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人口与地理环境
基础集训
知识点一 人口分布
(2023届河北部分学校大联考,3—4)埃塞俄比亚境内大部分属埃塞俄比亚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体,占全境的2/3。埃塞俄比亚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显著。下图为埃塞俄比亚各州人口密度(人/km2)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甲区域与乙区域人口密度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河流
答案 B
2.埃塞俄比亚中西部人口较为密集,是因为该区域 ( )
A.位于东非大裂谷带
B.地势平坦,便于耕种
C.地处火山熔岩台地
D.海拔较高,气候凉爽
答案 D
(2022肇庆二模,8—9)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西壮族自治区常住人口50 126 804人,与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共增加4 100 175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6%。下图为与2010年相比,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级市常住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级市常住人口比重变化说明 ( )
A.地级市常住人口减少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C.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较少
D.人口迁移率空间差异显著
答案 D
4.与2010年相比,柳州市人口比重上升,说明该城市 ( )
A.营造美丽风景,壮大旅游业
B.发挥交通优势,促产业发展
C.位于西部,借力西部大开发
D.矿产资源丰富,开采潜力大
答案 B
(2022湛江二模,1—2)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人口密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该区域 ( )
A.人口稀疏区仅位于西部、北部
B.地域特征差异明显,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C.人口密集区集中在东南部、西北部
D.人口迁移频繁,人口分布地域差异小
答案 B
6.影响该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海陆位置 B.气候变化
C.地形条件 D.水资源数量
答案 C
7.[2018天津文综,13(3),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攀枝花市人口统计图
攀枝花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
据图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
答案 特点: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
知识点二 人口容量
(2022大湾区联考,1—2)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是指某一地区水资源所能支撑生产、生活和生态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受区域人口总数、水资源总量及再生能力、水资源消耗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2005—2019年我国某特大城市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城市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变化幅度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气温 B.降水 C.人口 D.产业
答案 B
2.为了提高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该城市中心城区应重点 ( )
A.减少路面硬化面积
B.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C.治理工业水体污染
D.加强雨水积蓄利用
答案 D
(2020浙江7月选考,4,2分)2018年9月,浙江省结对帮扶的青海省海西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是我国东西部互利共赢之举。完成下题。
3.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 ( )
A.人口密度大
B.经济规模小
C.土地生产力低
D.生产技术水平低
答案 C
4.(2022河北邢台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热播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海固人民在国家政策的号召支持下,分期分批迁移到生态和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宁夏北部平原灌溉区,进行生态移民脱贫致富的故事。“西海固”是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和固原的简称,1972年该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该区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 000mm以上。2020年随着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
材料二 下图为宁夏国家级贫困县分布示意图。
(1)说明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原因。
(2)从人口容量、生态环境角度,说明部分居民外迁对西海固地区脱贫的积极意义。
答案 (1)山区地势崎岖,耕地不足;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
(2)人口数量减少,人均(耕地、水)资源增加,使人口容量趋于合理,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人口压力减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减轻,生态系统得以修复,促进经济发展。
5.[2022天津二模,16(1)]某校中学生赴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研学活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 探究环境承载量。
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的宁南山区的西海固(包括固原市、中卫市和吴忠市的9个贫困县区,含西吉县),位于黄土高原西部边侧,其中固原还是自治区的五个地级市中唯一不沿黄河的。同学们推测这里曾经“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结合材料说出这里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原因。
答案 位于黄土高原西部,海拔高、气温低,发展农业的热量条件不足;多山地、耕地不足;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知识点三 人口迁移
(2023届广东四校联考,1—2)常住人口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指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为我国深圳市1980—2019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非户籍人口增量变化表(单位:万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11—2014年常住非户籍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住房价格上涨 B.子女入学困难
C.落户政策限制 D.产业结构升级
答案 D
2.造成2019年常住户籍人口较前一年显著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冠疫情缓解 B.自然增长加快
C.人才引进落户 D.工厂招工增加
答案 C
(2022清远期末,1—3)生态移民具有扶贫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闽宁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西部,其陆续接纳了来自宁夏西海固(范围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县、泾源县、隆德县、彭阳县等)9个山区经济落后县的数万名移民,成为中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下图示意闽宁镇区位和样本村区位。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西海固数万名移民迁往闽宁镇的主要原因是闽宁镇 ( )
A.有扶贫政策扶持 B.经济发达
C.降水丰富 D.土壤肥沃
答案 A
4.与闽宁镇相比,移民原居住地西海固 ( )
①生态环境脆弱
②人口密度过大
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④工业污染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5.闽宁镇生态移民社区的根本支撑因素是 ( )
A.发达的交通系统 B.较大的市场规模
C.较高的人口素质 D.较大的产业规模
答案 D
(2021山东,7—9,9分)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6.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
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
答案 B
7.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 )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
答案 D
8.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 )
A.采矿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物流业
答案 C
综合集训
知能点一 人口问题及措施分析
(2023届湛江调研,1—3)下表为我国2013—2020年结婚登记对数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结婚登记 对数/万对 1 347 1 307 1 225 1 143 1 063 1 014 947 813
1.与2013年相比,2020年我国 ( )
A.人口总数减少 B.劳动力增多
C.人口老龄化加剧 D.人口平均年龄减小
答案 C
2.表中呈现的现象如果持续下去,可能产生的直接结果是 ( )
A.社会经济压力减小
B.劳动力逐渐不足
C.住房供给压力增大
D.居民更偏向独居
答案 B
3.针对我国结婚登记对数的变化及其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合理的解决措施是 ( )
A.吸引海外移民 B.采取鼓励生育政策
C.延长退休年龄 D.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答案 D
(2022梅州一模,1—2)下表示意全国、广东省内的A市、B市在2021年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年龄组占比 地区 0—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
全国* 17.95% 63.35% 18.70%
A市 23.50% 56.46% 20.04%
B市 15.11% 79.53% 5.36%
*该数据不含港、澳、台地区
4.A市0—14岁人口比重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因为 ( )
A.人口增长率较高
B.外出务工人口多
C.老年人口比重大
D.医疗卫生水平高
答案 B
5.与A市相比,B市 ( )
A.新生儿数量少
B.经济发展落后
C.用工需求量小
D.商品房价格高
答案 D
(2021惠州一调,7—9)婚配性别比是指在初婚市场中,某年龄段可供选择的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2010—2060年我国城乡大龄未婚人口(33—40岁)婚配性别比(含预测)。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我国农村和城镇大龄未婚人口婚配性别比分别从2051年和2045年开始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增速 B.生育观念
C.生育政策 D.外来移民
答案 C
7.未来几十年,我国农村与城镇婚配性别比差异加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城镇大量未婚男性迁往农村
B.城镇大量未婚女性迁往农村
C.农村大量未婚男性迁往城镇
D.农村大量未婚女性迁往城镇
答案 D
8.为了缩小城乡婚配性别比差异,当前我国应 ( )
A.振兴乡村,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B.发展教育,提高乡村人口素质
C.鼓励生育,宣传男女平等政策
D.尊老爱幼,发扬中华优良传统
答案 A
知能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2023届江苏镇江联盟10月联考,15—16)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因子之一,在省际间迁移流动已成常态。下图为“黑龙江省不同年份迁往主要目标省(市、区)的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A省份最可能是 ( )
A.辽 B.苏
C.赣 D.琼
答案 A
2.黑龙江省人口流出可能导致 ( )
A.当地环境压力减小
B.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C.改变我国人口分布总格局
D.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提高
答案 A
(2022潮州期末,1—3)居住迁移是指个人或家庭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通常为同一城市内)居住地点的变换,也是住房的再选择过程。目前,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呈现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趋势,但不同人口也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上海市居民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最多的是 ( )
A.退休的老年人
B.中小学的学生
C.年轻的上班族
D.已经结婚的人
答案 C
4.与目前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 )
A.职住距离 B.私家车普及
C.休闲时间 D.性别结构
答案 A
5.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的趋势会 ( )
A.导致上海市中心空心化
B.加重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
C.改变人口就业空间分布
D.提升上海市的城市等级
答案 C
(2022韶关一模,4—6)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毕业生流动情况差异较大,下图是2018年我国39所(其中一线城市14所)“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在不同等级城市间的流动路径及比例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2018年我国39所“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主要流向为 ( )
A.同等级城市内部流动
B.流向一线城市
C.新一线城市内部流动
D.流向二线城市
答案 B
7.“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流向将会 ( )
A.促进不同等级城市均衡发展
B.增加流入城市的经济活力
C.促进不同等级城市等级提升
D.减少流出城市的就业机会
答案 B
8.新一线城市为吸引更多的“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可以 ( )
A.调整“一流大学”学科建设
B.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
C.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D.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答案 D
知能点三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2023届广东部分学校大联考,9—10)截至2020年年末,台湾65岁及以上人口达3 787 315人,占比16.07%,其中85岁及以上的长寿老人达40.5万人,已进入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高龄社会”。下图示意2020年台湾人口年龄结构。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导致台湾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生育率持续下降
B.医疗技术的进步
C.就业机会减少
D.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 A
2.台湾出生率急剧下降的时段是 ( )
A.2001—2005年 B.1981—1985年
C.1961—1965年 D.1941—1945年
答案 A
(2022大湾区联考,10—11)保加利亚位于欧洲的东南部,是世界上人口减少最快的国家之一。下图示意1951—2020年保加利亚少年儿童人口(0—14岁)、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和总人口增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根据图示资料推测,保加利亚人口 ( )
A.1993年后少年儿童人口数量上升
B.1963—1993年总人口持续下降
C.2011年后劳动人口数量有所上升
D.2018年老年人口数量变化较小
答案 D
4.保加利亚人口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政策严格
C.生态环境恶劣
D.生育观念更新
答案 A
(2022广东四校联考,1—3)2017年,由新一线城市发起的“人才争夺战”席卷全国,尤其是对一流大学毕业生的争夺日趋激烈,下图是部分城市吸引力综合评价图,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衡量,城市舒适性用教育、文化和交通资源衡量,人才政策用落户、安居、就业创业衡量。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5.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天津经济发展指数高于北京
B.厦门城市舒适性指数高于重庆
C.杭州人才政策指数最高
D.呼和浩特综合评价指数最高
答案 A
6.以武汉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对一流大学毕业生发起“人才争夺战”,是因为 ( )
A.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
B.人口老龄化最严重
C.人口迁出劳动力严重缺乏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答案 A
7.影响毕业生空间流动的最关键因素是 ( )
A.人才政策 B.城市舒适度
C.经济发展 D.社会福利
答案 C
专题集训
(2023届惠州三调,8—10)人口老龄化是在人口年龄结构、社会经济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下表为2020年长江上、中、下游经济带的人口老龄化因子探测结果。q值为驱动力指标,取值范围为[0~1],值越大表明因子对人口老龄化的驱动力越强。长江经济带人口老龄化处在不断深化中。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维度 影响因子 上游地区 (q值) 中游地区 (q值) 下游地区 (q值)
人口 因素 自然增长率 0.705 0.566 0.236
经济 基础 人均GDP 0.101 0.044 0.159
一般财政支出 0.043 0.306 0.27
第三产业增加值 0.233 0.075 0.08
职工平均工资 0.453 0.27 0.307
社会 保障 医卫机构床位数 0.284 0.300 0.231
普通中学数 0.205 0.787 0.219
1.与中、上游地区相比,影响长江下游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劳动人口流入
B.劳动人口流出
C.出生率低
D.死亡率低
答案 A
2.“一般财政支出”对长江上游地区老龄化影响明显偏弱,主要反映该地区 ( )
A.环境优美 B.未富先老
C.人口自然增长快 D.工资水平高
答案 B
3.为缓解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引发的人口老龄化现象,长江经济带最应该 ( )
A.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推进地区教育资源公平
C.降低家庭教育开支负担
D.完善居民养老保障体系
答案 A
(2023届山东青岛开学考,6—8)人口分布及变化不仅影响着国家领土安全、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能源配置、产业优化布局等,也受国家人口与经济宏观政策所调控。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人口增减空间分布发生了变化,但以“圣彼得堡—图瓦”线为分界线的人口分布格局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下图示意2010—2017年俄罗斯人口增减空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人口分布格局未发生明显改变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地势
B.资源分布
C.经济水平
D.人口政策
答案 C
5.2010—2017年俄罗斯西北部北冰洋沿岸地区的人口急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
A.该地气候恶劣
B.该地产业结构调整
C.周边资源开发
D.大城市的虹吸效应
答案 D
6.为优化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俄罗斯应 ( )
①促进区域协调平衡发展
②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③放开外来人口限制政策
④参与亚太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2022佛山顺德质检二,3—5)俄罗斯人口分布不均衡,存在一条明显的人口分界线“圣彼得堡—图瓦线”(简称“圣图线”)。以“圣图线”为界,人口分布“欧洲密、亚洲疏”。这种格局制约着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且短期难以改变。读2017年俄罗斯人口地理集中度的空间格局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导致“圣图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自然资源 B.社会经济
C.降水条件 D.交通运输
答案 B
8.“圣图线”西南侧的人口高度集聚在 ( )
A.乡村地区
B.山地地区
C.沿海地区
D.城市地区
答案 D
9.为了促进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
①接纳一定数量的国外劳动力
②积极推进东部城市化进程
③加强与东亚国家经济合作
④将国内人口大量迁往东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2021湖南,1—2,6分创新点: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下图示意1990—201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
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
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
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
答案 D
11.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
①“三农”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2022浙江6月选考,7—8,4分)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下面两题。
12.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答案 B
13.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 )
①工资水平 ②空间距离
③土地价格 ④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2022湛江一模,10—11应用点: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人口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几百年来,全球各国和各地区人口大迁移引发了区域兴衰、产业更替。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不同。下图为1954—2020年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人口净迁移量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1954—1972年,三大都市圈具有人口迁移的巨大拉力,主要表现为 ( )
A.医疗先进,医术高超
B.产业集聚,工资较高
C.信息通达,教育优质
D.宜居宜购,生活便利
答案 B
15.1972年后,大阪和名古屋都市圈人口迁入量减少,说明两大都市圈 ( )
①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②污染严重,环境恶化
③总部经济规模较小
④土地紧缺,发展空间受限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2019海南单科,4—6,9分)下图分别示意1995年、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6.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 ( )
A.东北部
B.南部
C.中西部
D.西部
答案 B
17.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 ( )
A.数量减少
B.向中西部大量回流
C.迁移规模变小
D.净流入的地区减少
答案 C
18.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 )
A.经济
B.交通
C.文化
D.教育
答案 A
19.(2022东莞质检,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东京都市圈包含1都3县,即东京都(核心城市)、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1960年东京都总人口为890.8万人,至2015年增长为1 329.5万人。1960年东京都城镇化率已高达92%,而此时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的城镇化率分别为36.9%、28.7%、70.0%。从1960年以来,东京都经历了郊区化(指居民向近邻三县扩散的一种城市形态)和“都心回归”。图1为1960—2015年东京都市圈人口净迁入率变化图,图2为东京都市圈行政区划范围分布图。
图1
图2
(1)根据图文材料,简述东京都人口迁移变化的特点。(6分)
(2)推测东京都市圈内人口分布变迁与产业空间重构的关系。(8分)
答案 (1)1960—1965年东京都人口净迁入;1965—1995年人口净迁出;1995—2015年变成人口净迁入。
(2)工业向外转移,为郊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推动了人口郊区化进程;人口郊区化为产业向外围地区迁移奠定了需求基础;伴随制造业外迁,东京都大力发展高级服务业,为外围地区提供服务;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向心集聚,又推动东京都再次成为人口迁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