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教学设计
赵月华
石家庄市第十九中学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中的第三部分 ,课标中对本部分的要求是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包括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和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这些内容是初中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也是教学中的重点,这些计算必须建立在对化学式意义的理解透彻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以此为基础达到能看懂某些商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上标注的物质成分的含量,是本部分的难点,也是重点。
二、学情分析
刚升入初三接触化学,学生对从微观世界研究宏观物质从定性到定量,有一定难度。通过熟悉物质化肥的视频和宣传资料的情景引入,利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为契机,且学生已有一定数学逻辑推理和计算能力,为这节课攻克难点,掌握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2、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2、能看懂某些商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上标注的物质成分的含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微观与宏观的关系直观化。
2、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使学生可以自然生成将要所学的知识,并获得想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了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挥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看到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科学严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让学生理解一个分子中某原子的质量分数和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视频:推销“大丰收”牌尿素
观看
激发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从生活走进化学。
提出问题:老板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判断所推销的尿素中含氮量是否真的高达48.7%呢?我们一起来帮老板想想办法。
思考
讨论
回答
二、层层递进,知识落实。
引导学生认真研究宣传单,不通过实验检测,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寻找宣传单上的蛛丝马迹,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看一看:由尿素的化学式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
学生认真观察宣传单,讨论。
回忆、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阅读宣传单上信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处理加工信息。
重现回忆知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化学式宏观和微观意义,并培养学生用规范的化学语言回答问题。
从相对原子质量到相对分子质量,培养学生类比、分析的能力。
从微观一个分子中某原子质量分数到宏观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算一算:引导学生类比相对原子质量,得出分子质量的表示方法,并求出一个尿素分子中氮原子的质量分数
思考、讨论,回答。学生板演,师生共同纠错。
验一验: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判断该化肥宣传的真伪。
学生计算,回答。
提出质疑:1、分子中原子的质量分数为什么等于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2、如果含氮量不等于46.7%,该宣传有没有可能是真的?
讨论,思考。回答,释疑。
引导学生体会物质中元素质量分数的求法。
思考、领悟
练一练:以硝酸铵检验学生并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引出元素质量比的求法。比较化肥肥效高低。
计算、回答
三、联系实际,从化学走入生活。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去识读标签。
倾听,思考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板书设计: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三、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3、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课件31张PPT。三、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石家庄市第十九中学 赵月华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一、本节课的内容与地位我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一、本节课的内容与地位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情境的选择与设计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我的初始设计: 蛋白质中含有碳、氢、氧、氮、硫等元素。其中,氮元素平均值为16%左右。因此,丹麦化学家约翰·凯达尔很巧妙地想到,只要准确测量出氮的含量,便能推算出其蛋白质含量。凯氏定氮法1、教学情境的选择与设计 1、 三聚氰胺(C3H6N6)为什么能钻“凯氏定氮法”的空子,冒充蛋白质呢?
2、为什么不法商贩偏偏选中三聚氰胺来冒充蛋白质呢(提示:试从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含量来说明)?
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N-141、教学情境的选择与设计我的初始设计:虚假的化肥广告1、教学情境的选择与设计 “大丰收”牌尿素的肥效真有宣传的这么好吗? 假如你是化肥店老板,你会通过哪些办法来判断这个广告的真伪?【思考一】 … …【思考二】 … …【思考三】 … …问
题
链获取知识2、“问题链”的设计 由尿素的化学式,你能获得哪些信息?2、“问题链”的设计1个尿素分子CO(NH2)24个氢原子“思考一”的设计意图(1)::容易化学角度:抽象、较难微观 宏观◆通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发掘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合作的学习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一”的设计意图(2)::2、“问题链”的设计学生的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考二”的设计意图(1):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考二”的设计意图(1):1个尿素分子中氮原子的质量分数“思考二”的设计意图(2):【思考二】2、“问题链”的设计 计算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思考三】“思考三”的设计意图:难点:2 ×14
60突破难点3、情境中问题的解决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100% 尿素化肥中氮元素的含量:< 46.7%4、巩固与练习计算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
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所含各元素的质量比。五、教学反思六、我的一点感悟很多老师共同的智慧一个人的教学功底与日常积累厚积薄发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课件19张PPT。 “大丰收”牌尿素的肥效真有宣传的这么好吗? 1、假如你是化肥店老板,你会通过哪些办法来判断这个广告的真伪?化肥快速检测站2、你依据什么进行尿素中含氮量的计算? 由尿素的化学式,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思考一】CO(NH2)21个尿素分子CO(NH2)24个氢原子CO(NH2)2 【思考二】
如何计算一个尿素分子中氮原子的质量分数CO(NH2)2计算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思考三】 CO(NH2)2 1个尿素分子中氮原子的质量分数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2 ×14
60生活生产CO(NH2)2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100% 尿素化肥中氮元素的含量:< 46.7%计算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
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生活生产所含各元素的质量比。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N-14 O-16【巩固练习】NH4NO3中氮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 (2×14):(4×1):(3×16)
= 7:1: 128035%《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说课稿
石家庄市第十九中学 赵月华
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很感谢李炎老师给予我这次机会,可以跟大家共同交流进步。我来自石家庄市第十九中学。我们学校化学组在张恒信老师的指导和肖红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学习、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可以说,这一次的评优课凝聚了很多老师的智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们准备这节课的一些过程、某些环节设计的意图以及一些我的理解和感悟。
本节课的内容和地位
我授课的内容是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中的第三部分“有关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本部分内容属于课标中《物质构成奥秘》(一级主题)下的“物质组成的表示”(二级主题),要求是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教材内容主要包含了三类计算:(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物质组成的质量比;(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这是学生首次基础到的化学计算,却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为它为理解化学方程式“量”方面的意义打下了基础,是化学方程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为以后学生学习“通过定性、定量化学实验确定物质具体组成”提供了生长点。所以“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是化学教学开始计算的重点。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课标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通过化学式会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和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交流、生生质疑,使结论得到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使学生自然生成将要
学习的知识;
(2)通过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分析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使微观与宏观的关系直观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发掘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合作的学习品质;
(2)感受化学知识对解决问题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一个分子中某原子的质量分数和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关系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基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测,我们从以下四个教学环节设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教学情境的选择与设计
高效的情境教学,不仅要求我们精心选择富有教育内涵的素材,同时也要对素材的内
容进行深入挖掘,建立起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深层联系,让情境蕴含教学的主要问题与教材核心内容相互渗透,而不仅仅是利用情境引出教学内容。
如果仅限于“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和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十分吻合的教学素材并不多。其中,三聚氰胺钻了“凯氏定氮法”的空子,被不法商贩利用掺在乳制品中的事件,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和推进显得非常的合适,但考虑这是一种负面的叙事情境,这样的情境往往会给学生传递消极的情感,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农业生产离不开的化肥尿素,以突破宣传广告中可能会遇到的虚高含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为此,我们拍了一个视频短片,不仅让学生意识到用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在身边,同时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大丰收”牌尿素果真像宣传的那么好吗?此时,每一位同学都会有自己的猜想结果,但都需要证据的支持。此时,对于“假设你是化肥店的老板,你有什么办法鉴定宣传的真伪?”既迎合了学生们的想法,同时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多种,如实验法、仪器测量样品等,在肯定学生们各种答案之后,方法要落在“计算”上,进而引出解决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问题链”。
2、“问题链”的设计:
化学知识的学习总是从问题开始,对知识的掌握也是对问题的存在为开始,问题总是与学习结伴而行。所以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设计。为了达成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形成问题链,学生在这个问题链的导引下自主发现、探究问题的本质,最后形成结论,从而获取知识。
(1)首先,我以追问的形式完成对第一个思考问题的提出,承接刚才学生所说的“可以通过计算来判定宣传广告的真伪”,我追问“计算什么?”,学生根据宣传单的有关内容回答:“计算含氮量”,我继续追问“根据什么来计算?”,通过观察思考,学生可以得出“化学式”应该是计算的突破口。于是,我顺势提出思考一:“通过尿素的化学式,你可以得到关于尿素的那些信息?”,并提示可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思考。考虑到对“化学式”的相关内容学习是通过几天评优课的推进学习完成的,并没有相应的练习,加之所给尿素的化学式也偏难,学生运用可能不是很好,所以我们采用了小组内讨论交流,并通过小组间的质疑与补充来完善这个问题的答案。
对于“思考一”问题的设置原因有二:①关于相对分子质量的三方面计算,就数学角度来看是比较简单的,教材中有例题,学生们通过自学就能完成,但实质上,从化学角度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学习掌握并应用,是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的。而化学式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宏观物质的具体组成与微观分子的具体构成情况,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成为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计算”的出路。②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会获得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在讨论中充分享有发言权,并能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从而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中(1)的教学目标。
(2)很显然,对于“思考一”的完成,并没有为学生计算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提供直接思路,他们仍无从下手,此时,老师的引导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找出一缕光,即“化学式既可表明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又可显示1个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成为联系宏观物质、元素与微观分子、原子的桥梁,所以若我们在求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感到无从下手时,不妨先来根据尿素的化学式求求“一个尿素分子中氮原子的质量分数”。
于是,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将学生的思维从宏观拉入微观,让学生意识到宏观的问题可通过微观分子、原子来入手研究,为学生提供一种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
这个思考问题的设计在教学内容上承载着两个作用:①在学生求1个尿素分子中氮原子的质量分数时,利用所学本身已知知识,会列出计算方法:1个氮原子的质量/1个尿素分子的质量,加之老师结合相对分子质量做好的铺垫:“分子和原子的质量都很小,为了使用方便,引入了‘相对原子质量’,根据所查的C、N、H、O的相对原子质量,算出1个尿素分子中氮原子的质量分数。学生很快会列式“(14×2)/(12+16+14×2+4×1),自然得出“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创设了学生自己学习的问题,而不是提供给学生预先准备的齐全知识,这就是发现法教学。②对思考二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思考三“计算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的跳板。
(3)可能跳上思考三这个高度不难,即学生可以很快得到同思考二答案一致的28/60,但是要完成跳跃过程中的动作,即解决“为什么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1个尿素分子中氮原子的质量分数”并不容易,这也是思考三所以解决的重要问题所在,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时,学生的深度思维被打开:想象、分析、逻辑等均需运用。而对于这个过程的处理,无论学生的思维高度达不达到,老师均需等待,起码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与深入思考,使他们的思维产生疑惑与碰撞。最终,一部分学生可以自主分析得出原因,在肯定这部分同学的同时,我采用图示演绎逻辑过程,即“一个尿素分子中氮原子的质量分数为28/60,三个尿素分子中由于氮原子的质量与尿素分子的质量同时扩大了3倍,故氮原子的质量分数不必,n个尿素分子也是如此。加之由化学式我们已经知道尿素是由许多尿素分子构成的,所以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自然就等于一个尿素分子中氮原子的质量分数”。就这样,这个教学中的难点被攻破。
3、情境中问题的解决
最终,需要向学生强调为了便于直接感知物质或元素含量的多少,通常质量分数的最终结果要用百分数来表示。通过学生们的计算,戳穿了广告的夸大,并展示了实际市售的化肥包装袋对于含量的注明。一是联系计算结果,使学生明白化肥一般不是纯净物,二是让学生体会注明含量的标签往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质的纯度和其有效性。
就这样,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鲜明的一连串问题,它们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每一问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它像一条锁链,把疑问和教学目标仅仅连在一起。
4、巩固与练习
继续以农业生产上离不开的化肥为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出NH4NO3的相对分
子质量、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及所含各元素的质量比,并比较相同质量的尿素与硝酸铵肥效的高低。
设置该练习题的目的有三:(1)检验学生对相对分子质量及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否已经了解。(2)检验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从宏观元素质量分数到微观原子质量分数间的联系,并可以迁移运用到“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等于分子中各原子的质量比”,从而真正达到从数学上会计算的过程,更能够从化学角度上理解有关计算为什么这样进行计算的原因。(3)让学生感受到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
教学反思
这节课应是40分钟的课程,对于我30分钟的授课,其间很多问题处理的比较匆忙,
对于最终知识目标的达成不是特别到位,如书写的规范问题及学生在讨论、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或没时间处理或无意处理。
2、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注意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在授课前虽然做了一些学生情况的了解(为重点班),但尿素这个化学式的选择,虽然做了一些分子结构图片展示以分解尿素这个复杂化学式的难度,但学生一上课便迎来这个化学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提升了本节课的难度。
3、由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习惯,课堂上更多将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预设问题及答案上,对于课堂中生成性问题的解决和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处理的不够灵活。
最后,把我准备这节课的一点感悟与在座的青年教师共享:评优课站在讲台上的虽然是一个人,但它凝聚了教研组内各位老师的共同智慧和期望;评优课虽然只给了参赛老师35分钟的时间,但它却透露出一位老师日常的积累和教学功底。如果能够从容、有序、有想法的准备一节课,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就关注科技的前沿、时事,注意素材的积累;需要对现代教学理论的关注、研读与自我实施和反思;需要在工作中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因为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谢谢大家。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