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博硕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博硕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5 18:04:23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博硕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共 20 题,每题 3 分,合计 60 分)
1.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杭州良诸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玉琮 (如图),在其后全国多个文化遗 址中也出土了不少造型风格类似的玉琮,如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玉琮其造型和纹饰都与良渚玉琮高度一致。这表明 (  )
A.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B.早期中华文明存在一定联系
C.金沙文化是良渚文化的延续 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2.公元 659 年,武后颁布《姓氏录》,完全以官员品级和声望为基础。武后去世后,无论是官方还是 私家的族谱编写活动都被重申以大族声望而不以唐朝官阶为基础。这说明当时 (  )
A.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B.门阀政治影响深远
C.武后政治改革失败 D.宗法制度根深蒂固
3.宋朝新建,天下尚四分五裂。宋太祖制定战略方针,开展了削平诸政权的统一战争。963 年出兵两 湖,964 年平定后蜀,971 年平定南汉,974 年平定南唐,978 年平定福建,979 年最后攻下北汉。宋 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 (  )
A.避免统一南方前与辽冲突 B.防止党项威胁北部边防
C.与辽争夺南方富庶之地 D.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
4.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说:“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材料反映出严复(  )
A.主张以进化论为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
B.提出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C.认为科学与民主是西方富强的根本
D.批评洋务派存在“遗其体而求其用”的错误
5.(2020高一上·苍南月考)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  )
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 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 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6.(2019高一上·乾安月考)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
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7.下图为隋朝主要粮仓分布图。图中粮仓投入使用主要得益于 (  )
A.大运河的开凿与江南经济发展
B.统治者个人喜好及北方农业发展
C.全国统一格局形成与社会稳定
D.造船业发达与粮食储备技术进步
8.(2022高一下·扬州开学考)电影《长津湖》重现了70多年前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长津湖血战的一幕。长津湖战役之后,“联合国军”再也没有踏过三八线半步,战争走向完全改变,以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其价值在于(  )
A.体现了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的关系
B.结束了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C.打出了国威军威,赢得和平建设环境
D.极大地改变了联合国内力量对比
9.(2018高一下·四川期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  )
A.流通铜贝
B.“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10.(2016高一上·江苏月考)清代著作《啸亭杂录》记载:“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为克服这一情况,清王朝(  )
A.废除宰相制度 B.强化行省制
C.增强内阁权力 D.设立军机处
11.(2017高一上·南郑期中)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12.下表是 1941 年- 1946 年美国对华租借统计 (单位亿美元) 。据此可知 (  )
年份项目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对华租借金额 0.26 1.00 0.49 0.53 11.07 210
占当年对外租借比重 (%) 1.7 1.5 0.4 0.4 8.0 12.0
A.中国抗日战争的胶着与艰难
B.中国在美国亚太战略地位的变化
C.美国逐渐垄断中国资本市场
D.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与利益交织
13.(2023高三下·杭州月考)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下列关于古代文字的表述 正确的是(  )
① 梵文是古印度最有代表性文字
② 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记录
③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④越南谚文在中国汉字基础上创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2018高一上·长春月考)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15.(2018高二上·长春期中)《三国演义》中有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下列哪一项不可能是当时的史实:(  )
A.查阅了《黄帝内经》 B.用四诊法为其号脉
C.使用了外科手术 D.参考了《本草纲目》
16.(2017高三上·阳高月考)家族受封,有自己的领地,有自己的国号,这是家族的历史。后来家族有人做了皇帝,家族变成了王朝,原来的国号成了新王朝的国号,这叫“化家为国”。下列朝代不属于化家为国的是(  )
A.秦 B.汉 C.曹魏 D.北宋
17.《夏书》记载:“关石和钧,王府则有。”石、钧都是度量衡规制。夏墟考古中也发现有陶、骨等 制成的规格等级强严的量器和少量青铜制成的量器。这表明夏朝 (  )
A.着力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B.史书记载与事实完全一致
C.小农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18.1915 年 3 月 31 日,英国《泰泰晤士报) 的记者说:“袁世凯的情形变得不容乐观。广东爆发反叛, 都督对中央政府的效忠正开始变得愈来愈有中立的色彩。至于其他省份,表面上虽仍表示效忠政府, 实际上,就算没有秘密地表现出敌意,也至少维持中立的立场,以图斡旋于各方之间。”这一报道(  )
A.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有关
B.为北洋政府的国政治理进行辩护
C.反映了中国国内政治力量趋向重组
D.反映出当时中国面临严重外患
19.1938年底,国民政府在军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转变,明确指出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这反映出国民政府(  )
A.放弃了片面抗军事路线
B.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的影响
C.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D.企图压缩中共在敌后战场的发展空间
20.(2023高二上·湖州期末)1801年到1851年,英国新增城市数量为119个,但同时也有40个城市消失了,这时期英国城市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建设新城 B.圈地运动
C.城市环境恶劣 D.工业革命
二、非选择题 (共 2 题,21 题计 24 分,22 题计 16 分,合计 40 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末到北宋初五十多年时间里,教育逐渐衰退。学校教育流于形式,从中央到地方,没有 完备的教育体系。宋初荫补之制度充斥朝野。只要一族有显赫之人,即可显耀整个家族。从文献记载看, 仁宗以前,州县兴学寥寥无几,到庆历时不仅诏令全国州县兴学,且规定各州“选部属官员为教授,员不 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充任。北宋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子监为主导、以中央太学为主体、诸多专科学校 及地方学校配套的全国多层次官学系统。庆历改革主要是变原来先诗赋后策论为先策论后诗赋。熙丰改革 时规定,诗赋及明经诸科罢而不用,专以经义策论试士。在太学内采用三舍法的升级制度,打破了科举对 选士的垄断。著名的《春秋》大师孙复就是范仲淹一手栽培,同时又作为兴学时的名师被朝廷召到太学讲 学;大思想家张载、石介也是在兴学之下成长起来的。熙宁八年颁发王安石撰的《三经新义》作为取士之 准绳。三次兴学为解决宋初养士取士制度弊端进行了不少合理的改革,但结果并无多大逊色。
——摘编自金仁经《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1912 年 1 月 5 日,学贯中西、刚从德国留学归国不久的蔡元培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 长。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后,对教育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培养少数官吏的教育改为以广大人民为 施教对象的国民教育。为实施国民教育,废止了中小学读经讲经课,同时加强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 国文、算数、历史、地理、理化等科目。蔡元培提出“国民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主张以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代替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五项封建教育宗旨,同时强调五育不可偏废。民国成立后颁布的癸丑学制明确宣布教育为男女共享的权利 与义务,女学不别立系统,与男子同。但因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蔡元培的教育主张很多仅停留在形式上。
——摘编自张延华《蔡元培与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三次兴学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其主要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蔡元培兴学教育改革的内容。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北宋兴学与蔡元培教育改革成效有限的共同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地方向朝廷缴纳赋税是以布匹和粮食为主。因为路远、物重、易损失,为便于运输,就将这些 东西折合成等价的银饼或银铤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提取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怀集庸调银饼”和“东市库银饼”对研究唐代历史的史料价值。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2.【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答案】A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北宋的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4.【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考查维新派的民主思想。根据材料中“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但是严复认为技术而非命脉之所在,关键在于学术;综合材料可知,严复认为科学与民主是西方的根本;因此本题选C。
5.【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分析可知:当时氐人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C正确;
A错误,材料体现了一定的畜牧业特点;
B错误,材料无关汉族典章制度和文化;
D错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魏晋时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
6.【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D正确;
ABC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军机处的职责,答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所以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7.【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中国古代的运河
8.【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属于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打出了国威军威,赢得和平建设环境,C项正确;
选项A,抗美援朝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不是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排除A项;
选项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排除B项;
选项D,改变了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是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以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等,同时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因此一定要细心,充分结合所学,即可正确判断。
9.【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注意时间限定词“宋朝”。
A项是在商朝时期,与史实不符,排除;
B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符合史实;
C D两项是在明清时期,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答题时注意宋代即可。
10.【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废除宰相制度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故A项错误;行省制得到强化是在元朝,故B项错误;内阁权力增强是在明朝中后期,故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克服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不谙世务、办事拖拉的弊端,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故D项正确。
11.【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C注意考题的落脚点“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故答案为C。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是指洋务运动,排除A。
B与史实不符,如甲午战后维新派仍寄希望于清政府改良变法。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是指义和团运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是关键信息。
12.【答案】B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3.【答案】A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梵文是古印度最有代表性文字,美洲的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记录,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
越南在中国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文字为喃字,谚文是朝鲜的古文字,④错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文明的多元化特征,解答本题需要识记古印度、古代美洲、苏美尔地区以及古代越南的文字,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4.【答案】A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没有封地,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任嚣任郡尉,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县令、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郡尉由皇帝任命,不可以世袭。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郡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进行直接统治,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15.【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三国演义》创作于元末明初,而《本草纲目》为明朝李时珍撰,故不可能参考《本草纲目》,故选D;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时间符合,排除A;
四诊法为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所创,时间符合,排除B;
华佗是东汉末年名医,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时间符合,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 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编写的医药书籍。
16.【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A项早期的秦人由于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正式族称。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因为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只是一个诸侯国的称呼,统一以后由诸侯国名变为全中国的王朝称呼。所以,秦朝符合条件。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西汉。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国号曰“宋”。960年,赵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划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注意北宋建立的重要事件“陈桥兵变”即可。
17.【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18.【答案】C
【知识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9.【答案】B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事路线。材料中的“1938年底”即抗战的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改变前一阶段单纯的阵地战、防御战的军事方针,在军事上明确提出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规军队相配合,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以牵制敌人的兵力等方针。可见国民政府的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的影响,故B项正确。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由于受其阶级立场的影响,始终坚持片面抗战路线,故A错误;C、D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20.【答案】D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这一时期英国城市数量的增加。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英国城市数量的增加,D项正确;
国家建设新城适应了城市化的需要,但不是英国城市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
圈地运动与城市数量增加无关,B项错误;
城市环境恶劣是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城市数量增加的原因,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进程,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1.【答案】(1)背景:宋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宋初教育基础薄弱;科举制等原有选官制度弊端显现。主要影响:奠定了全国性官学系统的基础;促进了选士制度的完善;扩大了社会教育面,有利于培养国家 所需的人才。
(2)内容:订正教育性质,变“官吏教育”为“国民教育”;提倡五育并举,塑造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格; 首创男女同校,变男女有别的教育为男女平权的教育。
共同原因:保守势大,积重难返;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财政困迫;政局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22.【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银饼属于出土实物史料; 是研究唐朝金融、赋税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 “怀集县” ,唐时属于岭南 道广州; 可用来研究唐朝地方行政制度等 问题;
综上所看,银饼内容丰富, 为研究唐朝的金融赋税制 度、职官制度、坊市制、 历法、手工业制度等提供 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是唐 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
“庸调银”反映了当时实行 租庸调制;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赋税制度等问 题;
“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 反映了唐朝粮仓管理官员的 设置情况;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等问 题;
“匠高童”“郝景”反映了 银匠高童、郝景铸造银饼; 可用来研究唐朝治金铸造技术、手 工业劳作制度等问题;
东市库,东市是唐朝长安城 著名的两市之一。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坊市制等问题。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1 / 1吉林省长春博硕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共 20 题,每题 3 分,合计 60 分)
1.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杭州良诸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玉琮 (如图),在其后全国多个文化遗 址中也出土了不少造型风格类似的玉琮,如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玉琮其造型和纹饰都与良渚玉琮高度一致。这表明 (  )
A.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B.早期中华文明存在一定联系
C.金沙文化是良渚文化的延续 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2.公元 659 年,武后颁布《姓氏录》,完全以官员品级和声望为基础。武后去世后,无论是官方还是 私家的族谱编写活动都被重申以大族声望而不以唐朝官阶为基础。这说明当时 (  )
A.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B.门阀政治影响深远
C.武后政治改革失败 D.宗法制度根深蒂固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宋朝新建,天下尚四分五裂。宋太祖制定战略方针,开展了削平诸政权的统一战争。963 年出兵两 湖,964 年平定后蜀,971 年平定南汉,974 年平定南唐,978 年平定福建,979 年最后攻下北汉。宋 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 (  )
A.避免统一南方前与辽冲突 B.防止党项威胁北部边防
C.与辽争夺南方富庶之地 D.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
【答案】A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北宋的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4.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说:“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材料反映出严复(  )
A.主张以进化论为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
B.提出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C.认为科学与民主是西方富强的根本
D.批评洋务派存在“遗其体而求其用”的错误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考查维新派的民主思想。根据材料中“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但是严复认为技术而非命脉之所在,关键在于学术;综合材料可知,严复认为科学与民主是西方的根本;因此本题选C。
5.(2020高一上·苍南月考)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  )
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 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 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分析可知:当时氐人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C正确;
A错误,材料体现了一定的畜牧业特点;
B错误,材料无关汉族典章制度和文化;
D错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魏晋时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
6.(2019高一上·乾安月考)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
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D正确;
ABC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军机处的职责,答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所以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7.下图为隋朝主要粮仓分布图。图中粮仓投入使用主要得益于 (  )
A.大运河的开凿与江南经济发展
B.统治者个人喜好及北方农业发展
C.全国统一格局形成与社会稳定
D.造船业发达与粮食储备技术进步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中国古代的运河
8.(2022高一下·扬州开学考)电影《长津湖》重现了70多年前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长津湖血战的一幕。长津湖战役之后,“联合国军”再也没有踏过三八线半步,战争走向完全改变,以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其价值在于(  )
A.体现了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的关系
B.结束了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C.打出了国威军威,赢得和平建设环境
D.极大地改变了联合国内力量对比
【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属于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打出了国威军威,赢得和平建设环境,C项正确;
选项A,抗美援朝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不是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排除A项;
选项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排除B项;
选项D,改变了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是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以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等,同时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因此一定要细心,充分结合所学,即可正确判断。
9.(2018高一下·四川期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  )
A.流通铜贝
B.“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注意时间限定词“宋朝”。
A项是在商朝时期,与史实不符,排除;
B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符合史实;
C D两项是在明清时期,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答题时注意宋代即可。
10.(2016高一上·江苏月考)清代著作《啸亭杂录》记载:“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为克服这一情况,清王朝(  )
A.废除宰相制度 B.强化行省制
C.增强内阁权力 D.设立军机处
【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废除宰相制度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故A项错误;行省制得到强化是在元朝,故B项错误;内阁权力增强是在明朝中后期,故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克服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不谙世务、办事拖拉的弊端,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故D项正确。
11.(2017高一上·南郑期中)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C注意考题的落脚点“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故答案为C。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是指洋务运动,排除A。
B与史实不符,如甲午战后维新派仍寄希望于清政府改良变法。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是指义和团运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是关键信息。
12.下表是 1941 年- 1946 年美国对华租借统计 (单位亿美元) 。据此可知 (  )
年份项目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对华租借金额 0.26 1.00 0.49 0.53 11.07 210
占当年对外租借比重 (%) 1.7 1.5 0.4 0.4 8.0 12.0
A.中国抗日战争的胶着与艰难
B.中国在美国亚太战略地位的变化
C.美国逐渐垄断中国资本市场
D.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与利益交织
【答案】B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3.(2023高三下·杭州月考)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下列关于古代文字的表述 正确的是(  )
① 梵文是古印度最有代表性文字
② 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记录
③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④越南谚文在中国汉字基础上创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梵文是古印度最有代表性文字,美洲的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记录,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
越南在中国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文字为喃字,谚文是朝鲜的古文字,④错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文明的多元化特征,解答本题需要识记古印度、古代美洲、苏美尔地区以及古代越南的文字,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4.(2018高一上·长春月考)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答案】A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没有封地,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任嚣任郡尉,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县令、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郡尉由皇帝任命,不可以世袭。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郡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进行直接统治,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15.(2018高二上·长春期中)《三国演义》中有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下列哪一项不可能是当时的史实:(  )
A.查阅了《黄帝内经》 B.用四诊法为其号脉
C.使用了外科手术 D.参考了《本草纲目》
【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三国演义》创作于元末明初,而《本草纲目》为明朝李时珍撰,故不可能参考《本草纲目》,故选D;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时间符合,排除A;
四诊法为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所创,时间符合,排除B;
华佗是东汉末年名医,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时间符合,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 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编写的医药书籍。
16.(2017高三上·阳高月考)家族受封,有自己的领地,有自己的国号,这是家族的历史。后来家族有人做了皇帝,家族变成了王朝,原来的国号成了新王朝的国号,这叫“化家为国”。下列朝代不属于化家为国的是(  )
A.秦 B.汉 C.曹魏 D.北宋
【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A项早期的秦人由于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正式族称。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因为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只是一个诸侯国的称呼,统一以后由诸侯国名变为全中国的王朝称呼。所以,秦朝符合条件。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西汉。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国号曰“宋”。960年,赵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划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注意北宋建立的重要事件“陈桥兵变”即可。
17.《夏书》记载:“关石和钧,王府则有。”石、钧都是度量衡规制。夏墟考古中也发现有陶、骨等 制成的规格等级强严的量器和少量青铜制成的量器。这表明夏朝 (  )
A.着力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B.史书记载与事实完全一致
C.小农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18.1915 年 3 月 31 日,英国《泰泰晤士报) 的记者说:“袁世凯的情形变得不容乐观。广东爆发反叛, 都督对中央政府的效忠正开始变得愈来愈有中立的色彩。至于其他省份,表面上虽仍表示效忠政府, 实际上,就算没有秘密地表现出敌意,也至少维持中立的立场,以图斡旋于各方之间。”这一报道(  )
A.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有关
B.为北洋政府的国政治理进行辩护
C.反映了中国国内政治力量趋向重组
D.反映出当时中国面临严重外患
【答案】C
【知识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9.1938年底,国民政府在军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转变,明确指出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这反映出国民政府(  )
A.放弃了片面抗军事路线
B.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的影响
C.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D.企图压缩中共在敌后战场的发展空间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事路线。材料中的“1938年底”即抗战的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改变前一阶段单纯的阵地战、防御战的军事方针,在军事上明确提出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规军队相配合,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以牵制敌人的兵力等方针。可见国民政府的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的影响,故B项正确。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由于受其阶级立场的影响,始终坚持片面抗战路线,故A错误;C、D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20.(2023高二上·湖州期末)1801年到1851年,英国新增城市数量为119个,但同时也有40个城市消失了,这时期英国城市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建设新城 B.圈地运动
C.城市环境恶劣 D.工业革命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这一时期英国城市数量的增加。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英国城市数量的增加,D项正确;
国家建设新城适应了城市化的需要,但不是英国城市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
圈地运动与城市数量增加无关,B项错误;
城市环境恶劣是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城市数量增加的原因,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进程,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共 2 题,21 题计 24 分,22 题计 16 分,合计 40 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末到北宋初五十多年时间里,教育逐渐衰退。学校教育流于形式,从中央到地方,没有 完备的教育体系。宋初荫补之制度充斥朝野。只要一族有显赫之人,即可显耀整个家族。从文献记载看, 仁宗以前,州县兴学寥寥无几,到庆历时不仅诏令全国州县兴学,且规定各州“选部属官员为教授,员不 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充任。北宋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子监为主导、以中央太学为主体、诸多专科学校 及地方学校配套的全国多层次官学系统。庆历改革主要是变原来先诗赋后策论为先策论后诗赋。熙丰改革 时规定,诗赋及明经诸科罢而不用,专以经义策论试士。在太学内采用三舍法的升级制度,打破了科举对 选士的垄断。著名的《春秋》大师孙复就是范仲淹一手栽培,同时又作为兴学时的名师被朝廷召到太学讲 学;大思想家张载、石介也是在兴学之下成长起来的。熙宁八年颁发王安石撰的《三经新义》作为取士之 准绳。三次兴学为解决宋初养士取士制度弊端进行了不少合理的改革,但结果并无多大逊色。
——摘编自金仁经《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1912 年 1 月 5 日,学贯中西、刚从德国留学归国不久的蔡元培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 长。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后,对教育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培养少数官吏的教育改为以广大人民为 施教对象的国民教育。为实施国民教育,废止了中小学读经讲经课,同时加强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 国文、算数、历史、地理、理化等科目。蔡元培提出“国民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主张以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代替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五项封建教育宗旨,同时强调五育不可偏废。民国成立后颁布的癸丑学制明确宣布教育为男女共享的权利 与义务,女学不别立系统,与男子同。但因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蔡元培的教育主张很多仅停留在形式上。
——摘编自张延华《蔡元培与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三次兴学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其主要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蔡元培兴学教育改革的内容。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北宋兴学与蔡元培教育改革成效有限的共同原因。
【答案】(1)背景:宋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宋初教育基础薄弱;科举制等原有选官制度弊端显现。主要影响:奠定了全国性官学系统的基础;促进了选士制度的完善;扩大了社会教育面,有利于培养国家 所需的人才。
(2)内容:订正教育性质,变“官吏教育”为“国民教育”;提倡五育并举,塑造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格; 首创男女同校,变男女有别的教育为男女平权的教育。
共同原因:保守势大,积重难返;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财政困迫;政局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地方向朝廷缴纳赋税是以布匹和粮食为主。因为路远、物重、易损失,为便于运输,就将这些 东西折合成等价的银饼或银铤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提取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怀集庸调银饼”和“东市库银饼”对研究唐代历史的史料价值。
【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银饼属于出土实物史料; 是研究唐朝金融、赋税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 “怀集县” ,唐时属于岭南 道广州; 可用来研究唐朝地方行政制度等 问题;
综上所看,银饼内容丰富, 为研究唐朝的金融赋税制 度、职官制度、坊市制、 历法、手工业制度等提供 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是唐 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
“庸调银”反映了当时实行 租庸调制;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赋税制度等问 题;
“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 反映了唐朝粮仓管理官员的 设置情况;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等问 题;
“匠高童”“郝景”反映了 银匠高童、郝景铸造银饼; 可用来研究唐朝治金铸造技术、手 工业劳作制度等问题;
东市库,东市是唐朝长安城 著名的两市之一。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坊市制等问题。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