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河北石家庄市初中化学优质课比赛课件---第二单元氧气性质曹付玲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10月河北石家庄市初中化学优质课比赛课件---第二单元氧气性质曹付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12-29 22:14:06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氧气的化学性质石家庄二中南校区 曹付玲汇报内容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
(2)认识氧气能与碳、硫、铁发生化学反应,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教学目标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铁丝、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化学实验中对比的方法,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4.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5.教学难点:(1)理解氧气的助燃性。(2)准确完整地描述实验现象。教学方法——四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学生“答疑”;
教师“演示”,学生“观看”;
教师“提示”,学生“动手”。 引导启发,讲授新知,实验演示交流表述,实验探究,思考总结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情景女孩儿的困惑-学生的问题1、木炭不好着?2、铁能燃烧么?3、硫磺皂——火中——难闻 气味环节二:解答困惑(1 木炭)
环节二:解答困惑(2 铁丝)
对比:在空气和氧气中分别尝试去引燃铁丝,观察现象。学生回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小组讨论问题:集气瓶中水或细沙的作用?环节二:解答困惑(3 硫)
硫燃烧实验改进装置图环节三:总结提炼
结合刚才看到的对比实验,回答为什么相同的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会有所不同?启发学生思考该问题,最终得出“氧气含量”是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一个原因,就此体会了氧气相对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来说,化学性质较活泼。 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
1.情景的选择比较贴近生活,情景中问题的提出也比较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2.本节课实验占主体地位,课前大量的实验准备,能让学生做的尽量交给他们,教师演示尽量清晰明了。 本节课的不足:
1.情景中的硫磺皂略显突兀。
2.硫燃烧实验装置中,空气中硫的燃烧现象极不明显,需要后期进一步改进。
3.课堂上一些问题的设置不太明朗,引导性不够。 Tea polyphenols and Caffeine 恳请批评指正人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2
《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石家庄二中 曹付玲
1 指导思想
九年级课程要求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能够通过关注一些生活和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来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学习化学并形成对化学的初步认识和基本知识。
本课题旨在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实验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教学背景分析
2.1 教材分析
本课题位于上册第二单元,是初中化学首次系统介绍一种纯净物的开始。序言中化学的定义中曾提及: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其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物质——氧气,学生也是很熟悉的,在此揭开对物质研究的篇章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学习熟悉物质的新知识恰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以致用,解释生活中常见问题也扩大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成就感。也对后面一系列物质:水、碳家族、金属等的研究打下基础。
2.2 学生分析
对于氧气,学生并不陌生,课题一中已得知空气中大概21%为氧气,结合生活经验,学生知道氧气具有助燃和供给呼吸的性质,也知道氧气在医疗、燃料燃烧方面的用途。但对于对比物质在空气与纯氧中燃烧现象是否有差异并不是非常了解,还需要对产生差别的原因进行分析,认识到氧气含量对燃烧现象是有影响的,故而本课重在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结合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能归纳出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物质越容易燃烧或燃烧越剧烈。本课题的教学设计还安排学生小组进行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铁丝、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掌握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让学生体验从化学中得到的知识,运用化学知识去认识事物。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实验设计。
教学难点:(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5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某同学在假期烧烤的情景视频,导出本节课的线索
观看
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
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引入,引导学生做带火星木条伸入氧气中的实验
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初步得出结论
木条复燃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对比得出氧气含量不同影响物质的燃烧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 木炭燃烧
2. 铁丝燃烧
用于烧烤的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放热,在纯氧中会如何呢?
小组实验,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现象,结合空气中的现象进行对比
从已知已见的探求未知的体验对比实验的思想
能否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木炭燃烧的产物?
小组自选实验用品,对木炭燃烧产物进行检验
温故而知新,通过猜测产物为二氧化碳,既复习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的知识,又得出了结论
揭示烧烤钎是铁制品,提出疑问:难道铁受热就不能燃烧么?
学生对此疑问进行实验设计
引出铁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
根据学生给出的设计思路,分别演示铁在空气中受热的红热状态;螺旋状的铁丝伸入氧气中
认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小组成员交流,发表意见
培养学生用规范的化学语言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体现小组互助,互纠,升华知识水平。
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对该实验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
小组讨论,交流
对铁丝的螺旋状,引燃物的选择,伸入瓶中的时机等问题的探讨,使得学生分析问题更加全面,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以升华。
3. 硫的燃烧
结合情景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硫燃烧的探究兴趣,演示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对比观察并记录现象
煤中的硫元素燃烧导致二氧化硫的产生,引发酸雨,让学生从此实验中了解该知识,并进一步进行燃烧条件的对比。
三、联系运用
在生活中众多的燃烧中,有利有弊,合理使用,注意安全
倾听,思考:大气保护等问题
教会学生在实际应用是需考虑全面
四、总结
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
脱口而出:助燃、比较活泼
总结知识,情感提升。
板书设计
主板书 副板书
物质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第二单元 课题2 《氧气的化学性质》学案
石家庄二中南校区 曹付玲
同学们:
获得知识的过程就像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化学变化一样,温习旧知,获得新知,发生的化学变化越多,你的水平就越高,离目标就会越来越近。但是,这种变化不是随时就能发生的,需要你给创造条件,需要你的投入付出,所以,让我们大家备好自信积极的心态,去挑战我们即将发生的化学变化吧!本节的主角——氧气即将登场。
你推测氧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有:
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
变化1——星星之火,可以燃烧
带火星的小木条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变化2——烧烤引发的思考
木炭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变化3——安全的烧烤钎
铁丝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变化4——跌入火中的硫磺皂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本节小结:通过本节课你亲自动手操作和老师演示的几个有关氧气的实验,你获得的知识是

课件13张PPT。石家庄二中曹付玲 女孩的困惑一:如何快
速地点燃木炭?嘉宾(木炭)星光闪耀借助镊子将烧至红热的木炭插入集气瓶中,请勿将木炭掉落温馨提示:请完成后迅速塞上胶塞(待用)女孩的困惑二:铁丝能燃烧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
要放少量水或细沙?跌入火中的硫磺皂好难闻啊脂肪酸钠、硫、色素、香精、抗氧螯合剂、甘油等女孩的困惑三:难闻的气味硫燃烧实验改进装置图“魅力十足”的氧气在燃烧的世界里,氧气至关重要。随着氧气含量的增加,物质燃烧也会愈加剧烈。检验氧气课后活动:通过学习及查阅资料,请同学们就氧气的相关知识写一片小短文。谢谢大家【氧气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二中南校区的曹付玲,此次授课内容为教材第二单元课题二中“氧气的化学性质”。结合课堂教学与我课后的思考,在此跟大家交流汇报。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
(2)认识氧气能与碳、硫、铁发生化学反应,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铁丝、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化学中对比的方法,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4.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5.教学难点:(1)理解氧气的助燃性。(2)准确完整地描述实验现象。
下面我具体来谈一下我对目标的理解。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绪言中提到: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本节中的氧气,就是学生第一次详细认识其性质、变化规律、用途及制法的具体物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关注反应中的现象与变化前后的物质,同时又会升华实验得出结论,为今后学习其他物质敲开了一扇门。
(2)认识氧气能与碳、硫、铁发生化学反应,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学习氧气,学生依据生活经验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教材中安排了几种燃烧现象比较明显,包含金属和非金属类型的物质——碳、硫、铁。旨在通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结合分析,认识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因此,教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何看,如何说,如何记就成为本节课需掌握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铁丝、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初三学生初学化学,学习的驱动力还是主要在“兴趣”上,学生们渴望能最近距离地看化学实验,喜欢追寻化学在生活中的身影,喜欢尽情交流与发言,本节课堂上,有广阔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发挥。对本节课实验现象的观察,不是为了单纯的记录,而是要培养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引导学生在看到现象后立刻引发“为什么?是什么?”的思考。
(2)学习化学实验中对比的方法,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从第一单元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开始,对比探究的实验方法已经出现,本节课中,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受热燃烧的对比更充分证明了氧气的助燃性,对今后其他物质的研究也打下了基础。从具体的物质燃烧结论来归纳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想。
二、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本节授课内容的特点,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标理念,我运用了“四互动”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学生“答疑”;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提示”,学生“动手”。教师引导启发,讲授新知,实验演示;学生交流表述,实验探究,思考总结。再辅以多媒体视频等手段,让学生在静也思考,动也思考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三个环节:①情景导入②解答困惑③总结提炼。具体来说明一下。
环节一:情景导入。本节课的几位主角---氧气,木炭,硫、铁,小木条。教材中设计这几种物质,考虑到它们可以代表金属与非金属两大类别,但这是初三的学生所不了解的。我就冥思苦想如何能找到生活中很熟悉的情景能将几种物质串联起来,于是我想到了烧烤,用于做燃料的木炭,串羊肉的铁钎子,偶然发生的意外硫磺皂,再配以大家喜欢看的“爸爸去哪儿的”背景素材,在课的开始就设下了几个疑团,让学生通过观看短片,自己把这几个疑问提出来,我及时把它们记录在副板书的位置上。这样做既在课的开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将本节课的情景主线“解决女孩在烧烤中遇到的困惑”这条主线牵了出来。
环节二:解决困惑,氧气的化学性质显现。如果说碳、硫、铁三种物质是串联在一起的小灯泡的话,那氧气就是连接其中的导线。首先,解答第一个困惑:木炭不好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说出可以快速点燃木炭的方法,他们的答案有:用扇子扇、多鼓入氧气,还有诸如加固态酒精、汽油等答案。在肯定学生的想法之后,我顺势总结:给木炭更多的氧气,就能使其快速燃烧。再温馨提示了实验的注意事项之后,小组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老师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组内合作交流,对看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实验结束后,请一组同学汇报现象。表观现象描述完毕,我指出木炭燃烧是其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变化,那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如何检验?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每一组学生经过商量琢磨,开始用手中现有的试剂进行实验,最后请一位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变浑浊的石灰水。在此环节中,每位同学都感觉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落实了目标中“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铁丝与硫燃烧的实验略显复杂,故均为教师演示实验。
在解答困惑二:铁能燃烧么?这个问题时,我采用了对比的实验方法,在空气中试图去引燃螺旋状的铁丝,学生看的很清楚,铁丝并未燃烧,那我立刻导出疑问:铁丝在空气中看来不能燃烧,那可以试试将铁丝放入。。。学生立刻迁移想到:氧气中。紧接着完成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火星四射的剧烈现象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请学生描述现象,走近学生,让他们观察变短的铁丝末端悬挂的黑色小球,将生成物四氧化三铁引出并做简单介绍:四氧化三铁受高温融化,易掉落于瓶底。为学生讨论下一个问题打开思路。集气瓶底部水或细沙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其实在铁丝燃烧的试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不止这一个,之所以我设置该问题的原因是:一,水或细沙与生成物四氧化三铁有关,强调产物;二,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进行化学实验要严谨,需要考虑周全,保护好仪器,节约药品,获得最好的实验效果,
解答困惑三:跌入火中的硫磺皂。硫燃烧的实验装置我略作改进,用加热的玻璃棒引燃硫粉,并用小气球将装置密闭。老师演示后请学生对比说出现象,虽然这个实验中学生并未闻到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但我感觉这种设计渗透了环保意识,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真谛。实验中我请坐在后面的一位同学和老师共同完成实验,体现师生互助与公平平等。
在解答三个困惑的过程中,一直在展示实验,传达给学生“实验是进行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物质性质研究的重要方法”,落实了目标中的(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通过边看边记,学生应该对现象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三组实验进行完毕,引导学生思考:氧气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什么?立刻有学生回答:带火星的小木条。因为时间关系,教师演示该操作,将氧气的检验方法呈现出来。
环节三:总结提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亲近感又多了一些,更直观地认识到了氧气的助燃性,但有一个提升的问题还没有落实:结合刚才看到的对比实验,回答为什么相同的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会有所不同?启发学生思考该问题,最终得出“氧气含量”是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一个原因,就此体会了氧气相对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来说,化学性质较活泼。落实了目标(2)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从抽象的氧气的助燃性到具体的实验现象,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有了初步的会迁移,会归纳的化学思维。
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1.情景的选择比较贴近生活,情景中问题的提出也比较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2.本节课实验占主体地位,课前大量的实验准备,能让学生做的尽量交给他们,教师演示尽量清晰明了。
本节课的不足:1.情景中的硫磺皂略显突兀。2.硫燃烧实验装置中,空气中硫的燃烧现象极不明显,需要后期进一步改进。3.课堂上一些问题的设置不太明朗,引导性不够。比如请同学们想办法来检验木炭燃烧的产物,某些学生有些茫然,不知道该如何操作。
经过钻研教材及目标,精心备课,请教其他老师听寻意见和建议,再到以最佳的状态上好每一节课,课下反思得失,我感觉自己收获颇丰,今后对教学的思考会更加深刻。“讲台亮于舞台”,作为教师,把最精华,最精彩的课堂交给学生是我们一直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