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九上·余姚期末)下列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浓硫酸的脱水性 B.浓硫酸的吸水性
C.氢氧化钠易潮解 D.浓盐酸的挥发性
2.(2023九上·杭州期末)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树叶变黄 B.钻木取火
C.灯泡发光 D.溶洞形成
3.(2023九上·温州期末)2022年11月12日,搭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成功。下列操作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总装调试 B.燃料注入 C.点火发射 D.船箭分离
4.(2023九上·南浔期末)我们周围的物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铁丝折弯 B.水蒸发
C.水果腐烂 D.冰块融化
5.(2023九上·三台期末)以下物质的用途主要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气焊 B.石墨用于制铅笔芯
C.活性炭用于净水 D.干冰用于营造舞台云雾
6.(2022九上·杭州期中)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潮解 B.浓盐酸挥发
C.海水晒盐 D.铁生锈
7.(2022九上·舟山期中)下列是生活中的四种常见变化,其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的是( )
A.蔬菜腐烂 B.冰雪消融
C.葡萄酿酒 D.菜刀生锈
8.(2022九上·舟山期中)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A.燃放烟花
B.面包发霉
C.植物光合作用
D.榨取果汁
9.(2022九上·瑞安期中)变化观念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研碎硫酸铜晶体 B.食盐溶解
C.对干冷玻璃片哈气 D.红磷燃烧
10.(2022九上·义乌期中)实验准备室里,实验仪器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列表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试管:“干净吧!我身上一滴水都没有”
B.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C.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D.量筒:“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坏了”
11.(2022九上·浦江期中)实验准备室里,实验仪器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列表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试管:“干净吧!我身上一滴水都没有”
B.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C.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D.量筒:“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坏了”
12.(2022九上·杭州期中)《卖炭翁》诗句“伐薪烧炭南山中”中的“伐薪”和“烧炭”过程涉及的主要变化( )
A.都是物理变化
B.都是化学变化
C.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D.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13.(2022九上·杭州期中)小兴同学做了下列实验,其实验现象无法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的是( )
A. B.
C. D.
14.(2022九上·杭州期中)下列四种变化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
A.碳酸钠晶体在空气中风化
B.装有浓硫酸的试剂瓶敞口放在空气中变质量变大
C.蚊子被电蚊拍击中有烧焦羽毛味
D.酸雨腐蚀大理石雕像
15.(2022·杭州期中)下列质量增加的变化有一种与其他三种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变化是( )
A.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质量增加
B.久置在潮湿空气中的铁钉质量增加
C.久置在空气中的生石灰质量增加
D.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
二、填空题
16.(2022九上·杭州期中)科学中常用下列词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可燃性、溶解性、酸碱性、还原性、氧化性。
(1)氢气作燃料是因为它具有 。
(2)石蕊和酚酞试液可用来检验溶液的 。
(3)是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根据气体的 。
17.(2022九上·义乌月考)将相应序号填在下列横线上.
常温下碳酸氢铵是一种固体①,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②.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③.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⑤,不可燃烧⑥,但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使石灰水变浑浊⑦.
以上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18.(2022九上·杭州月考)碘化银是当前中国实施人工增雨的主要催化剂,它比干冰制造冰晶的功效高出百倍。①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毒性低;③熔点558℃,沸点1506℃;④几乎不溶于水;⑤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⑥应该用棕色玻璃瓶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
(1)上文叙述中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 。
(2)根据储存注意事项,推测碘化银的另一性质可能是 。
19.(2022九上·舟山月考)下列变化及性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
①铁在空气中生锈;②液氧是淡蓝色液体;③蜡烛熔化;④酒精挥发;⑤食物腐烂;⑥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⑦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⑧镁条在空气中燃烧;⑨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
20.(2021九上·金华月考)一款名为“史莱姆”的水晶泥玩具,其主要成分是普通胶水、硼砂晶体和水。查阅资料知道:
①硼砂晶体(Na2B4O7·10H2O)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可用作清洁剂、杀虫剂。
②人体若摄入过多的硼,会引发多脏器的蓄积性中毒。
(1)硼砂晶体(Na2B4O7·10H2O)中硼(B)元素的化合价为 。
(2)请至少写出一条关于硼砂晶体的物理性质 。
21.(2020九上·吴兴月考)常温下,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重的有毒气体,常用于自来水消毒,原因是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和氯化氢,其中次氯酸能杀菌消毒,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成氯化氢和一种单质气体.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氯气的物理性质是(只写 2 点) , 。
(2)写出次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
22.(2020九上·台州月考)我国发射卫星的火箭常用联胺(N2H4)作为燃料,点燃时与助燃剂N2O4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N2H4有刺鼻气味,有强烈的吸水性,易溶于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或短时间受热时易发生分解。
(1)联胺在物质组成上属于纯净物中的 。
(2)上述联胺相关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写出一点)
(3)联胺作为火箭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①自行车轮胎爆裂
②鞭炮爆炸
③泥浆水静置产生沉淀
④清水中滴入红墨水变成红色
⑤霓虹灯发出有色光
⑥从海水中晒制食盐
⑦生物的呼吸作用
⑧水结成冰
24.(2019九上·温州月考)根据下列叙述,选择适当的内容的序号填空。
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②木炭可以燃烧;③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④ 水受热变成水蒸汽;⑤木炭是灰黑色固体.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现象的是 。
25.(2018九上·秀洲月考)利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等名词填空:
(1)水冷却到0 ℃时结冰了,为
。
(2)煤燃成了灰烬,为 。
(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为 。
三、解答题
26.(2022九上·镇海区期末)调味料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C5H8NNaO4),由生物发酵制备,为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水溶液略有甜味或咸味,对光和热稳定,不易分解。
(1)谷氨酸钠的上述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2)谷氨酸钠(C5H8NNaO4)由 种元素组成。
(3)谷氨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 0.1%)。
27.(2022九上·海曙期中)木糖醇(C5H12O5)是一种天然、健康的甜味剂,常用于口香糖、甜品等的制作。木糖醇为白色晶体或结晶性粉末,极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与甲醇,熔点92-96℃,沸点216℃,10%水溶液pH5.0~7.0。按要求计算:
(1)木糖醇的10%水溶液pH5.0~7.0,这种性质属于 。(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木糖醇中C、H、O质量比为 。
(3)15.2g的木糖醇晶体中含有的C元素的质量为 。
28.(2022九上·长兴月考)海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主要过程如图。
(1)食盐的主要成分是 。
(2)蒸发池中,水蒸发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下列是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
A.过滤 B.溶解 C.蒸发
29.(2022九上·象山月考)中国航天追梦人荣获“202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偏二甲肼常用作火箭常规推进剂,它的化学式为(CH3)2NNH2,它的性质有:
①是一种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小;②能和四氧化二氮反应,两者接触即自动起火;③沸点为63℃;④易溶于水。
(1)偏二甲肼由 种元素组成。
(2)12kg偏二甲肼中含有 kg的氮元素。
(3)偏二甲肼的物理性质有: 。(填数字)
30.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间相互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化学反应。如图表示 HI 分子之间的几种碰撞示意图,有些 HI 分子碰撞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 H2 和 I2,有些碰撞不会发生反应。
(1)甲、乙、丙三图中表示HI分子碰撞后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图 。
(2)上述发生的反应属于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若要得到1个H2分子,至少需要 个HI分子碰撞。
四、实验探究题
31.在实验室中,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将煤油吸干,用小刀切下一小块,切口面为银白色,将切下的小块钠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钠迅速熔成闪亮的小球在水中快速地游动,发出嘶嘶声,产生大量气泡。查阅资料得知钠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NaOH)。
(1)由此推断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有:
① ;
② ;
③ 。
(2)钠的密度比水 ,比煤油 。(填“大”或“小”)
(3)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2.某科学兴趣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人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所得信息如下表: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由表中数据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 (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往往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A.浓硫酸的脱水性,是必须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为化学性质,故A符合题意;
B.浓硫酸的吸水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故B不合题意;
C.氢氧化钠易潮解,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故C不合题意;
D.浓盐酸的挥发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故C不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树叶变黄时,叶绿素变成了花青素,发生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
B.钻木取火时,木头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灯泡发光时,只有电能转化为光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物理变化,故C符合题意;
D.溶洞形成时,石头中的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氢钙,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总装调试、燃料注入、船箭分离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点火发射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4.【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A.铁丝折弯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水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水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 冰块融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解答】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5.【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A.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氧气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 石墨用于制铅笔芯是利用质软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 活性炭用于净水 ,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 干冰用于营造舞台云雾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 氢氧化钠固体潮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 浓盐酸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海水晒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铁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蔬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冰雪消融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 葡萄酿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菜刀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燃放烟花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 面包发霉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 ,不符合题意;
C、 植物光合作用 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榨取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 研碎硫酸铜晶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 食盐溶解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 对干冷玻璃片哈气只是水的物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红磷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试管水分变干只是物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铁架台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量筒摔坏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试管烘干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酒精变少是由于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铁架台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量筒摔坏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伐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烧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13.【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可利用方程式解释其现象,物理变化则不能分析。
【解答】化学变化可利用方程式解释其现象,锌与盐酸反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都属于化学变化,都可用方程式解释各实验现象,而D实验验证的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属于物理变化,无法用方程式解释现象;
故选D。
14.【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碳酸钠晶体在空气中风化、 蚊子被电蚊拍击中有烧焦羽毛味、酸雨腐蚀大理石雕像都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而装有浓硫酸的试剂瓶敞口放置质量变大是由于浓硫酸吸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
故选B。
15.【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铁钉、生石灰久置于空气中都会发生化学变化质量增加,浓硫酸久置是发生物理变化质量增加分析。
【解答】 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质量增加是由于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变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久置在潮湿空气中的铁钉质量增加是铁与氧气和水发生化学变化生锈,久置在空气中的生石灰质量增加是吸水生成氢氧化钙,发生了化学变化,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是由于吸水,发生的物理变化;
故选D。
16.【答案】(1)可燃性
(2)酸碱性
(3)溶解性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气的可燃性、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及气体收集方法由溶解性决定分析。
【解答】(1) 氢气作燃料是因为它具有可燃性;
(2)石蕊和酚酞试液遇酸碱性溶液可呈现不同颜色,可用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是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根据气体的溶解性确定;
故答案为:(1)可燃性;(2)酸碱性;(3)溶解性。
17.【答案】①③⑤;②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性质描述有“能”“可以”等词汇,需化学变化表现的为化学性质,不需化学变化表现的为物理性质分析。
【解答】 常温下碳酸氢铵是一种固体、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都不需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为化学变化,二氧化碳不可燃烧、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属于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 ①③⑤ ; ② 。
18.【答案】(1)①③④;②
(2)见光易分解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物理性质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熔化、凝固、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根据“储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分析解答。
【解答】(1)上文叙述中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①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③熔点558℃,沸点1506℃;④几乎不溶于水,故选①③④;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毒性低,故选②。
(2)根据“储存于避光处”可知,碘化银的性质:见光易分解。
19.【答案】③④⑦;①⑤⑧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①铁在空气中生锈,生成新物质铁锈,为化学变化;
②液氧是淡蓝色液体,描述的颜色为物理性质;
③蜡烛熔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④酒精挥发,只是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⑤食物腐烂,生成了有毒物质,为化学变化;
⑥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描述的沸点为物理性质;
⑦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只有能量转化,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⑧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为化学变化;
⑨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描述的气味为物理性质。
则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③④⑦;描述化学变化的是①⑤⑧。
20.【答案】(1)+3
(2)白色固体或易溶于水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2)根据物理性质是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解答】(1) 硼砂晶体(Na2B4O7·10H2O)中钠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为-2价,设硼(B)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1)×2+4x+(-2)×7=0,x=+3;
(2)硼砂白色固体、易溶于水都属于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1)+3;(2) 白色固体或易溶于水。
21.【答案】(1)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
(2)+1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是物质不经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 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熔点、沸点、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
(2)根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即可。
【解答】(1)氯气的物理性质是:①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②密度比空气大。
(2)在化学式HClO中,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2)=0,解得:x=+1,因此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22.【答案】(1)化合物
(2)有刺鼻气味
(3)2N2H4 +N2O43N2+4H2O 。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分析;
(2)根据物理性质为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3)根据联胺与助燃剂N2O4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书写方程式分析。
【解答】(1) 联胺由氮元素和氢元素组成,在物质组成上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2)联胺有刺鼻气味,有强烈的吸水性,易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
(3) 联胺与助燃剂N2O4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 ,反应方程式为 2N2H4 +N2O43N2+4H2O .
故答案为:(1)化合物;(2)有刺鼻气味或有强烈的吸水性或易溶于水等;(3) 2N2H4 +N2O43N2+4H2O 。
23.【答案】②⑦;①③④⑤⑥⑧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①自行车轮胎爆裂、③泥浆水静置产生沉淀、④清水中滴入红墨水变成红色、⑤霓虹灯发出有色光、⑥从海水中晒制食盐、⑧水结成冰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鞭炮爆炸、⑦生物的呼吸作用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②⑦;①③④⑤⑥⑧。
24.【答案】⑤;①;③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 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②木炭可以燃烧属于化学性质;③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属于化学现象;④ 水受热变成水蒸汽,属于物理变化;⑤木炭是灰黑色固体属于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⑤;①;③。
25.【答案】(1)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3)化学性质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是一个过程、,它们的本质区别看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2)物理性质是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是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
【解答】(1)水冷却到0 ℃时结冰了,是一个过程,但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2)煤燃成了灰烬,是一个过程,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是说镁条具有可燃性,为化学性质。
26.【答案】(1)对光和热稳定,不易分解
(2)五
(3)13.6%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性质需化学变化体现分析;
(2)根据化学式确定元素组成分析;
(3)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解答】(1) 谷氨酸钠对光和热稳定,不易分解属于化学性质;
(2) 谷氨酸钠由碳、氢、钠、氮、氧五种元素组成;
(3) 谷氨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 对光和热稳定,不易分解 ;(2)五;(3)13.6%。
27.【答案】(1)化学性质
(2)15:3:20
(3)6g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性质是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3)根据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木糖醇的10%水溶液pH5.0~7.0,这种性质需化学变化体现,属于化学性质;
(2)木糖醇中C、H、O质量比为(12×5):12:(16×5)=15:3:20;
(3)15.2g的木糖醇晶体中含有的C元素的质量为15.2g ×=6g;
故答案为:(1)化学性质;(2)15:3:20;(3)6g。
28.【答案】(1)氯化钠
(2)物理
(3)BA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根据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粗盐提纯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分析。
【解答】(1)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
(2)蒸发池中,水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 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需按溶解、过滤、蒸发顺序操作;
故答案为:(1)氯化钠;(2)物理;(3)BAC。
29.【答案】(1)三
(2)5.6
(3)①③④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等于物质质量乘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
(3)根据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解答】(1)根据化学式(CH3)2NNH2可知,偏二甲肼由C、H、N共三种元素组成;
(2)12kg偏二甲肼中氮元素的质量为:12kg××100%=5.6kg;
(3)偏二甲肼的物理性质有:①是一种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小;③沸点为63℃;④易溶于水。
30.【答案】(1)丙
(2)分解
(3)2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就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类型;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即可。
【解答】(1)在甲和乙图中,碰撞后的分子和碰撞前相同,没有新物质生成,即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丙图中,碰撞后有氢气和碘单质产生,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2)上述反应中,反应物只有一种,而生成物有两种,因此为分解反应;
(3)根据化学式HI可知,一个HI分子中只含有一个氢原子,因此要得到一个H2分子需要两个氢原子,即需要2个HI分子碰撞。
31.【答案】(1)硬度小;银白色;常温下为固体(或熔点低、密度小,合理即可)
(2)小;大
(3)2Na+2H2O=2NaOH+H2↑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分析,结合题中所给信息,归纳出钠的物理性质;根据题中所给提示与方程式书写原则,书写钠与水的反应方程式。
【解答】(1)钠可用小刀切下,说明其物理性质硬度小,钠为银白色固体,放在水中迅速熔化成小球说明其物理性质熔点低、密度小等;(2)由题中信息可知,钠的密度比水小,比煤油的大;(3)钠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NaOH),其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32.【答案】(1)3Fe+2O2Fe3O4
(2)气态
(3)沸点;有
(4)木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火焰(合理均可)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 【分析】(1)依据铁丝燃烧的反应原理书写符号表达式;
(2)由实验探究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的原因;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再做对照实验,将金属导管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的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会产生火焰。因此可知,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说明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据此可得出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钠的沸点低于其燃烧时温度,所以燃烧时有火焰。
(3)由表格数据进一步探究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的关系,并用实例说明。
【解答】(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3Fe+2O2Fe3O4;
(2)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题干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由表格数据进一步探究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的关系:①分析蜡烛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燃烧产生了火焰;②分析铁丝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低,燃烧不产生火焰;由此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的温度有关;③再分析钠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故推断其燃烧能产生火焰;
故答案为:(1)3Fe+2O2Fe3O4;
(2)气态;
(3)沸点;有。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往往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木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火焰。
1 / 12023-2024 学年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九上·余姚期末)下列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浓硫酸的脱水性 B.浓硫酸的吸水性
C.氢氧化钠易潮解 D.浓盐酸的挥发性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A.浓硫酸的脱水性,是必须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为化学性质,故A符合题意;
B.浓硫酸的吸水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故B不合题意;
C.氢氧化钠易潮解,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故C不合题意;
D.浓盐酸的挥发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故C不合题意。
故选A。
2.(2023九上·杭州期末)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树叶变黄 B.钻木取火
C.灯泡发光 D.溶洞形成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树叶变黄时,叶绿素变成了花青素,发生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
B.钻木取火时,木头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灯泡发光时,只有电能转化为光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物理变化,故C符合题意;
D.溶洞形成时,石头中的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氢钙,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3.(2023九上·温州期末)2022年11月12日,搭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成功。下列操作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总装调试 B.燃料注入 C.点火发射 D.船箭分离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总装调试、燃料注入、船箭分离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点火发射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4.(2023九上·南浔期末)我们周围的物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铁丝折弯 B.水蒸发
C.水果腐烂 D.冰块融化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A.铁丝折弯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水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水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 冰块融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解答】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5.(2023九上·三台期末)以下物质的用途主要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气焊 B.石墨用于制铅笔芯
C.活性炭用于净水 D.干冰用于营造舞台云雾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A.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氧气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 石墨用于制铅笔芯是利用质软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 活性炭用于净水 ,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 干冰用于营造舞台云雾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2022九上·杭州期中)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潮解 B.浓盐酸挥发
C.海水晒盐 D.铁生锈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 氢氧化钠固体潮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 浓盐酸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海水晒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铁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2九上·舟山期中)下列是生活中的四种常见变化,其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的是( )
A.蔬菜腐烂 B.冰雪消融
C.葡萄酿酒 D.菜刀生锈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蔬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冰雪消融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 葡萄酿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菜刀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2022九上·舟山期中)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A.燃放烟花
B.面包发霉
C.植物光合作用
D.榨取果汁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燃放烟花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 面包发霉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 ,不符合题意;
C、 植物光合作用 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榨取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9.(2022九上·瑞安期中)变化观念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研碎硫酸铜晶体 B.食盐溶解
C.对干冷玻璃片哈气 D.红磷燃烧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 研碎硫酸铜晶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 食盐溶解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 对干冷玻璃片哈气只是水的物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红磷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2九上·义乌期中)实验准备室里,实验仪器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列表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试管:“干净吧!我身上一滴水都没有”
B.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C.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D.量筒:“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坏了”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试管水分变干只是物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铁架台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量筒摔坏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2022九上·浦江期中)实验准备室里,实验仪器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列表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试管:“干净吧!我身上一滴水都没有”
B.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C.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D.量筒:“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坏了”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试管烘干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酒精变少是由于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铁架台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量筒摔坏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2022九上·杭州期中)《卖炭翁》诗句“伐薪烧炭南山中”中的“伐薪”和“烧炭”过程涉及的主要变化( )
A.都是物理变化
B.都是化学变化
C.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D.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伐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烧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13.(2022九上·杭州期中)小兴同学做了下列实验,其实验现象无法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可利用方程式解释其现象,物理变化则不能分析。
【解答】化学变化可利用方程式解释其现象,锌与盐酸反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都属于化学变化,都可用方程式解释各实验现象,而D实验验证的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属于物理变化,无法用方程式解释现象;
故选D。
14.(2022九上·杭州期中)下列四种变化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
A.碳酸钠晶体在空气中风化
B.装有浓硫酸的试剂瓶敞口放在空气中变质量变大
C.蚊子被电蚊拍击中有烧焦羽毛味
D.酸雨腐蚀大理石雕像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碳酸钠晶体在空气中风化、 蚊子被电蚊拍击中有烧焦羽毛味、酸雨腐蚀大理石雕像都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而装有浓硫酸的试剂瓶敞口放置质量变大是由于浓硫酸吸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
故选B。
15.(2022·杭州期中)下列质量增加的变化有一种与其他三种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变化是( )
A.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质量增加
B.久置在潮湿空气中的铁钉质量增加
C.久置在空气中的生石灰质量增加
D.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铁钉、生石灰久置于空气中都会发生化学变化质量增加,浓硫酸久置是发生物理变化质量增加分析。
【解答】 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质量增加是由于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变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久置在潮湿空气中的铁钉质量增加是铁与氧气和水发生化学变化生锈,久置在空气中的生石灰质量增加是吸水生成氢氧化钙,发生了化学变化,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是由于吸水,发生的物理变化;
故选D。
二、填空题
16.(2022九上·杭州期中)科学中常用下列词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可燃性、溶解性、酸碱性、还原性、氧化性。
(1)氢气作燃料是因为它具有 。
(2)石蕊和酚酞试液可用来检验溶液的 。
(3)是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根据气体的 。
【答案】(1)可燃性
(2)酸碱性
(3)溶解性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气的可燃性、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及气体收集方法由溶解性决定分析。
【解答】(1) 氢气作燃料是因为它具有可燃性;
(2)石蕊和酚酞试液遇酸碱性溶液可呈现不同颜色,可用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是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根据气体的溶解性确定;
故答案为:(1)可燃性;(2)酸碱性;(3)溶解性。
17.(2022九上·义乌月考)将相应序号填在下列横线上.
常温下碳酸氢铵是一种固体①,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②.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③.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⑤,不可燃烧⑥,但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使石灰水变浑浊⑦.
以上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答案】①③⑤;②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性质描述有“能”“可以”等词汇,需化学变化表现的为化学性质,不需化学变化表现的为物理性质分析。
【解答】 常温下碳酸氢铵是一种固体、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都不需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为化学变化,二氧化碳不可燃烧、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属于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 ①③⑤ ; ② 。
18.(2022九上·杭州月考)碘化银是当前中国实施人工增雨的主要催化剂,它比干冰制造冰晶的功效高出百倍。①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毒性低;③熔点558℃,沸点1506℃;④几乎不溶于水;⑤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⑥应该用棕色玻璃瓶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
(1)上文叙述中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 。
(2)根据储存注意事项,推测碘化银的另一性质可能是 。
【答案】(1)①③④;②
(2)见光易分解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物理性质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熔化、凝固、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根据“储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分析解答。
【解答】(1)上文叙述中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①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③熔点558℃,沸点1506℃;④几乎不溶于水,故选①③④;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毒性低,故选②。
(2)根据“储存于避光处”可知,碘化银的性质:见光易分解。
19.(2022九上·舟山月考)下列变化及性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
①铁在空气中生锈;②液氧是淡蓝色液体;③蜡烛熔化;④酒精挥发;⑤食物腐烂;⑥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⑦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⑧镁条在空气中燃烧;⑨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
【答案】③④⑦;①⑤⑧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①铁在空气中生锈,生成新物质铁锈,为化学变化;
②液氧是淡蓝色液体,描述的颜色为物理性质;
③蜡烛熔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④酒精挥发,只是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⑤食物腐烂,生成了有毒物质,为化学变化;
⑥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描述的沸点为物理性质;
⑦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只有能量转化,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⑧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为化学变化;
⑨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描述的气味为物理性质。
则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③④⑦;描述化学变化的是①⑤⑧。
20.(2021九上·金华月考)一款名为“史莱姆”的水晶泥玩具,其主要成分是普通胶水、硼砂晶体和水。查阅资料知道:
①硼砂晶体(Na2B4O7·10H2O)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可用作清洁剂、杀虫剂。
②人体若摄入过多的硼,会引发多脏器的蓄积性中毒。
(1)硼砂晶体(Na2B4O7·10H2O)中硼(B)元素的化合价为 。
(2)请至少写出一条关于硼砂晶体的物理性质 。
【答案】(1)+3
(2)白色固体或易溶于水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2)根据物理性质是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解答】(1) 硼砂晶体(Na2B4O7·10H2O)中钠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为-2价,设硼(B)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1)×2+4x+(-2)×7=0,x=+3;
(2)硼砂白色固体、易溶于水都属于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1)+3;(2) 白色固体或易溶于水。
21.(2020九上·吴兴月考)常温下,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重的有毒气体,常用于自来水消毒,原因是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和氯化氢,其中次氯酸能杀菌消毒,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成氯化氢和一种单质气体.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氯气的物理性质是(只写 2 点) , 。
(2)写出次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
【答案】(1)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
(2)+1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是物质不经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 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熔点、沸点、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
(2)根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即可。
【解答】(1)氯气的物理性质是:①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②密度比空气大。
(2)在化学式HClO中,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2)=0,解得:x=+1,因此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22.(2020九上·台州月考)我国发射卫星的火箭常用联胺(N2H4)作为燃料,点燃时与助燃剂N2O4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N2H4有刺鼻气味,有强烈的吸水性,易溶于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或短时间受热时易发生分解。
(1)联胺在物质组成上属于纯净物中的 。
(2)上述联胺相关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写出一点)
(3)联胺作为火箭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化合物
(2)有刺鼻气味
(3)2N2H4 +N2O43N2+4H2O 。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分析;
(2)根据物理性质为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3)根据联胺与助燃剂N2O4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书写方程式分析。
【解答】(1) 联胺由氮元素和氢元素组成,在物质组成上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2)联胺有刺鼻气味,有强烈的吸水性,易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
(3) 联胺与助燃剂N2O4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 ,反应方程式为 2N2H4 +N2O43N2+4H2O .
故答案为:(1)化合物;(2)有刺鼻气味或有强烈的吸水性或易溶于水等;(3) 2N2H4 +N2O43N2+4H2O 。
2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①自行车轮胎爆裂
②鞭炮爆炸
③泥浆水静置产生沉淀
④清水中滴入红墨水变成红色
⑤霓虹灯发出有色光
⑥从海水中晒制食盐
⑦生物的呼吸作用
⑧水结成冰
【答案】②⑦;①③④⑤⑥⑧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①自行车轮胎爆裂、③泥浆水静置产生沉淀、④清水中滴入红墨水变成红色、⑤霓虹灯发出有色光、⑥从海水中晒制食盐、⑧水结成冰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鞭炮爆炸、⑦生物的呼吸作用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②⑦;①③④⑤⑥⑧。
24.(2019九上·温州月考)根据下列叙述,选择适当的内容的序号填空。
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②木炭可以燃烧;③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④ 水受热变成水蒸汽;⑤木炭是灰黑色固体.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现象的是 。
【答案】⑤;①;③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 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②木炭可以燃烧属于化学性质;③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属于化学现象;④ 水受热变成水蒸汽,属于物理变化;⑤木炭是灰黑色固体属于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⑤;①;③。
25.(2018九上·秀洲月考)利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等名词填空:
(1)水冷却到0 ℃时结冰了,为
。
(2)煤燃成了灰烬,为 。
(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为 。
【答案】(1)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3)化学性质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是一个过程、,它们的本质区别看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2)物理性质是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是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
【解答】(1)水冷却到0 ℃时结冰了,是一个过程,但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2)煤燃成了灰烬,是一个过程,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是说镁条具有可燃性,为化学性质。
三、解答题
26.(2022九上·镇海区期末)调味料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C5H8NNaO4),由生物发酵制备,为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水溶液略有甜味或咸味,对光和热稳定,不易分解。
(1)谷氨酸钠的上述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2)谷氨酸钠(C5H8NNaO4)由 种元素组成。
(3)谷氨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 0.1%)。
【答案】(1)对光和热稳定,不易分解
(2)五
(3)13.6%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性质需化学变化体现分析;
(2)根据化学式确定元素组成分析;
(3)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解答】(1) 谷氨酸钠对光和热稳定,不易分解属于化学性质;
(2) 谷氨酸钠由碳、氢、钠、氮、氧五种元素组成;
(3) 谷氨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 对光和热稳定,不易分解 ;(2)五;(3)13.6%。
27.(2022九上·海曙期中)木糖醇(C5H12O5)是一种天然、健康的甜味剂,常用于口香糖、甜品等的制作。木糖醇为白色晶体或结晶性粉末,极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与甲醇,熔点92-96℃,沸点216℃,10%水溶液pH5.0~7.0。按要求计算:
(1)木糖醇的10%水溶液pH5.0~7.0,这种性质属于 。(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木糖醇中C、H、O质量比为 。
(3)15.2g的木糖醇晶体中含有的C元素的质量为 。
【答案】(1)化学性质
(2)15:3:20
(3)6g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性质是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3)根据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木糖醇的10%水溶液pH5.0~7.0,这种性质需化学变化体现,属于化学性质;
(2)木糖醇中C、H、O质量比为(12×5):12:(16×5)=15:3:20;
(3)15.2g的木糖醇晶体中含有的C元素的质量为15.2g ×=6g;
故答案为:(1)化学性质;(2)15:3:20;(3)6g。
28.(2022九上·长兴月考)海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主要过程如图。
(1)食盐的主要成分是 。
(2)蒸发池中,水蒸发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下列是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
A.过滤 B.溶解 C.蒸发
【答案】(1)氯化钠
(2)物理
(3)BA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根据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粗盐提纯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分析。
【解答】(1)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
(2)蒸发池中,水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 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需按溶解、过滤、蒸发顺序操作;
故答案为:(1)氯化钠;(2)物理;(3)BAC。
29.(2022九上·象山月考)中国航天追梦人荣获“202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偏二甲肼常用作火箭常规推进剂,它的化学式为(CH3)2NNH2,它的性质有:
①是一种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小;②能和四氧化二氮反应,两者接触即自动起火;③沸点为63℃;④易溶于水。
(1)偏二甲肼由 种元素组成。
(2)12kg偏二甲肼中含有 kg的氮元素。
(3)偏二甲肼的物理性质有: 。(填数字)
【答案】(1)三
(2)5.6
(3)①③④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等于物质质量乘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
(3)根据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解答】(1)根据化学式(CH3)2NNH2可知,偏二甲肼由C、H、N共三种元素组成;
(2)12kg偏二甲肼中氮元素的质量为:12kg××100%=5.6kg;
(3)偏二甲肼的物理性质有:①是一种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小;③沸点为63℃;④易溶于水。
30.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间相互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化学反应。如图表示 HI 分子之间的几种碰撞示意图,有些 HI 分子碰撞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 H2 和 I2,有些碰撞不会发生反应。
(1)甲、乙、丙三图中表示HI分子碰撞后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图 。
(2)上述发生的反应属于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若要得到1个H2分子,至少需要 个HI分子碰撞。
【答案】(1)丙
(2)分解
(3)2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就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类型;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即可。
【解答】(1)在甲和乙图中,碰撞后的分子和碰撞前相同,没有新物质生成,即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丙图中,碰撞后有氢气和碘单质产生,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2)上述反应中,反应物只有一种,而生成物有两种,因此为分解反应;
(3)根据化学式HI可知,一个HI分子中只含有一个氢原子,因此要得到一个H2分子需要两个氢原子,即需要2个HI分子碰撞。
四、实验探究题
31.在实验室中,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将煤油吸干,用小刀切下一小块,切口面为银白色,将切下的小块钠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钠迅速熔成闪亮的小球在水中快速地游动,发出嘶嘶声,产生大量气泡。查阅资料得知钠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NaOH)。
(1)由此推断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有:
① ;
② ;
③ 。
(2)钠的密度比水 ,比煤油 。(填“大”或“小”)
(3)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硬度小;银白色;常温下为固体(或熔点低、密度小,合理即可)
(2)小;大
(3)2Na+2H2O=2NaOH+H2↑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分析,结合题中所给信息,归纳出钠的物理性质;根据题中所给提示与方程式书写原则,书写钠与水的反应方程式。
【解答】(1)钠可用小刀切下,说明其物理性质硬度小,钠为银白色固体,放在水中迅速熔化成小球说明其物理性质熔点低、密度小等;(2)由题中信息可知,钠的密度比水小,比煤油的大;(3)钠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NaOH),其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32.某科学兴趣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人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所得信息如下表: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由表中数据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 (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往往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 。
【答案】(1)3Fe+2O2Fe3O4
(2)气态
(3)沸点;有
(4)木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火焰(合理均可)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 【分析】(1)依据铁丝燃烧的反应原理书写符号表达式;
(2)由实验探究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的原因;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再做对照实验,将金属导管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的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会产生火焰。因此可知,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说明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据此可得出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钠的沸点低于其燃烧时温度,所以燃烧时有火焰。
(3)由表格数据进一步探究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的关系,并用实例说明。
【解答】(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3Fe+2O2Fe3O4;
(2)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题干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由表格数据进一步探究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的关系:①分析蜡烛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燃烧产生了火焰;②分析铁丝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低,燃烧不产生火焰;由此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的温度有关;③再分析钠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故推断其燃烧能产生火焰;
故答案为:(1)3Fe+2O2Fe3O4;
(2)气态;
(3)沸点;有。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往往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木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火焰。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