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人们以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后来拉瓦锡利用汞和空气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了红色粉末,同时空气的体积大约减少了五分之一。如果空气是一种单一的成分,那么剩余的气体应该和原来是一样的。可是拉瓦锡发现,剩余的这部分气体既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所以他肯定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成分。他又把生成的红色粉末加热,得到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正好与原来减少的体积相等。他把得到的氧气与剩下的气体混合,所得到的气体又和空气性质一样了。拉瓦锡就这样发现了氧气。如果混合后氧气的化学性质变了,那拉瓦锡也就不可能发现氧气了。
另一方面,拉瓦锡发现氧气的同时,还成功的把氧气从空气中分离了出来。
课件14张PPT。42大门照片授课人:田运娜如何区分空气和氧气?检验氧气的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中,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氧气的化学性质 认真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红热 实验一:木炭 认真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实验二:硫粉 实验三:铁丝 认真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淡蓝色
火焰空气中氧气中剧烈燃烧 发出白光红热蓝紫色
火焰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 为什么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反应现象不同?发红 变黑淡蓝色
火焰空气中氧气中剧烈燃烧 发出白光红热蓝紫色
火焰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 空气中的氧气保持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拓展提升 一些物质的发现
物质的分离、提纯、检验、鉴别
……
“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着各自的性质”拉瓦锡发现氧气1.列举:空气的哪些用途与氧气的化学性质有关。
2.少量碳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后,请你设计方案,从所得的混合气体中获得剩余的氧气。课外拓展谢谢大家!?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 田运娜
一、学习目标
1、通过两瓶无色气体的鉴别活动,所有学生都知道能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2、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的活动,知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说出氧气与碳、硫、铁等物质发生反应;能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初步具备观察实验的正确方法;
3、通过独立描述、全班交流的活动,能较为准确的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提高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分析碳、硫、铁在空气中与氧气中发生的是同一反应,能重新认识“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着各自的性质”这一原理,体会这一原理在物质分离、鉴别中的重要意义,体会到这一原理在发现氧气过程中的重要贡献。
二、教材分析
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的开始。本节通过大量的实验事实让学生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学会一个认识事物的模式,在以后学习探索别的物质时,会习惯性地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使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
[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化学,实验操作不熟练,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但他们一直被化学课上有趣的实验吸引着,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①氧气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的掌握。
②通过对比不同现象,分析现象背后的原理,并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第二单元第二课题——氧气,在第一单元介绍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后,教材中提到一句话“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着各自的性质”,多数学生能知道这一原理的意思,但是不能体会这一原理的作用以及在化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贡献,因此,氧气性质的学习是纯净物质性质学习的起始课,在氧气性质的教学中通过改进实验强化空气中氧气的性质与纯氧气的化学性质一样,从而更深层的理解这一原理。
四、实验装置的改进
碳燃烧实验 铁丝燃烧实验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1、创设实验情境:两瓶无色气体(空气与氧气)的区别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区别空气和氧气。
思考区别两瓶气体的方法。
根据教师提供的仪器药品进行实验区别空气与氧气。
归纳氧气的检验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及学生演示实验的活动,快速的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学生能感知到物质在空气中和氧气中分别与氧气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引入课题氧气的化学性质,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氧气的检验学生能初步意识到物质的鉴别利用了物质的性质,并且现象要明显。
2.指导观察,通过课堂实验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观察讨论,完成氧气和碳、硫、铁三种物质的反应。
实验一:教师演示改进后的木炭分别在空气中与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并且对生成物进行检验。
归纳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实验二:教师演示硫在空气中与氧气中反应的实验。
实验三:教师演示改进后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铁丝在纯氧气中燃烧。
提出问题:铁丝能在空气中燃烧吗?
教师演示改进后的铁丝在空气中反应的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反应现象不同?
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组内汇总,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用准确的语言描述
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
独立观察实验并且记录,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交流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再次应用观察的方法对此实验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记录现象,全班交流现象和文字表达式。
学生思考
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
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结论。
全班交流
归纳总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碳、硫、铁等发生反应,现象的不同也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氧气的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含量有关。
本节是研究纯净物性质的起始课,非常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事实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通过碳燃烧的实验,学生初步感知到同种物质能与纯净物氧气发生反应,也能与混合物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但是反应的现象会有所不同。
学生体会到实验是学习物质化学性质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规律,描述现象要全面、具体。
让学生闻生成物的气味,更加全面的认识氧气与硫的反应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和深入。
又一次感知到同种物质能与纯净物氧气发生反应,也能与混合物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但是反应的现象会有所不同。
通过直观的实验,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通过实验获得的。
使学生熟悉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养成从实验到分析再到结论的习惯。?
3.拓展提升
教师归纳:混合物中的各成分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讲述“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着各自的性质”这一原理的意义,
讲述在拉瓦锡发现氧气的过程中这一原理的重要作用。
学生重新认识这一原理
学生从化学史料中再次感受这一原理的重大意义,体会到原理经过了大量实验事实的证明。
利用前面学习过的拉瓦锡发现氧气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着各自的性质”这个原理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4. 作业
1.列举:空气的哪些用途与氧气的化学性质有关。
2.少量碳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后,请你设计方案,从所得的混合气体中获得剩余的氧气。
学生利用这一原理能解决化学问题
六、板书设计
氧气的化学性质
课件26张PPT。欢迎各位来到42中!氧气的化学性质石家庄市第42中学 田运娜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33页实验2-2 ~ 第35第一段 教学目标的确立 “这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同时也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1、通过鉴别氧气和空气的实验,知道能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物质鉴别需要选择现象明显的方法。教学目标: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木炭、硫粉和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演示实验的观察,学习从开始加热到燃烧过程中和最后燃烧结束的全过程对实验现象有序、全面、细致的观察,进一步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通过独立描述与同学交流和老师的指导,能够规范的描述木炭、硫粉和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知道木炭、硫粉和铁丝对应的化学物质分别是碳、硫和铁,并能写出以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了解它们的符号表达式。 教学目标:3、结合观察铁丝在空气中加热的演示实验和在空气中点燃木炭和硫粉的实验,通过思考和教师的分析讲解,接受三种物质在空气中的反应实际是与其中的氧气反应的事实;
通过问题“三种物质在空气中与在纯氧中反应现象为什么不同”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体会氧气(反应物)的含量(浓度)影响反应的剧烈程度。教学目标:4、通过教师对拉瓦锡发现氧气的化学史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着各自的性质”这一原理,体会这一原理在物质发现、分离和鉴别中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环节一教学过程环节一教学目标:
通过鉴别氧气和空气的实验,知道能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物质鉴别需要选择现象明显的方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环节二木炭在空气中与氧气中的反应观察
实验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木炭、硫粉和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演示实验的观察,学习从开始加热到燃烧过程中和最后燃烧结束的全过程对实验现象有序、全面、细致的观察,进一步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通过独立描述与同学交流和老师的指导,能够规范的描述木炭、硫粉和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知道木炭、硫粉和铁丝对应的化学物质分别是碳、硫和铁,并能写出以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了解它们的符号表达式。教学过程环节一环节二木炭在空气中与氧气中的反应硫在空气中与氧气中的反应铁丝在氧气中反应教学过程环节一环节二木炭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反应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反应铁丝在氧气中反应铁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但能发生反应提出问题:
铁丝能在空
气中燃烧吗?
教学目标:
结合观察铁丝在空气中加热的演示实验和在空气中点燃木炭和硫粉的实验,通过思考和教师的分析讲解,接受三种物质在空气中的反应实际是与其中的氧气反应的事实;
教学过程环节一环节二提出问题:
为什么这三种物质在空气
中和在氧气中反应现象不同?教学过程环节一环节二氧气含量对反应剧烈程的度影响木炭、硫、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反应教学目标:
通过对“三种物质在空气中与在纯氧中反应现象为什么不同”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体会氧气(反应物)的含量(浓度)影响反应的剧烈程度。
教学过程环节一环节二氧气含量对反应剧烈程的度影响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 木炭、硫、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反应教学过程环节一环节二进一步理解“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着各自的性质”环节三空气中的氧气保持着氧气的性质 混合物“个别”到“一般”拉瓦锡发现氧气教学目标:
通过教师对拉瓦锡发现氧气的化学史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着各自的性质”这一原理,体会这一原理在物质发现、分离和鉴别中的重要意义。
1.列举:空气的哪些用途与氧气的化学性质有关。 2.少量碳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后,请你设计方案,从所得的混合气体中获得剩余的氧气。 作业氧气的化学性质 进一步理解 “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实验改进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改进教学反思 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 主线:空气中氧气化学性质不变 教学反思化学史 谢谢大家!邮箱:tyn819@163.com《氧气的化学性质》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石家庄市42中的田运娜,首先感谢教科所李焱主任给我提供这次机会与大家交流,同时也代表42中化学组全体老师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学校,希望大家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的上午。9月份我有幸参加了2014年石家庄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我是第一个讲课的老师,课题是《氧气的化学性质》,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首先向大家介绍我确立的教学目标:
在我看来,评优课就像是一个“命题作文”,要求讲的教材内容就是作文的题目,我抽到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3页实验2-2开始 ~ 第35页第一段文字结束,作文讲究紧扣题目,上课当然也要紧扣目标,所以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基于这部分教材。很显然,这部分教材内容的核心就在最后的这几句话(展示)“这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同时也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这也是我这节课教学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展示)1、通过鉴别氧气和空气的实验,知道能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物质鉴别需要选择现象明显的方法;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木炭、硫粉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的观察,学习从开始加热到燃烧过程中和最后燃烧结束的全过程对实验现象有序、全面、细致的观察,进一步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通过独立描述与同学交流和老师的指导,能够规范的描述木炭、硫粉和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知道木炭、硫粉和铁丝对应的化学物质分别是碳、硫和铁,并能写出以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了解它们的符号表达式;
3、结合观察铁丝在空气中加热的演示实验和在空气中点燃木炭和硫粉的实验,通过思考和教师的分析讲解,接受三种物质在空气中的反应实际是与其中的氧气反应的事实;通过问题“三种物质在空气中与在纯氧中反应现象为什么不同”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体会氧气(反应物)的含量(浓度)影响反应的剧烈程度。
(念出)我又对这部分内容前后的教材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这节课是“基于空气研究背景下氧气性质的学习”,所以,教学目标也一定包含对前面空气内容的巩固和延伸,于是就有了这条教学目标:
4、通过教师对拉瓦锡发现氧气的化学史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着各自的性质”这一原理,体会这一原理在物质发现、分离和鉴别中的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就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本节课制定的这些教学目标也都是基于对《课标》的分析,目标中各行为动词的使用也基于对学情的考虑,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重点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分为3个环节。
环节一:区分空气和氧气,知道氧气的检验方法。
首先,展示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提供酒精灯、火柴、木条、石灰水等用品和试剂,提出问题“如何区分空气和氧气”,学生很快回答,有的说用燃着的木条,有的说用带火星的木条,于是我让学生上前进行实验,结果发现这两种方法都能区分,通过比较,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比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现象差异更明显。从而知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通过实验,学生能感受到物质在空气中和氧气中反应现象的不同,还能初步意识到物质的鉴别利用了物质的性质,并且现象要明显。
环节二: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一环节囊括了本节内容的重、难点。主要由我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实验之前,我提醒大家观察实验的方法,意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首先我演示木炭在空气中与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还到前面触摸装置外壁感受热量的变化。实验结束后,全班交流实验现象,并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物。通过实验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由此引导学生在描述现象时应该描述成“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让学生学会用规范准确的语言描述现象。最后用文字表达式表示这个反应,同时书写了符号表达式,为以后书写化学方程式做好铺垫。
通过木炭实验,学生已经知道对实验现象有序、全面、细致的观察,并用规范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在此基础上,我演示了硫在空气中与氧气中反应的实验。这个反应的生成物有刺激性气味,于是我让学生上前闻气味,这样学生进一步理解观察实验不只是用眼睛看,用手触摸,还要用鼻子闻。然后告诉学生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硫,是一种空气污染物。这既让学生对二氧化硫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也明白了集气瓶中提前放一些水就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
按照上述实验思路,我演示了铁丝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
通过上述实验发现,铁丝在氧气中能燃烧,而木炭和硫粉在空气中和氧气中都能燃烧。于是我提出问题“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学生开始猜测,有的认为能,有的认为不能,于是用实验进行验证:在空气中加热铁丝,实验证明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表面变黑,已经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结合木炭和硫粉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学生接受了这三种物质在空气中的反应实际是与其中的氧气反应的事实。
紧接着,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我提出问题“这三种物质为什么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反应现象不同”,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最终得出结论: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体会到氧气的含量会影响反应的剧烈程度。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学生认识到:这三种物质在空气中的反应实际上是与氧气的反应。我告知学生,通过大量精确的实验事实证明,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并没有反应。由此,氧气比空气中的其它成分活泼,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能和大多数物质发生反应,从而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
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分组,都是教师演示实验,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学生初学化学,实验操作不熟练,但他们一直被有趣的实验吸引着,有着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所以本节课意在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准确全面的描述能力。
环节三:拓展提升,进一步理解“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在学生已经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分析:空气中的氧气和其它气体混合后,仍然保持着氧气的性质,如果把空气中的氧气分离出来,它会和实验制取的氧气性质相同。所以得出结论:空气中氧气保持着氧气的性质。
由此类推,“空气中各成分保持着各自的性质,”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空气如此,其他混合物也是如此,由此得出 “混合物中的各成分保持着各自的性质”这个重要原理。从空气中的氧气到空气中的其它气体,再从空气到混合物,都体现了我们认识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规律。
这个原理学生们在《课题一空气》中就已经学习过,但认识并不深刻。通过刚才的分析,学生们会重新认识这一原理,然后结合化学史料“拉瓦锡发现氧气” 并用通俗易懂的模型展示,感受这一原理的重大意义,我在课堂上是这样讲的:(拿模型现场讲一遍。)
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的成分。拉瓦锡用汞在空气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了红色粉末,同时空气的体积大约减少了五分之一。拉瓦锡发现,剩余的这部分气体既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所以他肯定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成分。他又把生成的红色粉末加热,得到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正好与原来减少的体积相等。他把得到的氧气与剩下的气体混合,所得到的气体又和空气性质一样了。就这样拉瓦锡发现了氧气。同时,他还成功的把氧气从空气中分离了出来。
通过对拉瓦锡发现氧气的化学史的分析,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着各自的性质”这一原理,体会这一原理在物质发现、分离和鉴别中的重要意义。
我的教学过程到此结束了,接下来我给学生留了这样的作业:
第一项作业“列举:空气的哪些用途与氧气的化学性质有关”,强化学生对氧气化学性质的认识,同时进一步感受“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化学思想。
第二项作业“少量碳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后,请你设计方案,如何从所得的混合气体中获得剩余的氧气”,加深学生对“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着各自的性质”这一原理的理解,并加以实践应用。
本节课对实验做了一些改进:
一个是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展示改进图)我将点燃的木炭放在石棉网上,然后将一瓶氧气罩在木炭上。这样改进,不仅操作简便,还保证了氧气充分的与木炭反应,现象非常明显,反应持续时间也较长。
另一个是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和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展示改进图)我在实验时,把铁丝连接到电路中,改用电加热的方法,这样就不会由于火柴燃烧消耗氧气、影响实验现象了,同时也排除瓶中出现的黑色固体不是火柴梗燃烧的产物。另外,铁丝在酒精灯上加热表面变黑,解释不清是被酒精灯熏黑的,还是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了,利用电加热的方法,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充分挖掘教材,学完空气后,发现学生对 “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这一原理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而 “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正是这一原理的具体化,于是尝试着用“空气中氧气化学性质不变”这一理念做为本节课的主线。
本节课还充分挖掘了化学史的教学意义:用模型方式解释“拉瓦锡发现氧气”中这一原理的指导作用,学生初步意识到化学发展过程中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反思本节课仍存在着不足,由于经验不够,没有迅速的把所有学生拉到课堂中,以至于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敢大胆表达,导致课堂前松后紧,在最后没有把拉瓦锡发现氧气的过程清晰的展现出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