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共3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共3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5 17:0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
2.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目录
CONTENTS
从“共主”到“独主”
从“宰相”到“阁臣”
从“分封”到“行省”
1
2
3
——原始民主向王权专制的过渡
——古代中国行政中枢的嬗变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的演进
从“共主”到“独主”
原始民主向王权专制的过渡
Part 1 有关“王”与“皇”
天下共主具有氏族原始社会的遗风,它的确立靠的是臣下对其权威的承认和自觉履行其义务。
1.王位继承的演变
禅让制:
世袭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国家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礼记·礼运》
传贤
传子
〖史料阅读〗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盲人乐师师旷对晋悼公所说的一段话,意在告诉悼公,上天为民众设立君主,让君主替代上天管理民众,不让民众失去天性;又为君主设置了辅佐,让君主行事不要过度,用古老的原始民主传统,劝诫晋悼公要做一个好的国君。
专制?
天下共主
2.皇帝制度的首创
封建社会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之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特点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由“王”到“皇”的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权力逐渐走向高度集中,体现了皇帝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
天下独主
周秦之变
本质
列举先秦时期主要政治制度?(6分)归纳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分)
制度:
①夏朝建立了世袭制;
②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度;
③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特点:
①中央权力尚末高度集中;
②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性;
③血缘关系和政治权力分配相结合;
④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制约性。
⑤具有相对延续性和稳定性
小组合作
从“宰相”到“阁臣”
——古代中国行政中枢的嬗变
Part 2 有关“帝”与“相”
行政中枢: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中枢和决策核心。
在古代中国,决策机构是中枢机构,但中枢机构不一定是决策机构。
商:有较系统国家机构
1.行政中枢的嬗变
西周:权力与血缘的结合
族权与政权的结合
权力
继承
权力
分配
春秋:宗法血缘开始瓦解 战国:郡县官僚开始产生, 君主权力加强
因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先秦时期不存在行政中枢一说。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先秦时期
1.行政中枢的嬗变
廷议
秦:三公九卿制
百官之首
虚有其位
监察百官
(2015天津文综)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D
以皇权为中心
家国同治
皇帝任免
不得世袭
军权皇控
秦朝中枢:三公
(丞相为首)
设职授官,官僚政治的开始
1.行政中枢的嬗变
汉:中外朝制度
(秦三公九卿制的发展)
西汉中枢:中朝
东汉中枢:尚书台
东汉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时的“台阁”( )
A.是氶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
B.是对中外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C.完全掌握了国家决策权力
D.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B
汉武帝继位之初,丞相田蚡就很跋扈,为削弱丞相权力实行中外朝制度。中朝由一些地位不高的宾客、侍从等天子亲近之人组成。三公演变为外朝。中朝掌决策,三公掌执行。
皇帝亲信
丞相
光武帝刘秀吸取了西汉重臣专权、王莽篡政的历史教训,继续削减了“三公”的权力,执行权也被架空,尚书台成为真正的权力核心。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行政中枢的嬗变
唐:三省六部制
(中枢体制的创新)
相权三分 职权分明
互相牵制 加强皇权
创新之处:
行政中枢:三省
(2020浙江卷)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A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会制。” ——钱穆《国史新论》
“寓分权于分工”
官僚政治的成熟
1.行政中枢的嬗变
宋:二府三司制
行政中枢:中书门下
行政中枢:中书省
元:中书一省制
“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据此可知,北宋前期的中枢机制(  )
A.以文制武军政对立 B.三省并立相权削弱
C.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D.分权过度缺乏协作
D
中书一省制的初衷是希望能实现中央集权,故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然而元朝的军事机构拥有独立且很高的权限,各地宗王享受着半自治的特权,元朝自始自终都没能成功将大权收归皇帝或中书省的手中。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相权反弹
1.行政中枢的嬗变
明:废宰相,设内阁
行政中枢:内阁
职责:起草诏令
处理政务
职权:有相权无相名,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
实质:为保障皇权的高度集中而建立起来的新的中枢体制
行政中枢:军机处
清:军机处制
皇权强化
专制顶峰
地处内廷 跪受笔录
秉旨办事 加强皇权
梳理秦汉以来行政中枢制度的发展演变?(7分)总结演变的趋势?(2分)归纳特点?(6分)
2.小组合作
演变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
特点
①始终围绕加强皇权和削弱相权进行,皇权和相权矛盾是演变动因。
②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③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唐代“中书门下”不仅继续拥有原来政事堂的决策的功能和权力,而且由于五房等办事机构的设立,“中书门下”还拥有了行政权力。因此,政事堂改中书门下后,中书门下掌握了从决策到执行的全部权力。这表明唐代(  )
A.君主专制政体逐渐强化
B.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离
C.中枢机构运作方式异化
D.政府行政效率提升
C
唐代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由此可见,唐朝( )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氶相权力大于皇权
C.门下省高于中书省
D.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A
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之后,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实际上逐渐被废止。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的制约 B.君主专制呈现明显弱化趋势
C.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D.行政效率提高相权得到加强
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力求平衡
因事而设,因时而变






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治与行政权力趋向集中有三条清晰的轨迹与特征,见下表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
A.呈现出君主专制强化与弱化相交织的趋向
B.中央机构行政权大小不以君权强弱为转移
C.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与政治取向
D.能全面体现统治集团群体共治的合理性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古代君主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两个难题:
第一,如何防止官僚集团坐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坐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从“分封”到“行省”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的演进
Part 3 有关“中央”与“地方”
先秦时期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
“服”即职事,本意为服事天子。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方国。商王与方国首领几乎没有血缘关系,独立性强关系松散。
原因:商朝生产力水平不高,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无力控制王畿以外广大地区。
分封对象:
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周王与诸侯国君大多存在血缘关系,凝聚力强,但诸侯国仍有一定的独立性,未实现中央集权。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秦 郡县制、文书制度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
秦朝
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一现象(  )
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
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
C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地域取代血缘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郡县制是较分封制的进步之处在于:
秦朝制定了一套系统化的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还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文书传递系统,以保证政令通达。这一措施( )
A.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c.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
D.建立起完备的行政体系
A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秦 郡县制 文书制度
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二级制
东汉 州、郡、县 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隋朝 州、县 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 节度使
宋朝 路、州(府)、县 三级制
元朝
明朝
清朝
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
汉至清
东汉监察区“州”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唐代的“道”和宋代的“路”也如此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汉郡统辖。名为“推恩”,实为软性削藩,虽诸侯国仍长期存在但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玄宗时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军镇(又称藩镇、方镇),长官为节度使。节度使自募军队、任免官吏、自行征税,逐渐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755—763年安史之乱,虽最终被平定,但藩镇林立局面延续了百余年。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秦 郡县制 文书制度
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二级制
东汉 州、郡、县 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隋朝 州、县 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 节度使
宋朝 路、州(府)、县 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 行省制
明朝
清朝
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
汉至清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到清朝,巡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成了一省长官;由负责监察到负责地方行政;由一般加衔到正式建制。尤其是总督,节制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是清代实施地方要地及边区统治的重要官制设计。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务、按察司掌刑法、都指挥使司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三司分权,设立巡抚。明代的巡抚,还不是以省为单位的固定辖区,具有临时性,多担任军事方面的职责。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秦 郡县制 文书制度
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二级制
东汉 州、郡、县 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隋朝 州、县 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 三级制
宋朝 路、州(府)、县 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 行省制
明朝 省、府、县 巡抚制
清朝 省、府、县 督抚制
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
汉至清
加强中
央集权
小组合作:概述我国古代地方行政演变的过程并归纳其特点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秦 郡县制 文书制度
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二级制
东汉 州、郡、县 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隋朝 州、县 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 三级制
宋朝 路、州(府)、县 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 行省制
明朝 省、府、县 巡抚制
清朝 省、府、县 督抚制
过程:10分
特点:6分
①围绕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
②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③监察区转化为地方行政区
1.《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此史料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A.氏族公社和商朝
B.部落联盟和夏初
C.部落联盟和周朝
D.夏商周和秦汉唐
B
2.《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说:“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蜀(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反映了秦朝
A.皇帝权利至高无上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行政管理制度严密
D.君主专制制度确立
C
3.宋代在府州之上增加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路一级各司负责州县以 上所有的行政事务,互不统属,各自对上级负责。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完善地方行政区划
B. 根除藩镇割据
C.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 强化中央权威
4.宋代的“路”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起初是一种由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司机构,设置的初衷是为防止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下列机构职能演变与其相同的有
①郡 ②州 ③道 ④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D
C
小结:
古代中国行政中枢的嬗变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的演进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
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
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朝,
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
发展于宋元,强化于明清。
产生原因:
1.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2.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
的影响
影响作用:
积极: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国家统一、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消极:
政治:暴政,腐败。
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文化专制
总体:阻碍社会的进步
对传统中国政治是不是专制和集权的,人们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传统中国存在相权、存在科举考试、存在士人,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所以帝制中国不是“专制”的;还有人认为,技术条件限制了传统皇权,使其达不到专制和集权。这问题该怎么看呢?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史学争鸣
阐释: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使皇帝地位独尊,权力至高无上。郡县制的推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隋朝开始实行并于唐朝进一步完善的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只是为皇权服务的奴仆,这一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因此,传统中国政治是专制、集权的。
阐释: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虽然皇帝地位独尊、权力至高无上,但并非不受制约。唐太宗时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则属认为违法的。武则天时更是“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为敕!”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君权不是没有制约的。相反它受到相当大的制约。
你怎么看?
观点1:传统中国政治是专制、集权的。
观点2:传统中国政治并非完全专制,皇权受一定的限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秦灭亡后,此新制成为中国古代国家的基本制度……可是历史上总有一些人将秦始皇某些错误或某个帝横征暴虐加在一起,统统作为中央集权制的罪状而加以指责,以至于有学者 认为,中国古代根本没有政治文明 ,只有“封建专制主义传统”。虽有人如此说,但毕竟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反映在认识上却迥然不同,如唐朝的柳宗元说:“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民国初年和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摘编自《中国“大一统”与中央集权的历史演变》
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知识,评述材料观点(部分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12分)
观点:辩证看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论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了群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政治的基本体制。它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维护了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等,失去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强调皇权至上,极易产生暴政,也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这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封建社会末期,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局面。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在不同方面、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结束语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事而设,因时而变”,就是根据现实政务的需要不断创新制度设计。纵观整个古代制度的嬗变与走势,体现了国家治理制度渐趋规范化、法治不断完善化的特点。
1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在几千年的制度变更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思路和体制基础,奠定当今制度优越性的底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能高效调动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要大力彰显制度优势,在守正创新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2
1. P4学思之窗:东汉政论家仲长统总结的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
解题关键
认真研读史料,领会仲长统所说东汉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表现,寻找原因与表现之间的关联。
答案提示
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汉武帝中期以后的历史有基本了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作为协助自己决策的中枢机构。汉武帝死后,权臣霍光统领中朝,掌握实权。霍光继承了汉武帝晚年的既定政策,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宣帝时,中央集权甚至有了全面强化。但宣帝之后的西汉后期,皇权衰弱,外戚宦官干政延续不断,中央集权名存实亡,最后导致王莽代汉的结局υ 这一历史教训使刘秀认识到中央集权 “失权” 的危害,是他在东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动因。 自汉武帝开始的中朝尚书权力的增大,已经开始制度化约束包括iB相在内“强臣” 干政局面,刘秀果断将尚书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设立尚书台,使之成为秉承自己意志的中枢所在。史书记载表明,东汉的尚书台已经拥有了各方面的参与决策与行政权力。
2.P2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思路引领
引导学生了解商与西周所处不同社会生产力水平阶段,懂得内外服制、分封制国家结构的形成,是商周不同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
答案提示
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上层建筑是受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商朝内外服制和西周分封制的相同点,都是国
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不同点在于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一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
3.P5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思路引领
行政中枢是王朝行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加强的关键所在。从秦汉到明清,行政中枢制度处在不断调整变化之中。
答案提示
秦朝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一统 王朝的开端,建立了以墨相府为首的行政中枢,这一制度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目的,设立中朝,使之成为行政中枢所在,外朝zjs相府的权力大大削弱。中朝尚书的权力在此阶段发展起来。西汉晚期,三公制取代zjs相制,对行政中枢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东汉建立后,以尚书合作为行政中枢,三公的权力进一步降低。隋唐的行政中枢是三气省,三省长官并称宰相,三省中中书省又因草拟政令
而处于更加核心的地位。宋朝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但又设枢密院、三司分掌军政与财政,分割宰相权力。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政务的中枢制度。明朝初年废除宰相制,以内阁作为行政中枢。清朝雍正时确立了军机处作为中枢的制度。从总体上看,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秦汉、唐宋、明清三个重要演变阶段。其总体趋势是削弱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4.P6问题探究: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中国肯代自秦汉以后为什么要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由此诞生了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中央集权制与郡县制就是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其间有很多变化,但这两大阶级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因此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也就不会改变。郡县制作为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层级上历代有不同划分,但本质没有改变,是适应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政治制度。郡县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以及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都产生了很大作用。中国历史上有些王朝也曾推行过分土治民的分封制,如汉初郡国并行制,西晋分封并不断扩大宗室诸侯王的权力,都被实践证明是瓦解中央集权的力量,根本起不到藩卫中央的作用。所以郡县制是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除了秦朝关于郡县与分封的选择产生过激烈争论之外,历代政治家对郡县制都持肯定态度。柳宗元和顾炎武尽管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到郡县制的必然性,但他们朴素的直觉无疑也是正确的。
5. P7学习拓展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廷议、朝议、集议的基本形式,进一步认识中同古代中央集权下中央决策的方式。
答案提示
中国古代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后,中央决策体制中就形成了以廷议、朝议、集议的方式决定罔家重要事务的一种传统。如秦朝的皇帝制度问题、郡县与分封制取舍问题等都经过 f延议。参加廷议的人员也很广泛,不局限于中央高级官员,具有一定代表性。参加廷议的人员大都可以畅所欲育,由皇帝集思广益,最后裁定。历代皇帝的很多诏令发布之前也经过廷议。秦朝开始的廷议在后世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其趋势是向较为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廷议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一种 “民主”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延议制度虽对君主权力有一定制约,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廷议结果是否被采纳,仍然取决于君主意志,而不取决于延议的正确与杏,或是否为多数人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