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
小海马为什么是父亲生的
温暖的海底,尤其是浅海海底,分外光明灿烂。那里有胜过陆地森林草原的海底植物,有嬉游其间形形色色的动物。海马就生活在这里。这种体长只有10厘米左右的奇特鱼类,其头形似马头,故称它为“海马”。海马尾部很长,由多节组成,并能灵活曲伸,用尾弹跳。它的背鳍(qí)像一面锦扇,经常摇动着维持平衡(héng),做直立游泳,动作优美活泼。
海马不仅外形特殊,繁殖(fán zhí)习性也很特别。因为浅海情况十分复杂而凶险,刚产下的大批动物卵子,大多成为动物互相争食的佳肴(yáo)。例如,鳕鱼一次产卵竟达千万粒,真正能变成幼鱼的卵可能还不到百分之一。
海马是浅海的老住户,为了更好地保护下一代,它们想出了巧妙的办法。雌(cí)海马将卵子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雄性负责给这些卵子受精。雄海马会一直把受精卵放在育儿袋里,这样,就容易保证全部的受精卵都发育成小海马。
1.海马生活在( )
A.浅海海滩 B.浅海海底
C.海面上 D.深海里
2.海马是一种奇特的鱼类,它不但外形特殊,还“奇”在( )
A.生活环境特别 B.卵子被很多动物互相争食
C.繁殖习性很特别 D.一次产卵数量很多
3.第2段以鳕鱼为例,说明了( )
A.浅海区域的海底很温暖 B.浅海很适合动物生存
C.鳕鱼一次产卵数量极多 D.浅海情况十分复杂而凶险
4.雌海马将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5.仿照选段中画“﹏﹏﹏”的句子,写一写花的快乐。
清风一来,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第2自然段,发挥想象,将花“跳舞,狂欢”的画面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读第2自然段时,应读出花的兴奋和场面的热闹。( )
(2)最后一句话中的“冲”字表现了花孩子们不爱学习、贪玩的特点。( )
(3)选段中,作者用“他们”来称呼花而不用“它们”,是因为作者把花当成了孩子,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 )
课内阅读。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 )孔雀舞、摔跤、( )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大青树下的小学》节选)
8.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表示动作的字词。
9.根据要求,从下列句子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1)强调民族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强调一起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的学生 和 的情景。
11.用“ ”画出文段中描写窗外很安静的句子。
12.选文中描写了一些小动物的表现,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吗?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A.为了突出边疆民族小学欢快、活泼的气氛。( )
B.为了突出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把小动物们也吸引了过来。( )
C.为了突出下课后孩子们跳舞、游戏的欢乐愉快和自由自在。( )
D.为了突出小动物胆子很大。( )
阅读
要从小培养学生“善问为什么”
著名感染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杭州一所学校勉励小学生:“希望你们从小开始,培养爱科学、爱钻研的品质,善于问为什么。”
学贵质疑,发问是求知的起点。201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给山东大学新生上开学第一课,特意强调“科学家的好奇心比论文重要”。( A )不仅是科学家,各行各业取得成绩的人物,好奇心和发问都是引领他们在工作上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
发问意识要从小培养,并使其成为一个人的思维习惯。李兰娟所说的“善于问为什么”的第一层含义,是精神层面的,要启发学生敢于发问。第二层含义是能力层面的,即要培养学生善于发问。随着接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学生问为什么,要能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能否问出有意义的问题,标志着学习是否进入了高阶段。( B )学生平日要在学习中勤于思考,这样才能在发问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了善问的重要性。《礼记》有云:“善问者,如攻坚木。”意思是说善于发问的人,犹如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 C )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导向的是最终解决之道。
从人类知识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讲,敢问为什么、善问为什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使命与担当。教师要积极引导,从小培养学生敢问、善问为什么的能力与素养。
(摘自《中国教育报》,作者:高毅哲,有改动)
13.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围绕这一观点,首先讲了质疑与发问是求知的起点,接着讲了___________,最后讲了善问的重要性。
14.作者引用丁肇中的话是为了说明 。
15.把下面这段话放在文中的括号内,合理的位置应该是( )
如果一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接受现成的知识而不问任何问题,那就意味着他只是在进行机械地学习,不利于其未来发展。
课外类文阅读。
红头巾
雪,密密麻麻,无边无际地飘落……
山谷,幽静的山谷;梯田,默默的梯田。
玲玲趴在窗口,把脸蛋儿贴在玻璃上向外望:那条垂到山下的小路怎么不见了?老师曾领着我们在那里采集标本,路旁的小红花还向我微笑过。山谷里那条小河怎么不见了?夏天,暴风雨过后的傍晚,老师总是把我们背过河来。
老师啊,您正在干什么?雪下得那么大,您千万别来接我们去上学了,呼啸的北风会吹伤您的脸颊,鹅毛般的大雪会让您寸步难行……
白皑皑的雪地上,隐隐约约地闪动着一点红光。
妈妈,您看那是什么,像一片游动的彩云,它不怕北风吗?
妈妈,您快看哪!
飘来了,我看得清清楚楚,那是老师的红头巾飘来了,飘到山上来了!
16.从文中找出和“模模糊糊”意思相近的词语: 。
17.“一点红光”和“游动的彩云”都是指( )
A.彩霞 B.老师的红头巾 C.灯火
18.短文中,玲玲看见“垂到山下的小路”和“山谷里那条小河”回想起两件事。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把这两件事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你觉得玲玲的老师是个( )的人。
A.热爱学生,认真负责 B.坚贞不屈,关心他人
20.如果你是玲玲,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秘密花园(节选)
他俩从花园的一头转到另一头,沿途有很多令人惊喜的发现,但是两个人竭力克制自己的嗓音以免外人听到。迪肯指点给玛丽看那些看似已经枯死而实际还有鼓包隆起的枝条,以及成百上千的嫩芽正在破土而出。两个人把鼻子贴近地面去闻那温暖而醉人的初春气息。他俩兴高采烈地开始挖士坑,除杂草,玛丽已经顾不上自己的头发像迪肯一样蓬乱,她的脸蛋儿也变得像野山楂一样红了。
突然有个东西从墙外飞进来直奔一棵大树而去,落在树顶一块枝蔓茂密的地方。抬眼望去,只见它胸前那红色的羽毛ー闪一闪的,嘴里还叼着什么。迪肯马上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伸手轻轻碰了碰玛丽,两个人立刻就像在教堂里一样严肃而安静了。
“我们千万不要动,”迪肯低声说道,“那是本 瓦斯尔斯塔夫的知更鸟。现在它正在搭建鸟窝,如果我们俩不吓跑它,它就会把家安在这里了。”他俩蹑手蹑脚地坐到草地上就不敢再动了。
“咱们也不能靠得太近看它,”迪肯说道,“鸟儿是敏感多疑的家伙,它搭窝的时候发现有一丝异样都不行。它现在很忙,连叫唤的时间都没有。我们要纹丝不动,我会学它的叫声示意它咱们并不碍事。
玛丽感觉这件事很奇特,盯着迪肯看了一会儿。然而,迪肯却只是一味坐着不动。过了一会儿,他嘴唇微微一动,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不过玛丽还是听懂了。“初春时节正是鸟儿建巢的时候,”他说道,“我保证每年大地开始复苏的时候都是这样。自然界中的鸟儿自有它们的想法和方式,人类最好少插手。好奇心太强的话,在春季失去ー个朋友是容易的事情。”
21.“她的脸蛋儿也变得像野山楂一样红了。”这句话是个比喻句,突出了玛丽的脸蛋儿( )的特点。
A.白 B.红 C.青 D.绿
22.第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表明玛丽在挖土坑、除杂草时很( )
A.省力 B.偷懒 C.卖力 D.省心
23.“突然有个东西从墙外飞进来直奔一棵大树而去”一句中的“东西”是指( )
A.飞碟 B.杜鹃鸟 C.小燕子 D.本 瓦斯尔斯塔夫的知更鸟
24.“玛丽感觉这件事很奇特”一句中的“这件事”是指( )
A.知更鸟筑巢。
B.在秘密花园里栽花种草。
C.知更鸟筑巢时,他们要保持安静,迪肯还学知更鸟的叫声示意它他们并不碍事。
D.迪肯坐着不动。
25.下列对文中画“ ”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我们对朋友的事情不能太好奇,太关心。如果凡事都要弄明白,可能朋友就要离我们远去了。
B.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人类要学会尊重它们。春天鸟儿巢时,人类不要打扰或干预它们,不然鸟儿就不会在这儿安家了。
C.我们不应该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太强的好奇心,这样就没有朋友爱搭理我们了。
D.好奇心害死人,不要有好奇心。
26.看到知更鸟飞来搭建鸟巢时,迪肯为什么要求玛丽保持安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简要地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D 4.因为浅海情况十分复杂而凶险,雌海马将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就容易保证全部的受精卵都发育成小海马。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温暖的海底,尤其是浅海海底,分外光明灿烂。那里有胜过陆地森林草原的海底植物,有嬉游其间形形色色的动物。海马就生活在这里。”可知,海马生活在浅海海底。
2.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海马不仅外形特殊,繁殖习性也很特别。”可知,“奇”在繁殖习性很特别。
3.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因为浅海情况十分复杂而凶险,刚产下的大批动物卵子,大多成为动物互相争食的佳肴。例如,鳕鱼一次产卵竟达千万粒,真正能变成幼鱼的卵可能还不到百分之一。”可知,以鳕鱼为例,说明了浅海情况十分复杂而凶险。
4.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海马是浅海的老住户,为了更好地保护下一代,它们想出了巧妙的办法。雌海马将卵子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雄性负责给这些卵子受精。雄海马会一直把受精卵放在育儿袋里,这样,就容易保证全部的受精卵都发育成小海马。”可知,雌海马将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的主要原因是浅海情况十分复杂而凶险,雌海马将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就容易保证全部的受精卵都发育成小海马。
5.就翩翩起舞 6.花孩子们穿着漂亮的花瓣裙,扭着绿色的腰肢,在草地上跳起了优美的舞蹈。他们一个挨着一个,嘻嘻地笑着,欢快地跳着,开心极了! 7. √ × √
【解析】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句子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注意描写的手法,像修辞手法、对偶、排比等以及词性要相当。
比如:清风一来,他们便满心舒畅。
6.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题干来看需要结合“跳舞、狂欢”进行细致描绘,作答这类题可以结合拟人的修辞手法对其进行描述。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比如:碧绿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一阵风吹过,一朵朵娇嫩的花儿高兴极了!有的摇摆着枝叶展示自己优美的身姿,有的随着风伯伯的音乐,手拉着手尽情地跳着欢快的舞蹈。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1)文章第2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一群一群的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景象。
故本题叙述正确。
(2)文章最后一句话“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的“冲”字用得生动形象,表现了花孩子们期待出去玩耍的急切心理。
故本题叙述错误。
(3)文章作者用“他们”来称呼花而不用“它们”,把花孩子拟人化,是因为作者把花当成了孩子,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
故本题叙述正确。
8.跳 做 9. 不同民族 同一间教室 10. 上课 下课后 11.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12. √ √ √ ×
【解析】8.本题考查现代文默写。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吴然写作的散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原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9.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在句子“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中,强调民族多的词语是“不同民族”,强调一起学习的词语是“同一间教室”。
10.本题考查概括短文内容。
结合“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可知描写了学生上课时的情景。“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可知文段描写了学生下课后的情景。
11.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结合“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可知文段中描写窗外很安静。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可知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从侧面写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连小动物们都被吸引住了;突出下课后孩子们跳舞、游戏时的欢乐愉快和自由自在,引得小动物们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从而说明这是一所充满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
D.有误,并不是为了突出小动物胆子很大。
13. 要从小培养学生善问为什么 发问意识要从小培养,并使其成为一个人的思维习惯。 14.学贵质疑,发问是求知的起点。 15.B
【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全文来看,是围绕题目《要从小培养学生“善问为什么”》来写的。所以文章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善问为什么。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总分的结构写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点题——要从小培养学生善问为什么。第二自然段讲了学贵质疑,发问是求知的起点。第三自然段讲到发问意识要从小培养,并使其成为一个人的思维习惯。第四、五自然段讲了善问的重要性。
14.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和作用的理解。
丁肇中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该段第一句话:学贵质疑,发问是求知的起点。因此,丁肇中的话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处强调的是好奇心和发问引领各行各业人物在工作上不断进步。该题目中提到的是学生发问的重要性。所以填在此处不合适。
B处强调的是学生平日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很重要。和题目提到的内容相符,填在此处最合适。
C处强调提问能导向最终难的问题的解决,包括了各行各业,提到的范围比较广。
16.隐隐约约 17.B 18.老师领着学生在小路上采集标本;夏天暴风雨过后,老师把学生背过河。 19.A 20.我想对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我们爱您!”
【分析】16.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
近义词就是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要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即可。
模模糊糊:思想上模糊不清的样子。在文中的近义词为:隐隐约约,意思是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17.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分析。
由“白皑皑的雪地上,隐隐约约地闪动着一点红光。妈妈,您看那是什么,像一片游动的彩云,它不怕北风吗?妈妈,您快看哪!飘来了,我看得清清楚楚,那是老师的红头巾飘来了,飘到山上来了!”可知,“一点红光”和“游动的彩云”都是指老师的红头巾,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师的红头巾比作红光和游动的彩云,写出了老师在大雪天还来接“我们”去上学,体现了老师认真负责的品质。
18.本题考查文段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那条垂到山下的小路怎么不见了?老师曾领着我们在那里采集标本,路旁的小红花还向我微笑过。”这两句话写了老师曾经领孩子们在那条垂到山下的小路上采集标本。所以玲玲看见“垂到山下的小路”时回想的事情为:老师领着学生在小路上采集标本。
“山谷里那条小河怎么不见了?夏天,暴风雨过后的傍晚,老师总是把我们背过河来。”这两句话写了老师在夏天暴风雨过后的傍晚,将孩子们背过河。所以玲玲看见“山谷里那条小河”时回想的事情为:夏天暴风雨过后,老师把学生背过河。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文中的老师会带孩子去采集标本,会在下雨天背孩子们过河,会在大雪天来接孩子们去上学。由此可知,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认真负责的老师。选A。
B项文章体现了老师“关心他人”的品质,但文中没有体现了老师“坚贞不屈”的品质。
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文中的老师认真负责,爱自己的学生,会在冒着严寒,冒着风雪来接孩子们去上学。这样的老师是值得学生感激的,是值得学生敬重的。本题站在玲玲的角度,将其对老师的敬爱与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即可。
21.B 22.C 23.D 24.C 25.B 26.因为知更鸟正在搭建鸟窝,如果吓跑它,它就会把家安在这里了。 27.人类应该爱护鸟儿,与鸟儿和谐相处。
【分析】21.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她的脸蛋儿也变得像野山楂一样红了。”这句话是个比喻句,将玛丽的脸比作山楂一样红,突出了玛丽的脸蛋儿红的特点。选B。
2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他俩兴高采烈地开始挖士坑,除杂草,玛丽已经顾不上自己的头发像迪肯一样蓬乱,她的脸蛋儿也变得像野山楂一样红了。”这句话通过对玛丽的外貌描写“头发像迪肯一样蓬乱,脸蛋儿也变得像野山楂一样红”,表明玛丽在挖土坑、除杂草时很卖力。选C。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突然有个东西从墙外飞进来直奔一棵大树而去,落在树顶一块枝蔓茂密的地方。抬眼望去,只见它胸前那红色的羽毛ー闪一闪的,嘴里还叼着什么。”“那是本·瓦斯尔斯塔夫的知更鸟。”可知,“突然有个东西从墙外飞进来直奔一棵大树而去”一句中的“东西”是指本·瓦斯尔斯塔夫的知更鸟。选D。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那是本 瓦斯尔斯塔夫的知更鸟。现在它正在搭建鸟窝,如果我们俩不吓跑它,它就会把家安在这里了。”“鸟儿是敏感多疑的家伙,它搭窝的时候发现有一丝异样都不行。它现在很忙,连叫唤的时间都没有。我们要纹丝不动,我会学它的叫声示意它咱们并不碍事。”可知,玛丽感觉很奇特的事情是知更鸟筑巢时,他们要保持安静,迪肯还学知更鸟的叫声示意它他们并不碍事。选C。
25.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好奇心太强的话,在春季失去ー个朋友是容易的事情。”这句话讲的是人类如果对鸟儿筑巢的方式感到好奇,并且干预它们的话,那么鸟儿就不会在这儿安家了,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人类要学会尊重它们。选B。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迪肯的话“那是本·瓦斯尔斯塔夫的知更鸟。现在它正在搭建鸟窝,如果我们俩不吓跑它,它就会把家安在这里了。”可知,看到知更鸟飞来搭建鸟巢时,迪肯为什么要求玛丽保持安静。
27.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概括。
文章写了迪肯与玛丽在知更鸟飞来搭建鸟巢时,尊重鸟儿的想法和方式,迪肯的话“我保证每年大地开始复苏的时候都是这样。自然界中的鸟儿自有它们的想法和方式,人类最好少插手。好奇心太强的话,在春季失去ー个朋友是容易的事情。”告诉我们人类应该爱护与尊重鸟儿,与鸟儿和谐相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