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追上小明吗(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

文档属性

名称 能追上小明吗(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7-12-17 18: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能追上小明吗?
授课: 连江中学:李继杰
教材:北师版七年级5.7
教学目的:
1、 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 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遇、追及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画出“线段图”分析行程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1、 导入:
同学们!你家离学校大约几米?平时上学你需要几分钟?(点名学生回答并板书),那么你平时上学的速度是多少?
(目的: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
提问1:同学们能说出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能说出:路程=速度×时间)(板书)
提问2:速度的单位如何表示?今天我们就这个等量关系运用在实际问题中,看如何解决?
2、 新课:
1、A、B两地相距40千米,甲、乙分别在A、B两地相向同时出发。已知甲的速度为20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15千米/小时,那么多少小时后甲、乙两人相遇?(投影)
提问1:你理解“相向走”吗?
演示:让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来情景演示,并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你能根据演示,画出线段图吗?
提问2:两名同学演示过程中,你能找出当中的等量关系吗
(甲走路程+乙走路程=相距路程)
(甲走用的时间=乙走用的时间)
提问3:你能根据等量关系设出未知量列出方程吗?
2、A、B两地相距40千米,甲、乙分别在A、B两地同向同时出发。已知甲的速度为20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15千米/小时,那么多少小时后甲能追上乙?(投影)
提问1:你理解“同向走”吗?
演示:让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来情景演示,并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你能根据演示,画出线段图吗?
提问2:两名同学演示过程中,你能找出当中的等量关系吗
(甲、乙相距路程+乙走路程=甲追的路程)
(甲追乙用的时间=乙走用的时间)
提问3:你能根据等量关系设出未知量列出方程吗?
3、 巩固练习:
1、 学生自学书中的情景例题,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提示:(1)小明先走了5分钟,那么小明与爸爸相距多少米?
(2)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
4、 议一议:
完成书中的议一议练习,学生分组交流。
教师作提示:
1、后队多少小时追上前队?
2、后队追上前队时联络员走了多少路程?
5、 小结:
完成下面填空:
1、路程= ×
2、相遇问题: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3、追及问题:前者走的路程+两者间的距离=
6、 作业:
附(板书设计):
能追上小明吗
路程=速度×时间
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乙相距的路程
(相遇时间可作等量)
前者走的路程+两者间的距离=追者走的路程
(追者时间=前者后走的时间)
教案说明
本节书为初中七年级第五单元的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本节主要关于行程的应用题。比较贴近近乎我们生活,也在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要学生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并去分析,理解它是比较难的。所以,我对本节书设计了教学教案。现对本教案说明如下:
1、 在引入方面:
我主要考虑到学生盲目去背“路程=速度×时间”的较多,根本就没有去理解。所以我用了学生身边较为熟悉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存在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新内容作铺垫。
2、 在新授课方面:
主要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学习的内容时间较长了,根据遗忘规律,学生所剩的知识不多。相遇的行程问题也可能不记得。而且书本中的情境,学生一下比较难理解。所以,我设计第一道相遇问题应用题,既复习了以前 内容,为第二道追及问题打下基础,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其中:我的着重力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数量关系问题。尤其对等量关系和画线问题作为了教学重点。
3、 在巩固练习方面:
在新授课中,已经把问题解决了。所以,书上的例题我作为巩固练习,放手学生去做。学以致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学生有疑问,可以找老师,可以看书上的分析。
4、 议一议: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对这类题并不是很适应,尤其是提出问题。所以,在这方面老师可以提示。让学生抓住其中的方法和着手点。
5、 小结:
是必备环节,是学生加深记忆的重要部分,所以利用了填空的形式。
这是对本节教案设计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