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2张PPT)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三单元
时空坐标
916
960
1038
1115
1125
1127
1141
1206
1227
1234
1260
1271
1276
1368
(年)
辽
西夏
蒙古
契丹
建国
北宋
建立
西夏
建国
金建立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建立
绍兴
和议
蒙古
建国
蒙古灭
西夏
蒙古
灭金
忽必烈
即位
改国号
为大元
元灭
南宋
元朝
灭亡
南、北面官
契丹文
西夏文
女真文字、猛安谋克
畏兀体蒙古文
八思巴字
中央集权
崇文抑武
王安石变法
三大发明
程朱理学
五大名窑
偏安东南
岳飞抗金
苏湖熟、天下足
元曲、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大运河
北宋
金
南宋
元朝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文化成就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
(1)政治: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各民族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外贸易空前繁荣。
(3)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民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
阶段特征
第8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定位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及影响。
2.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4.辽、西夏、金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与宋的关系。
5.元朝的建立、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主题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主题二 辽夏金元的统治
落实典题演练
课时精练
内容导航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主题一
PART 01
1.宋初的政治和军事
(1)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 ,史称北宋。
夯实必备知识
梳理
东京
(2)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分散机 构权力 中央 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____
______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地方 设转运司和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______,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参知
政事
通判
措施 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罢免宿将兵权,用 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影响 积极 强化了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消极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中央集权
文官
宋代崇文抑武政策
思维拓展
崇文抑武政策指北宋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北宋制定这一政策的目的是防止武将跋扈,而不是轻视武备和军队。这一政策一方面使北宋军队战斗力变差,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吃败仗;另一方面,使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
2.王安石变法
背景 措施 结果
(1)北宋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严重。 (2) 失败。 (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富国 方面 (1)官府向农民提供 。 (2)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强兵 方面 (1)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2)逐渐恢复“_________”的征兵制 效果并
不明显
庆历新政
农业贷款
兵农合一
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思维拓展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3.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1127 年,金灭北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宋金关系
战争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和议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岁贡”
对峙 议和以后,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绍兴和议
视角1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 宋太宗在即位之初曾诏告天下:“先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立法原则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后代学者曾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强化关键能力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宋的“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立法原则的理解。
答案 背景:鉴于唐朝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以及北宋通过发动兵变建立的现实,统治者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官出任知州,削弱地方长官的权力;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收地方精兵加强禁军;设通判等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散中央机构权力,设枢密院、三司和参知政事分割宰相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力。同时,对统兵权与调兵权进行分割。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拓展深化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认识
(1)特点
守内虚外 宋朝吸取唐朝外重内轻造成藩镇割据的教训,制定了守内虚外的国家战略,重点防范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放松对外部威胁的防范。这导致了宋代边境的空虚,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几乎是屡战屡败
强干弱枝 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宋代从军事、经济方面大规模削弱地方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虽然防止了割据势力的出现,但是造成了地方实力不足,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
拓展深化
分化事权 宋代普遍分化军权、相权、地方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是,分权过细,造成保守拖沓的政治风气,官员过多过滥,造成财政危机
崇文抑武 这是两宋的基本国策,一方面,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军事人才受到打压,不利于宋代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
拓展深化
(2)认识
鲜明的务实性 是针对五代积弊进行的调整,有效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浓厚的时代性 重文轻武,取士增加,政治开放,文官政治最终确立,官员队伍的专业化趋势明显
可贵的政治理性 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文官、谏官、史官、儒家思想等因素制约,避免了绝对专制
拓展深化
手段的和平性 宋代政治变革的手段和平,彰显政治智慧
本质 宋代政治本质上依然属于君主专制制度,专制集权体制的深层问题并未解决
视角2 王安石变法
材料 “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崇宁,1102-1106年,为宋徽宗早期年号; 宣和,1119-1125年,为宋徽宗后期年号),而祸乱极矣。”——朱熹《朱子语类》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依据材料,概括朱熹和赵翼对王安石变法认识的异同点。你认为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还有哪些?
答案 (1)相同点: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王安石变法危害甚大,使民生痛苦;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不同点:赵翼认为王安石变法的过失根源在于宋神宗的雄心。
(2)失败原因:变法操之过急,未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变法的措施实施效果有限;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宋神宗去世后,保守派重新得势,新法被废除。
拓展深化
辩证认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进步性 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局限性 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拓展深化
局限性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变法在实际推行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人民的反对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主题二
PART 02
1.辽夏金的统治及与两宋关系
(1)政权建立及政治
夯实必备知识
梳理
政权及建立时间 民族 建立者 政治
辽916年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南、北面官;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西夏1038年 党项族 元昊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金1115年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①迁都:1153年,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②制度:“猛安谋克”;③盛衰: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__________”。世宗死后,统治逐渐衰落
大定之治
概念阐释
猛安谋克制
猛安谋克制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完颜阿骨打对其加以发展。猛安谋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它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在女真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
(2)与两宋的关系
宋辽关系 北宋与辽签订协议,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宋夏关系 双方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宋金关系 1141年绍兴和议,宋金之间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宋代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与“和”
思维点拨
“战”是暂时的,对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和”是主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推动统一进程。
2.元朝的统治
(1)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2)措施
交通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
中央机构 宰相机构是_________
地方管理 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边疆治理 ①对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②对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 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③对台湾: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中书省
宣慰司
图解历史
元朝的中央官制
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3)民族关系
民族交融 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
四等人制 目的 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
措施 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视角1 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
材料 元代的行省制度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行省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行省事务处理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在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强化关键能力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
答案 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行省具有地方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
拓展深化
1.辽、夏、金政治统治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①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内容,如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
②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如辽统治者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制度。
(2)原因: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
拓展深化
2.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①权力结构二元性: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②“大而不专”: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势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
③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④省官互迁,防止省官任期过长而形成裙带关系网。
拓展深化
(2)作用
积极 采取“犬牙交错”原则划分地方行政区划,加强中央集权
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发挥地方主动性和创造性
地方有适度权力,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消极 打破山川形便对行政区划的限制,削弱文化认同
视角2 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华夏认同
材料
内容 出处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庵山,徙黄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 “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 《金史·百官志》
“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北史·魏本纪第三》
“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 《金史·熙宗本纪》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角度,评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
答案 角度: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
作用:为其政权合法性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拓展深化
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1)民族迁徙与交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通过大规模的双向流动,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元代更是形成了新的民族,如回族等。
(2)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北方民族政权逐渐适应并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
拓展深化
(3)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交流与创新。 北方民族政权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元代更是首创行省制度,设岭北、辽阳、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将西藏、台湾都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4)“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 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
典题演练
落实
PART 03
(2022·1月浙江选考)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交融。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命题设计
聚焦考点 元朝的统治;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举措
情境设置 本题设置了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交融这一情境,对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举措进行考查
解题指津
易错排查 宋代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首次”说法错误,排除A项
元朝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排除C项
元朝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排除D项
关键能力 本题需要对土司制度有全面了解,考查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以土官治土民”,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故选B项
1
2
3
1.(2022·全国乙卷)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
4
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
“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且通判是文官,B排除;
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
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是知州的权力,排除D项。
1
2
3
4
2.(2020·山东卷)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
1
2
3
4
根据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选C项;
材料未涉及“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排除A项;
“募饥民修水利”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都有利于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并非其与其他赈灾方式相比的不同点,排除B项;
材料仅涉及“募饥民修水利”,未涉及其他抗灾救荒措施,无法得出“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项。
1
2
3
4
3.(2020·北京卷)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
①实行均输法 ②兴建水利工程 ③鼓励百姓养马 ④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
2
3
4
1
2
3
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救荒思想无关,故①错误;
兴建水利工程有利于保障农业的长远发展,符合救荒思想,故②正确;
鼓励百姓养马主要是为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增强北宋军事力量,与救荒思想无关,故③错误;
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还能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符合其救荒思想,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4
4.(2018·天津卷)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
1
2
3
4
1
2
3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行省“凡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可知行省有实际权力,但地方官吏和军队由中央管辖,由此可知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正确,B错误。
根据材料“地方官吏……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可知,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的制约,C错误;
行省体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它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D错误。
4
课时精练
PART 04
1.(2023·广东广州·统考三模)据沈括的《梦溪续笔谈》记载,宋太祖与宰相赵普有一次君臣对话。太祖问“天下何物最大?”,赵普回答“道理最大”。这意味着( )
A.皇帝的最高权威受到挑战
B.君臣合作有了真诚的沟通
C.结束唐末五代战乱有了哲学基础
D.引入了文武兼治的社会管控机制
选择题
选择题
【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宋朝。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宰相赵普是宋太祖的辅佐大臣,根据两者的对话可见,强调了“道理”,而皇权之下,皇帝最有话语权,赵普的回答强化了皇帝的所作所为皆有道理,强化了皇帝的权威,其所作所为皆有道理,为其开国提供了理论依据,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君臣合作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文武兼治的社会管控机制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湖北·校联考模拟预测)北宋初年,山东登州港成为宋与高丽之间的海上交通枢纽;随着辽朝对北宋的军事压力日益加重,宋人怀疑高丽使者将山川地貌、国内形势等情报向辽朝泄露,从而关闭登州港,实行“海禁”;直至宋廷制定“联丽抗辽”政策,才取消“海禁”政策。这表明北宋时期( )
A.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强化
B.宋辽之间边境贸易逐渐萎缩
C.海洋政策受政治形势影响较大
D.边患加剧黄河流域经济衰退
选择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宋人怀疑高丽使者将山川地貌、国内形势等情报向辽朝泄露,从而关闭登州港”,可知北宋政府出于国防安全考虑,不断调整海洋政策,表明海洋政策受政治形势影响较大,C项正确;材料未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宋辽之间的边境贸易状况,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黄河流域经济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选择题
3.(2023·江苏南通·统考三模)宋熙宁年间,经常出现枢密院奏事退、王安石留身独对的局面。凡外交方针、将帅任用、军需供应,大多由神宗与宰相王安石商定。保甲法、将兵法等军政改革均在中书发动,尽管遭到枢密院的抵制,但并未因此停止推行。这表明宋朝( )
A.实施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B.枢密院失去了军队调遣权
C.实行军政与民政分治的政策
D.王安石变法的强兵效果明显
选择题
选择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凡外交方针、将帅任用、军需供应,大多由神宗与宰相王安石商定。保甲法、将兵法等军政改革均在中书发动,尽管遭到枢密院的抵制,但并未因此停止推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期间,枢密院虽然抵制军政改革,但变法并未停止,皇帝多与王安石商定军政要事,枢密院被排除在外,体现了宋朝统治者更信任王安石,推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A项正确;材料体现出枢密院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但不等于枢密院失去了军队调遣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期间,枢密院虽然抵制变法,但变法并未停止,不涉及军政与民政分治,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了保甲法、将兵法,但没有涉及变法的强兵效果,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湖南长沙·校联考模拟预测)欧阳修在上奏中告诫宋仁宗:“且武臣掌机密而得军情,不唯于国家不便,亦于其身未必不为害”,故狄青任枢密使仅四年就被罢免,此后武臣在枢密院也几近绝迹。而前线将领皆须听从文官统帅的调遣。这一现象( )
A.使中央政权得到了巩固
B.导致边患问题严重
C.强化崇文抑武治国理念
D.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
选择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欧阳修反对狄青担任枢密使,反对武将掌握兵权,请求皇帝罢免狄青职务可知宋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充满崇文抑武的规则,这一现象会继续强化宋初以来的崇文抑武治国理念,C项正确;宋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材料所涉及的宋仁宗时期的问题主要是“三冗”,排除A项;北宋初期崇文抑武,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削弱北宋边防的力量,边患问题日益严重,其并非材料中现象导致,排除B项;宋初吸取唐朝的教训,采取了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选择题
5.(2023·山东·校联考模拟预测)元代文人为了满足学术和文艺的荣誉感,出现了私设的考试组织,文人中间公推一名德高望重之人担任考官,由他品评各人所写的诗文,文人中出现一股不以学术求仕进的学风。这一现象的出现( )
A.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B.缘于政府取士政策的变化
C.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形成
D.提升了普通民众的文化修养
选择题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私设”“不以学术求仕进”,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很长时间之内取消了科举制度,广大知识分子失去了求学入仕的途径,因此元代出现“一股不以学术求仕进的学风”,B项正确;A项中的“商品经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元代文人对儒学体现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代文人,“普通民众”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选择题
6.(2023·河北·统考模拟预测)元朝时期,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时出现的“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弊病。在对三朝历史编纂中,力图用相似的篇幅设置来记录三朝历史发展进程,负责编纂的史官也来自不同民族。这反映出元朝( )
A.“大一统”的政治意识得到强化
B.边疆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C.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的先例
D.民族交融缓和了社会矛盾
选择题
【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元朝统治者确立宋辽金三朝“各与正统”、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弊病,任用不同民族史官修史等,反映出元朝“大一统”的政治意识得到强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元朝边疆治理及成效,排除B项;据所学,开创为少数民族修史先例的是西汉司马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元代民族交融缓和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选择题
7.(2023·辽宁·校联考模拟预测)宋辽“澶渊之盟”后,从景德元年(1004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的117年间:贺生辰宋遣使140次,辽遣使135次,共275次;贺正旦宋遣使139次,辽遣使140次,共279次;祭吊等宋遣使46次,辽遣使43次,共89次。材料表明,该时期( )
A.使节往来加深宋辽间的交流
B.宋朝与辽朝交往形式的多样
C.宋辽通商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D.宋辽之间利益分歧得到解决
选择题
选择题
【答案】A
【解析】根据“贺生辰宋遣使140次,辽遣使135次,共275次;贺正旦宋遣使139次,辽遣使140次,共279次;祭吊等宋遣使46次,辽遣使43次,共89次。”可得出在“澶渊之盟”之下,宋辽双方在重要的日子里遣使祝贺或祭吊,这有利于双方的和平交往与交流,A项正确;从本题材料看只有宋辽之间官方互遣使臣这一个特点,得不出“多样”的结论,但本质是使节往来加深宋辽间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中的是官方的往来,而不是特指通商,排除C项;宋辽双方的矛盾分歧仍然存在,并没有解决,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辽宁抚顺一模)北宋政治家余靖在《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中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材料体现了契丹( )
A.南北面官,胡汉对峙
B.推行汉服,文化认同
C.官制改革,提高效率
D.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选择题
【答案】D
【解析】据材料“领番中事者......契丹官,……领燕中职事者......谓之汉官”可知,契丹政权将少数民族与汉族分治,官分南北,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故选D项;据材料“领番中事者......契丹官……领燕中职事者......谓之汉官”可知,主旨反映契丹采用藩汉分治的方法管理事务,并未体现胡汉政权的对峙,排除A项;据材料“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可知,胡人穿汉服是代表他的官职身份,而不是推行汉服,排除B项;据材料“领番中事者......契丹官……领燕中职事者......谓之汉官”可知,藩汉分治的政策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维护政权的稳定,提高效率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
选择题
9.(2023·北京海淀区一模)金海陵王完颜亮扩建燕京城,并在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定名“中都大兴府”。他下令拆毁上京的旧宫殿、宗庙、诸大族宅第等,并“夷其址而耕种之”,将居于上京的宗室、贵族及其猛安谋克迁入内地,太祖、太宗的陵寝也一并迁至中都郊外。这一举措
( )
A.使统治中心转到中原地区
B.推动了女真各部走向统一
C.破坏了黄河流域文化发展
D.增强了金朝军队的战斗力
选择题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金朝将都城迁至燕京,并将原来的都城损毁,将金朝贵族和太祖、太宗的陵墓都迁至内地,这一举措使金朝的政治中心和统治中心转移到中原地区,故选A项;女真各部走向统一是金朝建立之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金将都城迁至黄河流域,并没有破坏中原地区的文化,这种做法便利了少数民族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排除C项;迁都与金朝军队的战斗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选择题
10.(2023·安徽马鞍山一模)表1可用于说明这一时期( )
选择题
第一室 第二室 第三室 第四室 第五室 第六室 第七室
皇祖(太祖) 皇伯考(太宗) 皇考(睿宗) 皇伯考(术赤) 伯考(察合台) 皇兄(定宗) 皇兄(宪宗)
第四室 第三室 第二室 第一室 第五室 第六室 第七室
裕宗 世祖 睿宗 太祖 顺宗 成宗 /
世祖朝前期太庙室次图:至元元年至三年(1264—1266)
武宗朝太庙室次图:大德十一年至至大四年(1307—1311)
表1 元代前中期太庙的室次牌位
选择题
A.皇权专制强化
B.汉制影响加深
C.民族政策调整
D.统治阶层分裂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世祖朝前期太庙室次图”可知世祖朝前期太庙列位祖宗没有追上庙谥号,比较突出成吉思汗和四个嫡子,都进入太庙接受祭拜,皇祖成吉思汗第一室在最西侧,没有居中,反映了元朝前期延续金代的宗庙制度采用自西向东的室次,遵循蒙古以西为上,以东为次的旧俗。据“武宗朝太庙室次图”可知武宗朝太庙都追上谥号,太祖成吉思汗第一室居中,皇兄搬出太庙,反映了修改了以右为尊的蒙古旧俗,按照汉制传统的太祖居中,左昭右穆的排序,通过比较可知武宗朝时期受汉制影响加深,故选B项;材料仅说明武宗朝太庙和世祖朝前期太庙排序的不同,反映元朝皇帝对先祖的祭祀,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排除A项;材料说明元朝不同时期太庙中供奉皇帝的祖先排序不同,是受到汉制的影响,且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民族政策没有调整,排除C项;材料仅说明元朝不同时期太庙中供奉皇帝的祖先排序不同,且统治阶级一直是蒙古贵族,排除D项。
选择题
11.(202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某学者说:“(元朝行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观察如图可知湖广行省的布局
A.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
B.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
C.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增强了元朝在国防和经济上的实力
选择题
【答案】B
【解析】湖南、湖北两省之间有长江这一自然界线,
而越过南岭也等于在突破自然边界,湖南、湖北与广西
又属于不同的民族文化,所以湖广行省的布局囊括了自
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故选B项;湖广行省不是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的,排除A项;湖广行省打破了山川形便和人文差异,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题干提到的是湖广行省的布局情况,不会改变国防和经济实力,排除D项。
选择题
12.(2023·广东广州一模)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这表明朝廷( )
A.推崇儒家治国理念
B.强化权力的制衡
C.对改革未形成共识
D.重视前朝的经验
选择题
选择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可知司马光借助讲解《资治通鉴》的契机,向神宗皇帝表达固守传统、安于现状的立场,说明在当时朝廷内部围绕着改革方略的问题并未达成一致,故选C项;“萧规曹随”强调的是黄老之学,反映的是道家学说,排除A项;材料“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说明宋神宗并非利用司马光制衡王安石,排除B项;司马光向宋神宗解释前朝的经验只是想借此表达个人的立场和态度,这只是司马光表达观点的方式和手段,排除D项。
13.(2023·河北石家庄三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非选择题
某同学研究为研究“王安石变法”搜集的相关史料
人物 生平概况 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史料来源
司马光 1019—1086年,尚书左仆射 变乱旧章,兴害除利,舍是取非……(乃至)病民伤国 司马光《传家集》
朱熹 1130—1200年,理学家 离内外、判心迹,苴常无用于天下……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荆公才作参政第二日,便专措置理财,编置回易库,以笼天下之利,收归公上 朱熹《朱文公文集》
非选择题
何乔新 1427—1502年,刑部尚书 安石之意,盖以欲行王政,当先致富强。而宋之中叶,帑藏耗竭,兵卫寡弱,不足以有为也。于是以其所学于古者,而施于政,凡可以富国强兵者无不为…… 何乔新《椒邱文集》
胡居仁 1434—1484年,思想家 王介甫保甲法非不善,但小人为官,虐害百姓,训练频数,有违农时,骚然成扰,民不堪苦,若得人行之,因农隙田狩以讲武事,有何不可 胡居仁《居业录》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上述人物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士人对王安石变法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 (1)司马光:否定王安石变法,认为其病民伤国;
朱熹:批判王安石变法与民争利,加重百姓负担;
何乔新:肯定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认为其错在盲目仿古;
胡居仁:肯定王安石变法的举措,认为其错在用人不当。
非选择题
答案 (2)原因:明朝与北宋有类似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财政负担较重、边疆治理问题等);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非选择题
解析:(1)据图表“兴害除利,舍是取非……(乃至)病民伤国”可知,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国家和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得出否定王安石变法,认为其病民伤国;据图表“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荆公才作参政第二日......以笼天下之利”可知,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违背了民本思想,得出批判王安石变法与民争利,加重百姓负担;据图表“欲行王政,当先致富强......其所学于古者......凡可以富国强兵者无不为……”可知,何乔新认为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缓解宋的财政和军事危机,但是新法的措施不当,得出肯定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认为其错在盲目仿古;据图表“王介甫保甲法非不善,但小人为官,虑害百姓......若得人行之,因农隙田狩以讲武事,有何不可”可知,胡居仁肯定了保甲法寓兵于农的改革方法,得出肯定王安石变法的举措,认为其错在用人不当。
非选择题
解析:(2)首先比较明朝士人与司马光和朱熹的观点的不同之处,结合第一问可知,明朝士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既有肯定又有批评,其次结合明朝时代特征分析原因,从明朝士人肯定王安石变法可知,他们认为变法是挽救社会危机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良策,得出明朝与北宋有类似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财政负担较重、边疆治理问题等);从何乔新肯定王安石变法的富国目的,得出商品经济发展;从明朝士人对王安石变法的方式和损害百姓利益的批评,可知他们主张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得出明朝经世致用思想流行。
非选择题
14.(2022·临沂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元修三史,“各与正统”
材料 早在元世祖即位之初,已有修撰辽、金二史的动议。元灭南宋后,扩展为修撰辽、金、宋三史,但均“未见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元朝与辽、金、宋三朝的关系难以确定,说到底是元朝以何朝为正统的问题。
对此,时人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仿唐修《晋书》体例,以宋为正统,辽、金为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另一种是效法《南史》《北史》的做法,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史,辽、金为北史。正统难定,撰述受阻。
非选择题
直至元朝末年,大臣脱脱提出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至正三年(1343年),元顺帝发布了修三史诏:“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其事。”1344-1345年,辽、金、宋三部正史先后撰成。
——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等
非选择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元修三史”作出合理解释。
非选择题
答案 解释: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了空前统一;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为确立元朝正统地位,按“三国各与正统”的方案编修了辽、宋、金三史。
辽、金、宋的“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为元朝统治提供了借鉴,反映了元与辽、金、宋的继承关系;只讲辽、金、宋朝代称谓,不讲民族界限,反映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强调元朝“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突出了元朝的正统地位。
“元修三史”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改变了传统的中国观,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