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越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 历史
一、选择题 I(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伟大成果,它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
文化的等等。下列属于古代西亚文明成果的是
A.建造宏伟壮观的金字塔 B.创作《摩诃婆罗多》
C.创作史诗《吉尔伽美什》 D.创造古老的象形文字
2. 英国学者马丁·贝尔纳在其著作《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中,批判了关于希
腊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提出希腊文明的源头在西亚和北非。下列希腊文明成果,能印证
这一观点的是
①字母文字 ②雕刻艺术 ③民主政治 ④冶铁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 下图为古代世界的帝国扩张示意图,在该帝国统治下
A.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B.成为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C.罗马法体系推动社会发展 D.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12、13世纪法国卢昂的市政管理机关,由百人会组成,这100人多为富商。他们掌着城
市的司法权、行政权和市政官员任命权,但当地的高级司法权仍掌握在国王手中。同时,
国王仍在卢昂派驻代表,过问、干涉城市重大事务。这反映了
A.自治城市未脱离封建体系之外 B.资产阶级掌控了市政管理权
C.封建专制王权呈不断强化趋势 D.自治城市市民负有封建义务
美国科学家迈克尔哈特著有《人类史上最有影响的百位人物排名》一书,穆罕默德名列百
位人物之一。这本书刚一出版,即成为畅销书。在这本书中有关穆罕默德的记述,你不可
能看到的内容是
7世纪创立了伊斯兰教
完成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使命
建立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
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
孝德天皇即位后,建年号为大化,颁布了《改新之诏》,仿“法式备定”的唐制,有步骤
地实行改革,此后日本逐步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这一改革发生在
A.7世纪中期 B.10世纪初 C.12世纪末 D.17世纪早期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
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
试卷第1页,共7页
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A.新航路开辟是为了传播伊斯兰教思想
B.新航路开辟是西欧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新航路开辟的根源是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D.新航路开辟的根源是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取得进步
8. 1497年,一位葡萄牙航海家告别里斯本,带领四艘武装商船在茫茫的大海里航行了三个多
月,最终到达印度。下列项中,这位航海家此行到过的地点是
A.菲律宾群岛 B.巴哈马群岛 C.好望角 D.麦哲伦海峡
9. 以下是16世纪重要商路示意图,由此反映出
A.以澳门为中转站的贸易网络形成
B.地中海地区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
C.马尼拉大帆船航线沟通欧亚联系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10.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以下传播路径,正确的有
①小麦、燕麦由欧亚传入美洲 ②可可由非洲传入亚洲
③马铃薯、玉米由美洲传入欧亚 ④南瓜、花生由亚洲传入欧洲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但丁被称为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下列关于但
丁生活时代新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讽刺教会封建和腐朽 B.肯定人的价值,鼓吹人性解放
C.主张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人民主权
12.有学者指出,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观念。启蒙
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权威、政
治上的专制主义和哲学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材料旨在说明,牛顿学说
A.开始动摇封建神学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B.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C.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 D.构建了一个科学与民主的崭新时代
13.“因信称义”是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该思想主张灵魂的得救不能靠向教会购买
赎罪券,也无需教士作为中介,只能靠自己虔诚的信仰。该思想的提出
A. 加强了教会的宗教权威 B. 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 冲击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 实现了教徒的思想自由
试卷第2页,共7页
14.1698—1700年,英国国王威廉与法国国王签订了瓜分西班牙的条约,引发英国贵族阶层
普遍不满。1701年初,英国议会规定君主仍享有外交权威,但外交政策必须由内阁制定,
外交决议须交付议会核准。这反映出英国
A.贵族主导国家政治生活 B.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C.君权神授观念遭到否定 D.内阁不再对国王负责
15.革命和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对各国革命和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革命和改革 影响
A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B 日本明治维新 摆脱民族危机,孕育军国主义
C 意大利统一 结束分裂割据,确立共和政体
D 德意志帝国成立 建立民族国家,实现三权分立
A.A B.B C.C D.D
16. 以下是一同学绘制的工业革命进程图(棉纺织领域),有关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飞梭”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B.珍妮纺纱机以“复动式蒸汽机”为动力C.水力纺纱厂的建立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 D.水力织布机的发明催生交通工具的革命
17.“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
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A. 大企业时代已经到来 B.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 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 是科学革命的根源
18.“……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
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
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材料反映了
A.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B.亚非拉开始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C.工业化国家生产的手工业品销往世界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在一部经典著作中,马克思阐述了资本与劳动之间,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揭
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与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并且根据经济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
斗争将不可避免地使工人阶级战胜资产阶级。这部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法兰西内战》 D.《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列宁曾经说过:在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的道路上,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
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对列宁所说的第一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 B. 人类历史上首次推翻封建制的民主革命
C. 无产阶级首次发动的武装起义 D.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试卷第3页,共7页
2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
出色的士兵。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
要说明了
A.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B.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D.中国参加了一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
列宁指出“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这是因为在1903年
A.《火星报》首次宣传马克思主义 B.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
C. 二月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D.以布尔什维主义为指导的新型政党建立
如表是1920~1925年苏俄(联)经济数据统计表(部分)。这一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
得益于
项目 1920年 1925年
工业生产总值(亿卢布) 14.1 77.39
钢厂量(十万吨) 19 186.8
粮食产量(百万吨) 52.5 113.3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新经济体制”改革
在雅尔塔,斯大林直截了当地要求恢复在日俄战争中俄国失去的在中国远东的领土和特权。
不仅如此,苏联还坚决要在其军事力量所能控制的东欧的势力范围内建立对苏友好的政府,
从而把东欧这条入侵苏联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这表明雅尔塔体系
A.体现了美苏争霸的性质 B.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C.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D.以维护世界和平为目标
25. 1938年9月30日凌晨,欧洲四国首脑背着当事国签署了一份协定,而后一直在隔壁房间
里等候的当事国两名代表被带进会议厅,告之协定的内容。这份协定涉及的领土指的是下
图中的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试卷第4页,共7页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6.关于马铃薯的传播,某同学搜集到以下信息,据此判断他的结论可能是马铃薯
16世纪中期 欧洲 马铃薯传入欧洲,起初被用作饲料和观赏、药用植物
1770年 法国 科学家帕门尔发表科学论文,详细分析马铃薯的营养优势
1795年 英国 泰晤士报刊出食谱,教人蒸煮马铃薯汤,用马铃薯做面包
1650—1850年 中国 人口增长了两倍(明末清初,马铃薯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
①用途广泛,是世界市场中的重要商品
②改变了当地人民的食物结构
③营养价值高,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主食
④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7.不同类型的文字记录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
的是
材料 结论
① 《马可·波罗行纪》记录中的中国金银遍地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大量金银流入中国
② (英国)《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都规 定了对国王权利的限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走向成熟
③ 《李尔王》和《哈姆雷特》都刻画了重要人物在欲望和伦理之间的无奈纠结与痛苦取舍 莎士比亚热衷于探究人文主义的政治 理想和道德观念
④ 《共产党宣言》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 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不可逾越的历 史阶段
A.① B.② C.③ D.④
28.“在1914年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下列关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按因果逻辑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①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和对峙
②欧洲列强矛盾和冲突加剧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垄断组织
④萨拉热窝事件
⑤世界被瓜分完毕
A.②③⑤①④ B.⑤③②①④ C.③②⑤④① D.③⑤②①④
多角度观察历史现象有助于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
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个体系
①促进西方列强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
②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③推动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
④改变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不合理状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试卷第5页,共7页
传统观点认为,达·伽马首航所获利润是航行成本的60倍,而今有的学者通过史料查证以及比较当时商品价格,认为去掉远航成本、船员船只损失,实际利润只有成本的6倍左 右。这体现了
A. 旧有历史研究失去价值 B. 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
C. 史家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D. 史论随研究发展而有所变化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其中第31题 10 分,第32题15分,第33题10分,共35
分)
31.世界文明的形成过程,就是各民族各地区文明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的过程。(10分)
材料一 世界文明区域分布图
材料二 阿拉伯文化不是对单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既吸收了西方的希腊、罗马
文化,又继承埃及、波斯、印度等东方文化,它是许多民族文化在伊斯兰教社会中融合而成的。
因此,阿拉伯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文明的发展促使阿拉伯的许多学科如文学、医学、
天文学、数学、工程学等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传入欧洲,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
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发展能打破黑暗
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阿拉伯文化的传入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根据霓枫的《阿拉伯文化的综合与继承》等资料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图中数字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文明,并概括古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特
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及其对欧洲社会的影响。(4分)
32.政治制度和体系的建立,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其他人。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
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
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
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的才能。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
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
试卷第6页,共7页
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
—“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
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摘编自虞崇胜《政治文明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和“政
治史传统奠基人”的历史学家。(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具体主张(任举两例即可),并 简要概括启蒙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美国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说明“有衡”体现在哪些方面?(4 分)
33.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国际秩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第
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使……德意志帝国被摧毁;奥匈帝国废墟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独立的国家,
土耳其的所有属地被剥夺,处在痛苦的呻吟之中庞大的俄罗斯帝国寿终正寝,一种新的社会制
度正在占地球陆地1/6的土地上进行试验。
材料二 1943~1945年,美、英、苏三国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
开会议,缔结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在这一体系下以美、
苏两国为代表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既进行了成功的合作,同时又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同时在
打败法西斯赢得二战胜利、战后处置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各国民族独立等方面作用相
当巨大。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改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凡尔赛体系的国际会议,并说明第
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5分)
(2)结合所学,指出雅尔塔体系中与中国领土有关的内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雅尔塔体系进行简要评价。(5分)
试卷第7页,共7页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I:1-25 每题 2 分,选择题Ⅱ:26-30 题每题 3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A D A B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C B B C C D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B C B D C D A D
非选择题
31(1)①古埃及文明,②古巴比伦文明,③古印度文明,④古代中国文明。1点 1
分,共 4分。特点: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多元特征。(2分)
(2)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纽带)2 分。阿拉伯文化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到来。2分
32(1)特点:多数公民掌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治生活公开、公平、自由;
重视才能。(写出 3点 3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政治史传统奠基人”:修
昔底德。(2分)
(2)代表及主张:伏尔泰——君主立宪制(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
(权力制衡);卢梭——主权在民(或社会契约论)。2分
作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
争和法国大革命(或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提
供了精神武器。(每点 2分,任选 2点)
(3)主要要点: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
政权、司法权,彼此制衡。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
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实行两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通过定期选
举轮流执政。(每点 2分,任选 2点))
33(1)会议:巴黎和会。1分
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欧洲的世界优势地
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答出 2点 4分)
(2)内容: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
岛等归还中国。(1分)
评价:积极作用: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
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在打败法西斯赢得二战胜利、战后处置法西斯、维护世
界和平和推动各国民族独立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2分)
消极作用:它也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2分)
{#{QQABRTQCAUgogigQBJBAAAAQghCUQQQHWgSCCgMAEQQkBkAGCAACCAIoGRAAAMAMAABwAAQ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