,故选C。
22.【答案】(1)B
(2)C
(3)D
(4)E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由于暑假在海滩上玩耍,白天觉得沙子很烫而海水较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故甲对所观察的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2)提出问题后乙提出了假设: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3)提出假设后,进行实验操作:甲与乙分别取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相同的杯子、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移去加热器,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4)根据实验操作之后得出实验结论为: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故答案为:(1)B(2)C(3)D(4)E
23.【答案】(1)放大镜;放大镜和头部
(2)眼;触角
(3)能生长、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进行新陈代谢(合理即可)
(4)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生物实验常需要观察一些比较细微、细小的结构或物体.用肉眼难于分辨,需要借助放大的工具,而在生物上用于放大的仪器主要有放大镜、显微镜等。其中放大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小,显微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大。所以在观察方式上,一般先用肉眼,在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可见显微镜和放大镜都属于观察器具。
(2)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贝壳,外套膜,身体柔软。蜗牛的头上长有两对触角,一对大,一对小。在大触角的顶端有两粒小圆珠,那就是它的眼睛,但视觉很弱,主要靠触觉。蜗牛是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的,但没有听觉。
(3)生物的七大特征:1、生物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生物都能对外界事物的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4、生物都能生长。5、生物都能生殖和发育。6、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7、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解答】(1)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蜗牛时我们用到了工具放大镜,在使用此工具时为了获得大而清晰的图像,当不能移动蜗牛时,我们可以同时移动放大镜和头部.
(2)蜗牛的各部分名称:A.眼;B.触角。
(3)一条蜗牛的生物基本特征能生长、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进行新陈代谢。
(4)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蜗牛是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的,但没有听觉,知道蜗牛对下列刺激不产生反应的是拍手声 。
故选D。
24.【答案】(1)刚毛
(2)温湿的体壁
(3)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由体节构成,靠刚毛运动,靠湿润的体壁呼吸,据此解答。
【解答】(1)用手触摸蚯蚓近腹面处,有粗糙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发现有许多突起,这是刚毛,它能协助蚯蚓运动。
(2)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土壤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3)蚯蚓是动物,实验完成后,不要虐待它,让它回归自己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故答案为:(1)刚毛(2)温湿的体壁(3) 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25.【答案】(1)纸板会掉下,水会流出(或纸板不会掉下,水不会流出)
(2)纸板不会掉下,水不会流出
(3)为什么纸板不会掉下,是什么东西顶住了纸板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就是人们在研究各类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问题时所zhi采取的方法.
【解答】(1)由实验现象可知,用纸盖盖住烧杯,并倒置过来,所以该实验是为了探究倒置后纸板是否会掉落;所以猜测是两种:一是纸板会掉落;一是纸板不会掉下;
(2)经过操作后可知,纸板并没有掉落,且烧杯中的水也没有流出;
(3)针对实验现象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纸板不会掉落,是什么让纸板无法掉落?
故答案为:(1) 纸板会掉下,水会流出(或纸板不会掉下,水不会流出) ;(2)纸板不会掉下,水不会流出;(3) 为什么纸板不会掉下,是什么东西顶住了纸板。
26.【答案】(1)A;B
(2)获取事实证据
(3)A;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科学探究的要素主要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1)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是生物的依据是能遗传和变异、能快速繁殖。
故选AB。
(2)“核酸检测”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取事实证据环节。
(3)面对新冠疫情,我们应该合理作息、注意卫生。
故选AD。
27.【答案】(1)遗传
(2)IgM;IgG
(3)C;B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病毒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RNA就是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感染早期出现IgM抗体,后期出现IgG抗体;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图形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 (1)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核酸检测结果阳性是机体被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
(2) 由图分析可知,病毒初次进入机体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刺激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IgM抗体进行早期防御,该抗体可持续数日至数周。其后出现的是IgG抗体,这种抗体可在体内持续较长时间。临床上的血清学检测便是检测血液样本中的这两种抗体的存在及含量,血清学检测阳性是机体被病毒感染的间接证据。
(3)据表推测相应患者的患病情况:第2组患者C感染早期,病毒处于潜伏期 , 第4组患者 B.曾经感染过病毒,但体内病毒已被清除
故答案为:(1)遗传;(2)IgMIgG(3)C;B;
28.【答案】大雁迁徙时为什么会排成“人”字形?;放入水中的铅笔透过水观察,为何看起来像“折断”了?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解答】根据图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图甲:大雁迁徙时为什么会排成“人”字形?
图乙:放入水中的铅笔透过水观察,为何看起来像“折断”了?
29.【答案】(1)小
(2)神经;循环
(3)真皮;结缔
(4)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皮尺有弹性,当拉得太紧时,皮尺的每一格刻度都会变大,但在读数时仍是按原来的值读取,所以读数是偏小的。
(2)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下,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人体皮肤的真皮层中有血管,当伤到真皮部位时会流血。器官是指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4)昆虫的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头上有一对触角、复眼和口器,腹部有气孔。
【解答 (1)裁判员在测量实心球成绩时将皮尺拉得太紧,使每一小格的刻度都增大了,所以测量值将会偏小。
(2)百米赛跑前,参赛者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紧绷,这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下,使得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加速运转所致。
(3)皮肤真皮部分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当真皮部位受伤时会出现流血,所以填真皮。
其中血液是结缔组织。
(4)根据昆虫的特点可知, B蝗虫、C蜻蜓、D螳螂都是昆虫。A蜗牛为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肺螺亚纲,蜗牛科。
故选A。
30.【答案】(1)哪种血型的人容易吸引蚊子?
(2)对照
(3)排除因志愿者其它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干扰(或保护志愿者身体健康)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指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实验。 往往好多因素对实验结果都有影响,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解答】(1)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该团队开展以上实验想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哪种血型的人容易吸引蚊子?
(2)戊组是不作任何处理的一组,所以实验中戊组起对照的作用;
(3)理由是:排除因志愿者其它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干扰(或保护志愿者身体健康) ;
故答案为:(1) 哪种血型的人容易吸引蚊子? (2) 对照 (3) 排除因志愿者其它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干扰;
31.【答案】(1)增大
(2)下半部;BC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源于生活,此实验探究开始于小彬同学对生活中现象的好奇,提出了对指甲的生长究竟发生在哪一部位的疑问,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进一步类推到了茎的生长是芽尖端的哪一个部位,考查了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解答】(1)小彬对此提出假设:“指 甲变长的原因可能是指甲的根部在不断地生长。”,所以时间久了,B点会距离根部越来越远。(2) 该实验探究植物茎的生长究竟发生于芽尖端的哪个部位呢?译文,因此指甲生长部位的实验影响,所以植物茎的生长可能发生于芽尖端的下半部分,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中植物茎的生长发生于芽尖端的BC部位。
故答案为:(1) 增大 (2) 下半部 BC
32.【答案】(1)排球的弹性可能与球的材料有关
(2)控制变量法
(3)弹起的高度
(4)收集事实与证据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进行猜想;
(2)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这个探究的因素,这就是控制变量法。
(3)排球触地后弹起的高度越大,说明排球的弹性越大。
(4)根据科学探究环节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羊皮做的普通排球和软塑料做的气排球弹性不同,那么得到猜想3:排球的弹性可能与球的材料有关。
(2)探究排球弹性与球的型号是否有关时,必须控制球的质量和材料等相同,即使用了控制变量法。
(3)该探究实验中是通过弹起的高度来说明弹性的大小。
(4)上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 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33.【答案】(1)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2)光线强弱;避免实验偶然性
(3)取平均值;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惟一性。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解答】(1)由于提出的问题是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可作出两种假设: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2)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线强弱。
在两侧中央各放20只鼠妇,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出现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应尽可能多选几只鼠妇,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3)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取多次的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