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刷子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刷子李》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5 21:23: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4《刷子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刷子李》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作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家笔下的鲜活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是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刷子李》选自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从徒弟曹小三的视角出发,通过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凸显刷子李粉刷本领高超。本文的语言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本文在写法上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细节描写;第二,正面描写;第三侧面烘托描写。为了烘托人物的形象,作者用徒弟曹小三的心理变化为暗线推进故事情节,吊足了读着的胃口。本次教学我既抓住刷子李技艺高超这根明线,又抓住曹小三心理变化一波三折来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 6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描写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了解作者在写人的文章中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3、通过品读对曹小三的侧面描写,体会“一波三折”描写方式的妙处。
4、激发阅读《俗世奇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刷子李”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
课前准备:相关背景资料与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人物描写方法,这节课我们跟着人物描写大师——冯骥才先生再来学习一个描写人物的妙招。他把天津卫的手艺人都写进了《俗世奇人》。书中的人物在冯骥才先生的笔下刻画得栩栩如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特别有意思,他的名字叫做刷子李。
活动一:细研间架结构,写好左中右字
一、基础字词
1.检查词语读准轻声词:师傅、派头、包袱、芝麻,读的时候要把“傅 ”“头”“袱”“麻”的音发得轻而短。读准儿化音词“露馅儿”。读准后鼻音的字“怔”,读的时候舌头要卷起来。翘舌音“傻”发音时舌尖翘起。
2.辨析形近字出示“傅”的形近字学生交流区分方法。偏旁变化表示的意思也发生变化。
3.试着把他们送回到词语中去。教师总结:用偏旁来辨别字义的确是一种好方法。
4. 赏评写字:通过课前预习单的反馈老师发现这两个字写得不够漂亮
学生观察两个字的结构特点。左中右结构这三个部件是高低不同的,有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
学生对照评价标准修改,自评。
评价标准:
1.左中右三部分写窄,写紧凑。
2.注意部件之间高低错落。
二、整体感知
通过课前预习单同学们梳理文章脉络。学生尝试对照着情节线来说一说主要内容。学生交流刷子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技艺高超)
活动二:走近刷子李,亲历“技艺高”
要求:默读课文 4——10自然段,用“___”画出能体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语句或关键词,在旁边写写批注。
1. 外貌描写显高超
生 1: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外貌)学生交流关键词。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出示:《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老舍先生主要抓住了(容貌,身材,衣着)这些方面来描写祥子的外貌。出示教师改写片段:
干活前,他把长长的辫子绕过额头盘在头上;高耸的鼻梁像陡峰般笔挺;薄薄的嘴唇上,一抹修理齐整的胡须。
学生思考:写容貌和衣着哪一个更合适?(学生对比)说说理由。教师总结:原来写人物外貌是有选择的,一定是为了表现人物特点而写的。冯骥才先生为了突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就把外貌描写聚焦在了他的衣着上。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刷子李的自信。
2.动作描写显高超
组 1生2: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动作)分析,出示: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刻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学生抓住关键词谈感受。学生谈悠然是什么意思?
(自由、轻松、自在,一种享受)
教师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出这种享受,要读得轻一点,柔一点,慢一点。
师:读着读着,刷子李在我们心中已经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粉刷匠,更像是一个艺术家,不信,请用心听——
生: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师:这高超的技艺真是出神入化,你瞧—生: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他是一个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出示: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刻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你们的朗读声也极是好听。
3.语言描写显高超
学生交流语言描写谈感受。
活动三:关注曹小三,悟“技艺高”
出示:课本插图,学生观察课文粉红色的部分是描写刷子李的,蓝色部分是描写曹小三的的。曹小三在整个行文思路中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出示活动要求:
默读 6—11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曹小三的语句。
小组合作探究:
①.曹小三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情节线,梳理完成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图。
②.如果去掉对曹小三的描写好不好?为什么?小组交流汇报展示
组员 1: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自瞧瞧。我们从中体会到了曹小三对师傅的半信半疑。这是干活前曹小三的心理。
组员 1: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我们从中体会到了曹小三对师傅的崇敬。这是在师傅刷墙时曹小三崇敬的心理。
组员 2: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我们从中体会到了曹小三对师傅的质疑。这是刷完墙时曹小三的心理。
组员 2:我们从中体会到了曹小三对师傅更加崇敬。这是对话时曹小三的心理。我们把曹小三心理变化的词语用曲线连起来你发现了什么吗?(情节一波三折。故事的展开是围绕曹小三心理变化而变化的)情节一波三折,曹小三的心理也一波三折。
教师总结:曹小三的心理也在随着情节的波折而发生变化。
组长:我们接着来交流第 2个问题。我们组认为曹小三的描写去掉不好,文中在写曹小三观察师傅刷墙时从半信半疑到崇敬到质疑再到崇敬的心理变化,侧面反映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师总结:在这里对曹小三的描写就是侧面描写。我们写一个人要突出他的特点时,除了外貌、动作、语言这些正面描写外,还可以描写周围人的反应来衬托人物特点。
活动四:练笔实践,尝试表达
一、尝试表达
师:原来侧面描写有这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尝试在习作中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根据提示用上侧面描写将语段补充完整,衬托我们班足球郑的球技高超。
出示:比赛的最后一分钟,只见足球郑如猎豹一般,带球一路狂奔,左躲右闪,“飞”到对方守门员的左侧,突然,一抬脚,用力一踢,观众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嗖”地一下,还没看清,足球就已经在对方的球门里打着旋儿了,对方守门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刚刚躲在云片后的阳光也跳出来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呢!写之前,学上了解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1.侧面描写中用上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方法,每用上一处得一颗星。
2.侧面描写能衬托出“足球郑”的球技高超得一颗星。
3.语句通顺,无错别字得一颗星。活动五:小结延伸,推荐阅读师:希望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俗世奇人》,从那些精彩的故事中,去感受作家笔下形形色色的人,去体验别样的人生。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文《刷子李》选自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书,全文语言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同时,故事一波三折,人物形象富有传奇色彩,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整堂课我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而展开。个人感觉这堂课的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以品析为手段,引导学生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非凡”。上课伊始,我从课题《刷子李》入手,感受这一绰号的独特之处。我由一个问题:刷子李“技艺高超”体现在哪儿?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以练读、引导读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体会刷子李是怎样的“技艺高超”!
2.品语言之奇美。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从细微处感受刷子李的神奇,在品字上下功夫,品出其特色,品出其韵味,深刻解读文本,感受刷子李艺术家的形象。如我在引导学生品读反映刷子李“技艺非凡”时的提问:在你眼中,刷子李成是一位什么家?这一问题让学生更深入到句子中词对的探索,品味作家冯骥才的妙笔。
3.品情节之奇妙。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几处出乎意料的地方,并让学生走入文本,体会曹小三的心理活动,结合图示,让学生的思维也随之灵动,体会更贴切。当然,由于对这堂课的准备总感觉还不够精细,有些细节处理的还能再好一些,比如:过于关注整堂课的流程,对个别学生的反映关注点不够,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贴切!放手于学生合作探究的地方过少,甚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