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懂教育后代的母亲
征战中的“和平使者”
理解他,追随他,成为他。
最早提出“教育”二字
性善论
如果孟子有群聊,最不想邀请的人是谁?
性善论VS性恶论
孟子:荀子先生,我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备良善的本性,追求美好和正义是人们内心的自然倾向。只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缺失,才会导致人们产生邪恶行为。只要给予人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人们就能够发展出高尚的品德和道德。
荀子:先生,我却持有相反的看法。我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天生带有自私自利的本能,追求个人利益和欲望是人性的本质。如果人性本恶,善从何来?如果没有外界的约束和道德规范,人们会沉溺于欲望,做出各种恶劣行为。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制约,才能抑制人性中的邪恶。人也有智能,可以人为的,使之向善。所以,我认为,您所说的“人皆可以成为尧舜”,能成为圣人,是教养,是文化,并非是人性本善的证据。
孟子:请看我的新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并非皆有不仁人之心
赢得一场辩论赛的锦囊妙计:
寻找针对对方观点的漏洞和弱点,提供有力的反驳。
让我们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篇文章中去寻找孟子观点的漏洞。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 子》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重要取材依据。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二)《孟子》
《孟子》其书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文题解读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指上古的圣贤之君
则,就,才
凭借
施行
运转,转动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上古的圣贤之君有怜爱别人的心,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来施行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了。
于
省略+状后
狠心对待别人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语气<助>表停顿
古:……的原因
今:<连>表因果
说
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的原因(在于):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突然
求取
厌恶
这样
状语后置句
今:假使,如果
状语后置
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
同乡
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的原因(在于):现在有人如果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用来和小孩的父母结交的,不是用来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的,也不是厌恶这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惊骇,恐惧
哀痛,怜悯
表因果,因为
同“纳”,结交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音节<助>
判断句:
……非……也
wù
谦逊推让
正确错误
由这看来,(一个人)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
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
没有谦让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
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萌芽,发端。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
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四肢
如同、好像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表转折
名作动,伤害
通“燃”
泉水涌出
如果
安定
侍奉
宾前
一切,所有
在自身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懂得全都加以推广且充实它们,就像刚刚开始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开始流淌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探究拓展
阅读
温故知新
一个标准论述段的构成
一个标准的议论段(麻雀虽小五脏俱),应该功能俱全,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观点句(一般在段首提出,回应全文中心论点)
2.阐释句(紧跟观点句,对观点句进行解释,可有可无)
3.事例句(紧接阐释句,举事实论证,叙述选材角度准确)
4.分析句(结合选材,对事实进行切中的剖析)
5.总结句(联系实际,适当延伸,回应段首观点句)
文本探究
请同学们结合孟子的论辩精髓,按照一个标准论述段的要求深度剖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小组合作完成如下的表格。
议论段构成
观点句
事例句
分析句
总结句
文本相关内容
技巧总结(逻辑角度,论证方法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事例一: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事例二:孺子入井,今人不忍。
开门见山,观点清晰,简明扼要
举例论证,由帝王到普通人,从特殊到一般。举例范围广,更有说服力,事例中反复强调关键词。
不忍人之心实为“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四端
运用排比,分析“不忍人之心”的内涵,并与“仁义礼智”结合,更显深度
四端的作用和意义;
正反对比,假设论证,凸显四端的作用和意义。
论 证 思 路
提出论点
论证过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
排比
比喻
对比
孺子将入井
四心—四端
犹四体
若火、泉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可行不忍人之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应有“四端”
扩充“四端”
阅读
实战演练
孟子的论证有逻辑漏洞吗?
说法绝对
以偏概全
孤证难圆
强加因果
阅读
请问对方辩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说法是否过于绝对了呢?如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何历史上会出现暴君,如纳粹德国的希特勒。他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实施了种族灭绝政策,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他的行为完全违背了不忍之心的原则,展现了极端的残忍和冷酷。另一个例子是一些犯罪分子,如连环杀手。他们对无辜的人进行残忍的谋杀,毫不顾忌他人的痛苦和生命。这些行为明显缺乏不忍之心,表现出极端的冷酷和无情。这些情况表明,并不是有人都具有不忍之心。一些人可能出于自身的欲望或疯狂而违背道德原则,展现出残忍和冷酷的一面。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如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我们要道德法律、交通规则干什么?如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个人修养、道德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阅读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我反驳一下先生的观点:根据历史和现实的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慈悲之心并不决定他能否有效地掌握政权。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明智的决策能力,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要能够平衡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举一个例子,清朝的康熙皇帝被认为是一个有不忍人之心的统治者。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减轻农民的税负、加强教育、改善民生等,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然而,这并没有使得他能够完全掌控天下。在他统治期间,仍然存在着社会不稳定、地方割据、民变起义等问题 这表明即使有不忍之心,也不能保证完全统治全国。巴拿马,另一个有不忍之心的统治者。他实施了一系括颁布法典、加强教育、建设基础设施等,这些措施体现了他对人民心怀仁义,尽管他在欧洲大陆上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些都说明,“不忍人之心”并不能保证完全掌控天下。
阅读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证一个推断是否正确不应举符合的例子论证成立,而应寻找反例。一个孩子掉进井里大多数人会感到怵惕恻隐,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大家厌恶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那么又有多少人会产生同样强烈的恻隐之情呢?恐怕未必会有多少吧。所以“不忍人之心”有无,要从主客观两个角度看,要考虑对象、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祥林嫂的苦难不能激发鲁镇上人的“不忍人之心”,所以“不忍人之心”是取决于社会环境。
阅读
年轻人,你的观点的确有道理,可是,唉,你不懂我啊!
先生,对不起,其实您的良苦用心我懂。您生逢乱世,所处的时代: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子弑父者有之。王者之不作。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在短兵相接,人命如草芥的时代,您鼓励人们发现并相信自己内心深处存在着善意的光辉,您苦口婆心地劝善人要更善,您声嘶力竭地呼唤恶人去向善,使天下太平。您的良苦用心,晚辈深知,让晚辈带您看看如今这盛世,如您所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将您播下的种子根植内心深处,根植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
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冷眼,读荀得自强不息。先秦诸子,家家都要读。一有偏好,就会出问题。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