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
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服饰方面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饮食方面
1、中餐——四大菜系
四大菜系 代表区域 口味特点
鲁菜 山东(济南、胶州) 清香、鲜嫩、味纯
粤菜 广州、潮州等地 鲜、嫩、爽、滑
川菜 四川(成都、重庆) 味浓、重辣
淮扬菜 扬州、淮河流域一带 清淡、味甜
2、西餐
(1)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2)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三、建筑方面
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2、中西合璧
3、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四、习俗方面
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
2、这些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五、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
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3、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
4、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
5、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
6、还与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
第二节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内容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
2、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
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3)空: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
(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
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
(1)电报:
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
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三、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四、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
1、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信息的交流 ③开阔人们的视野
④加快生活节奏 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第三节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
(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3、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
(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4、通俗性报刊特点
(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电影
(1)发展
①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②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③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
(2)发展特点:
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3、电视
(1)问世:20世纪30年代
(2)发展过程: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③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3)现状(特点)
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出现: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发展快: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3、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
4、影响
(1)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2)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3)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4)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5、评价
(1)优势:
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②费用低廉
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你如何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
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PAGE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