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次北固山下》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次北固山下》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5 22:1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学习目标(齐声朗读)
1.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能准确默写。
2.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通过分析炼字等方法,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浓浓的乡愁。
同学们,乡愁,自古便是古典诗歌中永恒的主题,你都知道哪些关于思乡的诗句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那寄寓明月中的乡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是张籍那藏在家书中的乡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在春日的乡愁。而今天,我们将走近唐代诗人王湾,去感受、去理解,他笔下的乡愁,又是如何呢?
一、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王湾,唐代诗人,河南洛阳人。《全唐诗》存诗十首,最出名的就是《次北固山下》。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一、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王湾是北方人,一生“尝往来吴、楚间”,《次北固山下》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在江苏镇江的北固山时写的。
时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思乡愁绪。
二、反复吟咏,整体感知
(一)读准字音
二、反复吟咏,整体感知
(二)读准节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二、反复吟咏,整体感知
(三)思考:诗人都看到了那些景物,触动了思乡之情呢?注意圈点。
青山、行舟、绿水、潮、帆、归雁……
这些景色,又是如何体现出乡愁的?我们一起来逐句读读,体会一下吧。
三、品读诗歌,理解乡愁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结合注释,描绘画面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
“客路” 在青山外,作者是看不见的,为什么开头提到“客路”?
客路,即旅人前行的路。表明船到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三、品读诗歌,理解乡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结合注释,描绘画面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该联的炼字一直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说一说。
我认为“ ”字词用得好,因为 。
提示:炼字:解释含义+ 描绘画面 + 品味效果
“阔”:广阔浩渺的样子。展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悬”: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这里我们又学到了一种新的赏析诗歌的方法,即炼字法。解释字的含义,描摹诗歌的画面,品味字的效果。
平野开阔,春潮涌流,这是多么壮丽的画面,大家不妨闭上眼,听老师读一读,想象一下这画面…… 带着对画面的理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品读诗歌,理解乡愁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结合注释,描绘画面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逝,江面已显露春意。
既然是“红日从海上升起”,为什么王湾要用“生”,而非旭日东升的“升”,这两个字能否替换?
不能。“生”,含有“生长于”“孕育于”之意,采用了拟人手法,将“海日”人格化了,因此比“升”更好。
同样,后文的“入”也一样,含有“进入,降临”之意,采用了拟人手法,将“江春”人格化,,赋予了它人的情思。
小组交流: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评价该联时说:“形容景物,绝妙千古。”,除了炼字之外,这句诗还妙在何处,它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蕴含着新旧更替是自然规律,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小结】“形容景物,绝妙千古”:
①妙在炼字的巧妙,“生”和“入”字运用了拟人手法……
②妙在哲理的抒发: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蕴含了一种积极乐观的力量。
海日驱走黑暗,新年送走旧年,江南春早,带着这样的振奋,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了,可是诗人依旧漂泊在外。岁月匆匆,征程漫漫,怎不叫人顿生乡思呢?因此,他在尾联自然而然地感叹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品读诗歌,理解乡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结合注释,描绘画面
与首联“客路”“行舟”遥相呼应,点明思乡主旨。
假如你是王湾,你会让北归的大雁,传达些什么呢?
示例:大雁啊大雁,你快快飞,早日将我的家书送往洛阳的亲人,我早已归心似箭!
带着这样归家的期盼和热切,我们一起来读读诗的尾联。
四、归纳总结,感悟乡愁
同学们,“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无论何时,无论穷达,乡愁,一直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共通的情感。或许,这便是《次北固山下》千古流传的原因吧。带着这份对乡愁的体悟,我们再次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