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缘“象”明情,唤起内心深处的“巨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品赏
摘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为一首“火山爆发式”的现代诗歌,虽然篇幅不长,却选取了饱含象征义的诸多意象,以大开大合的笔法,抒写出汪洋恣肆的情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以意象为切入点,依循其象征义,体会单个意象所指,探寻意象群的深刻内涵,从而缘“象”明情,体悟诗歌阔远的意境,领会创作主体奔涌的情感。
关键词:现代诗歌 意象群 象征义 时代巨人
「正文」
【教学设想】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的一首现代诗歌,也是本单元选取的五首诗歌中风格独特的一首作品。作为郭沫若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这首诗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本诗的授课对象是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初中时学过林徽因、余光中、舒婷等人的诗歌作品,对意象有一定的认知。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歌中意象的选取、意象群的内涵、象征的汇入,则与他们原有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对这首诗意象的解读,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在教材的单元提示中,除了提到“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外,还提到“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巨人”的形象,就是风云激荡的时代里,富有磅礴激情、敢于破旧立新的有为青年的象征。所以在实际授课中,除了重点对意象进行解析外,还要与学生一起领略时代精神,体会时代青年意气风发的独有风采。
【课堂实录】
一、预习回顾,知人论世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介绍一下这首诗歌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生:我们小组查阅了一些资料,摘录汇总如下:
(PPT展示郭沫若的照片和个人简介,展示创造社成员的照片和诗集《女神》的封面图片。照片和图片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熏陶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情怀。1906年,郭沫若进入新式学堂,期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成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精神。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生:我们小组的资料如下:
(PPT展示五四运动、十月革命相关图片及诗歌写作背景。图片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时,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这使得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介绍。从这两位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提取两个关键点:1.郭沫若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点。2.本诗创作之时,郭沫若的思想深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
刚才第二位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把题目中的“号”字读成了háo,然后老师听见有同学在座位里小声说读hào。请问,这个字到底该怎么读呢?
生:其实一开始我也读成了háo。我们小组搜索了网上的朗读视频,可是这些视频对这个字读音的处理也不完全一样。但读hào的居多,或者说主流媒体上的朗诵大多都读成了hào。我们小组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认为“号”应该读hào。这是因为“号”可以理解为“号角”,这样更有利于表现作者想要吹响号角,表达情志的愿望。如果读成háo,就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呼喊了。
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号”确实应该读hào。“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而“放号”的意思就是“吹响号角”。所以,这个题目的含义就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呼喊。
(PPT展示全诗重点字音。)
二、明晰意象,渐入诗境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本诗,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全诗7节,主要写了哪些意象?
生: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
生:还有“力”。“力”也是作者描绘的意象,只不过抽象一些。
(师板书:意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
师:诗中的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宏大,或者阔远、壮阔。
生:气势磅礴、雄奇。
师:这些意象是否具有这些特点,还要请同学们结合诗句来分析。
生:“白云”,它的背景是晴朗的天空,同时又与北冰洋相映照。于是构成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北冰洋之上的晴朗天空中,无数的白云正在那里翻卷怒涌。下有宽广的北冰洋,上有无限阔远的天空,白云就在这里怒涌,所以凸显出了意象宏阔、气势磅礴的特点。
生:“北冰洋”,与广袤的天空遥相呼应,天地间一片晴朗,“洋天一色”。这里的北冰洋,作者也将其称为“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所以,意象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宏大、雄奇。
生:“太平洋”,诗中用“无限”一词来形容,突出了太平洋面积广;力量大,而且要把地球推倒,突出了太平洋的广袤无边与无限的力量感。所以,关于“太平洋”这一意象的特点,也可以概括为壮丽、壮阔、雄奇等。
生:“洪涛”,实际上就是指波涛,但在诗歌中作者有意将其说成是洪涛,而且用“滚滚的”来修饰,这就刻画了洪涛的动态形象,呈现出洪涛滚滚向前,强大无比,无坚不摧的气势。所以,“洪涛”这一意象的特点也应该是壮阔、雄奇或者气势磅礴的。
生:“力”,相比于前面几个意象,要抽象一些。但是这个词本身就极具力量感,诗歌中作者还对“力”作了“绘画”“舞蹈”等多角度的解读,突出了“力”的强大与曼妙。所以,“力”这个意象,更加凸显了雄奇等特点。
师:郭沫若曾经说过,“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致宗白华》)。本诗所选择的意象可以说都具备“大波大浪”式的特点,所以同学们分析的宏大、阔远、壮阔、气势磅礴、雄奇等特点,都是正确的。但是,同学们的分析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在兴趣盎然地分析时,无意中却把这首诗歌“车裂”了。
生:为什么说是“车裂”了呢?
师:为什么呢?一会儿就知道了。让我们先回忆一下初三时学过的舒婷的一首关于祖国的朦胧诗,大家还能想起这首诗的名字吗?
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师:对,就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大家还能想起这首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吗?
生:“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中的“老水车”。
生:“干瘪的稻穗”。
生:“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生:还有“胚芽”“笑涡”“黎明”。
生:“雪白的起跑线”。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舒婷的这首诗比较熟悉。舒婷的这首诗选择了很多的意象,但是对主旨情感的完美表达,却不是由某一个意象独立完成的,而是由以情感为聚合点所构成的意象群完成的。(板书:意象群。)
师:也就是说,是由“老水车”“干瘪的稻穗”“雪白的起跑线”等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群,有力地传达出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所以,在对诗歌意象分析时,我们要分析单个意象所指,更要品味意象群的深刻内涵。
那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由白云等意象构成的意象群,又有怎样的魅力呢?请大家讨论交流一下。
生:这个意象群聚合了诗中的意象,形成了一个更“大”的“象”,它吸纳了所有意象的澎湃、翻涌的气势,进而汇聚成了无法阻挡的力量,更有力地突出了诗人对太平洋、洪涛等磅礴、雄浑的力的赞美。
师:说得非常好。你所说的“更‘大’的‘象’”和“吸纳”,非常形象。我们给他掌声以示表扬。(生鼓掌。)
刚才他提到“对太平洋、洪涛等磅礴、雄浑的力的赞美”,难道作者借这些意象仅仅就是为了赞美太平洋、洪涛,赞美这样的自然之力吗?
生:还要赞美社会思潮之力。
生:不,是赞美社会浪潮之力。
师:是怎样的社会浪潮之力?
生:是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之力,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之力。
师:大家是如何由自然之力跳跃到社会浪潮之力的呢?
生:诗歌中的自然之力,只是作者描绘的力的基础。太平洋、洪涛等意象,在诗歌中并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存在,因为它们被作者赋予了象征义。也就是说,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用以象征有着无穷力量的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象征反帝反封建的、渴望建立理想新秩序的一切力量。所以,我是通过思考这些意象的象征义,体会出社会浪潮之力的。
师:“象征义”,这个赏析途径选择得很好。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他深深地为国内风起云涌的形势所振奋。所以,真正让他无比激动的,不是“怒涌的白云”“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而是它们所象征的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或者是有着大工业生产规模的世界潮流。所以,在解读诗歌的时候,我们要体会意象本身的含义,更要体会它的象征义。(板书:象征义。)
三、缘“象”明情,与“我”共鸣
师:刚才通过对意象群内涵的分析、对象征义的探寻,大家应该能感受到解读意象对于解读诗歌的重要性。但是分析到此,我们却无意中丢掉了一个重要的意象,请问是哪个?
(生思考。)
师:提醒一下,从北冰洋写到太平洋,视角为什么会如此广阔?
生:因为是立在地球边上看到的!
师:是谁立在地球边上看到的?
生:是作者。
师:作者可有从北冰洋到太平洋这样广阔的视角?
生:不是作者,是作者想象出的一个巨人,是一个脚踏地球的巨人。
生:就是这个巨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师:所以,我们丢掉了哪个意象?
生:巨人。
师:为了表现力量的伟大,白云、洪涛等就已足够,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个巨人?
生:因为作者要表现的不仅仅是力量的伟大,更在于表现巨人看到这一切之后的震撼,要表现他看到这一切之后“放号”的渴望。或者说,是巨人立在地球边上,俯瞰怒涌的白云、滚滚的洪涛等画面,激起了心中无限的力量。于是他要“放号”,他要把内心深处的热情,通过响彻天地的呐喊都释放出来。
师:巨人要释放什么样的热情?请用诗句原文来回答。
生:“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师:诗中写了这个意欲“毁坏”“创造”“努力”的巨人,最终是为了写谁?
生:写作者,郭沫若。
师:仅仅是为了写作者自己吗?
生:不是。还有千千万万个和作者有着一样胸怀的人。
师:诗歌又是如何把巨人、作者、像作者一样的人关联到一起的?
生:还是象征。就像洪涛象征着五四运动的浪潮一样,巨人象征着作者和与作者有着相同胸怀的人。
师:好,还是象征。也就是说,是象征意义,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巨人般的形象。郭沫若以及和他有着同样胸怀的人们,也都成了那个时代的“巨人”。刚才大家提到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请问,这些“巨人们”要毁坏什么?创造什么?又为了什么而努力?
生:他们要毁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
生:他们的努力,也是在为中华民族而努力,为千千万万的同胞而努力。借用诗句中的话就是“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他们为了民族和同胞,如洪涛般努力,毁坏腐朽的世界,建立全新的、属于人民的世界。
师:在这首诗中,“毁坏”“创造”“努力”,简而言之就是要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努力”,是为了全中国,为了每一个华夏子孙。这种“毁坏”“创造”“努力”,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是一种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而这样的精神,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巨人!(板书:巨人。)
师:这首诗歌,塑造出了有勇气、有力量、有胸怀、有梦想的巨人。郭沫若,或者“郭沫若们”,作为那个年代的青年,意气风发,勇做巨人,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巨人,又应该在哪里呢?
生:我认为勇担时代重任的人,就是巨人。为国家、百姓谋利益的人,就是巨人。我们是时代青年,有着最好的年纪,有着崇高的使命,所以,我们,就可以是立在地球边上,为时代而高歌的巨人!
师:听了刚才同学“巨人”式的话语,我的心里也颇为振奋。时代给予每个人的都是同样的影像与声音,只有以巨人的视角、巨人的心怀,才能俯瞰寰宇内外的浪潮风云。请让我们唤起内心深处的“巨人”,让时代听到来自青年的声音!
接下来,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再次领略这巨人的豪情!
(生朗读。)
四、作业布置
师:下面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PPT展示)
1.背诵全诗。
2.以“唤起内心深处的‘巨人’”为题,写一首现代诗,可借助象征的手法或意象群来抒发情感。字数不限。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