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美好品质
24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师: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的收获?(学生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
2.师:同学们都很用心,知道了不少关于司马光的故事。今天,我们又会知道一个关于司马光的什么故事呢?(板书课题:司马光)
3.这篇文章与我们之前学习的课文一样吗?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呢?跟着老师一起来学学吧!
二、探究新知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要读好文言文和要读好现代文是一样的,首先要认识文章的生字宝宝,让我们把它们请出来:
司 庭 登 跌 众 弃 持 皆
3.教师指导,读准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2.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理解文意,对于仍然不能理解的字词做好标记。
3.小组内讨论难理解的字词。
4.师点拨(根据学情,不用逐一解释):
群儿:一群孩子。 戏:游戏。 一儿:一个小孩。 登:爬上。 弃:抛弃,放弃。 去:离开 持:握,拿,搬起。 击: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砸。 破之:使之破,就是把缸打破了。 水迸:水一下子涌出来了。 得活:得以存活。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文章内容,并简要概括。(引导学生讲得通顺、流畅,表情大方)
(三)指导书写
1.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指导书写课后生字,重点指导“庭、登、众”。
3.学生自由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
2.指名说课文大意,并概括主要内容。(司马光砸缸)
二、探究新知
(一)深入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2.品读“光持石击瓮破之”一句,感悟司马光临危不惧,冷静思考的品质。
第一步,情况紧急,需要立刻解救落水小孩。
第二步,需要立即破缸,让水流出。
第三步,迅速反应,想出对策,用石头破缸救出小孩。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司马光非常沉着冷静,丝毫不惊慌,表现出了超乎他实际年龄的老练与机智,真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
3.品读“众皆弃去”一句,通过他人的表现,对比衬托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引导学生想象其他小孩子当时的表情和反应,感悟司马光的人物形象。
4.演一演。
这个故事已经过去了千年,今天,谁能来演一演,带我们穿越到古代,再现司马光的光辉形象?(学生自告奋勇,教师指名,各自扮演司马光和众小孩子,指导学生,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
(二)指导朗读,拓展延伸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
2.指名读。(师点拨:“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3.我们知道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同学们要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去找找关于司马光的故事读一读吧!
(三)古今对比,探究文言文学法
1.师:刚才同学们的表演真是充满了童真童趣,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其实,关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有很多的版本。(课件出示白话文版本的故事)
2.学生自读屏幕上的内容,对比课文,小组内讨论:这篇选文和课文有什么不同?
3.指名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4.师点拨学法:
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课外选文是一篇现代文。现代文就是用我们现在通用的语言来写的,一读就懂,而文言文却因为词句简洁而内涵丰富,让人读来费解。但是,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也能读懂。常用的方法就是:第一,反复诵读原文,读准句子;第二,结合注释,尽力理解文中句子,弄懂文章大意;第三,利用组词、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文言词语,补充理解全文。
【教学板书】
24 司马光
文言文学法指导
【教学反思】
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我觉得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指导学生朗读,我采取如下步骤:第一,教师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第二,指导学生将课文读通顺,其中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能背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