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程标准】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
1.过程
(1)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洛阳白马寺
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刘宋有佛寺1913所,南齐有2015所,萧梁有2846所,即便是疆域局促的陈朝,也仍有佛寺1232所。
北朝的佛寺、僧尼远多于南朝,北魏末,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全国有1万余所。东魏北齐有寺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集 蒿里行》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认为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宣回扬的思想是:今生来到人间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要消除欲望,就要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才能脱离苦海,达到涅盘(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将来死了,灵魂出窍,漂荡到西天佛国,成佛,或者成阿罗汉,享受极乐世界。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
1.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
2.佛教弥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不足
3.佛教教义为人们提供精神安慰
4.统治者借助佛教维护统治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3)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4)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
人生命运
儒学
孔孟正宗
(核心)
道教
贯通宇
宙自然
宋明理学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
1.过程
(1)两汉之际
(2)魏晋南北朝
(3)隋唐时期
(4)宋明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日趋兴盛
佛教完成本土化
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影响
(1)积极: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
刹那、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烦恼、解脱、一尘不染、皆大欢喜
《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佛 系 三 连
都行 可以 没关系
佛说:
“凡事有因果,万事有轮回。”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1.明末清初
【思考】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背景及影响
背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传教士的推动;
皇帝的支持。
影响:
丰富了中国传统科技;
开阔了国人的眼界;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
层次 阶级及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主张 主要实践活动
技术
制度
思想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编译书籍
林则徐、魏源
地主阶级洋务派
曾国藩、李鸿章等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黄兴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激进派
陈独秀、李大钊等
无产阶级
陈独秀、李大钊
毛泽东等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西学东渐 2.近代以来
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思考:观察下表,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晚清民初的有何差异?
明末清初 19世纪中叶 新文化运动
途径 范围 传教士:(明)利玛窦 (清)汤若望、南怀仁 开明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 新式学堂 留学教育 翻译馆 新知识分子宣传
内容 天文、地理、数学、医学 语言翻译、工程技术、科学理论、社会改革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
范围:
内容:
影响:
局限于士大夫阶层,社会影响小
传播途径广泛,社会影响大
局限于器物(科技)
内容广泛(器物、制度、文化)
东西方双向交流,未引起实质性变革
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韩国·景福宫
日本·
五重塔
中国·太和殿
·金 堂
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政治制度大多来自唐朝。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东亚
文化圈
中国文化在哪些方面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思考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类别 时间 影响
汉字
儒学
佛教
社会制度
社会生活
(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对外辐射和传播
(一)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类别 时间 影响
汉字
儒学
佛教
社会制度
社会生活
前4-3世纪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
3-5世纪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4世纪以后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大化改新。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移植于中国。
7世纪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7世纪
14世纪
15世纪
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
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谚文,韩国称其为韩字( ),北朝鲜称其为朝鲜字( )。15世纪朝鲜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创造朝鲜拼音文。以前在朝鲜民族是一直借用汉字来作为纪录他们语言的文字。
约公元九世纪,日本人以中国汉字为基础创造了假名,日语的表音文字。“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汉字为“真名”。
喃字,又称字喃,是古越南民间的一种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成均馆,朝鲜高丽和李朝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自李朝开国至其末期被正式用于称国家最高教育机构。设专门讲授儒学的明伦堂和供奉孔子的文庙。
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频经炎热”,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他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唐鉴真和尚东渡日本路线图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中国唐朝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646年元月,新政权以诏书形式,颁布了《改新之诏》,并全力向全国贯彻。政治上模仿唐制设立典章制度,日本的《大宝律令》《养老律令》都是以隋唐制度为典范的,政府部门的设置也是一律仿照唐朝。
日本大化改新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效仿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中外历史纲要(下)》
唐 代 仕 女 图
日 本 和 服 图
1871年前有琉球国,琉球国疆域北起奄美大岛,东到喜界岛,南止波照间岛,西界与那国岛。历史上,琉球群岛曾长期属于中国的 势力范围。距中国沿海的上海、宁波、温州约700多公里。
在长达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琉球文化虽几经变迁,但其在民俗、建筑、语言等诸多层面,依然完好地保留着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南部文化的诸多元素。这些留存的文化元素,无一不是中琉文化交流的最好的历史见证。
——张俊红《明清时期中国南部文化对琉球文化的影响》
(二)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的传播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
如何理解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8世纪以后,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到欧洲
14至15世纪
印刷术传至欧洲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促进了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史料阅读p12
2.中国文化传入欧洲
(1)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1.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文明的多元发展;
2.辐射其他国家,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
3.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迁移运用
1.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C
迁移运用
2.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B
迁移运用
3.《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A
迁移运用
4.“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B
迁移运用
5.18世纪,欧洲出现学习中国的热潮,法国著名油画家布歇绘制了一系列中国风作品:《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和《中国集市》等油画。这些油画画面上出现了大量写实的中国元素,比如儿童发型、鸟笼、中国红伞等。这反映出( )
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
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
C.中学西传成为主流
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
B
小结
中华
文化
吸
收
古印度佛教
西方
文化
明末清初: “西学东渐”
近代:西学进一步传入
(器物→制度→思想)
传
播
对亚洲:汉字、儒学
佛教、制度
对欧洲:四大发明
中学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