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八上·嘉兴期末)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质,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
A.肥皂水 B.牛奶 C.碘酒 D.血液
【答案】C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肥皂不能溶于水,因此肥皂水为乳浊液;牛奶不能溶于水,因此牛奶为乳浊液;碘酒可以溶于水,形成溶液;血小板和细胞都不能溶于水,形成悬浊液,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
故选C。
2.(2023八上·嘉兴期末)许多科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并列、交叉和包含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纯净物和混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B.混合物和溶液属于包含关系
C.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D.饱和溶液和浓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纯净物是只有一种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解答】A. 纯净物和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错误;
B.混合物和溶液属于包含关系,混合物中包含了溶液,正确;
C.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属于并列关系,错误;
D. 饱和溶液和浓溶液属于交叉关系,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错误;
故答案为:B.
3.(2022八上·定海期末)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
C.肥皂水中,肥皂是溶质,水是溶剂
D.在科学实验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A、根据溶液一定是混合物分析;
B、根据有些物质难溶于水分析;
C、根据肥皂属于混合物分析;
D、根据水是常用溶剂分析。
【解答】A、 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水等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 有些物质分散到水中不会形成溶液 ,不符合题意;
C、 肥皂是混合物,肥皂水中,溶质是肥皂的一些主要成分,水是溶剂 ,不符合题意;
D、 在科学实验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3八上·青田期末)下列可用于表示酒精溶液中酒精分子(酒精分子用“〇”表示)分布情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特点判断。
【解答】酒精为溶液,它具有稳定性和均一性,即溶液的各个部位的性质完全相同,那么酒精分子在溶液中分布是均匀的,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5.(2023八上·义乌期末)下列选项中,甲、乙、丙和丁之间的关系与如图所示一致的是( )
选项项项 甲 乙 丙 丁
A 脑 大脑 小脑 脑干
B 溶液 溶质 溶剂 悬浊液
C 台风 气象灾害 寒潮 洪水
D 电源 电流 电路 电阻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四种物质之间的关系,然后再与各个选项中的物质进行对照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由乙、丙、丁三类物质组成,三类物质为并列关系。
A.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故A符合题意;
B.甲溶液与悬浊液为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含关系,故B不合题意;
C.甲台风与丁洪水为并列关系,而不受包含关系,故C不合题意;
D.甲电源为电器原件,而乙电流和丁电阻为电学物理量,二者没有关系,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6.(2023八上·义乌期末)炉甘石洗剂是一种常用于急性瘙痒皮肤病的药剂,如图所示,有固体颗粒沉在底部,使用时需摇匀,取适量涂于患处,它属于( )
A.悬浊液 B.溶液 C.乳浊液 D.纯净物
【答案】A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体颗粒,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小液滴。
【解答】如图所示,有固体颗粒沉在底部,即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体颗粒,因此它属于悬浊液。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7.(2023八上·温州期末)下列物质分散到水中,能得到溶液的是( )
A.肥皂 B.粉笔灰 C.蔗糖 D.色拉油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肥皂、粉笔灰和色拉油在水中都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因此它们都不能形成溶液,故A、B、D错误;
蔗糖可以溶解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形成溶液,故C正确。
故选C。
8.(2023八上·杭州期末)小金网购了一个“气象瓶”,如图所示,密闭瓶内装有硝酸钾、蒸馏水。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瓶中固体逐渐增多,此过程中( )
A.溶剂质量不变 B.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解度不变
【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 瓶中硝酸钾是溶质,水是溶剂
B. 不饱和溶液指的是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C.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D. 溶解度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解答】A. 瓶中固体逐渐增多,说明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A正确
B. 瓶中有固体析出,说明不能继续溶解,所以是饱和溶液,B错误
C. 析出的固体增多,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液的质量减少,C错误
D. 当外界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会降低,D错误
故答案为:A
9.(2022八上·舟山月考)下列是有关科学问题中的因果关系,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浮在水面上的铁球一定是空心的,那么空心的铁球一定会浮在水面上
B.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那么均一的,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饱和溶液恒温蒸发后有固体析出,那么能恒温蒸发析出固体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密度比液体小的固体漂浮在液体中,那么漂浮在该液体中的实心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小
【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1)(4)根据浮沉条件判断;
(2)注意分析水是否为溶液;
(3)注意蒸发时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转变。
【解答】A.铁球能否漂浮在水面上取决于它的平均密度是否小于水的密度,故A错误;
B.水就是均一稳定的,但是它是纯净物,而不是溶液,故B错误;
C.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蒸发溶剂后会先到达饱和溶液,然后再有固体析出,故C错误;
D.根据浮沉条件可知,密度比液体小的固体漂浮在液体中,那么漂浮在该液体中的实心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小,故D正确。
故选D。
10.(2022八上·余杭月考)已知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对饱和氯化铵溶液(有少量晶体未溶解)加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过程中,氯化铵溶解度不断增大
B.加热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一直增大
C.实验前后溶液中都不能再溶解氯化钠
D.加热过程中,溶液的质量始终不变
【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判断;
(2)溶质质量分数=;
(3)根据对溶解性的认识判断;
(4)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解答】A.加热过程中,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A正确;
B.在加热过程中,当氯化铵完全溶解后,溶质的质量不再增大,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此时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B错误;
C.在实验过程中,即使氯化铵达到饱和后,也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故C错误;
D.在加热的过程中,氯化铵不断溶解,则溶质质量不断增大,那么溶液质量不断增大,故D错误。
故选A。
11.(2022八上·余杭月考)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液体”,下列对这些“液体”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盐溶解在水中形成盐水,盐水是均一、稳定、透明的纯净物
B.用汽油去除油污,汽油相当于溶剂,油污相当于溶质
C.汽水倒入杯中会有大量气泡逸出,说明气体不能溶于水
D.一杯盐水敞开放置较长时间会有晶体析出,可判断它原先是饱和溶液
【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的特点判断;
(2)根据溶液的组成知识判断;
(3)根据“大量气泡逸出”判断;
(4)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晶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晶体,那么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解答】A.盐溶解在水中形成盐水,盐水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故A错误;
B.用汽油去除油污,汽油相当于溶剂,油污相当于溶质,故B正确;
C.汽水倒入杯中会有大量气泡逸出,说明气体可以溶于水,故C错误;
D.一杯盐水敞开放置较长时间会有晶体析出,可判断它现在为饱和溶液,但是不能判断原来是否饱和,故D错误。
故选B。
12.(2022八上·义乌期中)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有晶体析出后再蒸发一段时间至时间t。这一过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蒸发时间的变化关系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认识判断。
【解答】在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之前,虽然水不断蒸发,但是没有晶体析出,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当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后,随着水的不断减小,晶体不断析出,即溶质的质量不断减小。
故选B。
13.(2022八上·临海期中)小柯同学用25℃的水溶解一定量的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还有部分硝酸钾固体没有溶解,然后该同学又用酒精灯加热至50℃(不考虑水的蒸发),固体全部溶解。那么在加热前后,下列各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 B.溶质的质量
C.溶剂的质量 D.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判断;
(2)根据“固体全部溶解”判断;
(3)根据溶剂是否会蒸发判断;
(4)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A.25℃时硝酸钾还有剩余,50℃时全部溶解,那么它的溶解度变大,故A不合题意;
B.根据“固体全部溶解”可知,溶质质量变大,故B不合题意;
C.加热过程中没有水的蒸发现象,即溶剂质量保持不变,故C符合题意;
D.溶剂质量不变,而溶质质量变大,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4.(2022八上·杭州期中)下列有关溶液和物质的溶解叙述中,合理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
C.溶剂的种类不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D.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会放出热量
【答案】D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对溶液和溶解的认识判断。
【解答】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就不是溶液,故A错误;
B.只有可溶的物质分散到水中才都会形成溶液,故B错误;
C.溶剂的种类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故C错误;
D.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会放出热量,故D正确。
故选D。
15.(2022八上·温州月考)小柯在做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时,将硫酸铜粉末缓缓加入装有沸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 直至形成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可以看到大量蓝色晶体析出。在此过程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溶解度不变 B.溶液质量减小
C.溶质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3)根据“析出蓝色晶体”判断;
(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根据“冷却到室温,看到蓝色晶体析出”可知,温度降低后,硫酸铜的溶解度减小了,故A错误;
当有硫酸铜晶体析出时,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都会减小,则溶液质量减小,故B正确,C错误;
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6.(2023八上·椒江期末)老鸭汤是一道以美味著称的传统汤菜,制作原料主要有鸭、水、调料等。
(1)烹饪时,下列调料中与水充分混合形成溶液的有 ____。(选填字母)
A.食盐 B.料酒 C.植物油 D.胡椒粉
(2)为确定烧好的整锅鸭汤咸淡情况,可用调羹舀一勺汤进行品尝,因为一勺汤与整锅汤的咸淡情况是一致的,这体现了溶液 的特点。
【答案】(1)A;B
(2)均一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1)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固体颗粒,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液滴。
(2)溶液的各个部分的性质完全相同,这就是溶液的均一性。
【解答】(1)食盐和料酒都能溶于水形成溶液,故A、B符合题意;
植物油是不溶于水的液滴,形成乳浊液,故C不合题意;
胡椒粉是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形成悬浊液,故D不合题意。
故选AB。
(2)确定烧好的整锅鸭汤咸淡情况,可用调羹舀一勺汤进行品尝,因为一勺汤与整锅汤的咸淡情况是一致的,这体现了溶液均一性的特点。
17.(2023八上·青田期末)“美林”是为儿童开发设计的一款退烧药,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美林”属于 (填“乳浊液”、“悬浊液”或“溶液”),将少量的①面粉,②味精,③白糖,④泥土,⑤肥皂,⑥植物油分别加入到水中,充分振荡后,其中形成的混合物与“美林”属于同类型的物质有 。
【答案】悬浊液;①④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体颗粒,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液体,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则它不稳定,分散质应该为不溶性的固体颗粒,因此为悬浊液。
(2)①面粉,是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形成悬浊液;
②味精可溶于水,形成溶液;
③白糖可溶于水,形成溶液;
④泥土,是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形成悬浊液;
⑤肥皂,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形成乳浊液;
⑥植物油分别加入到水中,不能溶于水的液体,形成乳浊液。
那么与“美林”属于同类型的物质为①④。
18.(2023八上·婺城期末)水是生活中重要的物质,也是新能源——氢气的重要来源。请回答:
(1)如图,水电解实验中,检验试管2中的气体,发现它能使 ,以此判断2中气体为氧气。
(2)水也是重要的分散剂,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分散,形成溶液、悬浊液或 。
【答案】(1)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乳浊液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现象分析;
(2)根据物质分散到水中可形成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分析。
【解答】(1)试管2连接电源正极,产生气体为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2) 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分散,形成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故答案为:(1)带火星木条复燃;(2)乳浊液。
19.(2023八上·南浔期末)请你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回答生活中的问题。
(1)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现头发越梳越蓬松,这是因为梳头后头发带 (选填“同”或“异”)种电荷。
(2)①花生油②食盐③面粉④白醋,它们都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将它们分别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属于属于乳浊液的是 (填序号)。
(3)“南水北调”属于水循环中 环节。
【答案】(1)同
(2)①
(3)地表径流(径流)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水循环;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解答】
(1)头发越梳越蓬松,说明头发之间相互排斥,所以头发带同种电荷。
(2)花生油与水互不相溶,混合后花生油以油滴的形式分散在水中,是乳浊液。
(3)南水北调是将我国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长江水调往严重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属于地表径流。
【分析】
①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序,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②悬浊液是指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也叫悬浮液,题中面粉和水混合后形成悬浊液;而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题中花生油与水混合后形成乳浊液;食盐和白醋均可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③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水汽输送等途径。
20.(2022八上·衢州期中)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为部分溶液中概念的相互联系,请回答:
(1)图中“?”是指 ;
(2)20℃时将8克食盐固体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克。(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答案】(1)溶剂
(2)27.2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的组成分析解答;
(2)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计算出20g水中最多溶解的食盐质量,从而计算出溶液质量。
【解答】(1)溶液有溶质和溶剂组成,则图中“?”为溶剂。
(2)设20℃时,20g水中最多溶解食盐的质量为x,
;
解得:x=7.2g;
那么溶液质量为:20g+7.2g=27.2g。
21.(2022八上·衢州期中)小丽同学在厨房给妈妈帮忙时观察到了一些现象,请你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进行解释:
(1)烹煮开化清水鱼时,小丽同学取锅中少量汤品尝,就知道整锅汤咸淡是否适宜,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性。
(2)炒开化青蛳前要将青蛳的尾部剪掉,吸青蛳时利用 作用使青蛳肉进入口中。
【答案】(1)均一
(2)大气压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的均一性解答;
(2)根据大气压强的知识解答。
【解答】(1)烹煮开化清水鱼时,小丽同学取锅中少量汤品尝,就知道整锅汤咸淡是否适宜,这是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
(2)炒开化青蛳前要将青蛳的尾部剪掉,吸青蛳时利用大气压作用使青蛳肉进入口中。
22.(2022八上·杭州期中)关于水,请回答下列题
(1)在水循环中,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更新的循环是 ;下列四种情况下,水循环最活跃的是 。
A.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B.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C.长江、黄河发源地 D.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
(2)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下列这些物质在水中分散后形成溶液的有 ,形成悬浊液的有 ,形成乳浊液的有 。
①蔗糖 ②奶粉 ③食盐 ④黄酒 ⑤色拉油 ⑥泥土 ⑦高锰酸钾 ⑧粉笔灰 ⑨汽油
【答案】(1)海陆间循环;B
(2)①②③④⑦;⑥⑧;②⑤⑨
【知识点】水循环;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1)根据自然界水循环的知识解答。水循环最活跃的地方肯定降水和蒸发都十分活跃,据此分析判断。
(2)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体,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液体。
【解答】(1)在水循环中,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更新的循环是海陆间内循环。
A.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降水很少,故A不合题意;
B.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水资源丰富,降水和蒸发都十分活跃,故B符合题意;
C.长江、黄河发源地,水资源丰富,但是循环不够活跃,故C不合题意;
D.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几乎没有水的循环,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①蔗糖可溶于水,形成溶液;
②奶粉不溶于水,形成乳浊液;
③食盐可溶于水,形成溶液;
④黄酒可溶于水,形成溶液;
⑤色拉油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形成乳浊液;
⑥泥土是不溶于水的固体,形成悬浊液;
⑦高锰酸钾可溶于水,形成溶液;
⑧粉笔灰是不溶于水的固体,形成悬浊液;
⑨汽油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形成乳浊液。
则属于溶液的是①③④⑦;形成悬浊液的是⑥⑧;
形成乳浊液的是②⑤⑨。
23.(2022八上·长兴月考)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请填写以下的科学知识:
(1)夏季雷雨前鱼会纷纷游到水面上来,这是因为气压 了,使得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下降。(选填“升高"或“降低”)
(2)衣服上有油脂等脏物时,用水洗很难去除,这是因为油脂在水中的 能力比较弱。
(3)烹煮牛肉汤时,为了解汤的咸味是否适宜,只需取锅中少量汤品尝即可,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性。
【答案】(1)降低
(2)溶解
(3)均一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上方气压的增大而增大,随上方气压的减小而减小。
(2)根据有关溶解的知识解答;
(3)溶液的各个位置的性质是相同的,这就是溶液的均一性。
【解答】(1)夏季雷雨前鱼会纷纷游到水面上来,这是因为气压降低了,使得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下降。(选填“升高"或“降低”)
(2)衣服上有油脂等脏物时,用水洗很难去除,这是因为油脂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较弱。
(3)烹煮牛肉汤时,为了解汤的咸味是否适宜,只需取锅中少量汤品尝即可,这是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
24.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请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白酒:溶质是 ,溶剂是 。
(2)生理盐水:溶质是 ,溶剂是 。
(3)碘酒:溶质是 ,溶剂是 。
(4)高锰酸钾溶液:溶质是 ,溶剂是 。
【答案】(1)酒精;水
(2)氯化钠;水
(3)碘;酒精
(4)高锰酸钾;水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液体和气体组成的溶液,液体为溶剂,气体为溶质;液体和固体组成的溶液,液体为溶剂,固体为溶质;液体和液体组成的溶液,质量大的为溶剂,质量小的为溶质。
【解答】(1)白酒: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
(2)生理盐水: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3)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4)高锰酸钾溶液:溶质是高锰酸钾,溶剂是水。
25.将少量①粉笔灰、②煤油、③食盐固体、④硫酸铜固体、⑤高锰酸钾固体分别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填序号,下同),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能形成蓝色溶液的是 ,能形成紫红色溶液的是 。
【答案】①②;③;④;⑤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根据常见溶液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分析可知,食盐、硫酸铜、高锰酸钾可以溶于水中形成溶液,而粉笔灰和煤油都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选①②;
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食盐固体,故选③;
能形成蓝色溶液的是硫酸铜固体,故选④;
能形成紫红色溶液的是高锰酸钾固体,故选⑤。
三、实验探究题
26.溶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填字母)。
A.高锰酸钾 B.汽油 C.面粉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会使温度升高的物质是 (填字母)。
A.烧碱 B.硝酸铵 C.氯化钠
(3)下表是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氢氧化钙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①6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填“>”“=”或“<”)硝酸钾的溶解度。
②表中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随温度升高析出固体,该物质是 。
③向20 ℃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再冷却至20 ℃,此时溶液中溶质质量与加入生石灰前相比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④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固体,加水配成8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再冷却至20 ℃,析出晶体并得到溶液。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析出的晶体中不一定含有硝酸钾
B.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上述方法可以将两种物质完全分离
【答案】(1)A
(2)A
(3)<;氢氧化钙;减小;B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的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体颗粒,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小液滴;
(2)根据物质溶解时吸热还是放热分析;
(3)①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比较;
②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③注意氧化钙与水反应后对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影响;
④根据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1)A.高锰酸钾溶于水,因此形成溶液,故A符合题意;
B.汽油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因此形成乳浊液,故B不合题意;
C.面粉是不溶于水的固体,因此形成悬浊液,故C不合题意。
故选A。
(2)烧碱溶于水时放热,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而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几乎不变,因此会使溶于温度升高的是烧碱,故选A。
(3)①根据表格数据可知,6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3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因此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②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温度升高时会析出固体,则该物质是氢氧化钙。
③加入的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从而使溶液中的溶剂水的质量减小。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不变,所以溶质质量会减小。
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温度降低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都会减小,因此析出的晶体中肯定存在硝酸钾,硝酸钾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氯化钠变成饱和溶液,那么可能会析出氯化钠晶体,故B正确,而A、C错误。
故选B。
27.(2022八上·义乌月考)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溶液》这一单元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并进行相关归纳,请你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他们的探究.
(1)【活动一】小红对“物质溶于水是否都能形成溶液?”进行探究.选取如下生活用品.
生活用品有:①氯化钠;②植物油;③蒸馏水;④冰块;⑤蔗糖;仪器任选.
通过该探究活动,小红得出结论:有的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如上述物质中
放入水中就能形成溶液(填“序号”)
(2)【活动二】小明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用品和操作示意图如图:
实验目的 探究下列物质溶解前后体温变化变化情况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水、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
操作过程
实验目的:探究下列物质溶解前后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用品: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水、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
操作过程:
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 .
(3)小珂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过程不能得出溶液温度变化的情况,请你说一说小珂同学的理由是: 。
【答案】(1)①⑤
(2)用玻璃棒搅拌
(3)未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体,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液体;
(2)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解答;
(3)溶液温度的变化量等于放入物质溶解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只有测量出溶解前水的初始温度和溶解后水的终末温度,才能比较温度的变化量大小。
【解答】(1)①氯化钠可溶于水形成溶液;
②植物油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形成乳浊液;
③蒸馏水和水为同一种物质,二者混合后根本不是混合物;
④冰块和水也是同种物质,二者混合不是混合物;
⑤蔗糖可溶于水形成溶液。
则能够形成溶液的是①⑤。
(2)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仪器,不能用于搅拌液体,应改正为:用玻璃棒搅拌;
(3)小珂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过程不能得出溶液温度变化的情况,理由是:未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四、解答题
28.(2022八上·长兴月考)图中的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通过对阴影B、D的分析,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2)医生建议夏季运动出汗过多的时候最好喝些‘淡盐水”,“淡盐水”可归于图中 (填“A"“B"“C"或“D")。
(3)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或 。
【答案】(1)饱和溶液可以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可以是浓溶液
(2)C
(3)加氯化钠;恒温蒸发水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
【解析】【分析】(1)根据阴影部分的含义分析解答;
(2)根据对“淡盐水”浓度的理解解答;
(3)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换方法解答。
【解答】(1)阴影B是饱和溶液和稀溶液的交叉,阴影D是浓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交叉,因此二者的含义为:饱和溶液可以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可以是浓溶液。
(2)“淡盐水”即盐水的浓度比较低,则它应该属于稀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故选C。
(3)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加氯化钠或恒温蒸发水。
29.(2021八上·兰溪月考)已知盐酸是由氯化氢气体溶解在水中得到的,氯化氢气体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很强,在标准状况下,1L水中最多可溶解约500L氯化氢气体。
(1)盐酸溶液的溶质是 。
(2)已知在标准状况下氯化氢气体的密度为1.63g/L,则标准状况下,1L.水中最多能溶解氧化氢多少克?
(3)这时得到的饱和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1)氯化氢
(2)1L水中最多恩能够溶解氯化氢的质量:m=ρV=1.63g/L×500L=815g。
(3)1L水的质量为1000g;
则得到保护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由气体和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2)根据m=ρV计算水中溶解的氯化氢的质量;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
计算即可。
【解答】(1)盐酸是由氯化氢气体溶解在水中得到的,则盐酸溶液的溶质为氯化氢。
30.在盛有相同质量水的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三种不同的物质,充分振荡后观察到:甲试管的液体中有分散的小液滴,乙试管的液体中有分散的固体小颗粒,只有丙试管中看不到所加入的物质,但丙试管中的液体呈蓝色透明。请回答:
(1)甲试管中是 ,乙试管中是 ,丙试管中是 。(填“乳浊液”“悬浊液”或“溶液”)
(2)若其他条件不变,则三支试管静置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甲中 ,乙中 ,丙中 。
(3)这三种液体中,最稳定的是 ,三种液体的共同点是 。
【答案】(1)乳浊液;悬浊液;溶液
(2)分层;出现沉淀;无明显现象
(3)丙;都是混合物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区别。
【解答】1.甲试管中是(乳浊液)液,乙试管中是(悬浊液)液,丙试管中是(溶)液。
2.若条件不变,将3支试管静置片刻后,看到的现象是:甲(小液滴上升)乙(小颗粒下沉)丙(不变)。
3.甲、乙、丙所属的3类液体中,最稳定的是(丙)。都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以都是混合物。
故答案为:1.乳浊液、悬浊液、溶液;
2.分层,出现沉淀,无明显现象;
3.丙,都是混合物。
1 / 1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八上·嘉兴期末)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质,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
A.肥皂水 B.牛奶 C.碘酒 D.血液
2.(2023八上·嘉兴期末)许多科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并列、交叉和包含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纯净物和混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B.混合物和溶液属于包含关系
C.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D.饱和溶液和浓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3.(2022八上·定海期末)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
C.肥皂水中,肥皂是溶质,水是溶剂
D.在科学实验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4.(2023八上·青田期末)下列可用于表示酒精溶液中酒精分子(酒精分子用“〇”表示)分布情况的是( )
A. B.
C. D.
5.(2023八上·义乌期末)下列选项中,甲、乙、丙和丁之间的关系与如图所示一致的是( )
选项项项 甲 乙 丙 丁
A 脑 大脑 小脑 脑干
B 溶液 溶质 溶剂 悬浊液
C 台风 气象灾害 寒潮 洪水
D 电源 电流 电路 电阻
A.A B.B C.C D.D
6.(2023八上·义乌期末)炉甘石洗剂是一种常用于急性瘙痒皮肤病的药剂,如图所示,有固体颗粒沉在底部,使用时需摇匀,取适量涂于患处,它属于( )
A.悬浊液 B.溶液 C.乳浊液 D.纯净物
7.(2023八上·温州期末)下列物质分散到水中,能得到溶液的是( )
A.肥皂 B.粉笔灰 C.蔗糖 D.色拉油
8.(2023八上·杭州期末)小金网购了一个“气象瓶”,如图所示,密闭瓶内装有硝酸钾、蒸馏水。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瓶中固体逐渐增多,此过程中( )
A.溶剂质量不变 B.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解度不变
9.(2022八上·舟山月考)下列是有关科学问题中的因果关系,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浮在水面上的铁球一定是空心的,那么空心的铁球一定会浮在水面上
B.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那么均一的,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饱和溶液恒温蒸发后有固体析出,那么能恒温蒸发析出固体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密度比液体小的固体漂浮在液体中,那么漂浮在该液体中的实心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小
10.(2022八上·余杭月考)已知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对饱和氯化铵溶液(有少量晶体未溶解)加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过程中,氯化铵溶解度不断增大
B.加热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一直增大
C.实验前后溶液中都不能再溶解氯化钠
D.加热过程中,溶液的质量始终不变
11.(2022八上·余杭月考)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液体”,下列对这些“液体”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盐溶解在水中形成盐水,盐水是均一、稳定、透明的纯净物
B.用汽油去除油污,汽油相当于溶剂,油污相当于溶质
C.汽水倒入杯中会有大量气泡逸出,说明气体不能溶于水
D.一杯盐水敞开放置较长时间会有晶体析出,可判断它原先是饱和溶液
12.(2022八上·义乌期中)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有晶体析出后再蒸发一段时间至时间t。这一过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蒸发时间的变化关系合理的是( )
A. B.
C. D.
13.(2022八上·临海期中)小柯同学用25℃的水溶解一定量的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还有部分硝酸钾固体没有溶解,然后该同学又用酒精灯加热至50℃(不考虑水的蒸发),固体全部溶解。那么在加热前后,下列各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 B.溶质的质量
C.溶剂的质量 D.溶质的质量分数
14.(2022八上·杭州期中)下列有关溶液和物质的溶解叙述中,合理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
C.溶剂的种类不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D.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会放出热量
15.(2022八上·温州月考)小柯在做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时,将硫酸铜粉末缓缓加入装有沸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 直至形成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可以看到大量蓝色晶体析出。在此过程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溶解度不变 B.溶液质量减小
C.溶质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二、填空题
16.(2023八上·椒江期末)老鸭汤是一道以美味著称的传统汤菜,制作原料主要有鸭、水、调料等。
(1)烹饪时,下列调料中与水充分混合形成溶液的有 ____。(选填字母)
A.食盐 B.料酒 C.植物油 D.胡椒粉
(2)为确定烧好的整锅鸭汤咸淡情况,可用调羹舀一勺汤进行品尝,因为一勺汤与整锅汤的咸淡情况是一致的,这体现了溶液 的特点。
17.(2023八上·青田期末)“美林”是为儿童开发设计的一款退烧药,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美林”属于 (填“乳浊液”、“悬浊液”或“溶液”),将少量的①面粉,②味精,③白糖,④泥土,⑤肥皂,⑥植物油分别加入到水中,充分振荡后,其中形成的混合物与“美林”属于同类型的物质有 。
18.(2023八上·婺城期末)水是生活中重要的物质,也是新能源——氢气的重要来源。请回答:
(1)如图,水电解实验中,检验试管2中的气体,发现它能使 ,以此判断2中气体为氧气。
(2)水也是重要的分散剂,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分散,形成溶液、悬浊液或 。
19.(2023八上·南浔期末)请你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回答生活中的问题。
(1)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现头发越梳越蓬松,这是因为梳头后头发带 (选填“同”或“异”)种电荷。
(2)①花生油②食盐③面粉④白醋,它们都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将它们分别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属于属于乳浊液的是 (填序号)。
(3)“南水北调”属于水循环中 环节。
20.(2022八上·衢州期中)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为部分溶液中概念的相互联系,请回答:
(1)图中“?”是指 ;
(2)20℃时将8克食盐固体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克。(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21.(2022八上·衢州期中)小丽同学在厨房给妈妈帮忙时观察到了一些现象,请你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进行解释:
(1)烹煮开化清水鱼时,小丽同学取锅中少量汤品尝,就知道整锅汤咸淡是否适宜,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性。
(2)炒开化青蛳前要将青蛳的尾部剪掉,吸青蛳时利用 作用使青蛳肉进入口中。
22.(2022八上·杭州期中)关于水,请回答下列题
(1)在水循环中,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更新的循环是 ;下列四种情况下,水循环最活跃的是 。
A.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B.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C.长江、黄河发源地 D.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
(2)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下列这些物质在水中分散后形成溶液的有 ,形成悬浊液的有 ,形成乳浊液的有 。
①蔗糖 ②奶粉 ③食盐 ④黄酒 ⑤色拉油 ⑥泥土 ⑦高锰酸钾 ⑧粉笔灰 ⑨汽油
23.(2022八上·长兴月考)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请填写以下的科学知识:
(1)夏季雷雨前鱼会纷纷游到水面上来,这是因为气压 了,使得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下降。(选填“升高"或“降低”)
(2)衣服上有油脂等脏物时,用水洗很难去除,这是因为油脂在水中的 能力比较弱。
(3)烹煮牛肉汤时,为了解汤的咸味是否适宜,只需取锅中少量汤品尝即可,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性。
24.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请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白酒:溶质是 ,溶剂是 。
(2)生理盐水:溶质是 ,溶剂是 。
(3)碘酒:溶质是 ,溶剂是 。
(4)高锰酸钾溶液:溶质是 ,溶剂是 。
25.将少量①粉笔灰、②煤油、③食盐固体、④硫酸铜固体、⑤高锰酸钾固体分别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填序号,下同),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能形成蓝色溶液的是 ,能形成紫红色溶液的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6.溶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填字母)。
A.高锰酸钾 B.汽油 C.面粉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会使温度升高的物质是 (填字母)。
A.烧碱 B.硝酸铵 C.氯化钠
(3)下表是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氢氧化钙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①6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填“>”“=”或“<”)硝酸钾的溶解度。
②表中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随温度升高析出固体,该物质是 。
③向20 ℃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再冷却至20 ℃,此时溶液中溶质质量与加入生石灰前相比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④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固体,加水配成8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再冷却至20 ℃,析出晶体并得到溶液。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析出的晶体中不一定含有硝酸钾
B.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上述方法可以将两种物质完全分离
27.(2022八上·义乌月考)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溶液》这一单元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并进行相关归纳,请你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他们的探究.
(1)【活动一】小红对“物质溶于水是否都能形成溶液?”进行探究.选取如下生活用品.
生活用品有:①氯化钠;②植物油;③蒸馏水;④冰块;⑤蔗糖;仪器任选.
通过该探究活动,小红得出结论:有的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如上述物质中
放入水中就能形成溶液(填“序号”)
(2)【活动二】小明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用品和操作示意图如图:
实验目的 探究下列物质溶解前后体温变化变化情况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水、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
操作过程
实验目的:探究下列物质溶解前后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用品: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水、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
操作过程:
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 .
(3)小珂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过程不能得出溶液温度变化的情况,请你说一说小珂同学的理由是: 。
四、解答题
28.(2022八上·长兴月考)图中的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通过对阴影B、D的分析,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2)医生建议夏季运动出汗过多的时候最好喝些‘淡盐水”,“淡盐水”可归于图中 (填“A"“B"“C"或“D")。
(3)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或 。
29.(2021八上·兰溪月考)已知盐酸是由氯化氢气体溶解在水中得到的,氯化氢气体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很强,在标准状况下,1L水中最多可溶解约500L氯化氢气体。
(1)盐酸溶液的溶质是 。
(2)已知在标准状况下氯化氢气体的密度为1.63g/L,则标准状况下,1L.水中最多能溶解氧化氢多少克?
(3)这时得到的饱和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0.在盛有相同质量水的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三种不同的物质,充分振荡后观察到:甲试管的液体中有分散的小液滴,乙试管的液体中有分散的固体小颗粒,只有丙试管中看不到所加入的物质,但丙试管中的液体呈蓝色透明。请回答:
(1)甲试管中是 ,乙试管中是 ,丙试管中是 。(填“乳浊液”“悬浊液”或“溶液”)
(2)若其他条件不变,则三支试管静置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甲中 ,乙中 ,丙中 。
(3)这三种液体中,最稳定的是 ,三种液体的共同点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肥皂不能溶于水,因此肥皂水为乳浊液;牛奶不能溶于水,因此牛奶为乳浊液;碘酒可以溶于水,形成溶液;血小板和细胞都不能溶于水,形成悬浊液,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纯净物是只有一种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解答】A. 纯净物和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错误;
B.混合物和溶液属于包含关系,混合物中包含了溶液,正确;
C.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属于并列关系,错误;
D. 饱和溶液和浓溶液属于交叉关系,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错误;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A、根据溶液一定是混合物分析;
B、根据有些物质难溶于水分析;
C、根据肥皂属于混合物分析;
D、根据水是常用溶剂分析。
【解答】A、 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水等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 有些物质分散到水中不会形成溶液 ,不符合题意;
C、 肥皂是混合物,肥皂水中,溶质是肥皂的一些主要成分,水是溶剂 ,不符合题意;
D、 在科学实验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特点判断。
【解答】酒精为溶液,它具有稳定性和均一性,即溶液的各个部位的性质完全相同,那么酒精分子在溶液中分布是均匀的,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5.【答案】A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四种物质之间的关系,然后再与各个选项中的物质进行对照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由乙、丙、丁三类物质组成,三类物质为并列关系。
A.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故A符合题意;
B.甲溶液与悬浊液为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含关系,故B不合题意;
C.甲台风与丁洪水为并列关系,而不受包含关系,故C不合题意;
D.甲电源为电器原件,而乙电流和丁电阻为电学物理量,二者没有关系,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A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体颗粒,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小液滴。
【解答】如图所示,有固体颗粒沉在底部,即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体颗粒,因此它属于悬浊液。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7.【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肥皂、粉笔灰和色拉油在水中都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因此它们都不能形成溶液,故A、B、D错误;
蔗糖可以溶解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形成溶液,故C正确。
故选C。
8.【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 瓶中硝酸钾是溶质,水是溶剂
B. 不饱和溶液指的是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C.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D. 溶解度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解答】A. 瓶中固体逐渐增多,说明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A正确
B. 瓶中有固体析出,说明不能继续溶解,所以是饱和溶液,B错误
C. 析出的固体增多,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液的质量减少,C错误
D. 当外界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会降低,D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1)(4)根据浮沉条件判断;
(2)注意分析水是否为溶液;
(3)注意蒸发时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转变。
【解答】A.铁球能否漂浮在水面上取决于它的平均密度是否小于水的密度,故A错误;
B.水就是均一稳定的,但是它是纯净物,而不是溶液,故B错误;
C.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蒸发溶剂后会先到达饱和溶液,然后再有固体析出,故C错误;
D.根据浮沉条件可知,密度比液体小的固体漂浮在液体中,那么漂浮在该液体中的实心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小,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判断;
(2)溶质质量分数=;
(3)根据对溶解性的认识判断;
(4)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解答】A.加热过程中,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A正确;
B.在加热过程中,当氯化铵完全溶解后,溶质的质量不再增大,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此时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B错误;
C.在实验过程中,即使氯化铵达到饱和后,也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故C错误;
D.在加热的过程中,氯化铵不断溶解,则溶质质量不断增大,那么溶液质量不断增大,故D错误。
故选A。
11.【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的特点判断;
(2)根据溶液的组成知识判断;
(3)根据“大量气泡逸出”判断;
(4)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晶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晶体,那么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解答】A.盐溶解在水中形成盐水,盐水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故A错误;
B.用汽油去除油污,汽油相当于溶剂,油污相当于溶质,故B正确;
C.汽水倒入杯中会有大量气泡逸出,说明气体可以溶于水,故C错误;
D.一杯盐水敞开放置较长时间会有晶体析出,可判断它现在为饱和溶液,但是不能判断原来是否饱和,故D错误。
故选B。
12.【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认识判断。
【解答】在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之前,虽然水不断蒸发,但是没有晶体析出,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当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后,随着水的不断减小,晶体不断析出,即溶质的质量不断减小。
故选B。
13.【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判断;
(2)根据“固体全部溶解”判断;
(3)根据溶剂是否会蒸发判断;
(4)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A.25℃时硝酸钾还有剩余,50℃时全部溶解,那么它的溶解度变大,故A不合题意;
B.根据“固体全部溶解”可知,溶质质量变大,故B不合题意;
C.加热过程中没有水的蒸发现象,即溶剂质量保持不变,故C符合题意;
D.溶剂质量不变,而溶质质量变大,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D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对溶液和溶解的认识判断。
【解答】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就不是溶液,故A错误;
B.只有可溶的物质分散到水中才都会形成溶液,故B错误;
C.溶剂的种类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故C错误;
D.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会放出热量,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3)根据“析出蓝色晶体”判断;
(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根据“冷却到室温,看到蓝色晶体析出”可知,温度降低后,硫酸铜的溶解度减小了,故A错误;
当有硫酸铜晶体析出时,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都会减小,则溶液质量减小,故B正确,C错误;
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16.【答案】(1)A;B
(2)均一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1)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固体颗粒,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液滴。
(2)溶液的各个部分的性质完全相同,这就是溶液的均一性。
【解答】(1)食盐和料酒都能溶于水形成溶液,故A、B符合题意;
植物油是不溶于水的液滴,形成乳浊液,故C不合题意;
胡椒粉是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形成悬浊液,故D不合题意。
故选AB。
(2)确定烧好的整锅鸭汤咸淡情况,可用调羹舀一勺汤进行品尝,因为一勺汤与整锅汤的咸淡情况是一致的,这体现了溶液均一性的特点。
17.【答案】悬浊液;①④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体颗粒,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液体,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则它不稳定,分散质应该为不溶性的固体颗粒,因此为悬浊液。
(2)①面粉,是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形成悬浊液;
②味精可溶于水,形成溶液;
③白糖可溶于水,形成溶液;
④泥土,是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形成悬浊液;
⑤肥皂,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形成乳浊液;
⑥植物油分别加入到水中,不能溶于水的液体,形成乳浊液。
那么与“美林”属于同类型的物质为①④。
18.【答案】(1)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乳浊液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现象分析;
(2)根据物质分散到水中可形成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分析。
【解答】(1)试管2连接电源正极,产生气体为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2) 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分散,形成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故答案为:(1)带火星木条复燃;(2)乳浊液。
19.【答案】(1)同
(2)①
(3)地表径流(径流)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水循环;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解答】
(1)头发越梳越蓬松,说明头发之间相互排斥,所以头发带同种电荷。
(2)花生油与水互不相溶,混合后花生油以油滴的形式分散在水中,是乳浊液。
(3)南水北调是将我国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长江水调往严重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属于地表径流。
【分析】
①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序,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②悬浊液是指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也叫悬浮液,题中面粉和水混合后形成悬浊液;而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题中花生油与水混合后形成乳浊液;食盐和白醋均可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③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水汽输送等途径。
20.【答案】(1)溶剂
(2)27.2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的组成分析解答;
(2)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计算出20g水中最多溶解的食盐质量,从而计算出溶液质量。
【解答】(1)溶液有溶质和溶剂组成,则图中“?”为溶剂。
(2)设20℃时,20g水中最多溶解食盐的质量为x,
;
解得:x=7.2g;
那么溶液质量为:20g+7.2g=27.2g。
21.【答案】(1)均一
(2)大气压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的均一性解答;
(2)根据大气压强的知识解答。
【解答】(1)烹煮开化清水鱼时,小丽同学取锅中少量汤品尝,就知道整锅汤咸淡是否适宜,这是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
(2)炒开化青蛳前要将青蛳的尾部剪掉,吸青蛳时利用大气压作用使青蛳肉进入口中。
22.【答案】(1)海陆间循环;B
(2)①②③④⑦;⑥⑧;②⑤⑨
【知识点】水循环;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1)根据自然界水循环的知识解答。水循环最活跃的地方肯定降水和蒸发都十分活跃,据此分析判断。
(2)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体,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液体。
【解答】(1)在水循环中,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更新的循环是海陆间内循环。
A.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降水很少,故A不合题意;
B.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水资源丰富,降水和蒸发都十分活跃,故B符合题意;
C.长江、黄河发源地,水资源丰富,但是循环不够活跃,故C不合题意;
D.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几乎没有水的循环,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①蔗糖可溶于水,形成溶液;
②奶粉不溶于水,形成乳浊液;
③食盐可溶于水,形成溶液;
④黄酒可溶于水,形成溶液;
⑤色拉油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形成乳浊液;
⑥泥土是不溶于水的固体,形成悬浊液;
⑦高锰酸钾可溶于水,形成溶液;
⑧粉笔灰是不溶于水的固体,形成悬浊液;
⑨汽油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形成乳浊液。
则属于溶液的是①③④⑦;形成悬浊液的是⑥⑧;
形成乳浊液的是②⑤⑨。
23.【答案】(1)降低
(2)溶解
(3)均一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上方气压的增大而增大,随上方气压的减小而减小。
(2)根据有关溶解的知识解答;
(3)溶液的各个位置的性质是相同的,这就是溶液的均一性。
【解答】(1)夏季雷雨前鱼会纷纷游到水面上来,这是因为气压降低了,使得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下降。(选填“升高"或“降低”)
(2)衣服上有油脂等脏物时,用水洗很难去除,这是因为油脂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较弱。
(3)烹煮牛肉汤时,为了解汤的咸味是否适宜,只需取锅中少量汤品尝即可,这是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
24.【答案】(1)酒精;水
(2)氯化钠;水
(3)碘;酒精
(4)高锰酸钾;水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液体和气体组成的溶液,液体为溶剂,气体为溶质;液体和固体组成的溶液,液体为溶剂,固体为溶质;液体和液体组成的溶液,质量大的为溶剂,质量小的为溶质。
【解答】(1)白酒: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
(2)生理盐水: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3)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4)高锰酸钾溶液:溶质是高锰酸钾,溶剂是水。
25.【答案】①②;③;④;⑤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根据常见溶液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分析可知,食盐、硫酸铜、高锰酸钾可以溶于水中形成溶液,而粉笔灰和煤油都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选①②;
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食盐固体,故选③;
能形成蓝色溶液的是硫酸铜固体,故选④;
能形成紫红色溶液的是高锰酸钾固体,故选⑤。
26.【答案】(1)A
(2)A
(3)<;氢氧化钙;减小;B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的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体颗粒,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小液滴;
(2)根据物质溶解时吸热还是放热分析;
(3)①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比较;
②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③注意氧化钙与水反应后对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影响;
④根据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1)A.高锰酸钾溶于水,因此形成溶液,故A符合题意;
B.汽油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因此形成乳浊液,故B不合题意;
C.面粉是不溶于水的固体,因此形成悬浊液,故C不合题意。
故选A。
(2)烧碱溶于水时放热,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而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几乎不变,因此会使溶于温度升高的是烧碱,故选A。
(3)①根据表格数据可知,6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3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因此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②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温度升高时会析出固体,则该物质是氢氧化钙。
③加入的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从而使溶液中的溶剂水的质量减小。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不变,所以溶质质量会减小。
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温度降低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都会减小,因此析出的晶体中肯定存在硝酸钾,硝酸钾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氯化钠变成饱和溶液,那么可能会析出氯化钠晶体,故B正确,而A、C错误。
故选B。
27.【答案】(1)①⑤
(2)用玻璃棒搅拌
(3)未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体,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液体;
(2)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解答;
(3)溶液温度的变化量等于放入物质溶解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只有测量出溶解前水的初始温度和溶解后水的终末温度,才能比较温度的变化量大小。
【解答】(1)①氯化钠可溶于水形成溶液;
②植物油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形成乳浊液;
③蒸馏水和水为同一种物质,二者混合后根本不是混合物;
④冰块和水也是同种物质,二者混合不是混合物;
⑤蔗糖可溶于水形成溶液。
则能够形成溶液的是①⑤。
(2)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仪器,不能用于搅拌液体,应改正为:用玻璃棒搅拌;
(3)小珂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过程不能得出溶液温度变化的情况,理由是:未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28.【答案】(1)饱和溶液可以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可以是浓溶液
(2)C
(3)加氯化钠;恒温蒸发水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
【解析】【分析】(1)根据阴影部分的含义分析解答;
(2)根据对“淡盐水”浓度的理解解答;
(3)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换方法解答。
【解答】(1)阴影B是饱和溶液和稀溶液的交叉,阴影D是浓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交叉,因此二者的含义为:饱和溶液可以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可以是浓溶液。
(2)“淡盐水”即盐水的浓度比较低,则它应该属于稀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故选C。
(3)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加氯化钠或恒温蒸发水。
29.【答案】(1)氯化氢
(2)1L水中最多恩能够溶解氯化氢的质量:m=ρV=1.63g/L×500L=815g。
(3)1L水的质量为1000g;
则得到保护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由气体和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2)根据m=ρV计算水中溶解的氯化氢的质量;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
计算即可。
【解答】(1)盐酸是由氯化氢气体溶解在水中得到的,则盐酸溶液的溶质为氯化氢。
30.【答案】(1)乳浊液;悬浊液;溶液
(2)分层;出现沉淀;无明显现象
(3)丙;都是混合物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区别。
【解答】1.甲试管中是(乳浊液)液,乙试管中是(悬浊液)液,丙试管中是(溶)液。
2.若条件不变,将3支试管静置片刻后,看到的现象是:甲(小液滴上升)乙(小颗粒下沉)丙(不变)。
3.甲、乙、丙所属的3类液体中,最稳定的是(丙)。都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以都是混合物。
故答案为:1.乳浊液、悬浊液、溶液;
2.分层,出现沉淀,无明显现象;
3.丙,都是混合物。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