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入学测试模拟卷(二)
一、基础知识综合运用
1.校文学社准备拍摄一个“礼赞2023”的短片,下面这段文字作为短片的开篇词,请你帮忙完善文字稿。
2023年的星空,因众多修身养德之人,而光辉灿烂。2023年的山河,总有人在默默守护,无畏前行。他们中有沉默guǎ言、却以微薄之力辛勤耕耘的普通人,也有热忱纯cuì、立场坚强的民族楷模……他们从不同方面诠释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着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让曾经怅然的人们,获得精神的滋养,人生的启迪。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沉默 guǎ 言( )②纯 cuì( )
(2)加点字“薄”“怅”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bó zhǎng B.bó chàng
C.báo zhǎng D.bǎo chàng
(3)画线句中有一个词语使用欠妥,请找出来并改正。
将“ ”改为“ ”
二、综合性学习(17分)
班级将于9月10日16时在教室开展主题为“遇见你,真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参加并完成任务。
2.任务一【邀请嘉宾】
在横线处填写邀请词的正文,邀请班主任张老师参加,注意运用礼貌用语。
邀请卡
尊敬的张老师:
七(1)班班委会
2023年9月10日
3.任务二【介绍自我】
下面摘选了同学自我介绍中的语句,你认为其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我非常喜欢文学,酷爱写作,这个月又有大作在校刊上发表了。”
B.“入学军讲真让我难忘,与教官、同学们的合影,我一直惠存着。”
C.“鄙人是围棋爱好者,如果哪位同学有兴趣,我们可以一起切磋。”
D.“下个月是我生日,每年过生日我都会请同学奉陪,以增进友谊。”
4.任务三【交流感悟】
活动中,你结合《〈论语〉十二章》中有关交友的语句,表达对交友的看法。
5.读一读下面的成语,说说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
龙争虎斗 虎视眈眈 放虎归山 卧虎藏龙
如虎添翼 虎虎生威 龙腾虎跃 虎头虎脑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
狼
[清]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顾野有麦
一狼径去
屠自后断其股
7.下列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恐/前后受其敌
C.其一犬/坐于前 D.屠/自后断其股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9.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四、现代文阅读(29分)
阅读
(一)孔 子
①孔子,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②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了《论语》。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③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因此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②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因此,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关于学习,孔子有比较明确的主张。他认为在学习时既要广博见闻,又要时常温习,与此同时,他还强调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诚如他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③,思而不学则殆④”。不仅如此,他认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⑤孔子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对世界的卓越贡献,受到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注:①焉:在其中。②善:优点。③罔:迷惑而无所得。④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0.短文第④段中加点词语“主张”的意思是( )
A.见解 B.做主 C.扶持
11.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12.联系第④段内容,对“有教无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把人放在一起教,不要分出类别。
B.只要能受教育,人就没有差别。
C.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13.“学而不思则岡,思而不学则殆”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扬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者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课本《秋天的怀念》)
14.文章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尤其是细节描写。下列不属于细节描写的一项是( )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B.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C.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D.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15.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和表现“我”生活态度变化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关于母亲 关于“看花” “我”的反映 你的发现
不知道母亲的病 母亲劝“我”看花 ③ “看花”的作用是 ④
得知母亲的病 ② “我”嫌烦,但答应去
① 妹妹推“我”去看花 “我”去后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
16.作家王安忆说:“史铁生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有的时候,你和他在一起会觉得他很健康,觉得他很健全,你不觉得他有什么缺陷,他有一种思想上可以不断激发人的力量。”结合课文,请阐释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帮助?
五、作文(35分)
17.写作
小学毕业已有一段时间,你定会遇到一些有意思的人。前段时间,你和朋友一起回小学看望老师。在这过程中,你忍不住向老师分享你遇到的他(她)。
请以《真有意思》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50字,不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寡;粹
(2)B
(3)坚强;坚定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多音字字音;近义词;字体书写
【解析】【分析】(1)“沉默 guǎ 言”的“guǎ”应写为寡,“纯 cuì ”的“ cuì ”应写为粹。
故答案为:寡;粹。
(2)A、“微薄之力”的“薄”应读bó ,“怅然”的“怅”应读chàng,而不是zhǎng ,该项加点字读音有误;
B、“微薄之力”的“薄”应读bó ,“怅然”的“怅”应读chàng,该项加点字读音正确;
C、“微薄之力”的“薄”应读bó ,而不是 báo ,“怅然”的“怅”应读chàng,而不是zhǎng ,该项加点字注音有误;
D、“微薄之力”的“薄”应读bó ,而不是 bǎo ,“怅然”的“怅”应读chàng,该项加点字注音有误;
故答案为:B。
(3)“坚强”的意思是坚固、不可摧毁、不动摇,常和表示心理的词语搭配,如:意志坚强、内心坚强等,而“坚定”的意思稳定、不动摇,常和表示观念的词语搭配,如:立场、主张、目标、信念等。所以画线句中“坚强”一次使用欠妥,应改为“坚定”。
故答案为:坚强;坚定。
【点评】(1)本题考查常用字的字形。“寡”是少的意思,“沉默寡言”意思是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注意“寡”的字形。“粹”是纯净不杂的意思,“纯粹”指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杂质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注意“粹”的字形,不要误写成“淬”或“悴”。
(2)本题考查常用字和多音字的字音。薄,多音字,读báo时,表示厚度小的、贫瘠、(感情)冷淡、(味道)淡,常组词为薄饼、薄田、势孤力薄等;读bó时,表示微/少、苛刻、减轻、轻视、迫近,常组词为微薄、单薄、厚此薄彼、日薄西山等;读bò时,表示薄荷,常组词为薄荷、薄荷脑等。怅,只有一个读音chàng,表示失意、不痛快,常组词为惆怅、怅然、怅惘等。
(3)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辨析近义词的方法:①从感彩和语体色彩方面辨析:词的感彩分为褒义词(肯定或赞许)、贬义词(否定或贬斥)和中性词(不表示褒贬),词的语体色彩分为口语(常见于对话/文艺作品,风格通俗朴实生动)和书面语(用于郑重场合/理论文章,风格文雅庄重);②从词义方面辨析: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词义侧重点不同、词义轻重不同;③从搭配习惯上辨析:词语习惯搭配不同,比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④从运用上辨析:适用的对象不同(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同级同辈)、词性的不同(动词/名词)。
【答案】2.我们将于9月10日16时在本班教室开展“遇见你,真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诚挚邀请您参加此次活动,恭候您的莅临指导。
3.C
4.与朋友交往贵在讲诚信,正如《论语》所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一方面指凶狠(危险、贪婪,令人敬畏);另一方面指威猛矫健(健壮憨厚、有生气有能耐)。(或:一方面指的是反面形象,一方面指的是正面形象)
【知识点】文化特色;主题活动;见解表述;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之邀请函。邀请函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结语、落款五部分组成。其中,正文一般在第三行空两格写,邀请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活动名称、目的等,“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举行什么活动,诚邀您......”,正文结语要表示邀请的诚意,如“敬请参加”“静候光临”“敬请届时光临”等。
(2)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之语言得体。“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即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经历、思想性格、心理需求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遣词用语时,应正确使用谦词和敬词,要尊重对方。
(3)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之表达看法。表达看法,应结合题干要求进行。本题要求结合 《〈论语〉十二章》中有关交友的语句,表达对交友的看法,首先应辨别出《〈论语〉十二章》中有关交友的语句,对这些语句的意思进行理解,然后根据句意表达自己对交友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文化常识。通过成语来分析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可以借助成语的感彩和成语的意思来进行。最重要的是将成语进行分类,总结出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的两面性,既有正面形象,也有反面形象。
2.邀请函的正文是邀请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活动名称、目的等,即:“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举行什么活动,诚邀您......”,根据“班级将于9月10日16时在教室开展主题为‘遇见你,真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可知,我们将于9月10日16时(时间)在本班教室(地点)开展“遇见你,真好”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诚挚邀请您参加此次活动(目的),正文结语要表示邀请的诚意,如:恭候您的莅临指导 。
故答案为:我们将于9月10日16时在本班教室开展“遇见你,真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诚挚邀请您参加此次活动,恭候您的莅临指导。
3.A、“大作”是对他人作品的敬辞,不能用来形容自己,该项表达不够得体;
B、“惠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的敬词,不能用来形容自己,该项表达不够得体;
C、“鄙人”是对自己自称的谦辞,“切磋”比喻互相研究探讨,取长补短,显示出谦逊的态度,表达该项表达最得体;
D、“奉陪”是陪伴的敬词,指自己对别人的陪伴、陪同,句中却用来形容他人对自己的陪伴,该项表达不够得体;
故答案为:C。
4.《〈论语〉十二章》中有关交友的语句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两句,表达看法时,任选一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可。如选择第一句,可以发表的看法是交友时,要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如选择第二句,可以发表的看法是与朋友交往贵在讲诚信。
故答案为:与朋友交往贵在讲诚信,正如《论语》所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通读成语,可将成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贬义词,包括龙争虎斗、虎视眈眈、放虎归山,这些成语中的虎凶狠、危险、贪婪、令人敬畏,代表反面形象;一类是褒义词,包括如虎添翼、虎虎生威、龙腾虎跃、虎头虎脑,这些成语中的虎威猛矫健、健壮憨厚、有生气有能耐,代表正面形象。
故答案为: 一方面指凶狠(危险、贪婪,令人敬畏);另一方面指威猛矫健(健壮憨厚、有生气有能耐)。(或:一方面指的是反面形象,一方面指的是正面形象)。
【答案】6.原来;见、视;离开;大腿
7.C
8.屠户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9.示例:作者嘲讽像“狼”一样的禽兽(恶人),伎俩有限,最终失败,只是为人增添笑料而已;同时也告诉人们,对待如禽兽般狡猾凶残的恶人恶势力无需恐惧,可以智勇胜之。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应联系语境,要注意词语是否存在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现象。“故”“顾”“去”“股”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要牢记。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语法结构包括句子成分、句首词语、连词、省略等。句子成分包括:主谓、谓宾之间需停顿,介宾短语作状语,其前后需停顿;句首词语包括:句首发语词、连词后需停顿,句首表示时间和地点的状语后需停顿;另外,目的连词前需停顿,省略处需停顿。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时,首先需要解释重点实词的意思;然后分析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就是结合虚词判断句子是否是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如果是,应结合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的方式翻译。比如:省略句需要补充省略的成分,倒装句需要调整语序,判断句格式为“......是......”,被动句格式为“......被......”;最后根据现代汉语语序,整合为一句语意通顺且完整的话。
(4)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时,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进行。表层含义是句子比较浅显的意思,文言文需要通过翻译句子得出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则需要联系全文内容和主旨体会。答题格式为:这句话表层含义是......深层含义是......。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6.“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句意为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故”解释为原来;
“ 顾野有麦场 ”句意为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顾”解释为见、视;
“一狼径去”句意为一只狼径直走开,“去”解释为离开;
“ 屠自后断其股 ”句意为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股”解释为大腿。
故答案为:原来;见、视;离开;大腿。
7.A、“后狼止”是主谓句,“而”是转折连词,其前要停顿,该项停顿划分正确;
B、“恐”是主语,“前后受其敌”是谓语,主谓之间要停顿,该项停顿划分正确;
C、“其一”是主语,“犬坐于前”是谓语,“犬”修饰动词“坐”,主谓之间要停顿,即:其一/犬坐于前,该项停顿划分不正确;
D、“屠”是主语,“ 自后断其股 ”是谓语,主谓之间要停顿,该项停顿划分正确;
故答案为:C。
8.解释实词意思:视:看见;积:堆积;薪:柴草;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意:打算;隧入:钻洞进去;
分析虚词意义和用法:其:代词,第一个代指柴草堆,第二个代指屠夫;以:连词,表目的,来;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于)其中”是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动词“洞”,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一狼(于)其中洞”;
用现代汉语语序翻译为:屠户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故答案为:屠户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9.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画线句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句意是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这里喻指像禽兽一样的恶人,作者嘲讽他们伎俩有限,最终失败,只是为人增添笑料而已;结合前一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句意是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作者用这个事例告诉人们,对待如禽兽般狡猾凶残的恶人恶势力无需恐惧,可以智勇胜之。
故答案为:示例:作者嘲讽像“狼”一样的禽兽(恶人),伎俩有限,最终失败,只是为人增添笑料而已;同时也告诉人们,对待如禽兽般狡猾凶残的恶人恶势力无需恐惧,可以智勇胜之。
【答案】10.A
11.列数字;让人直观地感受到《论语》包含的内容之多
12.C
13.示例: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知识点】把握作者的见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其他文学性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意思,应当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大致判断这个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同义词、反义词来对比,在对比中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个词语表达的意思。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能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答题结构为: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的例子,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表达更直观、更具体。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时,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进行。表层含义是句子比较浅显的意思,深层含义则需要联系前后文的内容和主旨体会。答题格式为:这句话表层含义是......深层含义是......
(4)本题考查道理类的主旨理解。根据一句话来分析道理,首先需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文言句子需要通过翻译来理解;然后,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对这句话表达的意思进行深入理解,分析出文章要揭示的道理。
10.A、联系后文“他认为在学习时既要广博见闻,又要时常温习......不仅如此,他认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可知,“主张”的意思是见解、看法、观点,该项词语解释正确;
B、“做主”表示承担全部责任而对某件事做出决定,不符合语境,解释错误;
C、“扶持”表示扶助、照顾、帮助的意思,不符合语境,解释错误;
故答案为:A。
11.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第②段的画线句子“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由“20篇”“492章”“444章”“48章”可知,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好处是让人直观地感受到《论语》包含的内容之多。
故答案为:列数字;让人直观地感受到《论语》包含的内容之多。
12.A、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第④段,由“因此,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可知,“有教无类”指的是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并不是说“把人放在一起教”,该项理解不正确;
B、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第④段,由“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可知,人是存在个性差异的,该项理解不正确;
C、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第④段,由“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因此,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可知,“有教无类”指的是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该项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C。
13.结合注释可知,“罔”是迷惑而无所得的意思,“殆”是精神疲倦而无所得的意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故答案为:示例: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答案】14.D
15.①母亲去世后;②母亲央求“我”看花;③“我”暴怒无常不愿去;④“看花”是本文主要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
16.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积极乐观的精神力量。结合自己的成长从正面谈有益的帮助。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秋天的怀念;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2)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概括文章要点。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语言要简洁。
(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及受到的启发。启示:(1)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2)确定情感倾向,找准作答角度;(3)联系生活实际,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说出对自己的启示感悟。
14.本题考查细节描写。A.“悄悄地躲”“愉偷地听”都属于细节描写,突出母亲小心谨慎的心理。
B.“扑过来抓住忍住”也是细节描写。突出母亲对“我”爱护的心理。
C.“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属于细节描写,形象的描写母亲坐下、站起,突出母亲听到我“同意看花时的高兴,又不知所措的心理。
D.只是描写了花的颜色及象征意义,没有细节描写。
故选:D。
15.本题考查分析内容第①空,根据“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第⑦段句子“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可知,妹妹推“我”去看花的时间是“母亲去世后”;
第②空,根据“‘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可知,此处填“母亲央求‘我’看花”;
第③空,根据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可知,此处填入“‘我’暴怒无常不愿去”。
第④空,文中多次写“看花”,是因为从看花一开始拒绝的态度到后来主动去,可以体现出“我”生活态度的转变,由“暴怒无常”到能理解母亲,再到直面生活。三次看花,串联了文章的事件,故“看花”也是叙述线索,总之,“看花”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为后文作铺垫;在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反映“我”性格的变化: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
16.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及受到的启发。从文中“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史铁生在母亲死后,知道了母亲对他和妹妹的期望,他自此积极面对生活,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虽身有残疾。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17.【答案】她真有意思 嘿!这个人真意思。那么这个人到底是何方神圣?哈!暂时保密。不过别怪我“无情”哦!
话说此人现在上六年级,成绩比较稳定。说起此人的“有意思”的事件,那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有一次,在家里,此人竟然把衣服穿反了,你们说有趣不?唉,这事儿还偏偏被此人的哥哥看见了,她哥指着穿反的衣服捧腹大笑:“我的妈呀!笑死人了!”此人一听,撇了一眼自己的衣服:“啊?咋穿反了?”她哥一听,更是笑得“不可开交”。
这时,她火山爆发了,指着她哥的鼻子大喝一声,可她哥根本不当一回事儿,仍进行着交响曲。
此时,她气急了,不得不使出“看家本领”“九阴白骨爪”。她哥见这架势,双手往腰上一插,准备使出“降龙十八掌”进行“反攻”。说时迟,那时快,“爪子”正好抓到她哥手上。“妈呀!”她哥“哭天喊地”“抱手痛哭”。
呵!她可得意极了,“喂!服了吗?”“哼!不服!”“哦!看来你是不到黄河不死心哪!看我不打你个‘半身不遂’!”她哥自个儿小声嘀咕了一会儿,立马就“跪地求饶”。她更“狂妄”了。她哥见机会来了,搞了个“突然袭击”。嘿!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她早已识破她哥的“阴谋诡计”,反手又是一招“九阴白骨爪”。不料,她哥变机灵了,竟巧妙地躲开了,并使出“葵花点穴手”,可还是不幸“中爪”。
多次与她哥交手,她都把“敌人”打得“落荒而逃”,厉害吧!
现在可以告诉大家了,这位有意思的人姓殷名雨,正是在下!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命题作文,要求以“他/她真有意思”为题,写一篇习作。”“意思”有两个义项:趣味;意味(耐人寻味)。有意思”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表层,就是好玩、有趣;第二层是有情趣、有特点;第三层是更深一层,就是有意义,对自己有影响。想想生活中,你觉得谁最有意思,选择印象深刻或最想介绍的人去写。写作时可先介绍人物的外貌、性格等特点,然后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要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逼真,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 / 1统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入学测试模拟卷(二)
一、基础知识综合运用
1.校文学社准备拍摄一个“礼赞2023”的短片,下面这段文字作为短片的开篇词,请你帮忙完善文字稿。
2023年的星空,因众多修身养德之人,而光辉灿烂。2023年的山河,总有人在默默守护,无畏前行。他们中有沉默guǎ言、却以微薄之力辛勤耕耘的普通人,也有热忱纯cuì、立场坚强的民族楷模……他们从不同方面诠释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着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让曾经怅然的人们,获得精神的滋养,人生的启迪。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沉默 guǎ 言( )②纯 cuì( )
(2)加点字“薄”“怅”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bó zhǎng B.bó chàng
C.báo zhǎng D.bǎo chàng
(3)画线句中有一个词语使用欠妥,请找出来并改正。
将“ ”改为“ ”
【答案】(1)寡;粹
(2)B
(3)坚强;坚定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多音字字音;近义词;字体书写
【解析】【分析】(1)“沉默 guǎ 言”的“guǎ”应写为寡,“纯 cuì ”的“ cuì ”应写为粹。
故答案为:寡;粹。
(2)A、“微薄之力”的“薄”应读bó ,“怅然”的“怅”应读chàng,而不是zhǎng ,该项加点字读音有误;
B、“微薄之力”的“薄”应读bó ,“怅然”的“怅”应读chàng,该项加点字读音正确;
C、“微薄之力”的“薄”应读bó ,而不是 báo ,“怅然”的“怅”应读chàng,而不是zhǎng ,该项加点字注音有误;
D、“微薄之力”的“薄”应读bó ,而不是 bǎo ,“怅然”的“怅”应读chàng,该项加点字注音有误;
故答案为:B。
(3)“坚强”的意思是坚固、不可摧毁、不动摇,常和表示心理的词语搭配,如:意志坚强、内心坚强等,而“坚定”的意思稳定、不动摇,常和表示观念的词语搭配,如:立场、主张、目标、信念等。所以画线句中“坚强”一次使用欠妥,应改为“坚定”。
故答案为:坚强;坚定。
【点评】(1)本题考查常用字的字形。“寡”是少的意思,“沉默寡言”意思是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注意“寡”的字形。“粹”是纯净不杂的意思,“纯粹”指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杂质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注意“粹”的字形,不要误写成“淬”或“悴”。
(2)本题考查常用字和多音字的字音。薄,多音字,读báo时,表示厚度小的、贫瘠、(感情)冷淡、(味道)淡,常组词为薄饼、薄田、势孤力薄等;读bó时,表示微/少、苛刻、减轻、轻视、迫近,常组词为微薄、单薄、厚此薄彼、日薄西山等;读bò时,表示薄荷,常组词为薄荷、薄荷脑等。怅,只有一个读音chàng,表示失意、不痛快,常组词为惆怅、怅然、怅惘等。
(3)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辨析近义词的方法:①从感彩和语体色彩方面辨析:词的感彩分为褒义词(肯定或赞许)、贬义词(否定或贬斥)和中性词(不表示褒贬),词的语体色彩分为口语(常见于对话/文艺作品,风格通俗朴实生动)和书面语(用于郑重场合/理论文章,风格文雅庄重);②从词义方面辨析: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词义侧重点不同、词义轻重不同;③从搭配习惯上辨析:词语习惯搭配不同,比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④从运用上辨析:适用的对象不同(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同级同辈)、词性的不同(动词/名词)。
二、综合性学习(17分)
班级将于9月10日16时在教室开展主题为“遇见你,真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参加并完成任务。
2.任务一【邀请嘉宾】
在横线处填写邀请词的正文,邀请班主任张老师参加,注意运用礼貌用语。
邀请卡
尊敬的张老师:
七(1)班班委会
2023年9月10日
3.任务二【介绍自我】
下面摘选了同学自我介绍中的语句,你认为其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我非常喜欢文学,酷爱写作,这个月又有大作在校刊上发表了。”
B.“入学军讲真让我难忘,与教官、同学们的合影,我一直惠存着。”
C.“鄙人是围棋爱好者,如果哪位同学有兴趣,我们可以一起切磋。”
D.“下个月是我生日,每年过生日我都会请同学奉陪,以增进友谊。”
4.任务三【交流感悟】
活动中,你结合《〈论语〉十二章》中有关交友的语句,表达对交友的看法。
5.读一读下面的成语,说说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
龙争虎斗 虎视眈眈 放虎归山 卧虎藏龙
如虎添翼 虎虎生威 龙腾虎跃 虎头虎脑
【答案】2.我们将于9月10日16时在本班教室开展“遇见你,真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诚挚邀请您参加此次活动,恭候您的莅临指导。
3.C
4.与朋友交往贵在讲诚信,正如《论语》所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一方面指凶狠(危险、贪婪,令人敬畏);另一方面指威猛矫健(健壮憨厚、有生气有能耐)。(或:一方面指的是反面形象,一方面指的是正面形象)
【知识点】文化特色;主题活动;见解表述;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之邀请函。邀请函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结语、落款五部分组成。其中,正文一般在第三行空两格写,邀请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活动名称、目的等,“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举行什么活动,诚邀您......”,正文结语要表示邀请的诚意,如“敬请参加”“静候光临”“敬请届时光临”等。
(2)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之语言得体。“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即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经历、思想性格、心理需求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遣词用语时,应正确使用谦词和敬词,要尊重对方。
(3)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之表达看法。表达看法,应结合题干要求进行。本题要求结合 《〈论语〉十二章》中有关交友的语句,表达对交友的看法,首先应辨别出《〈论语〉十二章》中有关交友的语句,对这些语句的意思进行理解,然后根据句意表达自己对交友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文化常识。通过成语来分析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可以借助成语的感彩和成语的意思来进行。最重要的是将成语进行分类,总结出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的两面性,既有正面形象,也有反面形象。
2.邀请函的正文是邀请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活动名称、目的等,即:“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举行什么活动,诚邀您......”,根据“班级将于9月10日16时在教室开展主题为‘遇见你,真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可知,我们将于9月10日16时(时间)在本班教室(地点)开展“遇见你,真好”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诚挚邀请您参加此次活动(目的),正文结语要表示邀请的诚意,如:恭候您的莅临指导 。
故答案为:我们将于9月10日16时在本班教室开展“遇见你,真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诚挚邀请您参加此次活动,恭候您的莅临指导。
3.A、“大作”是对他人作品的敬辞,不能用来形容自己,该项表达不够得体;
B、“惠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的敬词,不能用来形容自己,该项表达不够得体;
C、“鄙人”是对自己自称的谦辞,“切磋”比喻互相研究探讨,取长补短,显示出谦逊的态度,表达该项表达最得体;
D、“奉陪”是陪伴的敬词,指自己对别人的陪伴、陪同,句中却用来形容他人对自己的陪伴,该项表达不够得体;
故答案为:C。
4.《〈论语〉十二章》中有关交友的语句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两句,表达看法时,任选一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可。如选择第一句,可以发表的看法是交友时,要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如选择第二句,可以发表的看法是与朋友交往贵在讲诚信。
故答案为:与朋友交往贵在讲诚信,正如《论语》所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通读成语,可将成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贬义词,包括龙争虎斗、虎视眈眈、放虎归山,这些成语中的虎凶狠、危险、贪婪、令人敬畏,代表反面形象;一类是褒义词,包括如虎添翼、虎虎生威、龙腾虎跃、虎头虎脑,这些成语中的虎威猛矫健、健壮憨厚、有生气有能耐,代表正面形象。
故答案为: 一方面指凶狠(危险、贪婪,令人敬畏);另一方面指威猛矫健(健壮憨厚、有生气有能耐)。(或:一方面指的是反面形象,一方面指的是正面形象)。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
狼
[清]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顾野有麦
一狼径去
屠自后断其股
7.下列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恐/前后受其敌
C.其一犬/坐于前 D.屠/自后断其股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9.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答案】6.原来;见、视;离开;大腿
7.C
8.屠户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9.示例:作者嘲讽像“狼”一样的禽兽(恶人),伎俩有限,最终失败,只是为人增添笑料而已;同时也告诉人们,对待如禽兽般狡猾凶残的恶人恶势力无需恐惧,可以智勇胜之。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应联系语境,要注意词语是否存在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现象。“故”“顾”“去”“股”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要牢记。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语法结构包括句子成分、句首词语、连词、省略等。句子成分包括:主谓、谓宾之间需停顿,介宾短语作状语,其前后需停顿;句首词语包括:句首发语词、连词后需停顿,句首表示时间和地点的状语后需停顿;另外,目的连词前需停顿,省略处需停顿。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时,首先需要解释重点实词的意思;然后分析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就是结合虚词判断句子是否是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如果是,应结合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的方式翻译。比如:省略句需要补充省略的成分,倒装句需要调整语序,判断句格式为“......是......”,被动句格式为“......被......”;最后根据现代汉语语序,整合为一句语意通顺且完整的话。
(4)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时,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进行。表层含义是句子比较浅显的意思,文言文需要通过翻译句子得出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则需要联系全文内容和主旨体会。答题格式为:这句话表层含义是......深层含义是......。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6.“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句意为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故”解释为原来;
“ 顾野有麦场 ”句意为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顾”解释为见、视;
“一狼径去”句意为一只狼径直走开,“去”解释为离开;
“ 屠自后断其股 ”句意为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股”解释为大腿。
故答案为:原来;见、视;离开;大腿。
7.A、“后狼止”是主谓句,“而”是转折连词,其前要停顿,该项停顿划分正确;
B、“恐”是主语,“前后受其敌”是谓语,主谓之间要停顿,该项停顿划分正确;
C、“其一”是主语,“犬坐于前”是谓语,“犬”修饰动词“坐”,主谓之间要停顿,即:其一/犬坐于前,该项停顿划分不正确;
D、“屠”是主语,“ 自后断其股 ”是谓语,主谓之间要停顿,该项停顿划分正确;
故答案为:C。
8.解释实词意思:视:看见;积:堆积;薪:柴草;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意:打算;隧入:钻洞进去;
分析虚词意义和用法:其:代词,第一个代指柴草堆,第二个代指屠夫;以:连词,表目的,来;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于)其中”是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动词“洞”,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一狼(于)其中洞”;
用现代汉语语序翻译为:屠户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故答案为:屠户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9.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画线句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句意是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这里喻指像禽兽一样的恶人,作者嘲讽他们伎俩有限,最终失败,只是为人增添笑料而已;结合前一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句意是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作者用这个事例告诉人们,对待如禽兽般狡猾凶残的恶人恶势力无需恐惧,可以智勇胜之。
故答案为:示例:作者嘲讽像“狼”一样的禽兽(恶人),伎俩有限,最终失败,只是为人增添笑料而已;同时也告诉人们,对待如禽兽般狡猾凶残的恶人恶势力无需恐惧,可以智勇胜之。
四、现代文阅读(29分)
阅读
(一)孔 子
①孔子,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②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了《论语》。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③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因此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②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因此,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关于学习,孔子有比较明确的主张。他认为在学习时既要广博见闻,又要时常温习,与此同时,他还强调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诚如他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③,思而不学则殆④”。不仅如此,他认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⑤孔子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对世界的卓越贡献,受到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注:①焉:在其中。②善:优点。③罔:迷惑而无所得。④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0.短文第④段中加点词语“主张”的意思是( )
A.见解 B.做主 C.扶持
11.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12.联系第④段内容,对“有教无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把人放在一起教,不要分出类别。
B.只要能受教育,人就没有差别。
C.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13.“学而不思则岡,思而不学则殆”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0.A
11.列数字;让人直观地感受到《论语》包含的内容之多
12.C
13.示例: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知识点】把握作者的见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其他文学性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意思,应当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大致判断这个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同义词、反义词来对比,在对比中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个词语表达的意思。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能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答题结构为: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的例子,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表达更直观、更具体。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时,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进行。表层含义是句子比较浅显的意思,深层含义则需要联系前后文的内容和主旨体会。答题格式为:这句话表层含义是......深层含义是......
(4)本题考查道理类的主旨理解。根据一句话来分析道理,首先需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文言句子需要通过翻译来理解;然后,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对这句话表达的意思进行深入理解,分析出文章要揭示的道理。
10.A、联系后文“他认为在学习时既要广博见闻,又要时常温习......不仅如此,他认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可知,“主张”的意思是见解、看法、观点,该项词语解释正确;
B、“做主”表示承担全部责任而对某件事做出决定,不符合语境,解释错误;
C、“扶持”表示扶助、照顾、帮助的意思,不符合语境,解释错误;
故答案为:A。
11.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第②段的画线句子“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由“20篇”“492章”“444章”“48章”可知,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好处是让人直观地感受到《论语》包含的内容之多。
故答案为:列数字;让人直观地感受到《论语》包含的内容之多。
12.A、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第④段,由“因此,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可知,“有教无类”指的是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并不是说“把人放在一起教”,该项理解不正确;
B、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第④段,由“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可知,人是存在个性差异的,该项理解不正确;
C、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第④段,由“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因此,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可知,“有教无类”指的是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该项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C。
13.结合注释可知,“罔”是迷惑而无所得的意思,“殆”是精神疲倦而无所得的意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故答案为:示例: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阅读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扬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者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课本《秋天的怀念》)
14.文章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尤其是细节描写。下列不属于细节描写的一项是( )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B.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C.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D.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15.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和表现“我”生活态度变化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关于母亲 关于“看花” “我”的反映 你的发现
不知道母亲的病 母亲劝“我”看花 ③ “看花”的作用是 ④
得知母亲的病 ② “我”嫌烦,但答应去
① 妹妹推“我”去看花 “我”去后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
16.作家王安忆说:“史铁生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有的时候,你和他在一起会觉得他很健康,觉得他很健全,你不觉得他有什么缺陷,他有一种思想上可以不断激发人的力量。”结合课文,请阐释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帮助?
【答案】14.D
15.①母亲去世后;②母亲央求“我”看花;③“我”暴怒无常不愿去;④“看花”是本文主要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
16.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积极乐观的精神力量。结合自己的成长从正面谈有益的帮助。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秋天的怀念;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2)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概括文章要点。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语言要简洁。
(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及受到的启发。启示:(1)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2)确定情感倾向,找准作答角度;(3)联系生活实际,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说出对自己的启示感悟。
14.本题考查细节描写。A.“悄悄地躲”“愉偷地听”都属于细节描写,突出母亲小心谨慎的心理。
B.“扑过来抓住忍住”也是细节描写。突出母亲对“我”爱护的心理。
C.“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属于细节描写,形象的描写母亲坐下、站起,突出母亲听到我“同意看花时的高兴,又不知所措的心理。
D.只是描写了花的颜色及象征意义,没有细节描写。
故选:D。
15.本题考查分析内容第①空,根据“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第⑦段句子“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可知,妹妹推“我”去看花的时间是“母亲去世后”;
第②空,根据“‘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可知,此处填“母亲央求‘我’看花”;
第③空,根据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可知,此处填入“‘我’暴怒无常不愿去”。
第④空,文中多次写“看花”,是因为从看花一开始拒绝的态度到后来主动去,可以体现出“我”生活态度的转变,由“暴怒无常”到能理解母亲,再到直面生活。三次看花,串联了文章的事件,故“看花”也是叙述线索,总之,“看花”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为后文作铺垫;在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反映“我”性格的变化: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
16.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及受到的启发。从文中“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史铁生在母亲死后,知道了母亲对他和妹妹的期望,他自此积极面对生活,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虽身有残疾。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作文(35分)
17.写作
小学毕业已有一段时间,你定会遇到一些有意思的人。前段时间,你和朋友一起回小学看望老师。在这过程中,你忍不住向老师分享你遇到的他(她)。
请以《真有意思》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50字,不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答案】她真有意思 嘿!这个人真意思。那么这个人到底是何方神圣?哈!暂时保密。不过别怪我“无情”哦!
话说此人现在上六年级,成绩比较稳定。说起此人的“有意思”的事件,那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有一次,在家里,此人竟然把衣服穿反了,你们说有趣不?唉,这事儿还偏偏被此人的哥哥看见了,她哥指着穿反的衣服捧腹大笑:“我的妈呀!笑死人了!”此人一听,撇了一眼自己的衣服:“啊?咋穿反了?”她哥一听,更是笑得“不可开交”。
这时,她火山爆发了,指着她哥的鼻子大喝一声,可她哥根本不当一回事儿,仍进行着交响曲。
此时,她气急了,不得不使出“看家本领”“九阴白骨爪”。她哥见这架势,双手往腰上一插,准备使出“降龙十八掌”进行“反攻”。说时迟,那时快,“爪子”正好抓到她哥手上。“妈呀!”她哥“哭天喊地”“抱手痛哭”。
呵!她可得意极了,“喂!服了吗?”“哼!不服!”“哦!看来你是不到黄河不死心哪!看我不打你个‘半身不遂’!”她哥自个儿小声嘀咕了一会儿,立马就“跪地求饶”。她更“狂妄”了。她哥见机会来了,搞了个“突然袭击”。嘿!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她早已识破她哥的“阴谋诡计”,反手又是一招“九阴白骨爪”。不料,她哥变机灵了,竟巧妙地躲开了,并使出“葵花点穴手”,可还是不幸“中爪”。
多次与她哥交手,她都把“敌人”打得“落荒而逃”,厉害吧!
现在可以告诉大家了,这位有意思的人姓殷名雨,正是在下!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命题作文,要求以“他/她真有意思”为题,写一篇习作。”“意思”有两个义项:趣味;意味(耐人寻味)。有意思”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表层,就是好玩、有趣;第二层是有情趣、有特点;第三层是更深一层,就是有意义,对自己有影响。想想生活中,你觉得谁最有意思,选择印象深刻或最想介绍的人去写。写作时可先介绍人物的外貌、性格等特点,然后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要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逼真,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