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5 18:09:27

文档简介

2023-2024-1高三年级暑期检测
语文试题
2023年8月初
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公众意识反映,在重大社会变革背景下发生演化,并呈现出整体性、大众性等特征。理性看待社会变革下公众心态的不同方面,并予以合理调适,是以健康社会心态涵养现代化精神力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现代社会中,自然秩序为理性新秩序所取代,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不断放大,却也带来了一系列现代性困境。在“远方的世界”里,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恶劣自然灾害等成为伴随人类改造自然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后果。在个体精神层面,个人主义的转向又给人带来孤独感和漂泊感。伴随互联网时代电子文化影响的持续深入,当代社会人际关系对技术严重依赖,加深了虚拟世界里的群体性孤独。另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工具流动到陌生的地方工作和生活。这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悬停在城乡之间的“蜂鸟”,挤压在快节奏、超负荷的现代生活中。《“长三角”青年民生民意》调查显示,约70%的新市民、大学毕业生与青年人在租房居住,一线城市则更加普遍,这种社会和个体的经济压力,已经使青年群体消费行为趋于守成。
社会的变迁导致了人类心理内部的转化,现代性焦虑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和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内卷”“躺平”或者较早流行的“佛系青年”,揭示出社会变化下的公众心态的不同类型:努力自我投资提高竞争力、主动降欲寻求躲避竞争出口或者合理宣泄在顺从中迂回反抗等。这些网络热词以符号化的话语编码流行和传播,用戏谑化的方式映射了社会情绪和公众心理,直观呈现了在现代社会压力下,外在现实之困和内在个体困境的矛盾冲突。
网络信息“放大镜”的信任危机时有闪现。新闻作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建构,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不确定事件是新闻报道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也是新闻报道传播与沟通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不确定事件有时具有突发性、重要性和危害性特征,容易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具有无法忽视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在当下的信息环境中,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信息真伪的不加甄别更增加了传播影响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新媒介技术赋权,人们拥有了更为自由地表达途径和表达空间,网络传播中信息流通速度空前加快,传播的匿名化与高自由度,进一步扩大了公众意见表达的可能。一条热点新闻评论区内,时有以激进观点引导整个话题的态度倾向,群体暗示的传播机制不断诱导激进盲从的社会心态,容易导致非常态集合行为,助推社会谣言扩散和负面情绪发酵。
由于有的地方政府与民众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以及信息透明化机制还有待完善,民众对政府存在认知偏差。在涉及不确定事件或热点问题时,政府即使持续发布真实信息,仍然受到群众质疑。
(摘自《时代重大变革中公众心态调适的国家策略》)
材料二:
从整体来看,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整体上阳光乐观,积极向上,对国家发展充满希望,对个人生活充满信心。但与此同时,当前青年心态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需要引起重视。
愿意拼搏奋斗,但要知道“努力的意义”。当代青年具有奋斗精神,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美好的规划,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但在“奋斗”和“内卷”的区别上,部分青年认为:“有意义的努力是奋斗,没有意义的努力是内卷。”进而他们将“有意义”界定为:能看到自己在工作链条中的角色,能找到自己在工作链条中的价值。人们通过工作,感觉到自己被需要,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工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确证自我”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的内在价值必须超越生存目的,指向人之为人的本质实现。
认同主流价值,但也关注“个体的表达”。近年来,教育公平、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劳动救济等议题成为一些网络新生代积极推动的权利主张。青年人对某些权利的强调,正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彰显的体现,是青年追求个性、渴望自由的情感表达。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一些青年对某些权利的“在意”,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的转变。
成就预期较高,但易伴生“相对剥夺感”。青年时期处于人生的爬坡过坎阶段,在“明天会更好”“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家庭和社会期待之下,他们面临着超越父辈获得更好生活的压力,对自己未来社会地位的预期持续上升,且预期上升的速度较快。我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后开始逐渐放缓,特别是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逐渐传导到个人的就业和收入,使得青年感受到生活的困难与艰辛。叠加国际局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部分青年感到忧虑。尽管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产生某些悲观情绪是人之常情,但有的青年将人生中的“不如意”归结为时代红利的减少,甚至认为时代对自己“不公平”。与上一代人相比,自己“得的少了”“没赶上好时候”,进而对当前经济形势产生极端负面心理。
(摘自《当前青年社会心态的新特点和引导策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心态是社会存在的公众意识反映,有着整体性、大众性等特征,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理性看待。
B. 当下,人们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但也加深了虚拟世界里的群体性孤独。
C. 虽然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整体上看是阳光乐观、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仍要重视其心态呈现的一些新特点。
D. 青年人对某些权利的强调彰显了个体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但只是追求个性的情感表达,我们没必要太在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网络热词揭示出社会变化下的公众心态的不同类型,体现了外在现实之困和内在个体困境的矛盾冲突。
B. 不确定事件有时具有突发性、重要性和危害性特征,具有无法忽视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媒体报道时应严谨。
C. 只要及时删去热点新闻评论区内以激进观点引导整个话题方向的言论,就可有效防止社会谣言扩散和负面情绪发酵。
D. 青年人对自己未来社会地位的预期持续上升,但经济下行的压力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困难与艰辛,甚至让有些人产生某些悲观情绪。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很多高学历青年远离家乡,去一线城市打拼,一个人租房住,经常感到孤独、焦虑。
B. 某市政府陆续将全区51处核酸采样亭改造成“暖心小屋”,免费向户外劳动者提供饮用水、水果等服务。
C. 有的年轻人不管对方对他做了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都不做任何的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
D. 个别地方政府不能在第一时间公开相关信息或处理结果,导致舆情沸腾。
4. 关于社会心态,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针对当前青年社会心态的新特点,我们应该制定出怎样的引导策略?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C 3. B
4. ①材料一立足于现代性困境、现代性焦虑、网络信息下的信任危机等,从宏观层面着重阐述重大社会变革下公众心态的整体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②材料二分析了当前青年心态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青年群体层面,揭示了当前青年群体心态存在的问题。
5. 示例:
①加强青年心态的分析研判。及时准确了解青年心态的真实情况,加强青年心态的分析监测。
②分类开展青年思想引领。提振青年对于社会发展的信心和国家主人翁的身份意识;促进青年共建共享发展成果,针对不同的青年群体,要摸准需求痛点,分层分类开展高效精准服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没必要太在意”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二“青年人对某些权利的强调,正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彰显的体现,是青年追求个性、渴望自由的情感表达。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一些青年对某些权利的‘在意’,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的转变”可知,原文没有信息表明这一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只要……就”说法武断。原文“一条热点新闻评论区内,时有以激进观点引导整个话题的态度倾向,群体暗示的传播机制不断诱导激进盲从的社会心态,容易导致非常态集合行为,助推社会谣言扩散和负面情绪发酵”可知,由原文无法推导出选项的内容,即使有此意思的传达,选项说法也过于武断。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时代重大变革中公众心态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进而引发变化,应该以合理健康的方式去引导社会心态。
A.现象属于社会心态的变化,需要引起注意,进行合理的引导,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B.做法属于政府的便民行为,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C.做法属于“佛系青年”,揭示出社会变化下的公众心态的变化,需要引起注意,进行合理的引导,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D.选项内容是社会心态的问题由于处理不及时或者不合适,导致的社会问题,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由材料一“现代社会中,自然秩序为理性新秩序所取代,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不断放大,却也带来了一系列现代性困境”“社会的变迁导致了人类心理内部的转化,现代性焦虑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和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网络信息‘放大镜’的信任危机时有闪现”“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公众意识反映,在重大社会变革背景下发生演化,并呈现出整体性、大众性等特征。理性看待社会变革下公众心态的不同方面,并予以合理调适,是以健康社会心态涵养现代化精神力量的题中应有之义”可知,材料一立足于现代性困境、现代性焦虑、网络信息下的信任危机等,从宏观层面着重阐述重大社会变革下公众心态的整体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由材料二“从整体来看,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整体上阳光乐观,积极向上,对国家发展充满希望,对个人生活充满信心。但与此同时,当前青年心态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需要引起重视”“愿意拼搏奋斗,但要知道‘努力的意义’”“认同主流价值,但也关注‘个体的表达’”“成就预期较高,但易伴生‘相对剥夺感’”可知,材料二分析了当前青年心态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青年群体层面,揭示了当前青年群体心态存在的问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材料二“但与此同时,当前青年心态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需要引起重视”“愿意拼搏奋斗,但要知道‘努力的意义’”“认同主流价值,但也关注‘个体的表达’”“成就预期较高,但易伴生‘相对剥夺感’”可知,针对不同的心态问题,加强青年心态的分析研判。及时准确了解青年心态的真实情况,加强青年心态的分析监测。
由材料二“当代青年具有奋斗精神,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美好的规划,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进而他们将‘有意义’界定为:能看到自己在工作链条中的角色,能找到自己在工作链条中的价值”“青年人对某些权利的强调,正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彰显的体现,是青年追求个性、渴望自由的情感表达”“他们面临着超越父辈获得更好生活的压力,对自己未来社会地位的预期持续上升”“尽管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产生某些悲观情绪是人之常情,但有的青年将人生中的‘不如意’归结为时代红利的减少,甚至认为时代对自己‘不公平’。与上一代人相比,自己‘得的少了’‘没赶上好时候’,进而对当前经济形势产生极端负面心理”可知,分类开展青年思想引领。提振青年对于社会发展的信心和国家主人翁的身份意识;促进青年共建共享发展成果,针对不同的青年群体,要摸准需求痛点,分层分类开展高效精准服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月下桨声
韩少功
雨后初晴,水面长出了长毛,有千丝万缕的白雾牵绕飞扬。
一条小船近了,船上的一点红也近了。原来是一件红色上衣,穿在一个女孩身上。女孩在船边小心翼翼地放网。一个更小的男孩撅着屁股在船头划桨。
我多次在黄昏时分看见这条小船,小小年纪的两个渔夫在远处忙碌,总是不说话,也不看我一眼。我想起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
在这里住了两年多,我早已熟悉张家李家的孩子,但不认识那两张面孔。他们的家也许不在附近。
刚好城里有客人要来,得买点鱼。我朝小船吆喝一声。他们望了我一眼。
你们有鱼卖吗?大鱼小鱼都行。我指了一下院子的方向,我就住在那里。
他们并未回话,隔了好半天,女孩朝这边摇了摇手。
也许,前段时间把鱼打光了。水管所雇来的人们张好大网,敲击着船舷,把鱼往网里赶。接连闹腾好几个日夜,木棒敲出三拍的欢乐,两拍的焦急,慢板的忧伤以及若有所思……久违的山歌,在半夜里会偶尔鬼鬼祟祟地冒出来:
“第一先把父母孝,
有老有少第二条,
第三为人要周到……”
我只好去水管所买了鱼,看到一些没收来的渔网。水管所的人说,附近有农民偷偷违禁打鱼,有时还用密网,把小鱼也打了。
城里的客人来了,驾着刚买的日本轿车。一起吃着鱼,我说到有农民用密网打鱼。他痛心地说,农民就是觉悟低,一点环保意识也没有。又说,如今民风实在刁悍,有一次他的汽车陷进坑里,路边有农民抄着手,不给钱就不帮忙。
客人走后,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响起一阵狗吠。开门一看,红衣女孩手里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袋,被狗吓得进退两难。她赤裸的双脚在石板上留下水淋淋的脚印,脚踝还沾着一片草叶。
我愣了一下,好容易才记起几天前的问购。塑料袋里有一二十条鱼,大的约摸半斤,小的只有指头那么粗,鲫鱼草鱼杂得有点不成样子。从她疲惫的神色来看,大概这就是他们忙了半个夜晚的收获吧。
估计这女孩用的也是密网,没有放过小鱼,下手有些嫌狠。但我没有说什么。我已经从邻居那里知道了他们的来历。他们是姐弟俩,住在十几里之外的大山,弟弟欠了学费,两人借了条小船出来打鱼。他们的父亲一年前病逝,母亲也变得神志不清,不久前走失了。
我收下鱼。在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她始终拒绝坐下,说话时总看着狗,听我说狗不咬人,仍怯怯地不时朝桌下看一眼。
“你很怕狗么?”我妻子问。
她不好意思地笑笑。
“你家没有养狗么?”
她摇摇头。
“你喝茶。”
她点点头,却没有喝。
她才走不久,狗又叫了起来。窗外橘红色一晃,她气喘吁吁地返回来。
“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
“错了什么?”妻子问。
“把钱算错了。”
“不会错吧?不是两斤四两么?”
“真算错了。”
“刚才是你看的秤,你报的价,你说多少就多少,我并没有……”妻子说。我也觉得我们没有什么责任。
“不是,是你们多给了。”
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算错了。他们又算了一次,果然是我们多给了一块钱。弟弟很生气,要她赶快来退还。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一块钱怎值得她这样急匆匆地赶来并且做出这么多复杂的动作?
“一块钱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我说。
“不行不行……”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
“以后还要找你买鱼,一块钱就先存你那里。”
“不行不行……”拨浪鼓还在摇。
“你们还会打鱼吧?”
“不一定。水管所不准我们下网了……”
“弟弟的学费赚够了吗?”
“他不打算读了。”
“为什么?”
她没有回答,只是固执地要寻找一块钱。可是小钞票凑不够一块钱。最后我们满足她的要求,好歹收了七角。她做了什么亏心事似地,浑身不自在,犹犹豫豫地低头而去。
傍晚我们回家,发现院门前有一把葱。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
妻子叹了口气,说如今的社会,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她清出一个旧挎包,一支水笔,说要给那位上学的弟弟,替他们省两个钱。但是我再也没有遇上姐弟俩。后来从一位船夫口里得知,水管所加强禁渔,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
学费凑足了吗?弟弟还能继续读书吗?人世间许多事,我们并不知道,萍水相逢之际,连对方名字也不知道。
每天早上,推窗眺望,远处一两叶小船如发夹别在青山绿水之中。只是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每天晚上,偶尔听到竹林那边传来桨声,是一条小船的足迹,在水面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有一个个梦境。只是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有时月夜太静,删除了声音传递的距离,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引来小狗一次次寻找。它当然找不到什么,鼻子抽缩着,叫了两声,回头看我,眼里全是困惑。
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再出现的红色上衣成为女孩的特定标志,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而红色的显眼与女孩的内向少言又形成了反差。
B. 城里来的客人认定农民觉悟低、民风十分刁悍,“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对姐弟两人的态度比较亲和友善。
C. 小男孩很懂事,在船头帮忙划桨;也很聪明,一听钱的数字就知算错了;催促姐姐赶紧退还钱,又可见他的诚实。
D. 狗的两次吠叫引出女孩的出场,巧妙推动情节发展;狗让女孩提心吊胆的描写,又使女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
7. 关于文中人们拉网赶鱼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段文字交代女孩摇手的原因,也为姐弟忙了半晚却收获不丰这一情节做好铺垫。
B. 赶鱼时的热闹场面与月夜的柔美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从不同角度表现乡野的氛围。
C. 击舷的节拍蕴含着欢乐、焦急、忧伤等复杂情愫,与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相呼应。
D. 民歌含有较明显的教化意味,暗示姐弟成长的环境,增强女孩坚持还钱的合理性。
8. 小说开头、结尾两次写“月下桨声”,蕴含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9. 小说在叙述姐弟的故事时,送鱼和还钱等内容从正面详写,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则以其他方式呈现。这样叙述有什么效果?
【答案】6. B 7. C
8. ①开头“月下桨声”入梦,表现“我”对姐弟俩的好奇,想知道他们是谁,为何出来打鱼。②结尾“我”在“月下桨声”中寻找姐弟的踪迹,表现“我“对姐弟生出敬佩,有了牵挂。③结尾“月下桨声”恬静柔美,象征着“我”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9. ①送鱼和还钱详写,叙事节奏较慢;其他内容略写,叙述节奏较快,使得情节张驰有度。②“我”亲眼所见从正面写,“我”未见到的则通过旁人交代从侧面写,使得故事更真实。③具体表现姐弟自立与诚信的内容详写,补充的内容略写,使得形象更丰满、主旨更突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对姐弟两人的态度比较亲和友善”错误,文中没有表明妻子是否曾有成见,且弟弟并没有出现在妻子跟前,也就说不上对弟弟的态度较亲和友善。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C.“与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相呼应”错误,击舷的节拍是水管所雇来的人们为把鱼往网里赶而敲击的,与姐弟的情绪无关,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开头“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月下桨声”入梦,表现是“我”对姐弟俩的好奇,想知道他们是谁,小小年纪为何出来打鱼。
结尾“每天晚上,偶尔听到竹林那边传来桨声,是一条小船的足迹,在水面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有一个个梦境”“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有时月夜太静,删除了声音传递的距离,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我”在“月下桨声”中寻找姐弟的踪迹,表现“我“对姐弟的淳朴、诚信生出敬佩,从而有了牵挂。
结尾“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月下桨声”恬静柔美,一直和姐弟俩相连,或许声音的那头就是那两个小孩?桨声象征着“我”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把月下桨声写的那么美好,象征着“我”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
“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响起一阵狗吠。开门一看,红衣女孩手里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袋……”“窗外橘红色一晃,她气喘吁吁地返回来。‘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错了什么?’妻子问……”,送鱼和还钱详写,叙事节奏较慢;“傍晚我们回家,发现院门前有一把葱。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其他内容略写,叙述节奏较快,使得情节张驰有度,富有节奏感。
“我”亲眼所见比如“送鱼、还钱”从正面写,“我”未见到的,“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送葱、回山则通过旁人交代从侧面写,使得故事更真实。
“‘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错了什么?’妻子问。‘把钱算错了’……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算错了。他们又算了一次,果然是我们多给了一块钱。弟弟很生气,要她赶快来退还”“‘一块钱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我说。‘不行不行……’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以后还要找你买鱼,一块钱就先存你那里。’‘不行不行……’拨浪鼓还在摇……”,具体表现姐弟自立与诚信的内容详写,补充的内容“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略写,使得形象更丰满、主旨更突出。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国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遗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提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船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减)
材料二:
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智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智伯入南里,门于桔秩之门。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智伯谓赵孟(赵襄子):“入之。”对曰:“主在此。”智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智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智伯,遂丧之。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夫A才B与C德D异E而F世G俗H莫I之J能K辨L通M谓N之O贤P此Q其R所S以T失U人V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遗游”的“挟”字意思不相同。
B. 严,指敬重、尊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严”字意思不相同。
C. 审,指清楚,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字意思不相同。
D. 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
A. 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 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 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腹自用、估恶不俊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
D. 《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2)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
14. 司马光的“取人之术”认为: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请简述其理由。
【答案】10. ELP 11. C 12. D
13. (1)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
(2)郑国人俘虏了酅魁垒,用卿的地位来引诱他投降,不答应就把他的嘴塞住而杀死。
14. (1)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
(2)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
(3)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危害更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
“才与德异”是主谓结构,意思是才与德不同,“异”后应断开,因此选E;
“莫之能辨”是主谓宾结构,且为宾语前置句,“莫能辨之”的倒装,应在“辨”后断开,故选L;
“通谓之贤”意思是一概而论为贤明,句意完整;“此其所以失人也”是判断句,以“此……也”为标志,应在“贤”“此”之间断开,故选P。
故选ELP。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正确。挟,怀有,凭借;/携带,偕同。句意: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
B. 正确。严,敬重,尊敬;/严酷。句意:有德的人们敬重他;/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
C. “‘审’字意思不相同”错。审,都是“清楚,明白”的意思。句意:如果能明白才与德的区别;/ 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D.正确。耻,耻辱;/以……为耻。句意:因为我能够忍受耻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错。原文“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意思是知伯贪婪而刚慎自用,所以韩、魏反过来与赵氏合谋灭亡了他,意思与原文相悖。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爱”,喜欢;“严”,敬重;“蔽”,被蒙蔽;“遗”,疏忽。
(2)“赂之以知政”,状语后置句,即“以知政赂之”,用卿的地位来引诱他投降;“闭”,塞住;“死”,使……死,杀死。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的理由:
根据“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可知,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
根据“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可知,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
根据“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可知,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危害更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也交给智瑶一个有万户的封地。智瑶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子拒绝不给。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跑到晋阳,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只有六尺高没被淹没。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魏国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张孟谈说:“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损害呢。”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日期。
赵襄子派兵在夜里杀了守堤官员,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为逃水淹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大败智伯军队,尽灭智伯部族。只有辅果还在。
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使它弯曲揉和,不做成弓箭,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而要交往他人的话,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智伯吗!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明察才与德的区别,并懂得它们的先后主次,又担心什么在用人的问题上对人失察呢!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材料二:
悼公四年,晋国的智伯领兵包围郑国,还没有到达,郑国的驷弘说:“知伯刚愎而好胜,我们及早向他表示软弱无能,他就可以退走了。”于是就先守在南里以等候晋军。智伯攻进南里,又攻打桔秩之门。郑国人俘虏了酅魁垒,用卿的地位来引诱他投降,不答应,就把他的嘴塞住而杀死了。晋军将要攻打城门,智伯对赵孟说:“攻进去。”赵孟说:“主人在这里。” 智伯说:“你貌丑而缺乏勇气,为什么成了太子?”赵孟回答说:“因为我能够忍受耻辱,也许对赵氏宗族没有害处吧!” 智伯不肯改悔,赵孟因此而憎恨知伯,知伯就想要灭亡赵襄子。知伯贪婪而刚慎自用,所以韩、魏反过来与赵氏合谋灭亡了他。
(节选自《左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C.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D.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6.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5. D 16.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诗句“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是作者以一名考官的身份写出的见闻与感受。
第四句大意是: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声音。这里写的是考生们应试的情景,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首先,诗人使用比喻修辞,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其次,从动静的角度分析,考场内都能听到笔在纸上沙沙作响,衬托出考场的安静。
再分析情感效果,描写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显示出考生们答题速度快,才华横溢,作者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充满生气,为朝廷得以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使之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锲而不舍 ②. 金石可镂 ③. 闻道有先后 ④. 术业有专攻 ⑤. 寄蜉蝣于天地 ⑥. 渺沧海之一粟 ⑦. 苍山负雪 ⑧. 明烛天南 ⑨. 可使有勇 ⑩. 且知方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锲”“镂”“攻”“蜉蝣”“粟”。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虫小技,而是 。我们常说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一百回的《西游记》,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 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不但易于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即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衡的对联。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因为就大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结尾可平可仄,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 。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均有一副标明文章内容的对联,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 统观阅读小说回目,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枝独秀 错落有致 吻合 如果
B. 一枝独秀 参差不齐 契合 不但
C. 独树一帜 错落有致 吻合 不但
D. 独树一帜 参差不齐 契合 如果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被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B. 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C. 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D. 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答案】18. D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基本意思、感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语境是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自成一家,故选“独树一帜”。
第二处:“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错落有致”,布局交错纷杂,但极有情趣。此处指字数多少不齐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故选“错落有致”。
第三处:“契合”,符合。“吻合”完全符合。区别就是契合比吻别有差距,吻合是在目标上一致,契合是在结果一致。
第四处:“不但”,表递进关系。“如果”是表示假设关系。根据后文语境“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中的“还”可知,此处表示递进关系,故选“不但”。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A项,“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被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残缺介词造成偷换主语;
B项,“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残缺介词造成偷换主语;
D项,“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的最后残缺介词“中”,偷换主语。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假如用人的一生来比喻, ① 。青年有旺盛的生命力,勇于探索。在唐代的诗歌、乐舞、绘画、书法、雕塑中充分体现了唐代的审美品格,也可见唐代人的信心满满与豪情万丈。
唐代的审美品格反映了大唐富强进取的气概与大国风范。 ② 。唐人审美意识的多元融合,既体现在儒道释审美意识的融合,也表现为汉族与诸多外域民族及本域民族审美意识的融合。其次是礼美并举。唐代女性喜爱穿红、紫、绿、黄色裙子,尤其是红裙最流行。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审美化 ③ ,魏晋南北朝就有了,但只限于知识分子。到了唐代,这一现象才遍及整个社会,由宫廷到民间。
20.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部分和文中“珠穆朗玛峰”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B.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C.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D. 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答案】20. A 21. ①那唐相当于青年 ②首先是多元融合 ③并不始于唐代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珠穆朗玛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唐诗”比作“珠穆朗玛峰”。
A.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李公仆来代替像李公仆这样的革命者。
B.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我们之间的隔阂”比作“厚障壁”。
C.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景色”比作“山水画”。
D.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拔的尖儿”比作“钢丝抛入天际”。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本语段是围绕唐朝来说的,这里面运用比喻的手法来表明唐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后文说到青年这一人生阶段的特点,所以唐朝就是人生中的青年时期,可填“那唐相当于青年”。
②依据后文“唐人审美意识的多元融合,既体现在儒道释审美意识的融合,也表现为汉族与诸多外域民族及本域民族审美意识的融合”可知,这是在说唐代的审美品格第一个方面的表现,表现在多元融合,可填“首先是多元融合”。
③本处是说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审美化始于什么时期,根据“魏晋南北朝就有了”可知,并不始于唐代,可填“并不始于唐代”。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做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
【答案】例文:
我与祖国共奋进
中国,一个用生命搭起的国家;中国,一个用智慧与理想构造的国家。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和辉煌的文明,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我们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我们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我们读祖国壮年的成熟……
在这片越发繁荣的土地上,有着勤劳的人民和我们这些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现在已经越来越大了,我们也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我想,我们不一定要等到长大之后为祖国贡献什么,而是现在就为祖国贡献一些我们的力量。有的同学此时可能会说:“我们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报答祖国是他们大人的事,我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实在不敢苟同。我们应该时刻想着我为祖国做些什么,也许我们现在的力量还很小,不可能像大人们那样,但是我们能为祖国做的也很多呀。比如:绿化祖国、美化生活环境、好好学习,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只要我们能努力做到,而且是持之以恒地去做,我们就已经是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了。而且这样不仅仅是为祖国贡献力量,也是对我们自己的生活贡献力量。因为只有祖国繁荣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才会提高,只有祖国的环境污染得到治理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得到改善,只有祖国强大了,人民的力量才会强大。
我们一定要与祖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我们要时刻为祖国做贡献,而不是从祖国母亲那里索取些什么,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不断地进步,我们的祖国才能不断的发展。有一句话说的好:“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中学生,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明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祖国的命运也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祖国的发展与富强要靠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贡献与奋斗。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会更加更美好!在最后我要说一声:“我要和祖国共奋进,我要和祖国共拼搏,我要同祖国共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材料中的三位名人名言侧重点分别是:(1)方志敏:无论祖国处于怎样艰难的境地,我们都要对祖国充满信心。(2)陶行知:爱国是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3)个人的奋斗,只有融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才是最有意义的。把三则材料综合起来,就是:爱国,就要对祖国有信心;爱国,就要与祖国共奋进。
立意角度:
(1) 我与祖国共奋进;
(2) 祖国发展我成长;
(3) 个人奋斗与祖国发展。
素材准备:
1.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经历风雨,在世界民族林中巍然屹立。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这是中华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而人类的精神世界好比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高山,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就是做一个攀登者去攀登这座高山,因为山的顶峰有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2.“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这样说道。的确,中国的未来就属于我们,辉煌的成就已是过去,关键的是未来!
3.心系祖国然后要确立一个远大的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要立志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把祖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国家。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抓紧童年的每一秒,抓紧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掌握丰富知识,把自己的学习、成长同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建设振兴中华做准备。
4.祖国的命运也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祖国的发展与富强要靠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贡献与奋斗。我们应该时时想想我能为祖国做些什么,而不是从祖国母亲那里得到些什么,热爱祖国决不能只靠一句空话。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热爱祖国就一定要努力学习, 学习更多的本领,长大后才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让人们出门坐飞船,让家务变成机器人的工作,让学生通过网络在家里上课……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5.这一幅幅的历史长卷,到处都写满了中国的无能与耻辱。当我们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看到的是“还我江山”的壮烈,嗅到的是一触即发的战火,体味到的是英雄无悔的神勇……中国人的血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我深深地记着那一笔笔血债。1931年9月18日日寇的铁蹄踏上中国的锦绣山河。从此,长达14年的杀戮在中国大地上拉开了序幕。南京大屠杀,中国人民失去了30万同胞,日本鬼子举起屠刀砍下去,中国人的血染红了干涸的大地;日本帝国主义的七三一部队用细菌战摧残着中国人的躯体,惨不忍睹。无数的中国同胞牺牲了,但他们那不屈的精神却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记忆中永存。日本帝国主义虽然用枪炮给中华民族的面颊上烙上耻辱的印记,但更激发了中国人的志气。
结构设想:
本题比较适合于写成议论文。根据审题,确定一个角度立意,并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如“我与祖国共奋进”。文章开头,围绕立意,要较快扣题,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运用论据材料进行论证。这类论据材料虽然多,但是也要精心选材。材料要典型、要新。论证的结构宜采用层进式。论证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荣辱联系起来,把个人奋斗融入建设祖国的洪流中去。最后,总结全文,点题,强化论点。2023-2024-1高三年级暑期检测
语文试题
2023年8月初
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公众意识反映,在重大社会变革背景下发生演化,并呈现出整体性、大众性等特征。理性看待社会变革下公众心态的不同方面,并予以合理调适,是以健康社会心态涵养现代化精神力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现代社会中,自然秩序为理性新秩序所取代,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不断放大,却也带来了一系列现代性困境。在“远方的世界”里,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恶劣自然灾害等成为伴随人类改造自然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后果。在个体精神层面,个人主义的转向又给人带来孤独感和漂泊感。伴随互联网时代电子文化影响的持续深入,当代社会人际关系对技术严重依赖,加深了虚拟世界里的群体性孤独。另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工具流动到陌生的地方工作和生活。这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悬停在城乡之间的“蜂鸟”,挤压在快节奏、超负荷的现代生活中。《“长三角”青年民生民意》调查显示,约70%的新市民、大学毕业生与青年人在租房居住,一线城市则更加普遍,这种社会和个体的经济压力,已经使青年群体消费行为趋于守成。
社会的变迁导致了人类心理内部的转化,现代性焦虑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和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内卷”“躺平”或者较早流行的“佛系青年”,揭示出社会变化下的公众心态的不同类型:努力自我投资提高竞争力、主动降欲寻求躲避竞争出口或者合理宣泄在顺从中迂回反抗等。这些网络热词以符号化的话语编码流行和传播,用戏谑化的方式映射了社会情绪和公众心理,直观呈现了在现代社会压力下,外在现实之困和内在个体困境的矛盾冲突。
网络信息“放大镜”的信任危机时有闪现。新闻作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建构,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不确定事件是新闻报道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也是新闻报道传播与沟通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不确定事件有时具有突发性、重要性和危害性特征,容易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具有无法忽视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在当下的信息环境中,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信息真伪的不加甄别更增加了传播影响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新媒介技术赋权,人们拥有了更为自由地表达途径和表达空间,网络传播中信息流通速度空前加快,传播的匿名化与高自由度,进一步扩大了公众意见表达的可能。一条热点新闻评论区内,时有以激进观点引导整个话题的态度倾向,群体暗示的传播机制不断诱导激进盲从的社会心态,容易导致非常态集合行为,助推社会谣言扩散和负面情绪发酵。
由于有的地方政府与民众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以及信息透明化机制还有待完善,民众对政府存在认知偏差。在涉及不确定事件或热点问题时,政府即使持续发布真实信息,仍然受到群众质疑。
(摘自《时代重大变革中公众心态调适的国家策略》)
材料二:
从整体来看,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整体上阳光乐观,积极向上,对国家发展充满希望,对个人生活充满信心。但与此同时,当前青年心态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需要引起重视。
愿意拼搏奋斗,但要知道“努力的意义”。当代青年具有奋斗精神,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美好的规划,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但在“奋斗”和“内卷”的区别上,部分青年认为:“有意义的努力是奋斗,没有意义的努力是内卷。”进而他们将“有意义”界定为:能看到自己在工作链条中的角色,能找到自己在工作链条中的价值。人们通过工作,感觉到自己被需要,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工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确证自我”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的内在价值必须超越生存目的,指向人之为人的本质实现。
认同主流价值,但也关注“个体的表达”。近年来,教育公平、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劳动救济等议题成为一些网络新生代积极推动的权利主张。青年人对某些权利的强调,正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彰显的体现,是青年追求个性、渴望自由的情感表达。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一些青年对某些权利的“在意”,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的转变。
成就预期较高,但易伴生“相对剥夺感”。青年时期处于人生的爬坡过坎阶段,在“明天会更好”“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家庭和社会期待之下,他们面临着超越父辈获得更好生活的压力,对自己未来社会地位的预期持续上升,且预期上升的速度较快。我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后开始逐渐放缓,特别是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逐渐传导到个人的就业和收入,使得青年感受到生活的困难与艰辛。叠加国际局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部分青年感到忧虑。尽管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产生某些悲观情绪是人之常情,但有的青年将人生中的“不如意”归结为时代红利的减少,甚至认为时代对自己“不公平”。与上一代人相比,自己“得的少了”“没赶上好时候”,进而对当前经济形势产生极端负面心理。
(摘自《当前青年社会心态的新特点和引导策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心态是社会存在的公众意识反映,有着整体性、大众性等特征,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理性看待。
B. 当下,人们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但也加深了虚拟世界里的群体性孤独。
C. 虽然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整体上看是阳光乐观、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仍要重视其心态呈现的一些新特点。
D. 青年人对某些权利的强调彰显了个体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但只是追求个性的情感表达,我们没必要太在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网络热词揭示出社会变化下的公众心态的不同类型,体现了外在现实之困和内在个体困境的矛盾冲突。
B. 不确定事件有时具有突发性、重要性和危害性特征,具有无法忽视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媒体报道时应严谨。
C. 只要及时删去热点新闻评论区内以激进观点引导整个话题方向的言论,就可有效防止社会谣言扩散和负面情绪发酵。
D. 青年人对自己未来社会地位的预期持续上升,但经济下行的压力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困难与艰辛,甚至让有些人产生某些悲观情绪。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很多高学历青年远离家乡,去一线城市打拼,一个人租房住,经常感到孤独、焦虑。
B. 某市政府陆续将全区51处核酸采样亭改造成“暖心小屋”,免费向户外劳动者提供饮用水、水果等服务。
C. 有的年轻人不管对方对他做了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都不做任何的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
D. 个别地方政府不能在第一时间公开相关信息或处理结果,导致舆情沸腾。
4. 关于社会心态,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针对当前青年社会心态的新特点,我们应该制定出怎样的引导策略?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月下桨声
韩少功
雨后初晴,水面长出了长毛,有千丝万缕的白雾牵绕飞扬。
一条小船近了,船上的一点红也近了。原来是一件红色上衣,穿在一个女孩身上。女孩在船边小心翼翼地放网。一个更小的男孩撅着屁股在船头划桨。
我多次在黄昏时分看见这条小船,小小年纪的两个渔夫在远处忙碌,总是不说话,也不看我一眼。我想起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
在这里住了两年多,我早已熟悉张家李家的孩子,但不认识那两张面孔。他们的家也许不在附近。
刚好城里有客人要来,得买点鱼。我朝小船吆喝一声。他们望了我一眼。
你们有鱼卖吗?大鱼小鱼都行。我指了一下院子的方向,我就住在那里。
他们并未回话,隔了好半天,女孩朝这边摇了摇手。
也许,前段时间把鱼打光了。水管所雇来的人们张好大网,敲击着船舷,把鱼往网里赶。接连闹腾好几个日夜,木棒敲出三拍的欢乐,两拍的焦急,慢板的忧伤以及若有所思……久违的山歌,在半夜里会偶尔鬼鬼祟祟地冒出来:
“第一先把父母孝,
有老有少第二条,
第三为人要周到……”
我只好去水管所买了鱼,看到一些没收来的渔网。水管所的人说,附近有农民偷偷违禁打鱼,有时还用密网,把小鱼也打了。
城里的客人来了,驾着刚买的日本轿车。一起吃着鱼,我说到有农民用密网打鱼。他痛心地说,农民就是觉悟低,一点环保意识也没有。又说,如今民风实在刁悍,有一次他的汽车陷进坑里,路边有农民抄着手,不给钱就不帮忙。
客人走后,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响起一阵狗吠。开门一看,红衣女孩手里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袋,被狗吓得进退两难。她赤裸的双脚在石板上留下水淋淋的脚印,脚踝还沾着一片草叶。
我愣了一下,好容易才记起几天前的问购。塑料袋里有一二十条鱼,大的约摸半斤,小的只有指头那么粗,鲫鱼草鱼杂得有点不成样子。从她疲惫的神色来看,大概这就是他们忙了半个夜晚的收获吧。
估计这女孩用的也是密网,没有放过小鱼,下手有些嫌狠。但我没有说什么。我已经从邻居那里知道了他们的来历。他们是姐弟俩,住在十几里之外的大山,弟弟欠了学费,两人借了条小船出来打鱼。他们的父亲一年前病逝,母亲也变得神志不清,不久前走失了。
我收下鱼。在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她始终拒绝坐下,说话时总看着狗,听我说狗不咬人,仍怯怯地不时朝桌下看一眼。
“你很怕狗么?”我妻子问。
她不好意思地笑笑。
“你家没有养狗么?”
她摇摇头。
“你喝茶。”
她点点头,却没有喝。
她才走不久,狗又叫了起来。窗外橘红色一晃,她气喘吁吁地返回来。
“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
“错了什么?”妻子问。
“把钱算错了。”
“不会错吧?不是两斤四两么?”
“真算错了。”
“刚才是你看的秤,你报的价,你说多少就多少,我并没有……”妻子说。我也觉得我们没有什么责任。
“不是,是你们多给了。”
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算错了。他们又算了一次,果然是我们多给了一块钱。弟弟很生气,要她赶快来退还。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一块钱怎值得她这样急匆匆地赶来并且做出这么多复杂的动作?
“一块钱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我说。
“不行不行……”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
“以后还要找你买鱼,一块钱就先存你那里。”
“不行不行……”拨浪鼓还在摇。
“你们还会打鱼吧?”
“不一定。水管所不准我们下网了……”
“弟弟的学费赚够了吗?”
“他不打算读了。”
“为什么?”
她没有回答,只是固执地要寻找一块钱。可是小钞票凑不够一块钱。最后我们满足她的要求,好歹收了七角。她做了什么亏心事似地,浑身不自在,犹犹豫豫地低头而去。
傍晚我们回家,发现院门前有一把葱。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
妻子叹了口气,说如今的社会,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她清出一个旧挎包,一支水笔,说要给那位上学的弟弟,替他们省两个钱。但是我再也没有遇上姐弟俩。后来从一位船夫口里得知,水管所加强禁渔,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
学费凑足了吗?弟弟还能继续读书吗?人世间许多事,我们并不知道,萍水相逢之际,连对方名字也不知道。
每天早上,推窗眺望,远处一两叶小船如发夹别在青山绿水之中。只是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每天晚上,偶尔听到竹林那边传来桨声,是一条小船的足迹,在水面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有一个个梦境。只是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有时月夜太静,删除了声音传递的距离,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引来小狗一次次寻找。它当然找不到什么,鼻子抽缩着,叫了两声,回头看我,眼里全是困惑。
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再出现的红色上衣成为女孩的特定标志,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而红色的显眼与女孩的内向少言又形成了反差。
B. 城里来的客人认定农民觉悟低、民风十分刁悍,“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对姐弟两人的态度比较亲和友善。
C. 小男孩很懂事,在船头帮忙划桨;也很聪明,一听钱的数字就知算错了;催促姐姐赶紧退还钱,又可见他的诚实。
D. 狗的两次吠叫引出女孩的出场,巧妙推动情节发展;狗让女孩提心吊胆的描写,又使女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
7. 关于文中人们拉网赶鱼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段文字交代女孩摇手的原因,也为姐弟忙了半晚却收获不丰这一情节做好铺垫。
B. 赶鱼时的热闹场面与月夜的柔美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从不同角度表现乡野的氛围。
C. 击舷节拍蕴含着欢乐、焦急、忧伤等复杂情愫,与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相呼应。
D. 民歌含有较明显的教化意味,暗示姐弟成长的环境,增强女孩坚持还钱的合理性。
8. 小说开头、结尾两次写“月下桨声”,蕴含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9. 小说在叙述姐弟的故事时,送鱼和还钱等内容从正面详写,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则以其他方式呈现。这样叙述有什么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国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遗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提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船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减)
材料二:
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智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智伯入南里,门于桔秩之门。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智伯谓赵孟(赵襄子):“入之。”对曰:“主在此。”智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智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智伯,遂丧之。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夫A才B与C德D异E而F世G俗H莫I之J能K辨L通M谓N之O贤P此Q其R所S以T失U人V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遗游”的“挟”字意思不相同。
B. 严,指敬重、尊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严”字意思不相同。
C. 审,指清楚,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字意思不相同。
D. 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
A. 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 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 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腹自用、估恶不俊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
D. 《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2)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
14. 司马光的“取人之术”认为: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请简述其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C.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D.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6.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使之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虫小技,而是 。我们常说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一百回的《西游记》,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 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不但易于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即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衡的对联。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因为就大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结尾可平可仄,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 。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均有一副标明文章内容的对联,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 统观阅读小说回目,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枝独秀 错落有致 吻合 如果
B. 一枝独秀 参差不齐 契合 不但
C. 独树一帜 错落有致 吻合 不但
D. 独树一帜 参差不齐 契合 如果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联这一中国独特语言艺术形式被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B. 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C. 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D. 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假如用人的一生来比喻, ① 。青年有旺盛的生命力,勇于探索。在唐代的诗歌、乐舞、绘画、书法、雕塑中充分体现了唐代的审美品格,也可见唐代人的信心满满与豪情万丈。
唐代的审美品格反映了大唐富强进取的气概与大国风范。 ② 。唐人审美意识的多元融合,既体现在儒道释审美意识的融合,也表现为汉族与诸多外域民族及本域民族审美意识的融合。其次是礼美并举。唐代女性喜爱穿红、紫、绿、黄色裙子,尤其是红裙最流行。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审美化 ③ ,魏晋南北朝就有了,但只限于知识分子。到了唐代,这一现象才遍及整个社会,由宫廷到民间。
20.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部分和文中“珠穆朗玛峰”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B.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C.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D. 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做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