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基础知识精选题-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枝干(gān) 圆圈(quān) 放假(jià) 簌簌(sù)
B.戒尺(jiè) 汉族(hàn) 打扮(fēn) 傣族(dǎi)
C.手臂(bì) 惩罚(fá) 互相(hù) 廉颇(pō)
D.一段(duàn) 所以(suǒ) 早晨(chèn) 咿呀(yī)
2.下列四组词语中,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张照片 B.一块草地 C.一支孔雀舞 D.一条炊烟
3.下列四组词语中,不是一对反义词的是( )
A.安静——热闹 B.糊涂——清楚
C.绚丽——美丽 D.落下——升起
4.以下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花的学校》的作者是印度的泰戈尔。
B.《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吴然写的。
C.《所见》的作者是清代的查慎行。
D.《不懂就要问》的主人公是孙中山。
5.对下列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A.比喻 B.比喻、拟人 C.拟人 D.夸张
6.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中,没有提到哪个少数民族( )
A.傣族 B.景颇族 C.蒙古族
7.“例”的部首是( )
A.亻 B.歹 C.刂
8.根据课文《花的学校》内容,下列选项中分类不当的一项是( )
A.形容慌张的词:急急忙忙、慌慌张张、严严实实。
B.表示活动的短语:做功课、站墙角、吹口笛。
C.表示事物名称的词:阵雨、荒野、狂风。
9.下面( )组诗句是描写牧童的快乐生活的。
A.牧童骑放牛,歌声振林樾。
B.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C.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0.下列词语结构不同的一组是( )
A.走过荒野 B.穿过丛林 C.拍着大手 D.色彩鲜艳
11.李晓同学想当一名小主持人,她应该加入以下哪一个兴趣小组?( )
A.小百灵 B.画虫创意 C.巧手剪纸组
12.下面填入横线中最适合的词语是哪一项?( )
高高飘扬的国旗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 。
A.鲜艳 B.艳丽 C.新鲜
13.联系句子,选择带点字最恰当的意思的一项。( )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A.健壮 B.雄伟 C.力量 D.勇气
14.《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讲的是_______小时候_______的故事,他不仅会_______,会_______,还知道_______。 ( )
A.孙中山、读书、读书、背书、不懂就要问
B.孙中山、读书、背书、提问、思考
C.孙中山、读书、读书、背书、要思考
二、填空题
15.看拼音,写词语。
róng qiú xiān yàn ān jìng suǒ yǐ kǒng què
( ) ( ) ( ) ( ) ( )
tiào wǔ shǒu bì dǎ ban kuáng huān hù xiāng
( ) ( ) ( ) ( ) ( )
16.辨字组词。
涂( ) 历( ) 杨( ) 炼( )
除( ) 厉( ) 扬( ) 练( )
17.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近义词。
(1)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
(2)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
(3)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
18.按要求写词语。
(1)AABB式:
(2)ABAC式:
(3)描写人的词语:
19.填入合适的修饰词。
( )的老师 ( )的国旗 ( )的粉墙 ( )的同学
( )的铜钟 ( )的东风 ( )的枝干 ( )的服装
( )地响 ( )地背出 ( )地听着 ( )地背
2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边疆一所小学的孩子们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 ,抒发了作者的 之情。
(2)《花的学校》以孩子天真的口吻向 描述自己感受到的 和 ,充满了对 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浓浓的母爱亲情。
2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 ),摔跤,做( ),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也起来( )。
②当雷动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 ),在竹林中( )。
③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 )。为了开清楚道理,就是( )。”
④牧童( ),( )振林樾。意欲( ),( )闭口立。
22.选一选,填一填,明确本次习作任务要求。
习作:猜猜他是谁
(1)习作体裁:从题目看,本次习作要求写一篇 的文章。(写人 记事 写景 状物)
(2)习作内容:要求写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同学,可以写他的( )(多选)
A.外貌、衣着 B.特长、爱好 C.性格、习惯 D.品质
(3)习作重点:选择的同学要有比较 (平淡 普通 鲜明)的特点,抓住他让你印象 (模糊 深刻)的一两点写下来,让人读后能猜出他是谁。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了字音的辨析。
A.枝干(gān)——(gàn);
B.打扮(fēn)——(bàn);
D.早晨(chèn)——(chén)。
故选C。
2.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搭配。
A.正确。“张”形容成片的事物,如:一张照片。
B.正确。“块”用于块状或某些片状的东西:一块草地。
C.正确。“支”表示“队伍”“歌曲”“舞蹈”,如:一支孔雀舞。
D.不正确。“炊烟”指的是烧煮食物时所冒出的烟,可用量词:一阵炊烟、一丝炊烟、一袅炊烟、一股炊烟。
3.C
【详解】本题考查反义词。
A.互为反义词。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热闹,(形)(景象)繁盛活跃。
B.互为反义词。糊涂,释义是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清楚,指清晰;明白;有条理。
C.互为近义词。绚丽,意思是耀眼而华丽。美丽,意思是好看、漂亮。
D.互为反义词。落下,掉落;留下。升起,向上升。
故选C。
4.C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作家作品的理解记忆能力。
ABD正确。
C.有误。《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原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故选C。
5.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拟人”。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句中“他们”是“花”看成了“小孩子”也有妈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6.C
【详解】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课文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都是少数民族。
7.A
【详解】考查汉字部首。
“例”,部首:亻,意思:1.用来说明情况的或可作依据的事物。 2.规则。 3.按条例规定的;照成规进行的。故选A。
8.A
【详解】考查词语分类的能力。
A项,急急忙忙:匆忙的样子。
慌慌张张:形容举止慌乱,不稳重。
严严实实:形容非常严密整齐。
根据词义可知严严实实与慌张无关,所以不属于该词类。
B项,都是动词+名词组成表示活动的短语。
C项,都是表示自然事物名称的名词。
9.A
【详解】考查诗句的理解。
A项意思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B项意思是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C项意思是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描写的是钓鱼的小孩。
10.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结构。
认真读词语,根据词语结构进行分类。本题“走过荒野、穿过丛林、拍着大手”都是动词+名词的结构,“色彩鲜艳”为名词+形容词的结构。
11.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兴趣小组特点的掌握,根据不同的兴趣小组,以及自己的兴趣,相应地选出自己要加入的兴趣小组。
李晓同学想当一名小主持人,她可以加入小百灵组。
“画虫创意”是关于绘画的;“巧手剪纸组”是关于剪纸的。
12.A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鲜艳:指颜色鲜明,亮眼,靓丽,有色彩,而美丽。
艳丽:鲜艳华丽。
新鲜:刚生产、刚收集或刚制成的。形容物品生产日期很近,没有遭受过多的污染。
本题形容国旗颜色鲜明、靓丽,应选择“鲜艳”。
13.A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要想理解重点词语,就要先理解整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中“粗壮”指树干粗大而结实。故“壮”的意思是健壮。
14.A
【详解】考查了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不懂就要问》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
15. 绒球 鲜艳 安静 所以 孔雀 跳舞 手臂 打扮 狂欢 互相
【详解】考查学生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联合词语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绒、鲜、艳、静、雀、舞、臂”容易写错,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16. 糊涂 日历 杨树 锻炼 清除 严厉 飞扬 练习
【详解】本题考查辨字组词。
“涂”字可组词:涂抹、糊涂、涂料、涂鸦、涂改等。
“历”字可组词:历史、日历、来历、经历、历法等。
“杨”字可组词:杨树、杨柳、杨梅、杨桃、白杨等。
“炼”字可组词:磨炼、锻炼、冶炼、精炼、提炼等。
“除”字可组词:清除、扫除、除夕、开除、拆除等。
“厉”字可组词:严厉、厉害、凌厉、凄厉、厉声等。
“扬”字可组词:飞扬、发扬、表扬、张扬、飘扬等。
“练”字可组词:练习、教练、练字、排练、熟练等。
17. 忽然 玩耍 了解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
(1)“突然”表示发生得很急促、忽然、猝然。近义词:忽然。
(2)“游戏”表示游乐、玩耍。近义词:玩耍、游玩。
(3)“知道”是明白、了解、知晓的意思。近义词:明白、了解。
18. 急急忙忙 慌慌张张 痛痛快快 漂漂亮亮 自言自语 糊里糊涂 呆头呆脑 多才多艺 喜笑颜开 神气十足 闭月羞花 倾国倾城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1)AABB式词语。词语前两字一样,后两字一样的叠词。
比如:星星点点、明明白白、多多少少、隐隐约约、轰轰烈烈。
(2)ABAC式的成语。指第一、 第三字相同, 其他两字不同的成语。
比如:自由自在、百发百中、毛手毛脚、再三再四、一五一十。
(3)描写人的词语有:沉鱼落雁、眉目如画、风度翩翩、文质彬彬、聪明伶俐。
19. 敬爱 飘扬 洁白 摇头晃脑 古老 湿润 粗壮 鲜艳 簌簌 流利 好奇 糊里糊涂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比如:慈祥的老师、鲜艳的国旗、漂亮的粉墙、优秀的同学、破旧的铜钟、寒冷的东风、高大的枝干、整洁的服装。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如: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比如:轰隆隆地响、流畅地背出、虚心地听着、认认真真地背。
20. 团结友爱 自豪、赞美 妈妈 大自然 学校 大自然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各民族的小学生在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和下课的情景。展现了孩子们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团结。抒发了作者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2)《花的学校》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新月集》,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散文诗,兼有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具有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群活泼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感情表达得自然深厚。
本文以孩子天真的口吻向妈妈描述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和学校,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浓浓的母爱亲情。
21. 孔雀舞 游戏 看热闹 走过荒野 吹着口笛 不懂就问 挨打也值 骑黄牛 歌声 捕鸣蝉 忽然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句出自于《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按照上学前、上课、下课的顺序描写了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结合课文内容第三自然段“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可知本小题需要填的内容是:孔雀舞、游戏、看热闹。
(2)本句出自于《花的学校》,这篇课文是一首节选自泰戈尔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出版过《飞鸟集》《园丁集》。诗中描写了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冒出的花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视角叙述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
结合课文内容第一自然段“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可知本小题需要填的答案是:走过荒野、吹着口笛
(3)本句出自于《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垫读书时碰到不懂的问题问老师的事。他明知可能会挨打也要向先生提出问题,体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态度。我们要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结合课文第九自然段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可知本题需要填的答案为:不懂就问、挨打也值。
(4)本首诗出自于清代的袁枚《所见》,全诗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2. 写人 ABCD 鲜明 深刻
【详解】本题考查对习作题目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1)本题出自习作《猜猜他是谁》。通过标题“他”可知,这篇文章是写人的。
(2)写人可以从各个方面入手,比如:衣着外貌,特长爱好,性格习惯,品质等方面进行描写,重点突出人物的特点,让读者对人物有深刻印象。
(3)习作重点需要选择与其他人物不同、有特点的人,并且选择让人印象深刻的的事才进行描述,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去猜这个人是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