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思考: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古猿
直立人
( 420万年-100万年前)
人类发展的历史
(200万年-150万年前)
智人
能人
(200万年-20万年前)
(20万年-1万年前)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
文
中
明
华
学习重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难点: 社会形态的概念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工具
打制石器
西施旧石器遗址出土的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生活
采集食物
群居生活
观察下图,说一说我国早期人类分布有哪些基本特点?
旧石器时代具代表性古人类:
① 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
② 北京人
【距今约70-20万年】
中国早期人类遗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广泛。
分布特点: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石镰
新石器时代石刀
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石斧
(密山文管所)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
双耳彩陶罐
(大汶口文化)
涡纹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
①大量使用陶器。
骨耜:松土工具
(河姆渡文化)
石斧:收割的工具
◎仰韶文化中的粟遗存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②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③生活稳定,产生村落。
红山玉龙
蛋壳黑陶杯
良渚玉琮
人面鱼纹彩陶盆
涡纹彩陶罐
双耳彩陶罐
姜寨遗址
仙人洞陶罐
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说一说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哪些特征?
①分布广泛:星罗棋布
②多元一体:各具特色
③中原核心
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映了尚未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
母系社会,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良渚文化贵族墓葬
良渚文化平民墓葬
大量贵重的随葬品
没有发现随葬品
比较两则材料,谈一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社会贫富差距增大
私有制产生
阶级分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
▲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和女神庙
▲ 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
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公共权力
巨大的古城建设
生产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提高
阶级或阶层的出现是国家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的本质特征。
——王震中《文明与国家——东夷民族的文明起源》
中国原始社会发展三阶段
旧石器晚期
新石器晚期
国家早期形态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谈一谈早期的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生产力提高
部落出现权贵阶层
国家早期形态
剩余产品
私有财产
私有制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古史传说时期
①三皇:神话色彩浓重
②五帝:事迹较为具体
皇帝
炎帝
华夏始祖
③禅让制
④万邦时代: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
陶寺遗址:有宫殿、天文建筑、礼器、阶层分化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禅让制:传说尧、舜、禹时期由各部落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二)夏朝的建立——国家时代的到来
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历史地位: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政治制度: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夏王为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专职官员
史料遗存:
①文献:《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
②考古: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灭亡:
夏桀暴虐无道,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打败,夏朝灭亡
(二)夏朝的建立——国家时代的到来
①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说法?
②启继位后,国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第5页内容,解答“学思之窗”问题。
“益(禹万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从共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禅让制
世袭制
权力传承:
国家性质:
公天下
家天下
社会转型:
原始公有制
奴隶私有制
历史考证:夏朝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何还不能证实夏朝的存在?
河南偃师
二里头遗址
夏文化
地域上吻合
时间上吻合
文字的证明
遗憾:缺少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
王国先生
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
把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史书的记载相互验证。
有人说商代是中国文明的开始,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了白胡子……二里头文化如果不是中国文明的开始,也是接近于开始点了。
——考古家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三、商和西周
为什么说商代以后的历史是“信史”?
讨论思考:
甲骨文的出土及1928年殷墟的发掘为商朝的存在提供了确切的证明。甲骨文里出现的王的名字按序排列,与《史记 殷本纪》上叙述的几乎一模一样。
考古出土文物:甲骨文
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
利簋铭文及注解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人……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 牧誓》
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史料实证
★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二重证据法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
位于殷墟遗址内的一处甲骨窟穴
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甲骨文
中国考证发现第一久的文字
最早的具有完整体系的文字
《甲骨文合集》第14138号
为武丁时期殷人祈雨的完整记录
完整的甲骨卜辞,一般认为分为四个部分:
①前辞(叙辞)②命辞③占辞④验辞
验辞:记录占卜活动的应验结果,可以理解为是事件发生后补刻上去的。其作用是留作备存,这也体现出甲骨文具有档案文献性质。
前辞:讲什么时候占卜、谁占的。
命辞:记录贞问的内容。
占辞:指观察了烤灼之后龟甲上呈现出不同的裂纹后所下的判断。占辞都是由商王所言。
商人如何占卜?
商朝政治制度:
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内服区域
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区域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
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内外服制
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
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
——许倬云《西周史》
商朝为什么要推行内外服制?
思考探究:
商朝是中国的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
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商朝灭亡
炮烙之刑:即堆炭架烧铜柱,令人行走其上,以致落火被焚身亡。
牧野之战
商纣暴虐
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京 ,史称西周。
西周分封制
材料1:《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大禹之后于杞……封功臣,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2:周公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一旦崩散。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问题:①分封的对象有哪些?②分封制有什么影响
分封对象:王室、功臣、先代贵族等。
主体:同姓亲族:数量多,多分布在黄河流域的经济富庶地区和战略要地。
影响:逐级分封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分封制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容易形成割据。
嫡长子继承,诸子分封
西周宗法制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诸子分封
相互补充
家国同构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或一鼎
宗法制
分封制
礼乐制
礼乐制
商周经济——农业“井田制”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商和西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商周青铜器
四羊方尊
何尊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周公召公“共和执政”。前71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西周灭亡
知识小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从部落到国家
商和西周
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形态
古史传说:三皇五帝时代
文明时代的开始:夏朝的建立
商
西周
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