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30 10:0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1.3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商人”出现
货币为贝壳
表现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特点
商业由官府控制
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
1、商周
2、春秋战国:
(一)、商业的发展
夏商时期的贝币
端木子贡 范蠡 白圭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
春秋战国时的玉鹿
吕不韦者,阳翟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
曲折发展(魏晋南北朝);
商业繁荣(唐宋元);
发展新阶段(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发展(秦汉 );
对外贸易逐渐发展
汉代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张籍《凉州词》 (唐)











608年
605年
605年
610年
涿郡
长安
洛阳
余杭
江都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隋 唐
隋唐运河沿岸经济的交流
南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1853年在南非卓湾捞出一批瓷器,其中就有元代德化的白釉瓷。这些瓷器现存放在大英博物馆。近年来,埃及、肯尼亚也出土了许多从中国福建输入的德化窑白瓷。
朝代 历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特点
繁荣 西汉 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 )
唐朝 ( )成重要港口,政府设( )专管对外贸易
两宋
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非洲进行贸易;
( )成南宋重要税源。
元朝 ( )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走向衰落 明清 实行( ),对外贸易衰弱;清只特许( )十三行对外贸易。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
广州
市舶使
对外贸易
泉州
海禁和闭关锁国
广州
①官
府控

②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
1、货币形态:从多样到统一
(二)、货币的发展
贝型——多样化——统一的圆形方孔——圆形
2、货币材质:从金属到纸币
3、货币从单一到并行
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同时以钱为辅,形成了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半两钱
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川蜀地区商业交易极为繁盛,但
政府强制推行笨重的铁钱,“小钱
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
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
即难以携持。”
贝类货币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铜币
秦半两
(秦朝)
五铢钱
(汉)
开元通宝
(唐朝铸)
纸币“交子”
(宋)
白银
(明朝开始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五铢钱
古代商业的发展
北方会馆的典型
代表——辽宁海城的
山西会馆。
河南南阳的山陕会馆
(三)会馆和商帮
商帮 起家 发展 兴盛
徽商
晋商
盐业
盐业
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
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等
“遍地徽商”:经营大宗商品和长途贩运;插手生产领域;经营典当
经营票号,走出国门
博大高深的徽文化是"滋养"百年徽商的沃土。
徽商主要经商路线图
  日升昌,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结束了我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极大地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
“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
①秦代:明码标价。
②汉代:专门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③六朝:乡村“草市”形成,设“草 市尉”管理。
④唐代:“草市”演进为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晚唐大城市出现“夜市”。
二、市的变迁
拓展:古代“草市”的特征及历史意义。
1、特征:远离城镇;分布在交通便利地区;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政府商业机构管理。
2、意义:草市是官办贸易的有益补充;逐渐演进为市镇;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北朝 《木兰辞》
1)从上述诗句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南北朝时期,市已经普遍存在,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2)木兰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把东西配齐?反映什么历史现象?
各种商品都有固定的场所。
说明当时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西市
东市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 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卷20
唐朝对市的设置有什么限制?
北宋东京城
北宋时期市与唐朝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
坊和市界限被打破
突破了市在时间上的限制
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1、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2、政府不再直接监管
1、商业活动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2、官府设官员进行严格管理
宋朝以前“市”的特点(唐)
宋朝以后“市”的特点(宋)
著名都会 兴盛原因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政治中心;
军事重镇;交通枢纽;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扬州
成都
丝绸之路的开通;
大运河的开通;经济重心南移.
战国:出现叫作“市井”的商业区
汉代:都市因商业区的集中,而出现繁荣景象
王莽时期: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长安、“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唐代: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宋代:汴京(开封)
清代:苏州、“四大名镇”
1、古代的大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
政治中心
军事重镇
商业中心
2、繁荣的南方城市:扬州、成都……
1)为什么会在南方出现这些繁荣的大都会?
2)城市发展有何趋势?
探究: 城市的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经济职能逐渐增强;
3)为什么发展艰难?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小结:商业产生的根源何在?它与农业、手工业关系如何?
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都是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农业、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有力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无商不富”“无商不活”。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2)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策开放;
(3)中外、民族交往频繁;
(4)交通便利(大运河、丝绸之路……);
(5)商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
(6)纸币的出现;
(7)政府逐渐放开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探索:重农抑商政策及观念下,古代 商业为什么还能得到发展?
关于草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代时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    
 B.宋代已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南齐时有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   
 D.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反映的场景发生在
A.汉都长安  B.唐都洛阳 
C.宋都东京  D.元都大都
陆游《杂赋》诗“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宋代的草市( B )
A.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B.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政府对草市的行政管理加强
D.草市发展为乡村集市
(12年山东文综)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链接高考
中国早在古代就创造过世界航海壮举.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经历了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过程,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源是
A.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B.海上交通比陆上方便
C.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解析】根源主要是找经济原因。
《乔家大院》、《晋商》、《徽商》等电影、电视作品使明清的“商帮”走入人们的视野,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商业群体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政府大力支持 B.具有地域性
C.长途贩运活动为主 D.白银广泛流通为条件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