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1.5?物质的溶解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1.5?物质的溶解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7-31 11:18:27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八上·嘉兴期末)室温时,对100毫升氯化钠不饱和溶液甲进行如图①②③操作,分析正确的是(  )
A.操作③前后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
B.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丁溶液
C.乙、丁溶液一定饱和,丙溶液一定不饱和
D.甲溶液和乙溶液相比,甲溶液属于浓溶液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钠晶体的质量变化确定它的溶解度变化;
(2)溶质质量分数=;
(3)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晶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晶体,那么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
(4)根据溶质质量的多少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操作③中加热后氯化钠晶体质量减少,即溶质质量增大,那么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大,故A错误;
B.丙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而丁溶液肯定是饱和溶液。根据温度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可知,无论丙是否饱和,丁中溶质质量分数肯定大于丙中溶质质量分数,故B正确;
C.乙和丁中存在未溶的晶体,则它们肯定饱和;丙中没有未溶的晶体,则丙不一定饱和,故C错误;
D.甲和乙相比,水的质量相同,而乙中氯化钠的质量偏大,则乙为浓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2.(2023八上·椒江期末)20℃时硝酸钾溶解实验的部分数据如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所加硝酸钾质量/g 所得溶液质量/g
① 10 2.5 12.5
② 10 3 13
③ 10 3.5 m
④ 10 4 13.2
A.表中m的值为13.2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2克
C.③、④实验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D.实验④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实验③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3)当溶液存在未溶的晶体时,此时溶液肯定饱和,据此确定m的数值;
(2)(4)同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计算。
【解答】根据实验④可知,10g水中加入4g硝酸钾时,溶液质量为13.2g,则此时溶质质量为:13.2g-10g=3.2g<4g,即此时出现未溶的晶体,那么此时溶液饱和。由此可知,在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3.2g硝酸钾。在实验③中,因为3.5g>3.2g,所以此时溶质仍然为3.2g,即m=13.2g,故A正确,不合题意;
综上所述,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2g,那么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则硝酸钾此时的溶解度为32g,故B正确,不合题意;
溶液③和④都是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则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C正确不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3八上·温州期末)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该温度下,饱和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比例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判断。
【解答】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2023八上·长兴期末)固体甲、乙、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甲、乙、丙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甲 0.18 0.16 0.14 0.12 0.09
乙 35.7 36.0 36.6 37.3 38.4
丙 13.3 31.6 63.9 110 169
A.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时,丙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31.6: 100
C.分别将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质质量大小:丙>乙.
D.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剂质量大小:甲>丙
【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甲的溶解度数据进行分析;
(2)20℃时,丙的溶解度为31.6g,据此分析;
(3)根据60℃时,乙的溶解度比丙小,60℃时,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中,乙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多;降温到20℃,均有晶体析出,均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4)60℃时,甲的溶解度比丙小,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中,甲中所含的溶剂质量多,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错误;
B.20℃时,丙的溶解度为31.6g,即20℃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31.6g:100g=31.6:100,但若是不饱和溶液,无法确定溶质和溶剂质量比,故B错误;
C.60℃时,乙的溶解度比丙小,60℃时,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中,乙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多;降温到20℃,均有晶体析出,均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由于乙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多,且2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丙的溶解度,则溶质质量大小:丙<乙,故C错误;
D.60℃时,甲的溶解度比丙小,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中,甲中所含的溶剂质量多;降温到20℃,溶剂质量均不变,则溶剂质量大小:甲>丙,故D正确。
故选D。
5.(2023八上·婺城期末)向盛有等质量水的甲、乙、丙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8g、40g、40g某种固体,充分搅拌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甲、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
C.乙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甲
D.乙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丙
【答案】D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甲乙和丙烧杯中水的质量相等,水温分别为20℃和30℃,甲丙烧杯中的蔗糖全部溶解,乙烧杯中蔗糖未能全部溶解,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甲、丙烧杯中的溶液底部均无固体剩余,则甲、丙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恰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有可能一种是饱和溶液,另一种是不饱和溶液。甲、乙、丙烧杯中的溶液溶剂质量相等,溶质质量:甲乙<丙,但甲乙无法判断。
【解答】A:由乙和丙可知,该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错误。
B:甲丙中的溶液底部均无固体剩余,则甲、丙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恰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有可能一种是饱和溶液,另一种是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
C:加入的固体质量甲<乙,乙中部分剩余,但不知道剩余量,所以无法比较两者的质量分数大小,故C错误。
D:乙丙中相同量的水中加入的固体质量也相同,但乙有剩余,说明乙中溶解的量小于丙,所以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丙。故D正确。
所以选:D。
6.(2023八上·杭州期末)如图所示,一定温度下,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向烧杯水中加入某固体物质后,试管中有固体析出,判断加入的某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固体 B.氢氧化钠固体
C.氯化钠固体 D.蔗糖固体
【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 一定温度下,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向烧杯水中加入某固体物质后,试管中有固体析出 ,说明水中加入物质后溶液温度升高,使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
A.硝酸铵溶解吸热,溶液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符合题意;
C.氯化钠固体溶解时温度无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
D.蔗糖固体溶解时温度无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解答】根据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析出晶体及所给各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情况分析。
7.(2023八上·德清期末)小德在做蔗糖的溶解实验时,他发现室温下烧杯中的蔗糖怎么也溶解不了,如图甲所示,于是他加入了一定量的热水后,如图乙所示。则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溶质的质量增加
C.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溶质的溶解度不变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观察图甲,烧杯底部有结晶体,故图甲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向图甲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热水,形成图乙,观察到结晶体完全消失,由于温度和溶剂质量都发生了改变,故此时图乙中的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解答】A:图乙中没有晶体剩余,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甲和图乙中的变化可知,图甲中的结晶体完全溶解形成了图乙中的溶液,溶质的质量一定增加,故B符合题意。
C:由于温度改变,溶质、溶剂质量均改变了。则溶质的质量分数无法判断。故C不符合题意。
D:温度改变时,同种物质的溶解度改变,故D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B。
8.(2022八上·舟山月考)在一定温度下,小明用硝酸钾晶体(KNO3)和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硝酸钾溶液。如图所示,则如图溶液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进行分析。【解答】由图可知,往①烧杯中加入100g 20%KNO3溶液后,烧杯内剩余20gKNO3晶体可知:100g 20%的 KNO3溶液溶解20gKNO3 晶体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因此在配制过程各阶段的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有②③。
故选B。
9.(2022八上·余杭月考)如图所示,给饱和澄清石灰水加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溶液由澄清变浑浊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此时会有氢氧化钙析出,那么溶液变浑浊,故A正确不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因为溶液中出现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是饱和溶液,故C正确不合题意;
溶液中出现未溶的氢氧化钙,则溶质质量减小,而溶剂质量保持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0.(2022八上·义乌期中)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弱的是(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溢出
B.开启啤酒瓶盖, 有大量气泡溢出
C.夏季黄昏时, 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
D.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
【答案】B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溢出,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不合题意;
B.开启啤酒瓶盖, 有大量气泡溢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气压的减小而减小,故B符合题意;
C.夏季黄昏时, 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C不合题意;
D.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1.(2022八上·临海期中)你见过冬天能自发热,夏天能自制冷的罐装饮料吗,如图1是“玛吉克牌”一摇冰功能饮料,根据所给资料回答:“一摇冰”饮料在炎热的夏天解渴,其罐底的固体是(  )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氢氧化钙
【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溶解时吸热还是放热的知识判断。
【解答】“一摇冰”即摇动后饮料的温度降低,也就是物质溶于水时吸热。
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溶于水时放热,氯化钠溶于水时不吸热不放热,只有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
故选B。
12.(2022八上·衢州期中)在配制食盐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操作既能改变食盐的溶解速度又能改变其溶解性的是(  )
A.搅拌 B.加水 C.加食盐 D.酒精灯加热
【答案】D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和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搅拌只能加速溶解,不能增大溶解性,故A不合题意;
加水或加食盐,既不能增大溶解速度,也不能增大溶解性,故B、C不合题意;
用酒精灯加热,可以提高溶液温度,从而提高溶解速度,增大溶解度,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2022八上·衢州期中)有一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液甲,在一定温度下经历如下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B.溶液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溶液丙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质量一定大于3g
D.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的知识进行分析,溶液蒸发水分无晶体析出,则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据此结合溶质质量分数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溶液甲蒸发水分,无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乙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蒸发10g水时不会立刻出现晶体,而是过一段时间才会出现晶体,即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时析出晶体质量肯定大于3g,那么溶解度肯定大于30g,故A错误;
溶液甲蒸发水分,无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乙可能是饱和溶液,故B错误;
溶液乙蒸发10g水后出现晶体得到溶液丙,则溶液丙肯定为饱和溶液。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该物质的溶解度可能大于30g,则丙蒸发10g水时,析出晶体质量可能大于3g,故C错误;
溶液甲蒸发水分,无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乙可能是饱和溶液,则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14.(2022八上·衢州期中)如图所示,甲、乙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试管溶液中的溶质量减少 B.甲试管中未溶解固体的量增加
C.乙试管溶液中的溶质量增加 D.乙试管中未溶解固体的量增加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向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试管底部的晶体会溶解,则甲试管里溶液质量增大。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那么会析出晶体,则乙试管溶液质量减小,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2022八上·义乌期中)已知硫酸溶液密度大于1,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大。某硫酸的质量分数为W,取等量的两份硫酸溶液分别进行下列操作:
⑴蒸发溶液后恢复至室温,溶液质量减为原来一半,此时溶液的质量分数为W1
⑵蒸发溶液后恢复至室温,溶液体积减为原来一半,此时溶液的质量分数为W2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W1﹥W2 B.W1﹤W2 C.W1=W2 D.W2﹥2W
【答案】A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判断。
【解答】设硫酸溶液的质量为m,体积为V,溶质质量为z,
则原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蒸发掉一般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分数为:;
(2)当溶液体积减小一半时,减小的溶液其实就是水的质量,
即减小的质量为:△m=;
原来的溶液质量m=ρV;
因为硫酸溶液密度大于1g/cm3,所以△m<;
那么此时溶质质量分数:;
即:W1>W2。
故选A。
二、填空题
16.(2023八上·嘉兴期末)如图所示,将同一枚鸡蛋先后放在含食盐量不同的溶液中,出现三种不同的浮沉状态,等鸡蛋静止后,三种液体中鸡蛋受到的浮力FA、FB、Fc的大小关系为   ;B中液体的溶质质量分数   C中液体的溶质质量分数(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FA【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的大小;
(2)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则溶液的密度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鸡蛋在A中下沉,则浮力FA(2)根据浮沉条件可知,鸡蛋在B中悬浮,则B液体密度等于鸡蛋密度;鸡蛋在C中漂浮,则C液体密度大于鸡蛋密度。比较可知,B液体密度小于C液体密度,那么B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C的溶质质量分数。
17.(2023八上·嘉兴期末)向图甲装有水的小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出现如图乙现象,则此时瓶内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   (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大于;放热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封闭气体的质量和体积不变时,温度越高,则气压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向图甲装有水的小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则U形管内液面左低右高,说明瓶子内气压增大,即此时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18.(2023八上·杭州期末)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所示是对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以及同一小球在三种溶液中的浮沉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I可能是 (选填字母)。
A.降低温度 B.加入硝酸钾 C.蒸发水分
(2)小球所受的浮力F①、F②、F③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F①<F②=F③ B.F①<F②<F③
C.F①>F②=F③ D.F①=F②=F③
(3)从②到③,烧杯底析出硝酸钾晶体5克,整个装置总质量减少了20克,可知②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答案】(1)B
(2)D
(3)20%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的探究目的确定不饱和溶液达到饱的方法,漂浮的小球受到的浮力=重力及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分析。
【解答】(1) 要证明同一小球在三种溶液中的浮沉情况 ,该实验温度应相同,操作I不饱和钾溶液变饱和,可能是加入硝酸钾,故选B。
(2)三杯硝酸钾溶液中小球都处于漂浮状态,即所受浮力=重力,则小球所受的浮力F①、F②、F③的大小关系为F①=F②=F③,故选D。
(3)从②到③,烧杯底析出硝酸钾晶体5克,整个装置总质量减少了20克,则蒸发水的质量为20克,②和③为同温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
故答案为:(1)B;(2)D;(3)20%。
19.(2022八上·舟山月考)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得到相应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   g。
(2)烧杯①②③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b、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用“>”“<”或“=”表示)其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烧杯   (填序号)
【答案】(1)40
(2)a【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钾的质量,从而确定氯化钾的溶解度;
(2)在相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且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肯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烧杯②③可知,当加入60g氯化钾时,得到溶液质量为140g,此时溶质质量为:140g-100g=40g。因为40g<60g,所以会出现未溶的氯化钾晶体,因此此时达到饱和。因为100g水柱最多溶解氯化钾40g,所以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
(2)根据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可知,烧杯①中溶质质量为20g小于40g,为不饱和溶液。而烧杯②和③中溶质质量为40g,则它们都是饱和溶液。那么溶质质量分数a20.(2022八上·余杭月考)下表是 A、B、C 三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A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B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C 0.18 0.16 0.14 0.11 0.09 0.07
(1)若 A 中混有少量 B,提纯
A 所采用的方法是   。
(2)20℃时,100gB饱和溶液中含 B 物质的质量   (填“>”“=”“<”)36.0g。
(3)将 40℃时,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2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   。
【答案】(1)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2)<
(3)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如果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那么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式结晶;如果物质的溶解度几乎不受温度的硬,那么可以使用蒸发溶剂的方式结晶。
(2)当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时,它的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相同,据此计算即可;
(3)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则A中混有B,提纯A的方法为: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2)20℃时B的溶解度为3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B36g。
设100gB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解得:x≈26.47g;
即此时溶质B的质量小于36g。
(3)根据表格可知,A、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它们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它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时没有晶体析出,即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21.(2022·浙江期中)如图所示, 广口瓶中盛有少量饱和石灰水, 小试管和 U 型管中均有适量水,请回答
(1)向小试管中放入氢氧化钠固体,可观察到饱和澄清石灰水   ;
(2)向小试管中加入下列物质,能使U型管中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的是____ (选填序号)。
A.浓硫酸 B.硝酸铵 C.氯化钠 D.生石灰
【答案】(1)变浑浊
(2)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溶解时吸热还是放热,结合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解答。
(2)U型管中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时,说明集气瓶内气压减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向小试管中放入氢氧化钠固体,它溶于水时会放热,导致饱和石灰水的温度升高。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可知,可以观察饱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U型管中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时,说明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即小试管内加入物质溶解后吸热,故选B。
22.(2022八上·临海期中)小刚同学在做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时,其配制过程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实验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图示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小刚同学要配制9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应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   g
【答案】(1)瓶塞正放;加速溶解
(2)9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用途解答。
(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从试剂瓶中取出氯化钠时,瓶塞应该倒放,因此操作错误为:瓶塞正放。在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用途为加速溶解。
(2)应该称取氯化钠的质量:90g×10%=9g。
23.(2022八上·衢州期中)“天气瓶”和“彩球温度计”是两款不同的现代居家饰品,都可以获知气温变化。
(1)图甲为“天气瓶”,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瓶中晶体增多。由此推测瓶中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   。
(2)图乙为“彩球温度计”,当温度降低到小球所标注的温度值时,该小球会浮起。某时,彩球的沉浮情况如乙图所示(“20℃”、“18℃”的小球沉底),则此时的气温范围为   。
(3)图乙中漂浮的“24℃”小球重5克,则其所受浮力为   牛。
【答案】(1)降低
(2)20℃~22℃
(3)0.05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晶体增多确定溶解度的大小变化,从而确定晶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2)根据乙图中小球的浮沉状态确定气温范围;
(3)根据漂浮条件计算出小球受到的浮力。
【解答】(1)图甲为“天气瓶”,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瓶中晶体增多,说明晶体的溶解度减小。由此推测瓶中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降低。
(2)根据乙图可知,温度为24℃和22℃的小球都漂浮起来了,而22℃更低,则当时气温应该在22℃以下。18℃和20℃的小球都沉底,则说明温度应该在20℃以上,那么气温范围20℃~22℃。
(3)小球漂浮受到的浮力F浮力=G=mg=0.005kg×10N/kg=0.05N。
24.(2022八上·长兴月考)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
(1)“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
(2)“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   。
【答案】(1)甲
(2)丙和丁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晶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不能确定溶液是否饱和;
(2)在同一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溶液甲恒温蒸发20g水后变成乙,乙中仍然没有未溶的晶体。无论乙是否饱和,甲肯定是不饱和溶液。
(2)根据图片可知,丙中已经出现未溶的晶体析出,那么丙肯定为饱和溶液,而丁是丙过滤后得到的,其它条件不变,因此丁也是饱和溶液。
25.(2022八上·柯桥期中)图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P点的含义    。
(3)t3℃时,在150g水中加入100g甲,形成溶液的质量为    g。
(4)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后,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答案】(1)乙>丙>甲
(2)t2℃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250
(4)乙>甲>丙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2)根据溶解度图像交点的含义解答;
(3)首先根据溶解度计算150g水中最多溶解该物体的质量,再与100g比较,确定溶液是否饱和,从而弄清溶质质量,最后计算溶液质量即可。
(4)当溶液饱和时,溶解度越大,则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据此分析比较。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t1℃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丙>甲;
(2)P点时甲和丙相交,它的含义是:t2℃时,甲、丙的溶解度相等;
(3)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8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该物质80g,则150g水最多溶解120g,
那么在150g水中加入100g甲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50g+100g=250g;
(4)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后,甲、乙物质按照t2℃时的溶解度计算,丙物质按照t3℃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 乙>甲>丙 。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3八上·椒江期末)小科欲配制80克5%的氯化钠溶液,该实验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
(1)需要称取氯化钠的质量    克。称量时出现了右盘略低的现象,如图甲,接下来的具体操作是    。
(2)量取水时,选用规格为    (选填“100”或“200”)毫升的量筒更加合理。
(3)丙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4)下列操作会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偏小的有 ____。
A.砝码磨损
B.氯化钠固体不纯
C.按照图乙的方法读数
D.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
【答案】(1)4;左盘增加氯化钠固体的质量直至天平平衡
(2)100
(3)搅拌,加速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4)A;B;C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氯化钠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根据定量称量的方法分析解答。
(2)用溶液质量减去溶质质量得到水的质量,再计算出水的体积即可;
(3)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用途解答;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要称取氯化钠的质量 :80g×5%=4g。根据图甲可知,右盘略低,说明左盘氯化钠的质量偏小,则接下来的操作为:左盘增加氯化钠固体的质量直至天平平衡。
(2)需要用水的质量为:80g-4g=76g,即需要水的体积:;
则量取水时,应该选择规格为100毫升的量筒。
(3)丙图为溶解操作,其中玻璃棒的用途:搅拌,加速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4)A.砝码磨损时,它的质量会偏小,而氯化钠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质量,因此氯化钠的质量会偏小,故A符合题意;
B.氯化钠固体不纯,则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B符合题意;
C.按照图乙的方法仰视读数时,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大,故C符合题意;
D.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会导致水的体积偏小,故D不合题意。
故选ABC。
27.(2023八上·义乌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器材】水、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 水的体积 所加物质 测量液体温度(℃)
实验1 50mL 氯化铵 15
实验2 50mL 氯化钙 28
实验3 X 氯化钠 21
实验4 50mL 无 22
(1)表中X为   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的结论是   。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   。
(4)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 (填选项,可多选)。
A.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答案】(1)50
(2)氯化钙溶解过程中放热
(3)氯化铵
(4)A;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
(2)温度升高,则物质溶解放热;温度降低,则物质溶解吸热;
(3)性质决定用途,根据实验得到的结论分析解答。
(4)根据实验的整个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1)探究不同物质溶于水时的热量变化,只需改变所加物质的种类,其他的条件都要控制相同,即水的体积应该相同,那么X=50mL。
(2)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实验2中加入氯化钙后水温明显高于不加物质时的温度,那么得到结论:氯化钙溶解过程中放热。
(3)根据实验1和实验4可知,水中加入氯化铵后温度明显降低,即氯化铵溶于水后吸热,可以致冷,因此生产“冰袋”应该选用氯化铵。
(4)根据实验的描述可知,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到测量数据,从而影响实验结论,故A、B符合题意;
在实验过程中,探究不同物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情况,就必须改变物质的种类,故C不合题意。
故选A、B。
28.(2023八上·义乌期末)如图是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试回答:
(1)要配制 1 000 毫升这种氯化钠溶液( 密度为1克/厘米 3),需氯化钠   克;
(2)按B图所示称量时,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3)如图是某学生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氯化钠溶液的部分操作过程,该同学在称量氯化钠时,先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然后把药品直接放在纸上称量。
下列操作中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高的是 。
A.操作中砝码和氯化钠放错盘
B.c 中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
C.d 操作中平视量筒凹液面最低处读数
D.e 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
【答案】(1)100
(2)小于
(3)D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m=ρV计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氯化钠的质量。
(2)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氯化钠质量的变化即可;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高,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大,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1000毫升氯化钠溶液的质量:m=ρV=1g/cm3×1000cm3=1000g;
则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1000g×10%=100g。
(2)根据图B可知,氯化钠和砝码放错了位置,则称量出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则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3)A.操作中砝码和氯化钠放错盘,则得到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A不合题意;
B.c 中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会导致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故B不合题意;
C.d 操作中平视量筒凹液面最低处读数,此时读出溶剂水的体积正确,不会引起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故C不合题意;
D.e 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会导致溶剂水的质量偏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9.(2023八上·杭州期末)图1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用图1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   。
(2)称量食盐时,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1⑤所示,游码标尺示数见图2,则需要量取水的
体积是    mL。
(3)经检测,配制出来的食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其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有杂质②称量时左盘垫纸片,右盘未垫纸片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答案】(1)②⑤①④③
(2)162
(3)③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溶液操作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分析;
(2)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分析;
(3)根据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分析。
【解答】(1)配制溶液操作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图1中正确操作顺序是②⑤①④③。
(2)⑤所示食盐质量为18g,配制10%的溶液质量为180g,则需量取水的体积为162毫升。
(3)①氯化钠固体有杂质会使溶质质量偏小,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错误;②称量时左盘垫纸片,右盘未垫纸片会使溶质质量偏 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错误;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使得水的实际体积偏小,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正确。
故答案为:(1)②⑤①④③ ;(2)162;(3)③。
30.(2022八上·义乌期中)某同学配制 50g 6%氯化钠溶液, 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②①   (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2)纠正错误操作后,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若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 则 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填字母) 。
A.适量增加砝码
B.适量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 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3)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若该同学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则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将偏   。
(4)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    中 (选填“广口瓶”或“细口瓶”) ,盖好瓶塞并贴标签。
【答案】(1)⑤③④;①
(2)B
(3)大
(4)细口瓶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过程解答。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解答。
(2)在进行定量称量时,不能调整砝码和游码,只能通过调整左盘药品的质量让天平再次实现平衡。
(3)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
(4)根据溶液的盛放方法解答。
【解答】(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过程如下:
②从试剂瓶中取出氯化钠;
①用天平称取3g氯化钠;
⑤将称取的氯化钠倒入烧杯;
③用量筒量取47mL水倒入烧杯备用;
④用玻璃棒搅拌,直到全部溶解。
即正确顺序为:②①⑤③④。
在使用天平中,药品应该放在左盘,而不是右盘,故选①。
(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若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 说明左盘氯化钠的质量偏大,则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适量减少氯化钠固体,故选B。
(3)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若该同学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则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4)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盖好瓶塞并贴标签。
四、解答题
31.(2023八上·嘉兴期末)“过氧乙酸”消毒液广泛用于教室、食堂、寝室等场所的卫生消毒。某品牌“过氧乙酸”消毒液标签如下表所示。
过氧乙酸(1L)
溶质质量分数 20%
密度 1.2 g/cm3
强腐蚀性、阴冷处存放
(1)取该消毒液1L,其中含过氧乙酸   克。
(2)取12g该溶液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用来消毒,请计算需要加入水的质量?
【答案】(1)240
(2)12g×20%=m稀×0.5%
m=480g
m水=480g-12g=468g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m液=ρ液×V;m质=m液×A%;溶液的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m液浓×A%=m液稀×B% ;
【解答】(1)1L=1000mL,m液=ρ液×V= 1.2 g/cm3 ×1000mL=1200g;
m质=m液×A%=1200g×20%=240g;
(2)设加水后的稀溶液为m稀,溶液的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所以
m浓×A%=m稀×B%
12g×20%=m稀×0.5%
m=480g
m水=480g-12g=468g
32.(2023八上·青田期末)如图甲是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给我们演示的“冰雪”实验,通过航天员的小科同学知道了这里所用的溶液是过饱和的乙酸钠溶液。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该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过饱和现象。在这种溶液中只要有点结晶核颗粒或振动,就能迅速打破原本的过饱和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根据题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液体结晶后外观看起来像“冰雪球”,实为“热球”,原因是:   。
(2)市面上有一种掰热暖宝宝(里面装有过饱和的乙酸钠溶液)如图乙所示,只需要用力掰动袋中金属片,袋中溶液就会结晶放热,掰动金属片的目的是    。
(3)下表是乙酸钠的溶解度,小科先在100摄氏度水中配制其饱和溶液,一定条件下,降温到40摄氏度,此时并没有晶体析出,求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克 33 46.5 65.5 139 153 170
【答案】(1)溶液是过饱和的乙酸钠溶液,在这种溶液中只要有点结晶核颗粒或振动,就能迅速打破原本的过饱和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2)产生振动,迅速打破原本的过饱和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3)100℃时乙酸钠的溶解度为170g,
40℃时仍然没有晶体析出,那么溶质质量分数为:.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析出大量的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分析解答。
(2)根据“在这种溶液中只要有点结晶核颗粒或振动,就能迅速打破原本的过饱和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分析解答;
(3)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液体结晶后外观看起来像“冰雪球”,实为“热球”,原因是:溶液是过饱和的乙酸钠溶液,在这种溶液中只要有点结晶核颗粒或振动,就能迅速打破原本的过饱和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2)只需要用力掰动袋中金属片,袋中溶液就会结晶放热,掰动金属片的目的是:产生振动,迅速打破原本的过饱和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33.(2023八上·婺城期末)氯化钠俗名食盐,是工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实验室里常见的一种药品。下表是20℃时,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请分析回答: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① 20 4 24
② 20 6 26
③ 20 8 27.2
④ 20 10 m
(1)表中m=   。
(2)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
(3)将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加入水多少毫升?
【答案】(1)27.2
(2)36克
(3)设需加水xg
100g×20%=(100g+x)×5%
解得:x=300g
V=m/ρ=300mL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所给数据确定20克水中最多解氯化钠7.2克分析;
(2)根据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的质量分析;
(3)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相等分析。
【解答】(1)由实验③可知,20克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7.2克,则m=27.2。
(2)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20克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7.2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即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的质量)为36克。
故答案为:(1)27.2;(2)36克;(3)300毫升。
34.(2023八上·德清期末)小德在生物实验室观察到很多生物标本浸泡在某种液体中,后来得知该液体为福尔马林。他上网查阅资料发现福尔马林是浓度为35%—40%的甲醛溶液。
(1)实验室中,要配制100克质量分数为40%的福尔马林溶液,需要甲醛的质量为多少?
(2)如果将该溶液稀释为35%的溶液,需要加入多少毫升的水?(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解:需要甲醛的质量:
(2)解:能够得到35%的溶液质量为:
则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需要加水的体积: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 (1)100克质量分数为40%的福尔马林溶液,已知溶液质量是100g,质量分数是40%,所以根据可得,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质量分数。
(2)浓溶液稀释成稀溶液,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所加水量=稀溶液质量-浓溶液质量,再根据关系式求解。
五、综合说理题
35.(2022·浙江期中)如图所示, 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ρ球<ρ水)
(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
(2)若在原饱和食盐水中加入少量的水,溶液温度保持不变,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
(3)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4)若保持原溶液温度不变,蒸发溶剂,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
【答案】(1)食盐水已经饱和,无法再溶解加入的氯化钠,溶液密度不再变化,所以小球始终漂浮在盐水中
(2)饱和食盐水中加入水后,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密度变小,但始终大于塑料球的密度,所以塑料球始终漂浮,但是塑料球露出液面的体积逐渐变小,V排增大,F浮不变
(3)在原食盐水中加入其他能被溶解的物质如蔗糖。原溶液因为溶解了其他物质,溶液密度增大,塑料球漂浮,F浮不变,但是V排减小,向上浮起
(4)原饱和食盐水蒸发溶剂,原来溶解在被蒸发溶剂中的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原溶液的浓度不变、密度保持不变,塑料球在溶液中的浮沉情况不发生任何改变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食盐水饱和确定是否再有食盐溶解,从而确定溶液的密度是否改变,最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分析小球排开水的体积变化即可。
(2)首先确定饱和食盐水加水后溶液的密度改变情况,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分析小球排开水的体积变化即可。
(3)小球始终漂浮在液面上,即它受到的浮力不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可知,当小球上浮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那么溶液的密度要增大,据此确定操作的方法。
(4)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时,会有晶体析出,但是由于溶解度不变,即溶液的密度保持不变,再结合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分析小球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化即可。
1 / 1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八上·嘉兴期末)室温时,对100毫升氯化钠不饱和溶液甲进行如图①②③操作,分析正确的是(  )
A.操作③前后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
B.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丁溶液
C.乙、丁溶液一定饱和,丙溶液一定不饱和
D.甲溶液和乙溶液相比,甲溶液属于浓溶液
2.(2023八上·椒江期末)20℃时硝酸钾溶解实验的部分数据如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所加硝酸钾质量/g 所得溶液质量/g
① 10 2.5 12.5
② 10 3 13
③ 10 3.5 m
④ 10 4 13.2
A.表中m的值为13.2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2克
C.③、④实验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D.实验④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实验③
3.(2023八上·温州期末)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该温度下,饱和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比例的是(  )
A. B.
C. D.
4.(2023八上·长兴期末)固体甲、乙、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甲、乙、丙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甲 0.18 0.16 0.14 0.12 0.09
乙 35.7 36.0 36.6 37.3 38.4
丙 13.3 31.6 63.9 110 169
A.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时,丙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31.6: 100
C.分别将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质质量大小:丙>乙.
D.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剂质量大小:甲>丙
5.(2023八上·婺城期末)向盛有等质量水的甲、乙、丙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8g、40g、40g某种固体,充分搅拌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甲、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
C.乙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甲
D.乙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丙
6.(2023八上·杭州期末)如图所示,一定温度下,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向烧杯水中加入某固体物质后,试管中有固体析出,判断加入的某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固体 B.氢氧化钠固体
C.氯化钠固体 D.蔗糖固体
7.(2023八上·德清期末)小德在做蔗糖的溶解实验时,他发现室温下烧杯中的蔗糖怎么也溶解不了,如图甲所示,于是他加入了一定量的热水后,如图乙所示。则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溶质的质量增加
C.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溶质的溶解度不变
8.(2022八上·舟山月考)在一定温度下,小明用硝酸钾晶体(KNO3)和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硝酸钾溶液。如图所示,则如图溶液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9.(2022八上·余杭月考)如图所示,给饱和澄清石灰水加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溶液由澄清变浑浊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10.(2022八上·义乌期中)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弱的是(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溢出
B.开启啤酒瓶盖, 有大量气泡溢出
C.夏季黄昏时, 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
D.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
11.(2022八上·临海期中)你见过冬天能自发热,夏天能自制冷的罐装饮料吗,如图1是“玛吉克牌”一摇冰功能饮料,根据所给资料回答:“一摇冰”饮料在炎热的夏天解渴,其罐底的固体是(  )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氢氧化钙
12.(2022八上·衢州期中)在配制食盐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操作既能改变食盐的溶解速度又能改变其溶解性的是(  )
A.搅拌 B.加水 C.加食盐 D.酒精灯加热
13.(2022八上·衢州期中)有一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液甲,在一定温度下经历如下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B.溶液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溶液丙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质量一定大于3g
D.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14.(2022八上·衢州期中)如图所示,甲、乙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试管溶液中的溶质量减少 B.甲试管中未溶解固体的量增加
C.乙试管溶液中的溶质量增加 D.乙试管中未溶解固体的量增加
15.(2022八上·义乌期中)已知硫酸溶液密度大于1,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大。某硫酸的质量分数为W,取等量的两份硫酸溶液分别进行下列操作:
⑴蒸发溶液后恢复至室温,溶液质量减为原来一半,此时溶液的质量分数为W1
⑵蒸发溶液后恢复至室温,溶液体积减为原来一半,此时溶液的质量分数为W2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W1﹥W2 B.W1﹤W2 C.W1=W2 D.W2﹥2W
二、填空题
16.(2023八上·嘉兴期末)如图所示,将同一枚鸡蛋先后放在含食盐量不同的溶液中,出现三种不同的浮沉状态,等鸡蛋静止后,三种液体中鸡蛋受到的浮力FA、FB、Fc的大小关系为   ;B中液体的溶质质量分数   C中液体的溶质质量分数(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7.(2023八上·嘉兴期末)向图甲装有水的小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出现如图乙现象,则此时瓶内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   (选填“吸热”或“放热”)。
18.(2023八上·杭州期末)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所示是对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以及同一小球在三种溶液中的浮沉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I可能是 (选填字母)。
A.降低温度 B.加入硝酸钾 C.蒸发水分
(2)小球所受的浮力F①、F②、F③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F①<F②=F③ B.F①<F②<F③
C.F①>F②=F③ D.F①=F②=F③
(3)从②到③,烧杯底析出硝酸钾晶体5克,整个装置总质量减少了20克,可知②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19.(2022八上·舟山月考)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得到相应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   g。
(2)烧杯①②③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b、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用“>”“<”或“=”表示)其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烧杯   (填序号)
20.(2022八上·余杭月考)下表是 A、B、C 三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A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B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C 0.18 0.16 0.14 0.11 0.09 0.07
(1)若 A 中混有少量 B,提纯
A 所采用的方法是   。
(2)20℃时,100gB饱和溶液中含 B 物质的质量   (填“>”“=”“<”)36.0g。
(3)将 40℃时,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2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   。
21.(2022·浙江期中)如图所示, 广口瓶中盛有少量饱和石灰水, 小试管和 U 型管中均有适量水,请回答
(1)向小试管中放入氢氧化钠固体,可观察到饱和澄清石灰水   ;
(2)向小试管中加入下列物质,能使U型管中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的是____ (选填序号)。
A.浓硫酸 B.硝酸铵 C.氯化钠 D.生石灰
22.(2022八上·临海期中)小刚同学在做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时,其配制过程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实验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图示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小刚同学要配制9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应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   g
23.(2022八上·衢州期中)“天气瓶”和“彩球温度计”是两款不同的现代居家饰品,都可以获知气温变化。
(1)图甲为“天气瓶”,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瓶中晶体增多。由此推测瓶中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   。
(2)图乙为“彩球温度计”,当温度降低到小球所标注的温度值时,该小球会浮起。某时,彩球的沉浮情况如乙图所示(“20℃”、“18℃”的小球沉底),则此时的气温范围为   。
(3)图乙中漂浮的“24℃”小球重5克,则其所受浮力为   牛。
24.(2022八上·长兴月考)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
(1)“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
(2)“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   。
25.(2022八上·柯桥期中)图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P点的含义    。
(3)t3℃时,在150g水中加入100g甲,形成溶液的质量为    g。
(4)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后,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3八上·椒江期末)小科欲配制80克5%的氯化钠溶液,该实验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
(1)需要称取氯化钠的质量    克。称量时出现了右盘略低的现象,如图甲,接下来的具体操作是    。
(2)量取水时,选用规格为    (选填“100”或“200”)毫升的量筒更加合理。
(3)丙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4)下列操作会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偏小的有 ____。
A.砝码磨损
B.氯化钠固体不纯
C.按照图乙的方法读数
D.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
27.(2023八上·义乌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器材】水、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 水的体积 所加物质 测量液体温度(℃)
实验1 50mL 氯化铵 15
实验2 50mL 氯化钙 28
实验3 X 氯化钠 21
实验4 50mL 无 22
(1)表中X为   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的结论是   。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   。
(4)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 (填选项,可多选)。
A.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28.(2023八上·义乌期末)如图是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试回答:
(1)要配制 1 000 毫升这种氯化钠溶液( 密度为1克/厘米 3),需氯化钠   克;
(2)按B图所示称量时,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3)如图是某学生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氯化钠溶液的部分操作过程,该同学在称量氯化钠时,先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然后把药品直接放在纸上称量。
下列操作中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高的是 。
A.操作中砝码和氯化钠放错盘
B.c 中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
C.d 操作中平视量筒凹液面最低处读数
D.e 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
29.(2023八上·杭州期末)图1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用图1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   。
(2)称量食盐时,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1⑤所示,游码标尺示数见图2,则需要量取水的
体积是    mL。
(3)经检测,配制出来的食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其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有杂质②称量时左盘垫纸片,右盘未垫纸片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30.(2022八上·义乌期中)某同学配制 50g 6%氯化钠溶液, 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②①   (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2)纠正错误操作后,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若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 则 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填字母) 。
A.适量增加砝码
B.适量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 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3)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若该同学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则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将偏   。
(4)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    中 (选填“广口瓶”或“细口瓶”) ,盖好瓶塞并贴标签。
四、解答题
31.(2023八上·嘉兴期末)“过氧乙酸”消毒液广泛用于教室、食堂、寝室等场所的卫生消毒。某品牌“过氧乙酸”消毒液标签如下表所示。
过氧乙酸(1L)
溶质质量分数 20%
密度 1.2 g/cm3
强腐蚀性、阴冷处存放
(1)取该消毒液1L,其中含过氧乙酸   克。
(2)取12g该溶液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用来消毒,请计算需要加入水的质量?
32.(2023八上·青田期末)如图甲是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给我们演示的“冰雪”实验,通过航天员的小科同学知道了这里所用的溶液是过饱和的乙酸钠溶液。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该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过饱和现象。在这种溶液中只要有点结晶核颗粒或振动,就能迅速打破原本的过饱和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根据题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液体结晶后外观看起来像“冰雪球”,实为“热球”,原因是:   。
(2)市面上有一种掰热暖宝宝(里面装有过饱和的乙酸钠溶液)如图乙所示,只需要用力掰动袋中金属片,袋中溶液就会结晶放热,掰动金属片的目的是    。
(3)下表是乙酸钠的溶解度,小科先在100摄氏度水中配制其饱和溶液,一定条件下,降温到40摄氏度,此时并没有晶体析出,求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克 33 46.5 65.5 139 153 170
33.(2023八上·婺城期末)氯化钠俗名食盐,是工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实验室里常见的一种药品。下表是20℃时,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请分析回答: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① 20 4 24
② 20 6 26
③ 20 8 27.2
④ 20 10 m
(1)表中m=   。
(2)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
(3)将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加入水多少毫升?
34.(2023八上·德清期末)小德在生物实验室观察到很多生物标本浸泡在某种液体中,后来得知该液体为福尔马林。他上网查阅资料发现福尔马林是浓度为35%—40%的甲醛溶液。
(1)实验室中,要配制100克质量分数为40%的福尔马林溶液,需要甲醛的质量为多少?
(2)如果将该溶液稀释为35%的溶液,需要加入多少毫升的水?(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五、综合说理题
35.(2022·浙江期中)如图所示, 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ρ球<ρ水)
(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
(2)若在原饱和食盐水中加入少量的水,溶液温度保持不变,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
(3)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4)若保持原溶液温度不变,蒸发溶剂,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钠晶体的质量变化确定它的溶解度变化;
(2)溶质质量分数=;
(3)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晶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晶体,那么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
(4)根据溶质质量的多少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操作③中加热后氯化钠晶体质量减少,即溶质质量增大,那么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大,故A错误;
B.丙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而丁溶液肯定是饱和溶液。根据温度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可知,无论丙是否饱和,丁中溶质质量分数肯定大于丙中溶质质量分数,故B正确;
C.乙和丁中存在未溶的晶体,则它们肯定饱和;丙中没有未溶的晶体,则丙不一定饱和,故C错误;
D.甲和乙相比,水的质量相同,而乙中氯化钠的质量偏大,则乙为浓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2.【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3)当溶液存在未溶的晶体时,此时溶液肯定饱和,据此确定m的数值;
(2)(4)同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计算。
【解答】根据实验④可知,10g水中加入4g硝酸钾时,溶液质量为13.2g,则此时溶质质量为:13.2g-10g=3.2g<4g,即此时出现未溶的晶体,那么此时溶液饱和。由此可知,在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3.2g硝酸钾。在实验③中,因为3.5g>3.2g,所以此时溶质仍然为3.2g,即m=13.2g,故A正确,不合题意;
综上所述,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2g,那么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则硝酸钾此时的溶解度为32g,故B正确,不合题意;
溶液③和④都是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则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C正确不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A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判断。
【解答】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甲的溶解度数据进行分析;
(2)20℃时,丙的溶解度为31.6g,据此分析;
(3)根据60℃时,乙的溶解度比丙小,60℃时,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中,乙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多;降温到20℃,均有晶体析出,均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4)60℃时,甲的溶解度比丙小,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中,甲中所含的溶剂质量多,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错误;
B.20℃时,丙的溶解度为31.6g,即20℃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31.6g:100g=31.6:100,但若是不饱和溶液,无法确定溶质和溶剂质量比,故B错误;
C.60℃时,乙的溶解度比丙小,60℃时,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中,乙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多;降温到20℃,均有晶体析出,均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由于乙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多,且2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丙的溶解度,则溶质质量大小:丙<乙,故C错误;
D.60℃时,甲的溶解度比丙小,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中,甲中所含的溶剂质量多;降温到20℃,溶剂质量均不变,则溶剂质量大小:甲>丙,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D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甲乙和丙烧杯中水的质量相等,水温分别为20℃和30℃,甲丙烧杯中的蔗糖全部溶解,乙烧杯中蔗糖未能全部溶解,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甲、丙烧杯中的溶液底部均无固体剩余,则甲、丙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恰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有可能一种是饱和溶液,另一种是不饱和溶液。甲、乙、丙烧杯中的溶液溶剂质量相等,溶质质量:甲乙<丙,但甲乙无法判断。
【解答】A:由乙和丙可知,该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错误。
B:甲丙中的溶液底部均无固体剩余,则甲、丙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恰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有可能一种是饱和溶液,另一种是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
C:加入的固体质量甲<乙,乙中部分剩余,但不知道剩余量,所以无法比较两者的质量分数大小,故C错误。
D:乙丙中相同量的水中加入的固体质量也相同,但乙有剩余,说明乙中溶解的量小于丙,所以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丙。故D正确。
所以选:D。
6.【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 一定温度下,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向烧杯水中加入某固体物质后,试管中有固体析出 ,说明水中加入物质后溶液温度升高,使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
A.硝酸铵溶解吸热,溶液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符合题意;
C.氯化钠固体溶解时温度无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
D.蔗糖固体溶解时温度无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解答】根据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析出晶体及所给各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情况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观察图甲,烧杯底部有结晶体,故图甲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向图甲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热水,形成图乙,观察到结晶体完全消失,由于温度和溶剂质量都发生了改变,故此时图乙中的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解答】A:图乙中没有晶体剩余,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甲和图乙中的变化可知,图甲中的结晶体完全溶解形成了图乙中的溶液,溶质的质量一定增加,故B符合题意。
C:由于温度改变,溶质、溶剂质量均改变了。则溶质的质量分数无法判断。故C不符合题意。
D:温度改变时,同种物质的溶解度改变,故D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B。
8.【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进行分析。【解答】由图可知,往①烧杯中加入100g 20%KNO3溶液后,烧杯内剩余20gKNO3晶体可知:100g 20%的 KNO3溶液溶解20gKNO3 晶体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因此在配制过程各阶段的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有②③。
故选B。
9.【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此时会有氢氧化钙析出,那么溶液变浑浊,故A正确不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因为溶液中出现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是饱和溶液,故C正确不合题意;
溶液中出现未溶的氢氧化钙,则溶质质量减小,而溶剂质量保持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B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溢出,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不合题意;
B.开启啤酒瓶盖, 有大量气泡溢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气压的减小而减小,故B符合题意;
C.夏季黄昏时, 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C不合题意;
D.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溶解时吸热还是放热的知识判断。
【解答】“一摇冰”即摇动后饮料的温度降低,也就是物质溶于水时吸热。
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溶于水时放热,氯化钠溶于水时不吸热不放热,只有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
故选B。
12.【答案】D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和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搅拌只能加速溶解,不能增大溶解性,故A不合题意;
加水或加食盐,既不能增大溶解速度,也不能增大溶解性,故B、C不合题意;
用酒精灯加热,可以提高溶液温度,从而提高溶解速度,增大溶解度,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的知识进行分析,溶液蒸发水分无晶体析出,则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据此结合溶质质量分数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溶液甲蒸发水分,无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乙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蒸发10g水时不会立刻出现晶体,而是过一段时间才会出现晶体,即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时析出晶体质量肯定大于3g,那么溶解度肯定大于30g,故A错误;
溶液甲蒸发水分,无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乙可能是饱和溶液,故B错误;
溶液乙蒸发10g水后出现晶体得到溶液丙,则溶液丙肯定为饱和溶液。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该物质的溶解度可能大于30g,则丙蒸发10g水时,析出晶体质量可能大于3g,故C错误;
溶液甲蒸发水分,无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乙可能是饱和溶液,则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向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试管底部的晶体会溶解,则甲试管里溶液质量增大。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那么会析出晶体,则乙试管溶液质量减小,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答案】A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判断。
【解答】设硫酸溶液的质量为m,体积为V,溶质质量为z,
则原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蒸发掉一般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分数为:;
(2)当溶液体积减小一半时,减小的溶液其实就是水的质量,
即减小的质量为:△m=;
原来的溶液质量m=ρV;
因为硫酸溶液密度大于1g/cm3,所以△m<;
那么此时溶质质量分数:;
即:W1>W2。
故选A。
16.【答案】FA【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的大小;
(2)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则溶液的密度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鸡蛋在A中下沉,则浮力FA(2)根据浮沉条件可知,鸡蛋在B中悬浮,则B液体密度等于鸡蛋密度;鸡蛋在C中漂浮,则C液体密度大于鸡蛋密度。比较可知,B液体密度小于C液体密度,那么B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C的溶质质量分数。
17.【答案】大于;放热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封闭气体的质量和体积不变时,温度越高,则气压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向图甲装有水的小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则U形管内液面左低右高,说明瓶子内气压增大,即此时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18.【答案】(1)B
(2)D
(3)20%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的探究目的确定不饱和溶液达到饱的方法,漂浮的小球受到的浮力=重力及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分析。
【解答】(1) 要证明同一小球在三种溶液中的浮沉情况 ,该实验温度应相同,操作I不饱和钾溶液变饱和,可能是加入硝酸钾,故选B。
(2)三杯硝酸钾溶液中小球都处于漂浮状态,即所受浮力=重力,则小球所受的浮力F①、F②、F③的大小关系为F①=F②=F③,故选D。
(3)从②到③,烧杯底析出硝酸钾晶体5克,整个装置总质量减少了20克,则蒸发水的质量为20克,②和③为同温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
故答案为:(1)B;(2)D;(3)20%。
19.【答案】(1)40
(2)a【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钾的质量,从而确定氯化钾的溶解度;
(2)在相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且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肯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烧杯②③可知,当加入60g氯化钾时,得到溶液质量为140g,此时溶质质量为:140g-100g=40g。因为40g<60g,所以会出现未溶的氯化钾晶体,因此此时达到饱和。因为100g水柱最多溶解氯化钾40g,所以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
(2)根据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可知,烧杯①中溶质质量为20g小于40g,为不饱和溶液。而烧杯②和③中溶质质量为40g,则它们都是饱和溶液。那么溶质质量分数a20.【答案】(1)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2)<
(3)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如果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那么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式结晶;如果物质的溶解度几乎不受温度的硬,那么可以使用蒸发溶剂的方式结晶。
(2)当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时,它的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相同,据此计算即可;
(3)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则A中混有B,提纯A的方法为: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2)20℃时B的溶解度为3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B36g。
设100gB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解得:x≈26.47g;
即此时溶质B的质量小于36g。
(3)根据表格可知,A、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它们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它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时没有晶体析出,即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21.【答案】(1)变浑浊
(2)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溶解时吸热还是放热,结合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解答。
(2)U型管中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时,说明集气瓶内气压减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向小试管中放入氢氧化钠固体,它溶于水时会放热,导致饱和石灰水的温度升高。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可知,可以观察饱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U型管中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时,说明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即小试管内加入物质溶解后吸热,故选B。
22.【答案】(1)瓶塞正放;加速溶解
(2)9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用途解答。
(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从试剂瓶中取出氯化钠时,瓶塞应该倒放,因此操作错误为:瓶塞正放。在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用途为加速溶解。
(2)应该称取氯化钠的质量:90g×10%=9g。
23.【答案】(1)降低
(2)20℃~22℃
(3)0.05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晶体增多确定溶解度的大小变化,从而确定晶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2)根据乙图中小球的浮沉状态确定气温范围;
(3)根据漂浮条件计算出小球受到的浮力。
【解答】(1)图甲为“天气瓶”,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瓶中晶体增多,说明晶体的溶解度减小。由此推测瓶中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降低。
(2)根据乙图可知,温度为24℃和22℃的小球都漂浮起来了,而22℃更低,则当时气温应该在22℃以下。18℃和20℃的小球都沉底,则说明温度应该在20℃以上,那么气温范围20℃~22℃。
(3)小球漂浮受到的浮力F浮力=G=mg=0.005kg×10N/kg=0.05N。
24.【答案】(1)甲
(2)丙和丁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晶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不能确定溶液是否饱和;
(2)在同一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溶液甲恒温蒸发20g水后变成乙,乙中仍然没有未溶的晶体。无论乙是否饱和,甲肯定是不饱和溶液。
(2)根据图片可知,丙中已经出现未溶的晶体析出,那么丙肯定为饱和溶液,而丁是丙过滤后得到的,其它条件不变,因此丁也是饱和溶液。
25.【答案】(1)乙>丙>甲
(2)t2℃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250
(4)乙>甲>丙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2)根据溶解度图像交点的含义解答;
(3)首先根据溶解度计算150g水中最多溶解该物体的质量,再与100g比较,确定溶液是否饱和,从而弄清溶质质量,最后计算溶液质量即可。
(4)当溶液饱和时,溶解度越大,则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据此分析比较。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t1℃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丙>甲;
(2)P点时甲和丙相交,它的含义是:t2℃时,甲、丙的溶解度相等;
(3)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8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该物质80g,则150g水最多溶解120g,
那么在150g水中加入100g甲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50g+100g=250g;
(4)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后,甲、乙物质按照t2℃时的溶解度计算,丙物质按照t3℃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 乙>甲>丙 。
26.【答案】(1)4;左盘增加氯化钠固体的质量直至天平平衡
(2)100
(3)搅拌,加速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4)A;B;C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氯化钠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根据定量称量的方法分析解答。
(2)用溶液质量减去溶质质量得到水的质量,再计算出水的体积即可;
(3)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用途解答;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要称取氯化钠的质量 :80g×5%=4g。根据图甲可知,右盘略低,说明左盘氯化钠的质量偏小,则接下来的操作为:左盘增加氯化钠固体的质量直至天平平衡。
(2)需要用水的质量为:80g-4g=76g,即需要水的体积:;
则量取水时,应该选择规格为100毫升的量筒。
(3)丙图为溶解操作,其中玻璃棒的用途:搅拌,加速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4)A.砝码磨损时,它的质量会偏小,而氯化钠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质量,因此氯化钠的质量会偏小,故A符合题意;
B.氯化钠固体不纯,则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B符合题意;
C.按照图乙的方法仰视读数时,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大,故C符合题意;
D.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会导致水的体积偏小,故D不合题意。
故选ABC。
27.【答案】(1)50
(2)氯化钙溶解过程中放热
(3)氯化铵
(4)A;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
(2)温度升高,则物质溶解放热;温度降低,则物质溶解吸热;
(3)性质决定用途,根据实验得到的结论分析解答。
(4)根据实验的整个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1)探究不同物质溶于水时的热量变化,只需改变所加物质的种类,其他的条件都要控制相同,即水的体积应该相同,那么X=50mL。
(2)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实验2中加入氯化钙后水温明显高于不加物质时的温度,那么得到结论:氯化钙溶解过程中放热。
(3)根据实验1和实验4可知,水中加入氯化铵后温度明显降低,即氯化铵溶于水后吸热,可以致冷,因此生产“冰袋”应该选用氯化铵。
(4)根据实验的描述可知,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到测量数据,从而影响实验结论,故A、B符合题意;
在实验过程中,探究不同物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情况,就必须改变物质的种类,故C不合题意。
故选A、B。
28.【答案】(1)100
(2)小于
(3)D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m=ρV计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氯化钠的质量。
(2)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氯化钠质量的变化即可;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高,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大,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1000毫升氯化钠溶液的质量:m=ρV=1g/cm3×1000cm3=1000g;
则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1000g×10%=100g。
(2)根据图B可知,氯化钠和砝码放错了位置,则称量出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则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3)A.操作中砝码和氯化钠放错盘,则得到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A不合题意;
B.c 中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会导致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故B不合题意;
C.d 操作中平视量筒凹液面最低处读数,此时读出溶剂水的体积正确,不会引起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故C不合题意;
D.e 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会导致溶剂水的质量偏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9.【答案】(1)②⑤①④③
(2)162
(3)③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溶液操作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分析;
(2)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分析;
(3)根据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分析。
【解答】(1)配制溶液操作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图1中正确操作顺序是②⑤①④③。
(2)⑤所示食盐质量为18g,配制10%的溶液质量为180g,则需量取水的体积为162毫升。
(3)①氯化钠固体有杂质会使溶质质量偏小,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错误;②称量时左盘垫纸片,右盘未垫纸片会使溶质质量偏 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错误;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使得水的实际体积偏小,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正确。
故答案为:(1)②⑤①④③ ;(2)162;(3)③。
30.【答案】(1)⑤③④;①
(2)B
(3)大
(4)细口瓶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过程解答。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解答。
(2)在进行定量称量时,不能调整砝码和游码,只能通过调整左盘药品的质量让天平再次实现平衡。
(3)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
(4)根据溶液的盛放方法解答。
【解答】(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过程如下:
②从试剂瓶中取出氯化钠;
①用天平称取3g氯化钠;
⑤将称取的氯化钠倒入烧杯;
③用量筒量取47mL水倒入烧杯备用;
④用玻璃棒搅拌,直到全部溶解。
即正确顺序为:②①⑤③④。
在使用天平中,药品应该放在左盘,而不是右盘,故选①。
(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若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 说明左盘氯化钠的质量偏大,则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适量减少氯化钠固体,故选B。
(3)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若该同学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则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4)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盖好瓶塞并贴标签。
31.【答案】(1)240
(2)12g×20%=m稀×0.5%
m=480g
m水=480g-12g=468g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m液=ρ液×V;m质=m液×A%;溶液的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m液浓×A%=m液稀×B% ;
【解答】(1)1L=1000mL,m液=ρ液×V= 1.2 g/cm3 ×1000mL=1200g;
m质=m液×A%=1200g×20%=240g;
(2)设加水后的稀溶液为m稀,溶液的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所以
m浓×A%=m稀×B%
12g×20%=m稀×0.5%
m=480g
m水=480g-12g=468g
32.【答案】(1)溶液是过饱和的乙酸钠溶液,在这种溶液中只要有点结晶核颗粒或振动,就能迅速打破原本的过饱和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2)产生振动,迅速打破原本的过饱和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3)100℃时乙酸钠的溶解度为170g,
40℃时仍然没有晶体析出,那么溶质质量分数为:.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析出大量的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分析解答。
(2)根据“在这种溶液中只要有点结晶核颗粒或振动,就能迅速打破原本的过饱和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分析解答;
(3)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液体结晶后外观看起来像“冰雪球”,实为“热球”,原因是:溶液是过饱和的乙酸钠溶液,在这种溶液中只要有点结晶核颗粒或振动,就能迅速打破原本的过饱和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2)只需要用力掰动袋中金属片,袋中溶液就会结晶放热,掰动金属片的目的是:产生振动,迅速打破原本的过饱和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33.【答案】(1)27.2
(2)36克
(3)设需加水xg
100g×20%=(100g+x)×5%
解得:x=300g
V=m/ρ=300mL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所给数据确定20克水中最多解氯化钠7.2克分析;
(2)根据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的质量分析;
(3)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相等分析。
【解答】(1)由实验③可知,20克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7.2克,则m=27.2。
(2)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20克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7.2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即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的质量)为36克。
故答案为:(1)27.2;(2)36克;(3)300毫升。
34.【答案】(1)解:需要甲醛的质量:
(2)解:能够得到35%的溶液质量为:
则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需要加水的体积: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 (1)100克质量分数为40%的福尔马林溶液,已知溶液质量是100g,质量分数是40%,所以根据可得,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质量分数。
(2)浓溶液稀释成稀溶液,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所加水量=稀溶液质量-浓溶液质量,再根据关系式求解。
35.【答案】(1)食盐水已经饱和,无法再溶解加入的氯化钠,溶液密度不再变化,所以小球始终漂浮在盐水中
(2)饱和食盐水中加入水后,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密度变小,但始终大于塑料球的密度,所以塑料球始终漂浮,但是塑料球露出液面的体积逐渐变小,V排增大,F浮不变
(3)在原食盐水中加入其他能被溶解的物质如蔗糖。原溶液因为溶解了其他物质,溶液密度增大,塑料球漂浮,F浮不变,但是V排减小,向上浮起
(4)原饱和食盐水蒸发溶剂,原来溶解在被蒸发溶剂中的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原溶液的浓度不变、密度保持不变,塑料球在溶液中的浮沉情况不发生任何改变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食盐水饱和确定是否再有食盐溶解,从而确定溶液的密度是否改变,最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分析小球排开水的体积变化即可。
(2)首先确定饱和食盐水加水后溶液的密度改变情况,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分析小球排开水的体积变化即可。
(3)小球始终漂浮在液面上,即它受到的浮力不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可知,当小球上浮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那么溶液的密度要增大,据此确定操作的方法。
(4)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时,会有晶体析出,但是由于溶解度不变,即溶液的密度保持不变,再结合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分析小球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化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